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3月20日,传奇企业家、慈善家大卫·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在纽约家中去世,享年101岁。在当下的世界富豪榜上,他身家约33亿美元,如纯以财富和名气计,其尚未位列最为脍炙人口的富翁之列。诸如比尔·盖茨、乔布斯,以及位居美国总统的特朗普,这些富翁更为世人所知。或许是时代的变迁,当下各种高新技术和娱乐行业的名人更受媒体追捧。但大卫·洛克菲勒这位带有明显旧时代印迹的大富豪,实则是美国资本主义历史的缩影,也是美国经济升级换代的一面镜子。
资本主义的代名词
曾几何时,洛克菲勒家族成为美国资本主义的代名詞。自19世纪,约翰·洛克菲勒开拓标准化的石油产业以来,他就成为美国的首富。成立的美孚石油公司,也一度掌控了90%左右的美国石油工业,在工业技术革命时代,这实际上掌控了美国经济命脉,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的恶行也是罄竹难书。我们所耳熟能详的“托拉斯”就是指涉美孚石油公司此类大垄断企业。正因为此,美国政府的反托拉斯法,将美孚石油公司分解为若干子公司。延续至今,大卫·洛克菲勒为第三代掌门人。
大卫·洛克菲勒出生于1915年6月12日,是家族第三代。家境优越,自然接受了最为豪华的教育。他在曼哈顿的林肯中学接受早期教育,这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创设,洛克菲勒基金贊助的学校。进而,他进入哈佛,于1936年获得本科学位后,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一年,后在芝加哥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很有意思的是,他的经济观点与家族并不一致。基于垄断大财团的利益,家族极力反对罗斯福新政,但他却受到大萧条的影响,支持新政。毕业后,他回到纽约,担任当时市长拉瓜迪奥的秘书,并成家立业,随后逐步进入家族产业,在银行业施展抱负。
纽约金融风云往事
学业结束后,正值“二战”,大卫·洛克菲勒也奔赴欧洲战场,在军官训练学校服役。战后,他正式进入家族产业,并非在石油能源领域,而是在银行金融业,成为一名银行家。美国大通银行的发展,与他个人紧密相关。大卫·洛克菲勒加入大通银行时,正值他的叔叔为银行主席,家族拥有5%的银行股份。而后,1955年大通与曼哈顿银行合并,成立大通曼哈顿银行。
大卫·洛克菲勒在大通的发展迅速,并实施了系列改善。1961年,他出任大通曼哈顿的主席。然而,他与当时的首席执行官发展理念不同,他坚持要开拓国际市场。在1969年,大卫·洛克菲勒完全掌控大通之后,才得以顺利拓展海外业务,自此,大通的业务蔓延到全球各大洲。他甚至将业务伸向了当时意识形态迥异的中国和苏联。此外,大卫·洛克菲勒也极力推动了大通将银行业务推广到更多的普通市民当中。战后,银行业尚是有钱人的高贵业务。基于此,他力主开展多元的银行理财业务,使得更多的普通百姓也能成为大通的客户。
这些举措,改善了大通的盈利情况,一度使大通成为美国实力第一的银行。海外业务也为大通的盈利贡献颇多,到1976年,国际业务为大通的盈利贡献了80%之多,当然这一定程度上让大通在国内发展受到影响。例如,1974年到1976年,在美国银行、花旗银行等竞争对手面前,大通明显跌落其后。他的一些改革举措,也是毁誉参半,既为家族金融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也面临着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上世纪70年代,是世界经济、美国经济遭受重大影响的年代,特别是石油危机对西方世界造成极大影响。而纽约市在当时也不能幸免,比如,70年代纽约的房地产遭受了寒冬的考验,市政府和银行业都难以为继。大通作为涉足地产颇深的银行,又为房地产提供了最大的贷款,自然“天降大任”。在帮助纽约市走出经济危机中,大卫·洛克菲勒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将联邦、州和市政官员与纽约商业人士聚集一起,制定了最终走出经济危机的计划。与此同时,大通银行的业绩也得以好转,到1980年盈利倍增。正是这些积极作为所带来的声誉,让他得以担任大通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
大卫·洛克菲勒的国际视野,为他的事业带来了全球的高度,但也饱受批评。他经常穿梭于国际社会,像个外交家。批评者认为他热衷于国际“漫游”,而忽视了国内业务的开拓和巩固。他对美国政府的政策批评甚多,比如里根总统热衷于支持非洲的反社会主义势力,但他周游非洲后,批评美国政策,认为这些社会主义势力并没有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当然,大卫·洛克菲勒所带领的洛克菲勒帝国,遭受到美国国内左翼的批评,认为他所代言的垄断财阀,实际上是美国诸多对外干涉、剥削掠夺的背后支持者。
富有爱心的大资本家?
