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在课堂中的任务,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些学习习惯中,有一项内容非常重要,那就是学生的自信心。在当今社会,加强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非常重要,而且刻不容缓。
我认为,学生的自信心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在课堂上,有些教师,不仅不能通过课堂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反而在语言和行为上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老师一句赞扬的话,能让学生兴奋不已。同样,老师一句挖苦的话,可能会让学生感到丢面子、难堪。他们会认为老师不喜欢他了,同学也会瞧不起他了。久而久之,他们易产生自卑的倾向。
另外,学生的生活经验很少。当在课堂上遇到困难时,他们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如果老师不理解他,并对其恶语相加,他会感到周围的一切是灰色的,没有人能理解他,他会对生活失去了期望。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啊!
所以,课堂不再单纯是传授知识的一席之地,还应该把“培养学生自信心”这一任务请进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
作为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心理学研究表明:期望是激发学生自信心的源动力。在心理学上,“期望”的概念是这样界定的:“期望,包括对学生群体意识和组成该群体的期望,这种期望形成的依据是教师对学生过去或现有水平的了解,以及他人对这学生的评价,教师与该学生初次接触时产生的第一印象。”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体现在语言、行为上。
首先,关注每一位学生。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中的一些人由于与外界沟通少,玩伴少,慢慢养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教师要有意把他们从封闭中拉出来,多关心他们,还可以创造机会让这样的学生多与同学接触,让他们走出自己的小圈圈,体会到与人交往的好处。
其次,公正对待第一名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成绩肯定会有好坏之分。作为教师,我们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尤其是对后进生,更应如此。如果教师公平对待每一个人,他们会感到没有被教师嫌弃,会再一次燃起学习的希望;反之,他们会觉得被老师“瞧不起”而失落,自信心缺失。
最后,尊重学生的尊严。当一位教师礼貌、尊重地对对待每一位学生时,教师实际上便已开始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假如你经常这样说:“你怎么这么笨?”“你除了会吃饭,还会干什么?”学生能愿意与你接触吗?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又从何谈起?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案例:一个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写了一首诗《山鹰》。他想得到语文老师赵老师的点评,但却受到了赵老师的讥讽,说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鵝肉。另一位老师杨老师鼓励了这个学生一番,并指出了诗的缺点以及如何修改的意见。学生带着希望和信心走了。第二天,这名学生就将修改稿送来了,杨老师给他一段评语,将诗与评语寄给山西的《语文报》。过了不久,《语文报》在“发表园地”专栏里用红标题将《山鹰》发表了。
杨老师用她的期望使这个学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好成绩,使“山鹰“起飞了。这一事例成功的关键在于老师及时发现了学生的特长,满足了他的求知欲,并使之在诗歌创作上获得了成功。教师正确的评价与期望,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起着决定作用。
教师的赞扬、表扬、微笑、肯定,对学生常起着积极的强化作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的期望少了,学生的学习持久性就小了;教师的斥责多了,班级的课堂纪律就会大不如从前。期望是对行为的肯定,可满足学生自信的愿望,能激发学习动机。
可以说,教师积极的心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进入兴奋状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和颜悦色、笑容可掬,学生看到老师就会产生一种幸福和友善的情感,教师轻松愉快的情绪、期待信任的眼神、自然亲昵的动作还会使学生倍受鼓舞,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有助于培养健康的情感。
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善用我们的期望,也正是这种期望逐步培养了学生们的自信心,也正是这种期望使一批批的学生从中受益!
我认为,学生的自信心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在课堂上,有些教师,不仅不能通过课堂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反而在语言和行为上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老师一句赞扬的话,能让学生兴奋不已。同样,老师一句挖苦的话,可能会让学生感到丢面子、难堪。他们会认为老师不喜欢他了,同学也会瞧不起他了。久而久之,他们易产生自卑的倾向。
另外,学生的生活经验很少。当在课堂上遇到困难时,他们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如果老师不理解他,并对其恶语相加,他会感到周围的一切是灰色的,没有人能理解他,他会对生活失去了期望。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啊!
所以,课堂不再单纯是传授知识的一席之地,还应该把“培养学生自信心”这一任务请进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
作为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心理学研究表明:期望是激发学生自信心的源动力。在心理学上,“期望”的概念是这样界定的:“期望,包括对学生群体意识和组成该群体的期望,这种期望形成的依据是教师对学生过去或现有水平的了解,以及他人对这学生的评价,教师与该学生初次接触时产生的第一印象。”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体现在语言、行为上。
首先,关注每一位学生。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中的一些人由于与外界沟通少,玩伴少,慢慢养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教师要有意把他们从封闭中拉出来,多关心他们,还可以创造机会让这样的学生多与同学接触,让他们走出自己的小圈圈,体会到与人交往的好处。
其次,公正对待第一名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成绩肯定会有好坏之分。作为教师,我们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尤其是对后进生,更应如此。如果教师公平对待每一个人,他们会感到没有被教师嫌弃,会再一次燃起学习的希望;反之,他们会觉得被老师“瞧不起”而失落,自信心缺失。
最后,尊重学生的尊严。当一位教师礼貌、尊重地对对待每一位学生时,教师实际上便已开始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假如你经常这样说:“你怎么这么笨?”“你除了会吃饭,还会干什么?”学生能愿意与你接触吗?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又从何谈起?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案例:一个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写了一首诗《山鹰》。他想得到语文老师赵老师的点评,但却受到了赵老师的讥讽,说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鵝肉。另一位老师杨老师鼓励了这个学生一番,并指出了诗的缺点以及如何修改的意见。学生带着希望和信心走了。第二天,这名学生就将修改稿送来了,杨老师给他一段评语,将诗与评语寄给山西的《语文报》。过了不久,《语文报》在“发表园地”专栏里用红标题将《山鹰》发表了。
杨老师用她的期望使这个学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好成绩,使“山鹰“起飞了。这一事例成功的关键在于老师及时发现了学生的特长,满足了他的求知欲,并使之在诗歌创作上获得了成功。教师正确的评价与期望,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起着决定作用。
教师的赞扬、表扬、微笑、肯定,对学生常起着积极的强化作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的期望少了,学生的学习持久性就小了;教师的斥责多了,班级的课堂纪律就会大不如从前。期望是对行为的肯定,可满足学生自信的愿望,能激发学习动机。
可以说,教师积极的心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进入兴奋状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和颜悦色、笑容可掬,学生看到老师就会产生一种幸福和友善的情感,教师轻松愉快的情绪、期待信任的眼神、自然亲昵的动作还会使学生倍受鼓舞,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有助于培养健康的情感。
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善用我们的期望,也正是这种期望逐步培养了学生们的自信心,也正是这种期望使一批批的学生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