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白水观音”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gens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接触茶的那几年,铁观音一度占据着喝茶的全部。只是,喝茶的年限长了,所喝茶的种类也多了,虽然每年托着友人们的福,品质上佳的观音也总有机会尝到,但和它关系的疏远却不可避免。
  乙未年的秋天,因着一款“白水观音”,和铁观音有关的记忆清醒了。
  安溪铁观音者,香气纯细而幽雅,口感清爽而饱满,十余泡香不减水不淡,汤色始终浅白如无物,故称白水观音。
  遇到的这款“白水观音”,集齐了上述的这些特征,同坐共品此茶的众友,无不叫好。
  这茶于我,却是更多的思考。
  曾经有过的多次铁观音茶王赛采访经验,在专业审评上“白水观音”一直颇受争议。铁观音茶王的评定,要求有金黄似琥珀的汤色,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俗称有“音韵”。“白水观音”幽长的香气和清醇的滋味,虽然独具特色,却只能是清雅一枝秀,并不符合“音韵”的标准,遂无缘摘得观音王的桂冠。
  白水观音像极了庸笔下的小龙女,白衣白裙恍若天仙,身怀绝世武功却游离世外,总是给人留下无尽的猜想。
  起初,和许多的友人一样,自以为是地认为“白水观音”和武夷岩茶的白鸡冠和绿茶类中安吉白茶的白化现象有几分类似。认为“白水观音”的出现一定是和茶树生长环境、海拔和土壤有某种关系,然后在某些区域才会出现这类似变异的现象。专家的解读,全然推翻了我这种天真的猜想。
  教授级高级农艺师、安溪县茶叶质量评审组组长李宗垣告诉笔者,“白水观音”是铁观音制作过程中轻做青而出现的一种茶品。“白水观音”偶然得之,上佳的“白水观音”更是难得。
  85%的“白水观音”品质都欠佳,香气和滋味都偏寡淡,只有15%的“白水观音”有品饮的价值,这其中精品“白水观音”就更凤毛麟角了。“白水观音”之所以有“白水幽香”的表现,则是因为茶汤中的茶氨酸、茶黄素较一般铁观音偏多。
  茶叶变异有,但一定不会如茶客们希望的那么多。所有的茶树品种中,只有菜茶具备某种程度的口感变异性。莱茶,有性种植,制成后的茶比较容易有出入意料的香气和滋味变化。而在已经品种特征固化的茶树品种中,基本不太可能再出现变异。
  诚然,茶叶变异会丰富茶客们对茶的玩味空间。寻求新奇的精神可嘉,偏执则万不可取。
  他凭啥叫“牛栏坑扛把子”:坐拥最多山场,300年岩茶技艺传家
  茶,这片神奇的树叶,从它被人发现伊始就深深打下了“微地域”的烙印。
  能出产绝顶好茶的那方土地,无论海拔的高低、土壤的构成、光照时间的长短、降雨量的多少、还是共生植物的品类……都是上天造物时费了一番思量的杰作。
  而这些小产区的拥有者们,在当代人看来,更无疑是上天青睐的宠儿,因为他们拥有的不光是项级茶品的产地光环,更是手握一把财富之匙。
  武夷山,号称三十六峰,九十九岩。连绵的岩崖与群峰,形成了壮丽的景观,也在岩坑之间形成了众多微妙的“小气候”与“小环境”。因此,复杂多样的地质,让武夷岩茶的“山场”特性,在六大茶类中格外突出。
  “正岩”、“半岩”、“洲茶”就是历代茶人们根据山场的优劣,所划分出的产地等级。在正岩山场中,要细数个中鼎鼎有名者,总避不开“三坑两涧”之“牛栏坑”。而如今因占据牛栏坑山场最多,而被人戏称为“牛栏坑少坑主”的,却是一位年仅30出头的制茶人一陈孝文。
  谁是陈孝文?百年制茶世家的当代传人
  要问谁是陈孝文,先得从武夷岩茶著名的制茶世家,陈氏家族说起。在武夷山,以茶为生的种植者、经营者数以万计。但要说起陈氏家族,那懂行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些耳闻。
