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的全程护理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3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急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全程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为96.7%,较对照组的83.3%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率为6.7%,较对照组的20.0%显著降低(P<0.05)。在护理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心率、血压、射血分数、SAS评分及SDS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采用全程护理具有良好效果,值得推荐。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全程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人数不断增加,且发病率呈逐年递增及年轻化趋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若未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治疗,则患者的死亡率极高。目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是临床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常采用的一种手术,在患者治疗过程中,护理对其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护理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效果。本研究采用全程护理并取得良好临床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男35例,女25例,患者年龄范围40~76岁,平均(54.4±6.5)岁。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为24%~46%,左室平均射血分数为(36.5±4.0)%。所有患者均有胸痛等典型症状,经心电图检查后发现ST段抬高或压低,所有患者的血清心肌酶均明显升高。本实验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家属均充分知晓本次研究并主动参与配合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全程护理,方法如下。
1.2.1术前护理(1)术前护理:护士立即给予患者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等护理,进行相关常规检查。选择适宜的主动脉反搏球囊,备齐相关药物以便术中抢救。迅速开启主动脉球囊反搏泵,连接反搏泵心电图电极,安装反搏驱动系统及控制系统。(2)家属心理护理:与家属进行密切交流,耐心解答其所提出的相关疑问,告知家属相关事项,使家属充分知情。
1.2.2术中护理(1)操作护理配合:经股动脉穿刺将球囊导管置入至患者的降主动脉内,当球囊导管的顶端置入约50cm时,护士立即使用肝素生理盐水接加压袋冲洗球囊导管,连接压力传感器并归零,传感器的位置于患者的腋中线水平(即右心房水平),连接气道腔与反搏主机的气道系统。(2)生命体征监测:心电图监测:护士要密切监测心电图示波,防止心室纤颤、室性早搏等心律异常情况出现。(3)肝素冲洗护理:定时对球囊导管采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避免导管堵塞。(4)导管安全护理:将导管的外露部分用尤力舒弹力胶布纵向固定好,并注意避免导管堵塞、缠绕、打结、移位等不良状况发生。
1.2.3术后护理(1)巡视及病情监测护理:在术后,护士对患者加强巡视并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异常,定时观察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反搏压及波形。(2)访视及心理护理:术后对患者进行访视,告知患者的治疗情况,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护理,鼓励患者建立自信。(3)健康知识宣教:护理人员告知患者详细的饮食方案。告知患者导管的相关注意事项。(4)并发症护理:护士在患者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下肢状况,注意患者是否有下肢水肿、缺血、疼痛、麻木等表现。护理人员仔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血肿情况,若有出血,可用弹力胶布对局部加压包扎止血。及时为患者更换敷料,避免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在患者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参照ADL生活质量量表对进行评判,ADL采用Bother指数评分标准,分数小于40分表示有重度功能障碍,40~60分表示有中度功能障碍,大于60分表示为轻度功能障碍。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评分,SAS及SDS评分参照董列军等研究进行。SDS评分在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SAS评分低于50分者为正常;50~60分者为轻度焦虑;61~70分者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者为重度焦虑。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并用x2检验,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的疗效情况比较
对照组治愈25例,死亡5例;观察组治愈29例,死亡1例。观察组的治愈率为96.7%,较对照组的83.3%明显提高(P<0.05)。见表1。
2.2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感染3例,局部出血1例,下肢缺血2例;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感染1例,局部出血1例。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率为6.7%,较对照组的20.0%显著降低(P<0.05)。见表2。
2.3两组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分析
本次研究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护理前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较护理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发现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3。 2.4两组护理前后的的相关参数比较
对照组护理后的心率、血压及射血分数等均较护理前无明显改善,观察组护理后的心率、血压及射血分数等均较护理前明显改善(P<0.05)。详见表4。
