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制造业头脑风暴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lcano9288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 持 人: 瞭望周刊社社长、总编辑(兼《财经国家周刊》总编辑)姬斌
  圆桌嘉宾: IDEO执行合伙人兼全球首席创意官本内特
  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
  财团法人机械产业纪念财团会长福川伸次
  华夏幸福基业全球产业促进中心总裁轷震宇
  三星电子执行顾问李润雨
  用友软件执行总裁李友
  三一重工副董事长何真临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总经理林左鸣
  通用电气副董事长约翰.赖斯
  尚德电力董事长兼CEO施正荣
  施耐德电气董事会主席赵国华
  中国远洋集团总公司董事长魏家福
  德国赢创工业集团全球董事会执行董事俞大海
  
  主 持 人: 瞭望周刊社社长、总编辑(兼《财经国家周刊》总编辑)姬斌
  圆桌嘉宾: IDEO执行合伙人兼全球首席创意官本内特
  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
  财团法人机械产业纪念财团会长福川伸次
  华夏幸福基业全球产业促进中心总裁轷震宇
  三星电子执行顾问李润雨
  用友软件执行总裁李友
  三一重工副董事长何真临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总经理林左鸣
  通用电气副董事长约翰.赖斯
  尚德电力董事长兼CEO施正荣
  施耐德电气董事会主席赵国华
  中国远洋集团总公司董事长魏家福
  德国赢创工业集团全球董事会执行董事俞大海
  
  亚洲很大,40多亿人,占全球的60%左右。亚洲的发展直接影响世界,世界的变化也会直接作用于亚洲。在过去近20年中,亚洲日益融入全球化进程,低成本人力资源等优势让亚洲变成全球制造业极具活力的区域。
  “目前,亚洲经济总量已占世界的30%以上,亚洲经济增长对世界的贡献率超过30%,亚洲成为全球新兴经济体最为集中的地区,后发优势和发展潜能进一步展现……亚洲还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劳动人口,有最大的工程师与科研人员队伍……亚洲经济是能够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的。”4月2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2年年会开幕式上,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演讲中对亚洲经济、亚洲制造业的前景寄予厚望。
  与此同时,面对全球经济低迷的现状,面对发达经济体重提“回归实业”的思潮,亚洲制造业面临着越来越现实的问题:“苹果”会重新回到美国生产吗?亚洲制造业的“新比较优势”在哪里?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会不会始于亚洲?
  自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震荡,经过三年多时间,欧洲债务危机发酵,导致全球消费市场萎缩和全球经济增长减速,至少亚洲制造业的外部条件已经发生了改变。包括发达国家都提出要重视实业的理念,乃至有了让制造业回流国内的声音。 在全面向实体经济回归的大趋势下,在现实和期待之间,对亚洲制造业的关注成为一个很有意思、又十分现实的话题。
  4月2日,由瞭望周刊社和博鳌亚洲论坛秘书处共同举办的亚洲制造业圆桌会议开幕,此届会议聚焦“亚洲制造业的战略突破”,来自中、韩、日、美等国的多位知名企业领袖,围绕亚洲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发展主题,深入探讨“后危机时代”全球产业链的重构、亚洲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新兴行业如何推动全球经济重新启航等业界最为关注的议题。
  
  “苹果”会回到美国生产吗?
