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民工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升其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不仅能够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需求,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校企互动,双向介入,在融合中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途径。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校企合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得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到生产建设中,逐步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速度。
1.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90年代中后期开始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工亚群体。按照教育社会学大师丹尼尔.U.莱文的观点,“新生代农民工”一词在教育社会学可以划分成四个分析要素:(1)“新生代”,作为生命中一个独立阶段的青春期、青春期向成年的过度。(2)“农民”,社会阶层与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工人”,社会阶层与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人阶层的教育环境。(4)“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整体的受教育群体的流动与教育、群体的“教育、机会、流动与收益”、后工业社会的“职业结构、就业与教育”。[1]
1.1成长环境优越
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所在家庭普遍解决了温饱问题,吃穿不愁,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生活条件优越,经历简单,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风险和挑战缺乏思想准备。
1.2受教育程度较高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受过良好教育,大部分接受过9年义务教育。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在新生代外出农民工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30岁以下各年龄组均在26%以上;年龄在21~25岁之间的达到31.1%,高出农民工总体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
1.3谋求发展意识强烈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加大对农村政策的扶持力度,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后,不再以单纯追求生存为目标。他们的职业和收入期望值高,寻求更好的自我发展机会,希望能融入城市或者为自己将来回乡创业打下基础。
2.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及问题
2.1对培训的认识不足
当前我国很少有高职院校参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中,学校对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的认识不足,企业由于一些直接利益等问题,也不愿意参与培训新生代农民工。
对企业来说,按照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企业有责任对一线职工进行教育和培训,但事实上很多企业只用人不育人。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性相对较强,对企业来说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企业看不到人力资本投资的长期效益,因而缺乏对农民工的培训动力。同时企业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大多是“学徒制”的培训,只是局限于就职前的简单的岗位培训,对工作技能和劳动者能力的培训不足,更不用说进行涉及到礼节礼貌,人际关系处理等的行为培训和职位向上流动的发展性培训了。
对学校来说长期以来,农民工被城市人看作是“二等市民”,职业教育基本上是面向城市居民的,农民工大多被排斥在正规教育培训大门之外。受这种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参与农民工培训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把农民工培训当做“副业”看待,技师培训也是走过场;有些院校则认为此类培训有失“身份”,不写参与;有些人为自己没有参与的空间,不便参与;还有些机构假借培训为名,实为敛财之道。这些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极大地束缚着高职院校参与农民工培训的行动步伐。
2.2培训经费不足
一方面,职业院校自身普遍存在经费紧张的难题,对参与农民工培训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民工培训经费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建立,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仍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和个人投入比例极小。同时政府投入的资金管理不善,浪费严重。
另一方面,虽然政府出台政策规定企业要对在职人员开展职业培训,但多数企业并没有真正履行。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其行为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企业重视短期可见的利润,对长期投资及间接受益往往忽视。
2.3培训管理混乱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由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多部门共管,各部门的培训管理自成体系,缺乏统一规划和培训监督机制,还未建立管理、培训、指导、服务等功能协调的专门机构,导致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多头管理、盲目性、无序性突出,造成组织协调困难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2.4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农民工培训具有培训对象分散且流动性强、受教育层次不齐、学习时间不定、约束力不强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农民工培训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短期的培训很难保证良好的培训效果。
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的途径分析
职业院校及各种教育机构是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的主渠道,要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优化配置各種培训资源,探索更为有效的教育培训模式,科学制定教育培训计划。
3.1加强宣传教育,转变思想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高职院校和企业参与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走出“事不关己”的思想误区,破除陈旧观念,把关乎农民兄弟生存与发展的事,当成自己业务范围内的是认真考虑;其次,根除对农民工的歧视与偏见,深刻认识农民工产生的根源及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在思想观念上给予农民工以平等的国民待遇;再次,增强社会责任感,把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推动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兴奋点,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服务做出贡献;最后,应强化市场竞争意识,抓住国家和社会重视农民工培训的有利时机,积极主动参与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
3.2面向企业,灵活设置培训内容,采用多样教学方法
职业教育必须适合企业的需要,主动开展劳动力及人才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市场和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改造现有专业,拓宽专业适应性。为此,职业院校要拓宽信息渠道,争取实现订单顶岗培训,按需设置专业。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时间短,加上农民工的文化、思想、素质相对较低,培训工作应注重实效,不能照本宣科,因此,每位教师都要认真备课,做到既备知识,又备教法,让每个接受培训的农民工都能听得懂、乐于学、学得会。
3.3做好师资的配备工作
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是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关键。各职业院校要全面推行全员聘任制,建立健全制度和约束机制。认真制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积极开展教师培训,采取各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学历层次。同时可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骨干教师,吸引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习担任专兼职教师。加强教师工程技术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并参加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社会化考试或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资格。
3.4改善办学条件,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培训质量
良好的办学条件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质量的根本保证。高职院校和企业应以培育新型劳动者为目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增加优质教育培训资源供给。