2.5两组护理前后的SAS评分7LSDS评分情况分析
对照组护理后的SAS评分及SDS评分均较护理前无明显改善,观察组护理后的SAS评分及SDS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改善(P<0.05)。详见表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的缺血性坏死性疾病。急性心肌梗死为常见临床急危重症,患者常起病急、病情重、病情进展迅速,若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及护理,则患者可获得良好预后,若治疗、护理不及时或不当,则患者可发生心力衰竭等危险事件,直接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能够降低患者的收缩压,提高舒张压,对改善冠状动脉灌注具有重要作用。能改善心肌供血、供氧,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左心室功能,达到降低心肌耗氧量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临床的广泛使用,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降低。值得注意的是,护理服务对患者而言也是十分关键的内容之一,优质的护理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采用的全程护理从术前护理、术中护理及术后护理三个方面进行。术前护理中,术前准备护理可确保手术物品均准确齐全,护理人员完成术前相关检查工作,为手术的进行提供基础保障。在术前,患者家属对患者的病情状况不了解,为此患者家属心理护理的应用可以使得家属对患者的情况及相关治疗操作及不良事件风险等充分知情,可取得患者家属的理解。术中护理中,护理人员主要负责配合手术医生进行相关操作、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肝素冲洗护理及导管安全护理等,护士在术中的密切配合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证。术后护理中,护理人员对患者及时巡视并进行病情监测,这可及时掌握患者的身体状况,以便发生不良事件后可及时汇报进行及时处理。访视及心理护理对患者尤为重要,通过亲切交流、心理支持护理等,有利于缓解其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健康知识宣教及并发症护理,可以使患者知晓术后健康知识,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的全程护理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本研究对急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及全程护理,结果显示:全程护理组的治愈率为96.7%,较常规护理组的83.3%明显提高(P<0.05)。全程护理组的不良反应发率为6.7%,较常规护理组的20.0%显著降低(P<0.05)。在护理后,全程护理组的生活质量评分较常规护理组明显提高(P<0.01),心率、血压、射血分数、SAS评分及SDS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改善(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全程护理应用于急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的有效率高,患者的不良反应较少,且患者的术后康复较好,生活质量评分及相关生命体征参数均得到显著改善。杜丽涛在急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中应用了全程护理,结果显示全程护理较常规护理具有巨大优势,患者的治愈率得以显著提高,且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本研究结果与其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全程护理在急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采用全程护理具有良好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全程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人数不断增加,且发病率呈逐年递增及年轻化趋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若未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治疗,则患者的死亡率极高。目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是临床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常采用的一种手术,在患者治疗过程中,护理对其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护理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效果。本研究采用全程护理并取得良好临床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男35例,女25例,患者年龄范围40~76岁,平均(54.4±6.5)岁。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为24%~46%,左室平均射血分数为(36.5±4.0)%。所有患者均有胸痛等典型症状,经心电图检查后发现ST段抬高或压低,所有患者的血清心肌酶均明显升高。本实验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家属均充分知晓本次研究并主动参与配合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全程护理,方法如下。
1.2.1术前护理(1)术前护理:护士立即给予患者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等护理,进行相关常规检查。选择适宜的主动脉反搏球囊,备齐相关药物以便术中抢救。迅速开启主动脉球囊反搏泵,连接反搏泵心电图电极,安装反搏驱动系统及控制系统。(2)家属心理护理:与家属进行密切交流,耐心解答其所提出的相关疑问,告知家属相关事项,使家属充分知情。
1.2.2术中护理(1)操作护理配合:经股动脉穿刺将球囊导管置入至患者的降主动脉内,当球囊导管的顶端置入约50cm时,护士立即使用肝素生理盐水接加压袋冲洗球囊导管,连接压力传感器并归零,传感器的位置于患者的腋中线水平(即右心房水平),连接气道腔与反搏主机的气道系统。(2)生命体征监测:心电图监测:护士要密切监测心电图示波,防止心室纤颤、室性早搏等心律异常情况出现。(3)肝素冲洗护理:定时对球囊导管采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避免导管堵塞。(4)导管安全护理:将导管的外露部分用尤力舒弹力胶布纵向固定好,并注意避免导管堵塞、缠绕、打结、移位等不良状况发生。