  核心观点:伴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让制造业回流的声音正在不断放大,甚至有观点认为,让制造业复苏是欧美摆脱金融和债务危机的最终途径。
  对于外界关注的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话题,欧美企业家不以为然,他们一针见血地指出,发达经济体根本不需要低端制造业的“回流”,他们现在所思考的问题是如何重造一个全新的制造业生态体系来继续保持全球竞争优势。苹果只是其中的一个样本,远不是全部。
  约翰.赖斯:欧美国家探讨再工业化,其实主要是针对创造工作机会。首先从哲学角度讲,创造工作机会是非常重要的,在世界各地,就业永远是政府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对于我们来说,不管在中国还是巴西、印度尼西亚、美国本土,创造就业机会都可以为本地经济发展带来巨大贡献。我们并不是说在追寻低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或者汇率的优势。我们现在关注竞争力的问题、能力的问题。
  比如有非常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来做高端业务,然后给他们付足够高的工资,创造一个很好的就业环境,这是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另外,创造就业不是零和游戏,在美国创造就业机会并不会减少其他国家就业机会。
  就GE的经验来看,我们在世界各地有很多的合资公司,林左鸣先生就是我们很好的合作伙伴,我们通用和航空工业集团有很好的合作关系来共同创造两国的就业机会。我们相信我们这种非常成功的模式在其他地区也是得到很好的验证,这种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林左鸣:通常一个观点是,亚洲一些发达国家进入制造业,只是在产业链条的低端,只给人家搭台阶。所以现在一些观点认为,西方的再工业化就是欧美要重回制造业,这是误读。欧美不可能回去织袜子、做衬衣,这样的做法对欧美当地老百姓也是不利的,这个产品也没有竞争力。重要的是到底用什么形式、构筑什么新的产业。
  苹果公司乔布斯非常了不起,他巧妙地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心理需求,最新一款Ipad出来后,仍然是排长队。很多人把ipad2扔掉重新去买。如果苹果回到美国制造的话,他就拿不出这样的价格提供给市场。这样一种国际上的产业链分工,这是一种历史潮流,想倒退我觉得是不可能的。真正的要下功夫恐怕还是在创意上下功夫。苹果的创意我觉得是非常出色的——不管欧美也好,亚洲也好,要害在创意。
  李润雨:亚洲制造业可以说正处于一个转折点,过去的模式可能不适用了。亚洲凭借低劳动成本力有一些优势,但是现在其它国家自金融危机后也一直在努力追赶。制造业创造很多就业。像欧美这样的发达国家也非常重视。
  亚洲将是世界经济的驱动力,考虑到变化的情况,我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要重视亚洲的市场。因为亚洲的人口非常密集,潜力很大。对亚洲制造业来说,亚洲的经济一体化跟欧洲、北美自由贸易区相比,还有一些差距,所以日本、中国、韩国都需要加快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而且把东南亚的经济一体化,促进亚洲内部的市场发展。
  第二,在未来技术上面加强合作。我们在研发、标准化方面加大合作力度。当然新技术开发是很困难的,所以需要联合开发、共同投资是一个必由之路。开发新技术,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很高,亚洲国家这方面可以引领世界的市场,如果他们可以搞成一个新的业务模式,利用他们的优势和本地巨大的市场,像能源、生物、医药、纳米技术、新材料方面、IT、智能电网、云计算、下一代网络,我们需要在这方面引领世界,主要是通过联合研发降低我们成本。
  轷震宇:要提升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制造业竞争力有两个方面值得探讨和关注。其一是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引和扶持;其二是打造区域产业集群优势,应该由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和产业促进机构三位一体来共同实现。
  董明珠:大家所谈最终可以回到一个原点,就是创新最重要。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讲,改革开放30年,从过去简单的贴牌加工到今天有自己的技术,这个转变就标志着中国制造业、亚洲的制造业走向世界,不能简单附庸,而要有创造性。特别是我们作为一个制造业企业,应该可以创造出改变别人生活的产品。这是一种新的追求,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创造工作机会很重要,从格力电器来讲,过去依附别人,现在在行业里走到前面,应该把这种新技术能够像苹果产品一样推向世界。我们到美国建厂,首先也是因为美国现在最需要就业,我们要把整个国际化需求作为自己企业的追求,去开展企业的发展,这样才能有利于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第二,更需要能源的节约。格力电器希望创造绿色的世界,我们认为美国更需要我们的产品。我们去年在美国设立公司后,明年就要在那里投放最节能的环保产品,来为美国市场服务。
  我理解的竞争力,不是跟某一个企业的竞争,也不是说我们超越别人就是竞争力的成功,而更多的是保持冷静头脑,不断创新、改造生活。
  
  技术革命前夜
  核心观点: 谈及改变世界未来的技术,一些企业家认为是多种技术的综合,比如新能源、再生能源的融合,再加上新材料的配合,然后跟IT技术的融合,而且是新的生产方式。
  包括中国在内,都不可能一味靠成本因素,牺牲环境、资源制成制造业发展,也不应该长期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下端,要掌握全球制造业的话语权,就需要不断提升、培育亚洲制造业“新比较优势”,甚至期待亚洲能够引领一场全球的新技术革命。
  魏家福:最近我在读两个美国学者的一本书,书中提到,现在已经进入了三场宏大技术革命的前夜。第一,大数据时代;第二,智能制造时代;第三,无线网络通信的革命时代。三大时代标志着世界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既有风险,也有机遇。我们无法预言现在的三大宏大技术革命前沿,会给未来带来多大的利润。
  亚洲在制造业中怎么做?我们过去讲有人工成本低的优势,亚洲老是跟着这个走没有出路,应该学习美国在三大宏大技术革命前夜中尽早介入。怎么介入?人才是最宝贵资源。如果人才跟不上,怎么搞云计算、智能制造、全球的无线革命?
