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急物资的供应问题是突发事件后救援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其实施效率直接影响到救援的效果。随着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巨灾和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国内外学术界对应急供应链的关注持续升温,但对于突发事件后救援环境中极度的不确定性的量化描述尚显缺乏,对这种动态变化的运作环境与物资供应决策之间的互相影响亦缺乏深入研究。因此,本论文以汶川震区的救援活动为例,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突发事件后的应急物资补货决策问题。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通过引入动态的运输延迟和信息延迟,对运行于稳定环境的传统商业供应链与运行于动态环境的应急供应链分别建立了模型,通过多组仿真测试了两类供应链的区别、以及它们对动态提前期和随机需求量的不同反应模式。仿真结果证实了两类供应链的信息反馈结构有所不同、因而体现了不同的系统行为;动态变化的延迟给系统带来的影响比单纯提高延迟水平带来的影响更大。2.结合供应链、地震和环境、交通运输等领域的相关理论,以汶川地震为例,建立了描述震区道路运输能力的动态变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建模元素包括地震和余震、随机次生灾害、受灾地与地震中心的距离、山区地貌、修路的投入以及有效修路能力等。在模型中还考虑和补偿了系统动力学软件在大动态延迟方面的一些不足。通过使用不同受灾乡镇的地质条件参数,该模型得以对震后环境中的动态交通情况进行仿真,从而量化描述运输延迟的动态变化。3.以瓶装水为例建立了需求量稳定型物资的补货决策模型,考虑了三种库存管理策略、四种提前期预测方法,通过仿真比较了其绩效和对不同水平的动态延迟在响应效果上的差异。仿真结果表明,受到震区道路运输能力下降的影响,运输延迟与补货决策形成了正反馈环,加剧了系统的不稳定;而信息延迟对于供应链上下游的决策者带来的影响并不相同。基于试验数据和分析,还提出了一个帮助决策者在面临不同的决策目标和震区环境时选择补货策略的决策树。4.以常规医疗用品为例建立了需求时变型物资的补货决策模型,考虑了持续的余震和次生灾害对伤员人数的影响、伤员的治愈、伤员和灾民的外送、生命救助类物资的缺货要补特性、对提前期的预测和对物资需求量的预测。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对模型的反馈结构进行了分析,描述了应急物资供应系统的冲击-响应模式。5.从行为的角度分析了决策者对环境的响应及由此作出的决策调整的效果。在需求量稳定型物资的补货决策模型基础上增加了对提前期预测结果的人因调整模块,提出了一种基于预判提前期的变化趋势而进行自适应调整的方法,通过仿真测试了悲观/乐观态度、固定值/自适应调整方法、以及不同预测方法的绩效。仿真结果表明,出于较悲观的态度对预测结果进行较大强度的固定值调整能获得较好的系统绩效,因其的确有助于应对震后环境中的较高不确定性;而综合使用乐观的态度、历史平均预测方法、较大强度的自适应调整方法,可以获得比较均衡的系统绩效,并且这种方法比使用固定值调整更容易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