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教学当中常会遇到如下的场景。
场景一:教师讲过多次的习题,叫一学生上台演板,结果仍然出错。教师一时气愤,破口而出:“你头上长着猪耳朵吧!我讲了那么多次,你都没听到?”
场景二:一学生几乎天天迟到,班主任叫他进办公室解释原因。听到一半老师即不耐烦打断他:“不要每天给我编这些没用的谎言!我知道,只有一个字可以解释你的行为,那就是‘懒’!即使天上有馅饼掉下来,你也会懒得去捡!”
场景三:教室纪律不好,学生老爱讲闲话,任课教师气急败坏:“难道教室是养鸡场吗?叽叽喳喳,比几百只鸡凑在一块还热闹!”
……
类似的场景有许多,教师不是圣贤,不是神仙,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的内心也有不满、失落、沮丧、愤怒,并且溢于言表。况且他们工作的对象是些不谙世事的孩子!因此,在工作中偶尔发泄一下心中的愤懑,完全可以让人理解且令人同情。但就教育效果来讲,上述这些言语却无助于改善师生之间的合作,甚至适得其反。
教育行为是需要技巧的,而且这种技巧必须是行之有效的、富有人情味的。教师在处理班级的各项繁琐事项时(如学生之间的冲突、对峙、突发危机等),需要作出有益而现实的反应。教师的反应有重要影响,它可以决定班级气氛是趋向合作还是敌对,孩子们的情绪是趋向赞同还是辩驳,他们的内心是愿意改正还是报复,它甚至还可以影响孩子将来向良性发展还是向恶性发展。
我想,使用这些技巧的根本原则就是充分尊重学生。孩子们需要的是因人施教的素质教育和人格尊严的平等,我们却很难做到真正意义的尊重。如果客人到自己家里,把瓜子壳撒到了地上,果汁弄脏了地板,我们会说:“没关系,等会儿我打扫一下就可以了!”可是换成学生在教室里这样,我们却很难容忍,甚至大发雷霆。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从孔儒开始的传统教育观就把师生看作是上与下的关系。这就导致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言行必须绝对服从教师。但很显然,这种想法已大大落伍于时代了。当今社会,民主与自由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崇尚个性发展已成为社会大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主张,你能要求学生的行为完全符合你的标准吗?尊重孩子的个性,绝不能是一句空话,得从骨子里转变观念。
在尊重的原则下,我们可以掌握如下一些简单技巧:
一、就事论事,不攻击品行
例1 某学生语文考试不及格。我们可以就事论事地对他说:“你这次语文没考好,我们来分析一下试卷,你以后要多做一些现代文阅读分析题,以提高阅读能力。希望你进步!”但攻击性的语言可能是:“你这么聪明,怎么会不及格呢?我看啦,就是你太懒!”(品行评价:懒惰。)
例2 上美术课,一学生把颜料洒得满桌都是。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快去弄些水和抹布来!”攻击性的语言可能是:“你怎么这么笨!调颜料都不会,还中学生!”(品行评价:蠢笨。)
事情的结果是,例1中的学生在就事论事的批评指导下,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努力多练阅读分析题,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在攻击性的批评后,学生可能破罐子破摔,干脆懒惰下去。例2中的学生在老师就事论事的帮助下,迅速清理了课桌。在遭到攻击型的辱骂后,可能不再继续调颜料,甚至不再喜欢美术课了。
教师的工作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很显然,攻击学生品行,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
二、邀请合作,不发号施令
学生是有憎爱情感的人,他们是独立于教师之外的。这种独立有可能导致师生之间的敌意。为了减轻敌意,教师应尽可能提供机会,使之品尝独立,他们越独立,对教师的怨恨也就越少。
首先,得让孩子们自己决定在学校里的事务,这是减轻师生敌意的一个好办法。窗外忽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学生可能会大声叫嚷,把目光转到窗外,我知道此时已无法继续上课,我的做法是给他们一个选择:“要么你们安安静静地观察天气变化,要么接着上课!”他们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了,细心欣赏风雨的来临。
其次,避免发号施令能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和学生说话时,我不太使用对孩子产生心理压力的字眼,如:“你必须……”“你最好是……”“你应当……”等。通常,我安排学生摆放桌凳,我会说:“王芳,请帮我把桌凳摆好!”学生会很乐意做这件事,因为她觉得这是在帮老师的忙。但如果我说:“王芳,今天你值日,快把桌凳摆好!”这样的语言让学生感觉到职责的压力,觉得摆桌凳是她不得不干的事,反而心里极不情愿。“我希望你改掉迟交作业的毛病!”和“你必须改掉迟交作业的毛病!”四种表达效果是不一样的,其实际效果也肯定不一样。在交流中,老师传达出对学生的尊重并维护其自尊时,他们的敌意就会减少。