  中远去年搞的3000米深海钻井平台,为什么能够做到?因为我吸引全世界最顶级的40个专家到中远,你得到高工资,但是这个专利是我的,这个世界空白是我中远的专利。因此亚洲在制造业发展,必须瞄准这三大革命,加强人才培养,用市场化机制吸引全世界精英到中国来,我相信美国的专家精英也会到中国来。
  李友:在新的技术里面。我们判断未来有三个技术会影响整个全球的产业,包括社会、经济、生活。第一,大数据的计算。第二,智能化。智能化也是通过新的技术、新的产业角度看是一个未来趋势。第三,互联网移动化。我们认为未来新的技术,尤其是在这三个大的技术方面,对全球制造业、突破和启航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和强有力的模式。
  工业化到了一定程度后必然要进行升级,同时只有工业化远远不够,必须跟整个信息化形成有效融合,使我们工业装备水平、工业自动化水平跟我们整个信息管理的水平,尤其我们管理信息化能够有深度融合。
  赵国华:改变未来世界关键的技术是什么?我觉得是多种技术综合,智能城市。没有一个公司能够单打独斗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新能源、再生能源的融合,再加上新材料的配合,然后加上跟IT技术的融合,而且要降低成本。
  何真临:中国制造业要走向世界其实有一个历程。三一是站在世界巨人的肩膀上,成就了中国在工程机械上国内的第一品牌。2010年三一生产的混凝土机械,为除三一之外,世界所有工厂所生产的混凝土机械的2.25倍,绝对的世界第一。但是我们自己觉得在开发的领域、在国际化等方面还有一些差距。
  今年感到特别欣慰的是收购了世界混凝土领域的老大,德国的普兹麦斯特。他所构筑的第一品牌的地位和我们三一的强大制造能力和全球的第一的销量,叠加起来后形成了国际品牌溢价的最淋漓尽致的一种表现。
  所以我们说中国的企业要走向世界,首先我们要打破技术恐惧,在集成创新方面,三一恰好很擅长,因为这是符合我们中国文化秉性的。国外文化是一种深入下去分解的文化,造就了他们在原创上的优势,但是中国人聪明的就是可以整合世界上最优势资源为我所用。
  俞大海:根据我自己在亚洲地区开展业务的经验,我想给大家指出一点,大家都在讨论创新,创新好像是一个出路,是一个制造业升级的出路。但是整合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怎么样把客户、供应商、上游下游整合到一起,整合成一个供应链,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人才的概念。要强调劳动力升级的问题,而不要只是强调分工的问题。在未来我们看到更多的竞争将会在人才战上体现出来,越来越多企业会去争夺最优秀的人才。
  魏家福:我补充三点意见,第一,任何新技术都是人类发明的,新技术应该服务于全人类。第二,发达国家可能优先创造的新技术,不应该封锁它的传播,应该向更多国家传播新技术。第三,发展中国家要用开放的心态来欢迎新技术,实用新技术。而且没有吸收现代高科技人才进来,就不可能产生新技术。
  
  塑造新工业文明
  核心观点:亚洲制造业者的思维还停留在工业化时代,而欧美同行的思维早已进化到后工业时代。用中国话讲,我们关注的是“术”,对方关注的是“道”,高下立现。当然,这与亚洲工业化积累的时间尚短有关。一句话,布局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结局。如果亚洲制造业者不能摆脱“路径依赖”和“急诊室效应”式的发展思维,一味跟寻对手的升级路径,未来仍将难以攀上产业链的顶端。亚洲制造业,需要塑造属于亚洲、又属于全球的新工业文明。
  本内特:我做了一个小统计,所有嘉宾谈话中有13次提到了苹果公司,这引发我向大家提出三个关于创新文化的建议。第一是消费者驱动非常重要;第二是如何正确理解失败非常重要;三是创新是一个动词而不是名词,一定要动手来做,才能知道是怎么回事。就是一定要根据人们的需求制造你的产品。
  约翰.赖斯:当我们进入到制造业发展的下一个阶段,我们必须要考虑,这真是一个数字经济时代。
  如果大家看一下通用电气的历史,前150年历史中当中,我们主要进行产品的制造,后来的30年我们关注的是服务,所以现在我们的服务业的优势进一步扩张。现在桌子第三条腿就是软件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软件,有效管理信息流,并且可以创造一些数学上的等式,更快作出一些决定,远超出过去的速度。我们总是会在不同的地方进行制造,现在就可以通过数字形式,把所有制造结合在一起,因此有大量的数据可以进行自由的移动,而且我们可以用一种智能的方式来进行。我认为这是我们下一个100年发展的第三大支柱。