  拥有近300余年的制茶历史,在旧时制茶工艺被视为一项秘技、严格遵守“传内不传外”规矩的年代,陈氏一族算得上是武夷山鼎鼎有名的制茶世家,而且代代翘楚。
  现世可以追溯的陈氏家族中最被人敬仰的传奇茶人之一,便是陈书省。他生于清末,精于审评,有书记载,“武夷岩茶,只要让陈书省嗅闻、品啜三四道,其产地、品种、等级就闪在他的脑际,不讲百分百,至少也是八九不离十”。就连武夷岩茶泰斗姚月明都曾主动拜于其门下学茶。
  而陈氏一族最近一段的传奇,则由新一代的制茶人陈孝文开启。他最为人称道的,便是在2006年,时年24岁的时候,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遗武夷岩茶制作工艺传承人,与年长他许多的王顺明、叶启桐、陈德华、刘国英等名家同获殊荣。
  可以说,在武夷岩茶的工艺上,陈氏家族的制茶技艺是传承历史颇为悠久、水准评价堪称上乘的一支。而陈氏一族成为“牛栏坑扛把子”的缘起,则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牛栏坑今昔对比,天差地别
  “牛肉”,肉桂茶中目前市场热度最高的一个品类,只产自地窄岩稠的牛栏坑。市场上“牛肉”的普遍价格在数千元~数万元/斤之间,而个别“牛首”(也就是“牛肉”中最高级别)甚至价格飙到十几万元/斤以上。
  而牛栏坑零散分布可供种植茶树的土地面积,最多不过70余亩,一年产出也不过3000余斤,其中“牛首”最多几十斤。所以,牛栏坑真算得上一个“寸土寸金”之地。
  但充满戏剧性的是,这么一块风水宝地,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却曾经陷入过一段“无人认领”的窘境。那时候的“价值观”不讲求“山场”,很多地方种田不种茶,多数茶产地,甚至三坑两涧这样的核心名岩居然都处于一种半荒芜的状态。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政府号召茶农在牛栏坑、慧苑坑这些正岩茶的核心产区重新开辟茶园。当地的老百姓当时都处于一种极其不情愿的情绪当中。
  原因并不难解释:首先,核心名岩几乎都地处旅游区的游览沿线,稍有疏忽,就有可能被游客踩坏,不好管理;第二,坑涧本身土地面积总量不大,总体产量不高;第三,地势崎岖、难连成片,种植起来也有难度。
  但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去个性化”、“统购统销”的几十年,把茶叶品种的“个陛”,以及山场的“个性”统统都去掉了。而文化与传承的断层,以致当时的人们忽略了坑涧山场的宝贵之处。牛栏坑这颗明珠就这样被暗投街市。   还好,这只是一个短暂的插曲,而牛栏坑的重振过程中,陈孝文的父亲,陈墩水做出了相当的贡献。
  激荡80年代,陈氏家族执掌牛栏坑
  陈墩水,陈氏家族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制茶人。而从陈书省到陈墩水,也已经是第四代传人。拿他自己的话来说,原本就是“一介茶农”,但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他不以为意的个人决定,却左右了今日牛栏坑的格局。
  在陈墩水看来,地不要钱,苗也不要钱,不过是花点力气,能亏到哪里去?没有多想,陈墩水就直接领了茶苗把牛栏坑里其中的一块地认领了。“其实种上也就是两个晚上的工夫。”
  紧接着,天心岩茶村村办茶厂在1986年成立,高中学历的陈墩水是当时村里的最高学历,自然被推选为首任茶厂厂长,此后,他又创办了天心岩茶村的第一个民办茶厂,搞起了承包。