资本的天性是追逐利润,无论古今中外,皆是一条基本的经济定律。洛克菲勒家族所构建的石油、金融帝国,虽然塑造了美国的石油工业秩序,建构了现代金融经济,但追逐利润的天性,也为垄断家族背上了恶名。从第二代开始,洛克菲勒家族就开始扭转自身的名声,致力于慈善事业。抛开意识形态的成见,这种对于社会公益的追求,将资本所带来的利润回报社会的理念,无疑值得尊重。
洛克菲勒家族曾位居美国首富,但在自身家族生活中一直有节俭的传统。比如,洛克菲勒继承了母亲勤俭的品德,从小就形成收支记账的习惯。在成家之后,向子女进行节约、按劳所得的教育,告诫身为富豪子女的他们,需要靠自己的劳动获得回报。晚年洛克菲勒成为美国第一位现代慈善家:捐助了芝加哥大学,成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第二代掌门人,更是倾其半生,专注于慈善事业,乐于以家族财富捐助社会,而且将捐赠对象延展到世界各地。这似乎呈现了一种巨大的为家族清洗“恶名”的愿望。
第三代掌门人大卫·洛克菲勒也继承了家族的慈善传统,并没有专注于守财,而是将财富积极投入到文化、卫生等慈善事业。他给哈佛、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和洛克菲勒大学捐赠了数十亿美元,而后两个都由他的家族捐助设立。
大卫·洛克菲勒身上汇聚了家族的慈善传统,为世人展现了一个复杂的资本主义家族的形象,既逐利、贪婪,又不乏同情心与社会责任。这是一种复杂、辩证的帝国主义大富豪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也为我们正确看待名利财富提供了一种思考角度。
政治与经济难分难舍
大卫·洛克菲勒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商人,他与美国政府关系密切,也与战后历任总统保持着紧密的私人关系。换言之,以商业帝国起家的他,对于美国政治和外交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视,但他又不愿“抛头露面”,更喜背后无形之手的角色。
在上世纪70年代,纽约的经济危机恢复中,大卫·洛克菲勒所掌管的大通银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在地方,在国家大政方针中,大卫·洛克菲勒也积极活跃,展现出对于政治和外交的兴趣。
1979年,美国与伊朗关系中的“德黑兰人质危机”轰动一时,伊朗扣押了52名美国驻伊朗的外交人员达444天之久,卡特政府营救失利,备受批评。殊不知,危机起源于大卫·洛克菲勒说服时任总统卡特,为了表明美国对于长期盟友的支持,应容许伊朗国王前来纽约治疗癌症,而这引发了德黑兰的人质危机。上世纪70年代“三边委员会”的设立,也是受到大卫·洛克菲勒的推动,而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不仅受到洛克菲勒家族的资助,大卫·洛克菲勒也曾任主席多年。
尽管大卫·洛克菲勒与美国政治和外交的关系紧密,但他对于美国政府的批评也直言不讳。比如,他对卡特政府的批评极为严厉,在与《华盛顿邮报》的谈话中,他直言美国政府表现泛善可陈,没有将国家利益置于国际目标之首。这种紧密而微妙的关系,为大卫·洛克菲勒带来了多重的名声。赞赏者认为他的积极有为、为国奔走,实际上是出于公心,维护了美国的国家利益,而批评者更多看到了资本与政治的结合、二者的相互利用,特别是美国政府需要资本家的慷慨支持,而资本家可以借助政府力量开拓国际市场。基于不同的视角,大卫·洛克菲勒的去世,其所留下的遗产也是辩证的。
国际垄断大财团,一直是中国所力主批判的对象。但洛克菲勒家族与中国也有着较为长久的渊源,在某些领域,中国也得到洛克菲勒家族捐赠的支持,比如协和医科大学与洛克菲勒家族的关系不可分割。尼克松访华时,就带着大卫·洛克菲勒在身边,中美建交之后,洛克菲勒家族也在华开展了各项商业活动。在商言商,但经济与政治不可分割,也受制于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在这个意义上,作为普通读者的我们,都能从大卫·洛克菲勒这位老富翁身上,解读出能为自己所用的多维度的启迪。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资本主义的代名词