  林左鸣:确实很难判断说下一个能够推动新一轮产业的新技术是什么东西。但是我至少觉得对机理还没有弄清楚的新技术肯定要慎重,如果急急忙忙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去搞产业化,可能会给我们的整个人类带来的或许是一种灾难。
  对我们产业发展来说,技术创新固然很重要,但是创新不仅仅是技术。还有把现有证明是可靠、安全的技术怎么样通过文化这个纽带,把它衔接在一起,来进行做商业模式的创新或许更能给我们当前解决金融危机渡过难关有非常大的作用。
  赵国华: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如何采用新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而使得制造业更加绿色,而不仅仅是追求最低的成本,这是我们考虑的关键问题。此外,我们探讨制造业复苏的话题,最重要的是创造一个高质量的就业关系。我们的业务遍布世界各地,我们认为世界各地的市场都是我们的本土市场,只要在那里生产,我们就把这个地方视为我们的本土市场。我们还在本地找合作供应商,在本地采购,给当地创造就业机会。
  福川伸次:由于当前日元升值以及对环保的高要求,制造业受到了伤害。这促使我们做出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绿色的创新。这是最大的挑战,制造业公司要做那些像混合动力汽车一样的绿色环保产品。第二,生活方式的创新。因为大家追求更加舒适的生活,追求身体健康,所以我们愿意为此推出更多的产品,满足人们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第三,把艺术和科技进行结合。即把文化的因素融合到产品当中,无论在设计电动汽车或者其他产品的时候,都应该考虑到文化和艺术的因素。把文化和产业进行结合,我相信可以为制造业可以打开一个新的局面。这三方面正是日本制造业正在努力的三个重点。
其他文献
蔡武成了大忙人。  自从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下一步发展的重要议题推出后,这位中国文化战略的具体“掌舵人”就再难有空闲时间。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直到2012年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结束之后,蔡武才再次抽出时间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的采访。  作为文化部部长,蔡武肩负的担子不轻。在最高决策层看来,中国经济经历多年高增长后,保证内需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现实路径,就是将文化产业作为中国新经济的
期刊
通过董明珠,人们记住了格力。  她和她的企业都是一个传奇。从普通业务员到公司总裁,她带领公司创下了连续十一年产销量第一的佳绩;她一手打造的区域销售公司模式和管理模式成为业界的标杆;她和董事长朱江洪一起,带领着格力空调从珠海走向中国,从中国走向世界。  她和她的企业心无旁骛,坚定地选择了专业化的道路。从某种角度看,专业化是格力“自断后路”的做法。那些搞多元化的企业,如果某一个业务失败了,还有其他业务
期刊
总统大选激战正酣,候选人们拿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只为了吸引眼球;奥斯卡帷幕刚落,明星们手上捧了小金人,更显得光芒四射;卡卡女神还在倒踩着高跟鞋、身披着牛肉衫,一如既往的惊世骇俗着,格莱美颁奖礼上冲出的新秀Adele风头正健的席卷着新老粉丝。  但这些在一个身高一米九、露出一脸天真笑容的24岁华裔小伙子面前都多少显得有些黯然失色。他原本默默无闻的名字,2月初刚刚出现在公众视野就迅速飞出了篮球场的方
期刊