总之,新型农民工培训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工程,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及个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培训工作量大而面宽。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社会、社会团体及农民工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齐心配合才能办出特色,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U.莱文著.郭峰等,译.教育社会学(第9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校企合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得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到生产建设中,逐步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速度。
1.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90年代中后期开始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工亚群体。按照教育社会学大师丹尼尔.U.莱文的观点,“新生代农民工”一词在教育社会学可以划分成四个分析要素:(1)“新生代”,作为生命中一个独立阶段的青春期、青春期向成年的过度。(2)“农民”,社会阶层与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工人”,社会阶层与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人阶层的教育环境。(4)“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整体的受教育群体的流动与教育、群体的“教育、机会、流动与收益”、后工业社会的“职业结构、就业与教育”。[1]
1.1成长环境优越
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所在家庭普遍解决了温饱问题,吃穿不愁,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生活条件优越,经历简单,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风险和挑战缺乏思想准备。
1.2受教育程度较高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受过良好教育,大部分接受过9年义务教育。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在新生代外出农民工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30岁以下各年龄组均在26%以上;年龄在21~25岁之间的达到31.1%,高出农民工总体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
1.3谋求发展意识强烈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加大对农村政策的扶持力度,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后,不再以单纯追求生存为目标。他们的职业和收入期望值高,寻求更好的自我发展机会,希望能融入城市或者为自己将来回乡创业打下基础。
2.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及问题
2.1对培训的认识不足
当前我国很少有高职院校参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中,学校对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的认识不足,企业由于一些直接利益等问题,也不愿意参与培训新生代农民工。
对企业来说,按照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企业有责任对一线职工进行教育和培训,但事实上很多企业只用人不育人。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性相对较强,对企业来说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企业看不到人力资本投资的长期效益,因而缺乏对农民工的培训动力。同时企业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大多是“学徒制”的培训,只是局限于就职前的简单的岗位培训,对工作技能和劳动者能力的培训不足,更不用说进行涉及到礼节礼貌,人际关系处理等的行为培训和职位向上流动的发展性培训了。
对学校来说长期以来,农民工被城市人看作是“二等市民”,职业教育基本上是面向城市居民的,农民工大多被排斥在正规教育培训大门之外。受这种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参与农民工培训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把农民工培训当做“副业”看待,技师培训也是走过场;有些院校则认为此类培训有失“身份”,不写参与;有些人为自己没有参与的空间,不便参与;还有些机构假借培训为名,实为敛财之道。这些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极大地束缚着高职院校参与农民工培训的行动步伐。
2.2培训经费不足
一方面,职业院校自身普遍存在经费紧张的难题,对参与农民工培训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民工培训经费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建立,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仍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和个人投入比例极小。同时政府投入的资金管理不善,浪费严重。
另一方面,虽然政府出台政策规定企业要对在职人员开展职业培训,但多数企业并没有真正履行。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其行为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企业重视短期可见的利润,对长期投资及间接受益往往忽视。
2.3培训管理混乱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由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多部门共管,各部门的培训管理自成体系,缺乏统一规划和培训监督机制,还未建立管理、培训、指导、服务等功能协调的专门机构,导致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多头管理、盲目性、无序性突出,造成组织协调困难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2.4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农民工培训具有培训对象分散且流动性强、受教育层次不齐、学习时间不定、约束力不强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农民工培训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短期的培训很难保证良好的培训效果。
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的途径分析
职业院校及各种教育机构是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的主渠道,要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优化配置各種培训资源,探索更为有效的教育培训模式,科学制定教育培训计划。
3.1加强宣传教育,转变思想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高职院校和企业参与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走出“事不关己”的思想误区,破除陈旧观念,把关乎农民兄弟生存与发展的事,当成自己业务范围内的是认真考虑;其次,根除对农民工的歧视与偏见,深刻认识农民工产生的根源及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在思想观念上给予农民工以平等的国民待遇;再次,增强社会责任感,把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推动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兴奋点,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服务做出贡献;最后,应强化市场竞争意识,抓住国家和社会重视农民工培训的有利时机,积极主动参与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
3.2面向企业,灵活设置培训内容,采用多样教学方法
职业教育必须适合企业的需要,主动开展劳动力及人才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市场和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改造现有专业,拓宽专业适应性。为此,职业院校要拓宽信息渠道,争取实现订单顶岗培训,按需设置专业。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时间短,加上农民工的文化、思想、素质相对较低,培训工作应注重实效,不能照本宣科,因此,每位教师都要认真备课,做到既备知识,又备教法,让每个接受培训的农民工都能听得懂、乐于学、学得会。
3.3做好师资的配备工作
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是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关键。各职业院校要全面推行全员聘任制,建立健全制度和约束机制。认真制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积极开展教师培训,采取各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学历层次。同时可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骨干教师,吸引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习担任专兼职教师。加强教师工程技术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并参加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社会化考试或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资格。
3.4改善办学条件,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培训质量
良好的办学条件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质量的根本保证。高职院校和企业应以培育新型劳动者为目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增加优质教育培训资源供给。
总之,新型农民工培训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工程,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及个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培训工作量大而面宽。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社会、社会团体及农民工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齐心配合才能办出特色,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U.莱文著.郭峰等,译.教育社会学(第9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