曾几何时,洛克菲勒家族成为美国资本主义的代名詞。自19世纪,约翰·洛克菲勒开拓标准化的石油产业以来,他就成为美国的首富。成立的美孚石油公司,也一度掌控了90%左右的美国石油工业,在工业技术革命时代,这实际上掌控了美国经济命脉,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的恶行也是罄竹难书。我们所耳熟能详的“托拉斯”就是指涉美孚石油公司此类大垄断企业。正因为此,美国政府的反托拉斯法,将美孚石油公司分解为若干子公司。延续至今,大卫·洛克菲勒为第三代掌门人。
大卫·洛克菲勒出生于1915年6月12日,是家族第三代。家境优越,自然接受了最为豪华的教育。他在曼哈顿的林肯中学接受早期教育,这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创设,洛克菲勒基金贊助的学校。进而,他进入哈佛,于1936年获得本科学位后,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一年,后在芝加哥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很有意思的是,他的经济观点与家族并不一致。基于垄断大财团的利益,家族极力反对罗斯福新政,但他却受到大萧条的影响,支持新政。毕业后,他回到纽约,担任当时市长拉瓜迪奥的秘书,并成家立业,随后逐步进入家族产业,在银行业施展抱负。
纽约金融风云往事
学业结束后,正值“二战”,大卫·洛克菲勒也奔赴欧洲战场,在军官训练学校服役。战后,他正式进入家族产业,并非在石油能源领域,而是在银行金融业,成为一名银行家。美国大通银行的发展,与他个人紧密相关。大卫·洛克菲勒加入大通银行时,正值他的叔叔为银行主席,家族拥有5%的银行股份。而后,1955年大通与曼哈顿银行合并,成立大通曼哈顿银行。
大卫·洛克菲勒在大通的发展迅速,并实施了系列改善。1961年,他出任大通曼哈顿的主席。然而,他与当时的首席执行官发展理念不同,他坚持要开拓国际市场。在1969年,大卫·洛克菲勒完全掌控大通之后,才得以顺利拓展海外业务,自此,大通的业务蔓延到全球各大洲。他甚至将业务伸向了当时意识形态迥异的中国和苏联。此外,大卫·洛克菲勒也极力推动了大通将银行业务推广到更多的普通市民当中。战后,银行业尚是有钱人的高贵业务。基于此,他力主开展多元的银行理财业务,使得更多的普通百姓也能成为大通的客户。
这些举措,改善了大通的盈利情况,一度使大通成为美国实力第一的银行。海外业务也为大通的盈利贡献颇多,到1976年,国际业务为大通的盈利贡献了80%之多,当然这一定程度上让大通在国内发展受到影响。例如,1974年到1976年,在美国银行、花旗银行等竞争对手面前,大通明显跌落其后。他的一些改革举措,也是毁誉参半,既为家族金融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也面临着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上世纪70年代,是世界经济、美国经济遭受重大影响的年代,特别是石油危机对西方世界造成极大影响。而纽约市在当时也不能幸免,比如,70年代纽约的房地产遭受了寒冬的考验,市政府和银行业都难以为继。大通作为涉足地产颇深的银行,又为房地产提供了最大的贷款,自然“天降大任”。在帮助纽约市走出经济危机中,大卫·洛克菲勒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将联邦、州和市政官员与纽约商业人士聚集一起,制定了最终走出经济危机的计划。与此同时,大通银行的业绩也得以好转,到1980年盈利倍增。正是这些积极作为所带来的声誉,让他得以担任大通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
大卫·洛克菲勒的国际视野,为他的事业带来了全球的高度,但也饱受批评。他经常穿梭于国际社会,像个外交家。批评者认为他热衷于国际“漫游”,而忽视了国内业务的开拓和巩固。他对美国政府的政策批评甚多,比如里根总统热衷于支持非洲的反社会主义势力,但他周游非洲后,批评美国政策,认为这些社会主义势力并没有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当然,大卫·洛克菲勒所带领的洛克菲勒帝国,遭受到美国国内左翼的批评,认为他所代言的垄断财阀,实际上是美国诸多对外干涉、剥削掠夺的背后支持者。
富有爱心的大资本家?