编者按: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尽管中国的扩张性政策有效保证了增长,但并未解决长期的结构性问题。正因如此,一旦经济放缓,“中国崩溃论”就又会卷土重来。那么中国究竟面临怎样的风险,又如何实现软着陆呢?《财经国家周刊》选取了近期克鲁格曼、奥瑟兹和拉迪三位专家的观点,分别代表了学术界、金融界和智库的视角,整合介绍给国内读者,标题均为编者所加。  消除资产市场隐患  在过去10年中,中国经济的重要特征是消
期刊
流入大西洋的德勒威尔河(Delaware River)在美国东部划出了宾州(Pennsylvania)的边界,划定了美国第一任首都费城(Philadelphia)的位置:距入海口上游约100公里的地方,河水调头向南。1682年,殖民者威廉潘(William Penn)在这个转弯处登上了河的西岸,并以此为起点开始兴建了他的理想王国——费城。  今天,费城已成为全美第五大城市,从宽阔的河面西望,壮丽的
期刊
2011年前三季度统计数据出炉后引起各界高度关注,前三季度全国各省区市GDP增幅排在倒数第一的是北京、倒数第二的是上海,分别增长8.0%和8.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浙江倒数第三,为9.5%;而在全国经济总量排名前三的广东、江苏和山东三省,经济增速也在各省区市中排名靠后。  与此同时,另一张“榜单”同样受到了热议,中国科学院首次发布的《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1》 和中国统计学会发布的《综合发展指数
期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落下帷幕,“积极财政政策”继续成为未来一年财税调控的主音符。  从2011年前10个月的情况看,中国的财政收入已超过8.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近30%。按照目前的增速,2011年全年中国财政收入有望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约为20%左右。  由于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此前市场对于2012年财政支出的空间仍存疑问,而随着地方政府可以进入债券市场直接融资,通过资本市场来扩大
期刊
土地出让金原本属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活跃,近年来土地出让收入的绝对数值及占地方财政收入比值呈大幅上升态势。  首先是绝对数值逐年升高。来自国土资源部相关统计,2010年土地出让金高达27111亿元,相比2001年增长逾20倍;其次是土地出让金历年的变动幅度较大,表明预算外收入并不稳定;三是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的比例逐年升高,从2001年的16.6%增长到2010年的76.6%,表明
期刊
世贸组织(WTO)部长级会议2011年12月16日批准了俄罗斯入世一揽子协议,待2012年6月15日前完成入世协议的国内批准程序后,俄罗斯将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俄入世对其国内经济、世界经济都将产生重要影响,但短期效应不会太明显。俄入世对中俄经贸合作亦将产生重要影响,双边合作机遇与挑战并存。  首先,入世将为俄罗斯带来长期利好。俄罗斯总统认为入世能实现俄与合作伙伴的双赢,但最大的受益人首先应是
期刊
从《电影传奇》到《我的抗战》,崔永元近几年一直醉心于口述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最近,他与中国传媒大学合作,成立了“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及口述历史博物馆”。  崔永元透露,自己可能很快向中央电视台提出申请,希望调回母校中国传媒大学,后半辈子研究口述历史。  在我看来,崔永元此举,通过各种渠道积累口述历史资料,对于丰富真实的中国历史,乃至更新提升国人的历史思维,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国古代看似有相当完整的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