1.2.3术后护理(1)巡视及病情监测护理:在术后,护士对患者加强巡视并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异常,定时观察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反搏压及波形。(2)访视及心理护理:术后对患者进行访视,告知患者的治疗情况,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护理,鼓励患者建立自信。(3)健康知识宣教:护理人员告知患者详细的饮食方案。告知患者导管的相关注意事项。(4)并发症护理:护士在患者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下肢状况,注意患者是否有下肢水肿、缺血、疼痛、麻木等表现。护理人员仔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血肿情况,若有出血,可用弹力胶布对局部加压包扎止血。及时为患者更换敷料,避免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在患者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参照ADL生活质量量表对进行评判,ADL采用Bother指数评分标准,分数小于40分表示有重度功能障碍,40~60分表示有中度功能障碍,大于60分表示为轻度功能障碍。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评分,SAS及SDS评分参照董列军等研究进行。SDS评分在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SAS评分低于50分者为正常;50~60分者为轻度焦虑;61~70分者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者为重度焦虑。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并用x2检验,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的疗效情况比较
对照组治愈25例,死亡5例;观察组治愈29例,死亡1例。观察组的治愈率为96.7%,较对照组的83.3%明显提高(P<0.05)。见表1。
2.2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感染3例,局部出血1例,下肢缺血2例;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感染1例,局部出血1例。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率为6.7%,较对照组的20.0%显著降低(P<0.05)。见表2。
2.3两组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分析
本次研究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护理前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较护理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发现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3。 2.4两组护理前后的的相关参数比较
对照组护理后的心率、血压及射血分数等均较护理前无明显改善,观察组护理后的心率、血压及射血分数等均较护理前明显改善(P<0.05)。详见表4。
2.5两组护理前后的SAS评分7LSDS评分情况分析
对照组护理后的SAS评分及SDS评分均较护理前无明显改善,观察组护理后的SAS评分及SDS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改善(P<0.05)。详见表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的缺血性坏死性疾病。急性心肌梗死为常见临床急危重症,患者常起病急、病情重、病情进展迅速,若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及护理,则患者可获得良好预后,若治疗、护理不及时或不当,则患者可发生心力衰竭等危险事件,直接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能够降低患者的收缩压,提高舒张压,对改善冠状动脉灌注具有重要作用。能改善心肌供血、供氧,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左心室功能,达到降低心肌耗氧量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临床的广泛使用,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降低。值得注意的是,护理服务对患者而言也是十分关键的内容之一,优质的护理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采用的全程护理从术前护理、术中护理及术后护理三个方面进行。术前护理中,术前准备护理可确保手术物品均准确齐全,护理人员完成术前相关检查工作,为手术的进行提供基础保障。在术前,患者家属对患者的病情状况不了解,为此患者家属心理护理的应用可以使得家属对患者的情况及相关治疗操作及不良事件风险等充分知情,可取得患者家属的理解。术中护理中,护理人员主要负责配合手术医生进行相关操作、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肝素冲洗护理及导管安全护理等,护士在术中的密切配合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证。术后护理中,护理人员对患者及时巡视并进行病情监测,这可及时掌握患者的身体状况,以便发生不良事件后可及时汇报进行及时处理。访视及心理护理对患者尤为重要,通过亲切交流、心理支持护理等,有利于缓解其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健康知识宣教及并发症护理,可以使患者知晓术后健康知识,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的全程护理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本研究对急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及全程护理,结果显示:全程护理组的治愈率为96.7%,较常规护理组的83.3%明显提高(P<0.05)。全程护理组的不良反应发率为6.7%,较常规护理组的20.0%显著降低(P<0.05)。在护理后,全程护理组的生活质量评分较常规护理组明显提高(P<0.01),心率、血压、射血分数、SAS评分及SDS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改善(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全程护理应用于急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的有效率高,患者的不良反应较少,且患者的术后康复较好,生活质量评分及相关生命体征参数均得到显著改善。杜丽涛在急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中应用了全程护理,结果显示全程护理较常规护理具有巨大优势,患者的治愈率得以显著提高,且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本研究结果与其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全程护理在急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采用全程护理具有良好效果,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