资本的天性是追逐利润,无论古今中外,皆是一条基本的经济定律。洛克菲勒家族所构建的石油、金融帝国,虽然塑造了美国的石油工业秩序,建构了现代金融经济,但追逐利润的天性,也为垄断家族背上了恶名。从第二代开始,洛克菲勒家族就开始扭转自身的名声,致力于慈善事业。抛开意识形态的成见,这种对于社会公益的追求,将资本所带来的利润回报社会的理念,无疑值得尊重。
洛克菲勒家族曾位居美国首富,但在自身家族生活中一直有节俭的传统。比如,洛克菲勒继承了母亲勤俭的品德,从小就形成收支记账的习惯。在成家之后,向子女进行节约、按劳所得的教育,告诫身为富豪子女的他们,需要靠自己的劳动获得回报。晚年洛克菲勒成为美国第一位现代慈善家:捐助了芝加哥大学,成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第二代掌门人,更是倾其半生,专注于慈善事业,乐于以家族财富捐助社会,而且将捐赠对象延展到世界各地。这似乎呈现了一种巨大的为家族清洗“恶名”的愿望。
第三代掌门人大卫·洛克菲勒也继承了家族的慈善传统,并没有专注于守财,而是将财富积极投入到文化、卫生等慈善事业。他给哈佛、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和洛克菲勒大学捐赠了数十亿美元,而后两个都由他的家族捐助设立。
大卫·洛克菲勒身上汇聚了家族的慈善传统,为世人展现了一个复杂的资本主义家族的形象,既逐利、贪婪,又不乏同情心与社会责任。这是一种复杂、辩证的帝国主义大富豪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也为我们正确看待名利财富提供了一种思考角度。
政治与经济难分难舍
大卫·洛克菲勒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商人,他与美国政府关系密切,也与战后历任总统保持着紧密的私人关系。换言之,以商业帝国起家的他,对于美国政治和外交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视,但他又不愿“抛头露面”,更喜背后无形之手的角色。
在上世纪70年代,纽约的经济危机恢复中,大卫·洛克菲勒所掌管的大通银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在地方,在国家大政方针中,大卫·洛克菲勒也积极活跃,展现出对于政治和外交的兴趣。
1979年,美国与伊朗关系中的“德黑兰人质危机”轰动一时,伊朗扣押了52名美国驻伊朗的外交人员达444天之久,卡特政府营救失利,备受批评。殊不知,危机起源于大卫·洛克菲勒说服时任总统卡特,为了表明美国对于长期盟友的支持,应容许伊朗国王前来纽约治疗癌症,而这引发了德黑兰的人质危机。上世纪70年代“三边委员会”的设立,也是受到大卫·洛克菲勒的推动,而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不仅受到洛克菲勒家族的资助,大卫·洛克菲勒也曾任主席多年。
尽管大卫·洛克菲勒与美国政治和外交的关系紧密,但他对于美国政府的批评也直言不讳。比如,他对卡特政府的批评极为严厉,在与《华盛顿邮报》的谈话中,他直言美国政府表现泛善可陈,没有将国家利益置于国际目标之首。这种紧密而微妙的关系,为大卫·洛克菲勒带来了多重的名声。赞赏者认为他的积极有为、为国奔走,实际上是出于公心,维护了美国的国家利益,而批评者更多看到了资本与政治的结合、二者的相互利用,特别是美国政府需要资本家的慷慨支持,而资本家可以借助政府力量开拓国际市场。基于不同的视角,大卫·洛克菲勒的去世,其所留下的遗产也是辩证的。
国际垄断大财团,一直是中国所力主批判的对象。但洛克菲勒家族与中国也有着较为长久的渊源,在某些领域,中国也得到洛克菲勒家族捐赠的支持,比如协和医科大学与洛克菲勒家族的关系不可分割。尼克松访华时,就带着大卫·洛克菲勒在身边,中美建交之后,洛克菲勒家族也在华开展了各项商业活动。在商言商,但经济与政治不可分割,也受制于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在这个意义上,作为普通读者的我们,都能从大卫·洛克菲勒这位老富翁身上,解读出能为自己所用的多维度的启迪。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