三、宽容接纳,不冷嘲热讽
孩子们是在不断地犯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我们不应当仇视这些错误。教师的功能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并理解他们,宽容他们。因此,我们应用批评语言一定要避免尖刻和粗口,尽量认同孩子们的想法、感觉和愿望。以下举两个例子作对比:
例1 针对学生考得不好。
☆“这次考得不够理想,同学们在下一阶段要多努力,争取超过别的班级。”
△“你们这群猪,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
例2 针对学生上课纪律不好。
☆“大家安静下来,我不希望我们的教室变成闹市。”
△“你们这些人,真不要脸,你们不说话,没有人会把你们当成哑巴。”
很显然,后一类语言只能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教学环节的正常运行。教师应杜绝这种毁灭性的交谈,因为那些语言会毁坏孩子们的自信,造成他们心理上的裂痕。教师的职责在于拯救而不在于伤害。
四、沉着冷静,不急于帮助
教师职业特殊,工作对象是未成年人,因此在处理各种问题时一定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切勿主观臆断,动辄发怒,这样只会把事情弄糟。
除了冷静,还不能急迫。培养慢性子对教学是有好处的。例如学生来问一个问题,对教师来讲,这个问题也许很简单,但教师不应该急于给出答案,因为那样会让学生反感,会让学生感觉自己很笨。
我们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并且善于倾听。倾听比诉说、安慰更有效果。当面对诸多压力的学生在我面前诉苦并痛斥父母的不理解时,我并没有对该学生进行说教,要他如何如何尊重父母,也没有立刻就安慰他,叫他不要难过,而是静静地听他诉说自己在家中的遭遇、感受。因为我知道此刻他只是需要一个他认为信赖的人当他的倾听者而已。如果我说 “这有什么好烦的”,他的烦恼可能会更添几分。我们要做的只是承认并尊重他的烦恼。在耐心听完他的倾诉后,我只需提一个问题即可:“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对你?”他自然会知道这一切源于父母的爱。一场倾听、一个启发能化解满怀积怨。
沟通是一门艺术。同样是赠人玫瑰,如果是带刺赠送,可能会刺伤学生,而不会让学生如沐芬芳;如果老师稍做处理削刺后再赠送,也许会让学生芳香扑鼻,赠花者手留余香。(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第四中学)
场景一:教师讲过多次的习题,叫一学生上台演板,结果仍然出错。教师一时气愤,破口而出:“你头上长着猪耳朵吧!我讲了那么多次,你都没听到?”
场景二:一学生几乎天天迟到,班主任叫他进办公室解释原因。听到一半老师即不耐烦打断他:“不要每天给我编这些没用的谎言!我知道,只有一个字可以解释你的行为,那就是‘懒’!即使天上有馅饼掉下来,你也会懒得去捡!”
场景三:教室纪律不好,学生老爱讲闲话,任课教师气急败坏:“难道教室是养鸡场吗?叽叽喳喳,比几百只鸡凑在一块还热闹!”
……
类似的场景有许多,教师不是圣贤,不是神仙,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的内心也有不满、失落、沮丧、愤怒,并且溢于言表。况且他们工作的对象是些不谙世事的孩子!因此,在工作中偶尔发泄一下心中的愤懑,完全可以让人理解且令人同情。但就教育效果来讲,上述这些言语却无助于改善师生之间的合作,甚至适得其反。
教育行为是需要技巧的,而且这种技巧必须是行之有效的、富有人情味的。教师在处理班级的各项繁琐事项时(如学生之间的冲突、对峙、突发危机等),需要作出有益而现实的反应。教师的反应有重要影响,它可以决定班级气氛是趋向合作还是敌对,孩子们的情绪是趋向赞同还是辩驳,他们的内心是愿意改正还是报复,它甚至还可以影响孩子将来向良性发展还是向恶性发展。
我想,使用这些技巧的根本原则就是充分尊重学生。孩子们需要的是因人施教的素质教育和人格尊严的平等,我们却很难做到真正意义的尊重。如果客人到自己家里,把瓜子壳撒到了地上,果汁弄脏了地板,我们会说:“没关系,等会儿我打扫一下就可以了!”可是换成学生在教室里这样,我们却很难容忍,甚至大发雷霆。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从孔儒开始的传统教育观就把师生看作是上与下的关系。这就导致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言行必须绝对服从教师。但很显然,这种想法已大大落伍于时代了。当今社会,民主与自由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崇尚个性发展已成为社会大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主张,你能要求学生的行为完全符合你的标准吗?尊重孩子的个性,绝不能是一句空话,得从骨子里转变观念。
在尊重的原则下,我们可以掌握如下一些简单技巧:
一、就事论事,不攻击品行