  那个时候种植一亩茶山的茶苗要600块钱,这在当时是笔不小的数目,即使有人掏得出这个钱买茶苗,但是刚刚改革开放,种出来的茶叶也不知道卖给谁,很少有人敢于尝试。在没有游戏规则的上世纪80年代,人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很幸运,勇于冒险的陈墩水,抢改革先机的这一步险棋,又走对了。
  很快,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场化完全放开,私人、客商都开始自己来收茶青,茶叶的品质也逐渐和山场的区别、工艺的高下开始挂钩了,牛栏坑的优势终于日益显现出来。而经过多年的开辟,此时陈墩水家的牛栏坑山场几乎已经占了大半。
  而当年那个复杂的年代,那些曾因为嫌弃坑涧难种跟“半岩”、“洲茶”产区低价换地的、还有因为赌博把自己那块地输给对方的人……也很快在山场备受追捧、岩茶价格飙升的90年代末、2000年初,领悟到了锥心之痛。
  你可以说这是“时势造英雄”,也可以说是“命好、运气好”。不过,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若无世代做茶的虔诚与坚持,纵有好运,也不一定会被砸中。
  “牛肉”:陈氏家族百年功力的最佳佐证
  很难说得清楚,在牛肉从默默无闻(注:统购统销时的收购不区分品种,做好了的叫“名岩名丛”、做差一点叫“普通名丛”(上中下),再次等就只能叫“品种”),到名声大噪的这十来年中,到底是牛栏坑成就了陈氏家族,还是陈氏家族成就了牛栏坑。
  “三坑两涧”的山场优势已经无须多言,但若非要在这些名岩坑涧中分个伯仲高下,给各个山场产出的岩茶珍品排个高低次序,其实也不太科学。
  但毫无疑问的是,“牛肉”的市场热度在进入2000年以来,一直是最高的。甚至有一些原本就出身不错的山场,做工也堪称一流的正岩肉桂,也在冒充“牛肉”。“牛肉”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牛肉”让人印象深刻的原因,除了牛栏坑山场的出类拔萃以外,做青、烘焙等制作工艺的加持,也保证了优质山场的优质原料得以最充分的发挥。
  而拥有最多山场的陈孝文家族,在这十多年来,左右了存在于市场上的最大量的“牛肉”的品质和口碑。可以说,“牛肉”今天在市场上的备受追捧,与陈氏家族若干年的不懈经营和工艺保障也密不可分。
  把最好的原料,做出最好的滋味,并受到最广大的市场的欢迎,这既是传统工艺在市场检验中的一次胜利,也是陈氏家族百年不断的技艺功力的最好佐证。
其他文献
当宝石的壶钮醒来之后,银色就更明亮了。  看多了来自日本的银壶,陈念舟全然中国风、台湾情的银壶,委实让人眼睛为之一亮。  北投文物馆,庭园花草上跳跃的阳光,透过偌大的日式落地木格拉门,清晰烘托桌上的几把银壶,包括单柄的瀹茶壶与大型提梁烧水壶。无论雾光或抛光,壶面忠实反射着内敛的贵气,以近乎矜持的质感,含蓄地表达禅定的意境。  陈念舟创作的瀹茶银壶几乎多为单柄,也就是台湾茶人习惯称呼的“侧把”,材质
期刊
在中茶安化第一茶厂里,有三幢全木质的茶仓,它由幢背靠式和两幢单体式仓库组成。深褐色的木构,忠实记录着时间经过的印迹,与周围黑瓦红砖的老厂房起拼贴着泛黄的往事。  它的诞生,原是为了贮茶。然而不经意间,它塑造了木仓黑茶特有的品质,也收藏见证了安化茶业的百年兴衰,直到今天依然历久弥新,且被赋予了崭新的意义:它是安化第茶厂的文化丰碑,更是种时代精神的传承与延续。  资江潮起又潮落,它已默立了113年。 
期刊
荷,睡莲科,莲属,原产中国。汉以前为单瓣,魏晋时重瓣荷出现,南北朝又发展成千瓣(并蒂)荷花。作为比恐龙还要古老的植物,1.35亿年前的白垩纪荷花就在黑龙江流域绽放。至今黑龙江省密山县兴凯湖莲花河附近仍有大片野生荷花。中国从奴隶制社会进入封建时代,野生的荷花也种进了百姓的田间池塘。  荷可食者,莫过藕与莲实。《周书》载:“薮泽已竭,既莲掘藕。”2000年前古人食谱上蔬菜类大约只有40种,藕赫然在列。
期刊
