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下地理信息科学教育改革研究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cui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些年人工智能时代推动着高等教育的变革,该变革不仅对高校生学习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另一方面还为教师带来很大挑战。信息时代为地理信息科学带来很多生机,有学者将地理信息科学人才划分为技术型人才、操作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该研究主要基于地理信息科学教育特点,分析人工智能时代下该专业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地理信息;科学教育;人工智能;改革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的发展,以云计算为载体的人工智能技术与空间大数据的地理信息服务时代俨然成为必然发展趋势[1]。大学是培养地理信息专业人才的最佳场所,人工智能时代下,高校专业需要不断革新地理信息的传统培养模式,由此才能轻松应对未来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该研究主要基于地理信息科学教育特点,分析人工智能时代下该专业的改革方向。
  1地理信息科学概述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集地图学、地理学、计算机、遥感技术以及测绘学等不同学科于一体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该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交叉性以及应用领域广泛性等对人才多层次性、多样化的培养具有决定性作用[2]。随着近些年人工智能时代的普及与发展,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也随之得到发展,科研院、高校以及企事业单位等在引进人才方面也对其提出更多新要求,这就促使高校不断革新地理信息科学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
  2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需求
  不同时代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具体如表1所示。信息时代为地理信息科学带来很多生机,有学者将地理信息科学人才划分为技术型人才、操作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以及大数据时代的产生,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逐渐形成多学科和基础理论彼此交叉的综合体系,培养地理信息科学人才一方面需要重视学生二次开发、数据处理等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在科研院与事业单位强化了对该类型人才的实际需求。智能制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机器人技术等交叉演化,尤其是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新技术、新理论共同驱动下,推动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使智能时代专业人才呈现跨界融合、深度学习、自主操控以及智群开发等特征[3]。人工智能时代为地理信息科学人才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这就要求该专业人才对学科操作工具与基础理论进行全面掌握,尤其是在应用地理信息平台下开发工具方面,确保学生思维更具有发散性与想象力,满足当代工程对人才素质与能力的综合需求。
  3人工智能时代下关于地理信息科学教育的改革对策
  人工智能时代下,地理信息科学教育必须鼓励学生依照兴趣对专业课程与专业训练进行选择。根据宽口径与重基础的培养模式,在设置课程方面应该重点强化培养学生的基础专业知识,其中包括专业基础与公共基础课程,以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构建能力、知识以及素养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培养模式,稳固专业主干课程,依照地理信息系统市场需求与发展动态对辅助课程进行适时调整,从而形成主题课程群与培养环节,即:选择以学生为主体与中心的教学方式,其中包括导师责任制教学、多媒体教学、自主选题讨论以及实践教学等,尤其是地学教学特色比较独特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必须强调实践教学,而且在专业内容方面应该将知识拓展性与学科交叉性体现出来,基于学生成绩的差异性,安排难度适中的教学内容,并且将不同教学要求提出来[4]。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合理安排,尤其强化专业综合训练,从而形成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根据应用性实验、基础性实验以及创新性实验等层次对实验教学项目进行设计,其中基础性实验主要是对学生基本操作与实践技能进行培养,应用性实验主要是对学生理论知识应用能力进行培养。创新性实验主要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相关科研能力等进行培养。人工智能时代下,对地理信息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科研机构、高校以及企事业单位等不断强化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创建对提升学生研发能力有利的导师制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相关科研项目。创建科研基地,将更多地理数据与模型等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通过结合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不断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保证地理信息科学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4总结
  人工智能时代对地理信息科学可持续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理信息科学教育,该变革一方面会影响社会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也对高校人才培养带来更大挑战。
  参考文献:
  [1]周璀.人工智能时代下地理信息科学教育改革探索[J].中国新通信,2018(8).
  [2]李海峰,李苏旻.大数据与智能时代的地理信息科学教育变革之思考[J].高教学刊,2017(21):145-146.
  [3]於家.基于人工智能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与实现[D]. 华东师范大学,2010.