例1 某学生语文考试不及格。我们可以就事论事地对他说:“你这次语文没考好,我们来分析一下试卷,你以后要多做一些现代文阅读分析题,以提高阅读能力。希望你进步!”但攻击性的语言可能是:“你这么聪明,怎么会不及格呢?我看啦,就是你太懒!”(品行评价:懒惰。)
例2 上美术课,一学生把颜料洒得满桌都是。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快去弄些水和抹布来!”攻击性的语言可能是:“你怎么这么笨!调颜料都不会,还中学生!”(品行评价:蠢笨。)
事情的结果是,例1中的学生在就事论事的批评指导下,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努力多练阅读分析题,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在攻击性的批评后,学生可能破罐子破摔,干脆懒惰下去。例2中的学生在老师就事论事的帮助下,迅速清理了课桌。在遭到攻击型的辱骂后,可能不再继续调颜料,甚至不再喜欢美术课了。
教师的工作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很显然,攻击学生品行,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
二、邀请合作,不发号施令
学生是有憎爱情感的人,他们是独立于教师之外的。这种独立有可能导致师生之间的敌意。为了减轻敌意,教师应尽可能提供机会,使之品尝独立,他们越独立,对教师的怨恨也就越少。
首先,得让孩子们自己决定在学校里的事务,这是减轻师生敌意的一个好办法。窗外忽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学生可能会大声叫嚷,把目光转到窗外,我知道此时已无法继续上课,我的做法是给他们一个选择:“要么你们安安静静地观察天气变化,要么接着上课!”他们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了,细心欣赏风雨的来临。
其次,避免发号施令能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和学生说话时,我不太使用对孩子产生心理压力的字眼,如:“你必须……”“你最好是……”“你应当……”等。通常,我安排学生摆放桌凳,我会说:“王芳,请帮我把桌凳摆好!”学生会很乐意做这件事,因为她觉得这是在帮老师的忙。但如果我说:“王芳,今天你值日,快把桌凳摆好!”这样的语言让学生感觉到职责的压力,觉得摆桌凳是她不得不干的事,反而心里极不情愿。“我希望你改掉迟交作业的毛病!”和“你必须改掉迟交作业的毛病!”四种表达效果是不一样的,其实际效果也肯定不一样。在交流中,老师传达出对学生的尊重并维护其自尊时,他们的敌意就会减少。
三、宽容接纳,不冷嘲热讽
孩子们是在不断地犯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我们不应当仇视这些错误。教师的功能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并理解他们,宽容他们。因此,我们应用批评语言一定要避免尖刻和粗口,尽量认同孩子们的想法、感觉和愿望。以下举两个例子作对比:
例1 针对学生考得不好。
☆“这次考得不够理想,同学们在下一阶段要多努力,争取超过别的班级。”
△“你们这群猪,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
例2 针对学生上课纪律不好。
☆“大家安静下来,我不希望我们的教室变成闹市。”
△“你们这些人,真不要脸,你们不说话,没有人会把你们当成哑巴。”
很显然,后一类语言只能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教学环节的正常运行。教师应杜绝这种毁灭性的交谈,因为那些语言会毁坏孩子们的自信,造成他们心理上的裂痕。教师的职责在于拯救而不在于伤害。
四、沉着冷静,不急于帮助
教师职业特殊,工作对象是未成年人,因此在处理各种问题时一定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切勿主观臆断,动辄发怒,这样只会把事情弄糟。
除了冷静,还不能急迫。培养慢性子对教学是有好处的。例如学生来问一个问题,对教师来讲,这个问题也许很简单,但教师不应该急于给出答案,因为那样会让学生反感,会让学生感觉自己很笨。
我们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并且善于倾听。倾听比诉说、安慰更有效果。当面对诸多压力的学生在我面前诉苦并痛斥父母的不理解时,我并没有对该学生进行说教,要他如何如何尊重父母,也没有立刻就安慰他,叫他不要难过,而是静静地听他诉说自己在家中的遭遇、感受。因为我知道此刻他只是需要一个他认为信赖的人当他的倾听者而已。如果我说 “这有什么好烦的”,他的烦恼可能会更添几分。我们要做的只是承认并尊重他的烦恼。在耐心听完他的倾诉后,我只需提一个问题即可:“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对你?”他自然会知道这一切源于父母的爱。一场倾听、一个启发能化解满怀积怨。
沟通是一门艺术。同样是赠人玫瑰,如果是带刺赠送,可能会刺伤学生,而不会让学生如沐芬芳;如果老师稍做处理削刺后再赠送,也许会让学生芳香扑鼻,赠花者手留余香。(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