香,对任何茶叶的品质而言,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而对于凤凰单丛而言,更是决定性的品质因素。凤凰单丛,按香气划分,从可分为自然花香型、果味香型、药物香型还有部分其它香型,每种香型茶都具有自己的品种香,带有本身独特的韵味。那么那些单丛是如何通过香气展示不同魅力的呢?  自然化香型  八仙(高山)  外形:干茶紧卷重实,色泽黑褐润。  内质:第一道,盖香幽长清高,汤色金黄,茶汤入口鲜爽,回味略带芝兰花香;
期刊
作为福建最清新、最有文化气息的『名片』,闽茶闻名天下。从如雷贯耳的『北乌龙』武夷岩茶到『南乌龙』安溪铁观音,从白茶的发源地到红茶鼻祖正山小种的诞生,从唯一紧压青茶漳平水仙到因奇特『兰花香』而得名的平和白芽奇兰,从拥有千年历史的福州茉莉花茶到三明等新生产茶区的后起之秀高山茶,再加上厦门的国营老茶厂,细数八闽佳茗,现如今貌似除了莆田外,其余皆有知名度高的茶或茶品牌。的确,茶不是莆田的优势,但莆田并非不
期刊
金秋十月,安溪到处茶香四溢。今年的秋茶生产,可以概括为“天作美,人努力,茶更香”。随着以“中国茶·中国梦”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茶都安溪国际茶业博览会成功举办,中国茶,都能从中看到茶业的新气象。  气象一:走“国际范”路线,开启海丝茶路新布局  在安溪茶博会上,设立了以海丝沿线国家为参展主力的海丝主题展馆(包含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参展),促进与海丝沿线国家人员往来、互销产品、文化
期刊
余由医入茶,至今已整整四十年。  我曾于1983年10月在首届“茶与健康,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两篇论文,即《茶史片甲》与《茶叶药用之研究》。自此,我与茶学结下了终生不解之缘,与世界爱茶人一道同享茗烟茶韵之乐,又期“茶者寿,寿到茶(108岁)”之福。  35年前,我在会上提出“茶疗”这一新词。因系杜撰,未免战战兢兢,不意得到茶、医两界前辈如吴觉农、张天福与王季午[2]何任[3]等支持。十五年磨一剑
期刊
初秋的五台山,更显洁净与安宁。第二届五台山名泉汇正在举行,来自国内12名茶人布置的茶席,讲述茶味与空间之美。  本来是探寻水性与茶味共生主题的茶会,也因为这些茶席而有了更美的诠释。  “天一生水,地六得之”,是天地哺育万物的道理与本源。清宁之天地生轻活甘冽之泉,亦得无染之茶,得出尘至味。茶席方寸,如风轻拂檐角铜铃,清脆而触人心。  唐宋达到茶事巅峰,后渐衰,明又复兴,近代近乎湮灭。让人感慨古人契合
期刊
这几年,省一级举办的各类茶博会总计不下15场,各种地方市县举办的茶博更是数不胜数。茶博会,人潮熙攘者有,亦不乏门可罗雀者。不管如何,在各级茶博会的带动下,平头百姓多了一个了解茶与茶产业的平台,茶行业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总体呈现向前发展的态势,茶博会也在自身的发展过程直观地显示了整个茶行业的发展趋势。这些,在刚刚闭幕的厦门茶博会上可见一斑。  大环境决定展会格局  从最开始仅仅作为佛教用品展的
期刊
伴随着徐徐凉风,夏季高温的煎熬将成为过去,人们在享受秋高气爽的好天气时,也别忘了防治秋季易发病。都说秋天喝茶解秋燥,可秋天喝什么茶、怎么喝最合适呢?我们请教了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师梅之凌老师,探讨一番秋日喝茶养生之道。  秋季病,茶来治  刚入秋时,气候干燥,余热未消,人体水分不足,此时饮用乌龙茶类的青茶为佳,能消除体内燥热。如武夷岩茶,不寒不热,具有一定补益作用和生津功效,能让身体感觉舒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