  [4]张雪英,王曙,张春菊.面向中文文本的地理信息资源挖掘与利用[C]//中国地理信息科學2014学术年会.2014.
其他文献
摘要: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这也是每个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的原因。教学方法有很多,好的教学方法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探索适合的课程及每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近年来信息化快速发展并运用于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就是其中一种,本文阐述翻转课堂教学方法运用于钳工实训课程中的模式。  关键词:钳工实训;翻转课堂;教学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译自“Flipp
期刊
摘要:当代教育不仅在于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现代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容易对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带来影响。而初中是学生发展个性的阶段,此时学生的政治、思想、心理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逐渐显现出来。班主任在学生的德育工作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其行为举止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念取向,进而影响学生的是非判断。本文将对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提高班
期刊
摘要:本文概述了在大学英语学习阶段,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方法。文中阐述了英语学习各个阶段的核心任务,以及大学英语阶段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写促学训练策略  我国学生接受的英语教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小学英语教育阶段,中学英语教育阶段和大学英语教育阶段。三个阶段分别有各自的核心任务。小学英语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感性认识,可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土木工程凭借自身就业率高、薪资待遇优越等方面的优势成为了高校热门专业,而CAD技术教学课程是学生进行绘图的主要学习途径,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在现今社会的CAD课程教学中发挥出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可以考虑将实例法应用到CAD教学过程中。本文将对CAD课程教学的目的和特点进行分析,探究了实例法教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主要特点,并提出应用实例法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的具体方案。  关
期刊
摘要:随着空调的普及使用,人们对环境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空气湿度的大小对人体舒适度有着显著的影响,相对湿度过低时人体会感觉到皮肤干燥、口唇开裂且易患感冒,故在现代空调的使用中,湿度是空气调节时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空调加湿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在室内环境中的运用愈来愈广泛。  关键词:空调;加湿;增湿;调湿;无水  一、空调加湿技术概述  湿度是表示大气干燥程度的物理量,在一定温度下
期刊
摘要:本文将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理论框架,探讨了在英语教学中名物化转化过程所带来的形式上的变化及概念意义变化,继而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讨论了名物化的转化手段及对日常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名物化;概念意义;转化手段  名物化是英语书面语的主要特征之一,历来都是是各语言学派进行研究的热点之一。最早将名物化研究列入其语法框架的学者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家Jespersen。在此之后,转换生成语言学派中的Cho
期刊
摘要:自从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来,在推动社会快节奏的发展形势下,使得创新转型升级成为了社会改革发展建设中的核心动力,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城市化建设发展进程日益加快,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升,使得对于建筑的整体效能和居住舒适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为建筑设计不断创新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此我们应当适应当下快节奏的社会变革趋势,进一步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强对建筑设计的转型升级,促使推动建筑行业在未来规
期刊
摘要:校园网的用户行为指的是在使用网络的时候,用户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规律,在这里,可以使用一些特别的定量表示出来,校园网用户行为有着比较特殊的特征,这是普通网络使用群众无法具备的。在现社会的校园网当中,有着越来越多的挖掘技术,利用这些技术来分析校园网的用户行为,对宽带进行合理的分配,有助于提升校园网用户的使用效率。本文就对应用于校园网用户行为分析的K-means聚类算法进行叙述,供参考。  关键词:
期刊
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有着五千余年的发展史,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与此同时人口也不断增加,在此过程中,古代文学也在不断的传承以及转化,对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引导性作用。现阶段社会的发展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这样方可为当代文明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只有对古代文学进行不断的传承以及转化,才能创造更加辉煌璀璨的当代社会文明。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当代;传承;转化  我
期刊
摘要:高层建筑是反映城市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人们往往将摩天大楼和芝加哥、纽约这样的国际大都市联系在一起,这说明高层建筑对塑造城市社会形象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技术层面来看,高层建筑在现代的突飞猛进的建设,得益于力学分析方法和计算技术的发展、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的进步以及现代机械和电子技术的贡献。从结构受力特性来看,侧向荷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在高层建筑分析和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