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师学生在进入中职之前所掌握的音乐知识和技能非常有限,怎样在短短的时间内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与教学能力,并運用到未来的工作中,这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奥尔夫 教学法 幼师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b)-0181-01
奥尔夫教学法是德国著名音乐家奥尔夫所创。其实质是通过节奏让儿童来创造他们自己的音乐。该教学法并不要求很快就能教会学生歌唱、奏乐的方法,而是让学生接触音乐实践。不要求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内容进行完全的模仿,而是要求师生一起共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形成一些新的东西。它赋予音乐教育以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已经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探讨奥尔夫教学法融入幼师音乐教育体系的可行性是十分必要的。
1 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
在传统教学里,音乐教育追求效率,教师是按照自己设计的一问一答方式讲授新知,以教师为中心进行讲解,没考虑让所有的孩子都掌握,也没有照顾学生的实际特征和个性问题,只要教师把知识灌出去,学生记住这些理论就可以,根本不用动脑思考,更别说让学生进行创造了。现代教学要求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而奥尔夫教学法的提出却弥补了没有基础,没有高级教具时怎样让音乐贫民化的方法。例如教正三和弦:用红绿蓝贴纸将音条乐器贴成3种颜色。取出道具,对学生说伸出什么颜色的道具,你们就敲那个颜色的音条。几次之后换学生来拿道具指挥演奏。接下来,取出3色纸板放在地上,站在哪个颜色上,学生就敲哪个颜色的音条,这次开始加上唱歌了。几次之后,当一部分学生已经会跟着他的旋律哼唱的时候,就让学生自己唱,自己敲,老师只是在学生想不起来的时候加以提醒,等到学生熟练掌握的时候,再开始分出一部分学生进行打击乐演奏。配合熟练以后,再分出一部分学生进行简单的律动。最后进行合作演出。这个课例很好的将歌曲、和声、乐器演奏、舞蹈等编汇成一个演出节目,体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综合性。学生能进行正三和弦的编配,还学会了乐句的感受及乐器、舞蹈的演出,会使他们觉得非常有趣,很有成就感,掌握更牢固。
2 以游戏为载体,创设愉快氛围
音乐是一种本能的需要,是享受快乐的过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教师不会要求孩子怎么做,更不会要求孩子跟着做,而只会不断地给一些语言暗示,在音乐的伴奏下,自己寻找感觉。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不用担心“学不会”而徒增心理负担,只会在活动中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满足感。如奥尔夫音乐中用得很多的一种活动,跟老师的节奏随意走动。刚开始只是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区别,也就是平步走和快步走的区别,但慢慢会加入二分(慢步),或刮胡(拐弯)的声音,孩子们很乐衷于这样听节奏随意的走动,他们会开心地跟着音乐的变化做一些自编自导的动作,甚至表情,他们会乐在其中,乐此不疲。让孩子们自由、自主地活动,不仅能解脱心理的紧张压力,促进个性的健康成长,真正获得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且能在很大程度地减少幼儿的习惯性模仿和从众。如游戏“布谷鸟”,老师不需要任何的语言,示范玩一次游戏,孩子们就能自己总结出游戏规则:听到布谷鸟叫的时候就从地上捡一个乒乓球。非常简单的规则,非常简单的准备过程,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们聚精会神地从背景音乐中区分着时高时低,时快时缓的布谷鸟的叫声,轻松快乐地游戏着。在发展听力的同时,也在欣赏理解着音乐。同样,在大学生中使用游戏的方法,使得基础较弱的幼师生业能很快理解抽象的音乐结构与知识。
3 以活动为重点,培养合作意识
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一直很受重视,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法中,这一点恰恰是非常欠缺的。奥尔夫的合作是多种多样、灵活变化的,是需要沟通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如两两合作“拍报纸”的游戏,两人面对面站着,一起听节奏或唱歌,一个幼儿双手拿报纸,并按节奏变换报纸的方位,另一个同学有节奏地“跟踪”敲打报纸;在表演古诗《江雪》的过程中,肢体语言表演比较擅长的就可以用舞蹈表现老爷爷钓鱼的姿势或表现雪花的漫天飞舞,有手工特长的同学可以制作必备的道具,对乐器感兴趣的可以为古诗伴奏,朗读比较好的可以为情境表演配上独白,唱歌好的也可以把古诗唱出来。这样,即使对音乐活动不是很感兴趣的孩子,也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乐趣,也能各司其职,真正学习合作,体会合作的快乐。从开始的两两合作,摆一些简单的造型,做一些简单的游戏,到后来非常多且越来越复杂的小组活动证明,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非常注重之间的相互合作。
未来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牢固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坚决摒弃一切落后的教学方法,改变不适于迅速提高教育水平的传统做法,对自己所教的内容予以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创造性地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让学生走上自主创新的学习之路。
关键词:奥尔夫 教学法 幼师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b)-0181-01
奥尔夫教学法是德国著名音乐家奥尔夫所创。其实质是通过节奏让儿童来创造他们自己的音乐。该教学法并不要求很快就能教会学生歌唱、奏乐的方法,而是让学生接触音乐实践。不要求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内容进行完全的模仿,而是要求师生一起共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形成一些新的东西。它赋予音乐教育以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已经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探讨奥尔夫教学法融入幼师音乐教育体系的可行性是十分必要的。
1 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
在传统教学里,音乐教育追求效率,教师是按照自己设计的一问一答方式讲授新知,以教师为中心进行讲解,没考虑让所有的孩子都掌握,也没有照顾学生的实际特征和个性问题,只要教师把知识灌出去,学生记住这些理论就可以,根本不用动脑思考,更别说让学生进行创造了。现代教学要求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而奥尔夫教学法的提出却弥补了没有基础,没有高级教具时怎样让音乐贫民化的方法。例如教正三和弦:用红绿蓝贴纸将音条乐器贴成3种颜色。取出道具,对学生说伸出什么颜色的道具,你们就敲那个颜色的音条。几次之后换学生来拿道具指挥演奏。接下来,取出3色纸板放在地上,站在哪个颜色上,学生就敲哪个颜色的音条,这次开始加上唱歌了。几次之后,当一部分学生已经会跟着他的旋律哼唱的时候,就让学生自己唱,自己敲,老师只是在学生想不起来的时候加以提醒,等到学生熟练掌握的时候,再开始分出一部分学生进行打击乐演奏。配合熟练以后,再分出一部分学生进行简单的律动。最后进行合作演出。这个课例很好的将歌曲、和声、乐器演奏、舞蹈等编汇成一个演出节目,体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综合性。学生能进行正三和弦的编配,还学会了乐句的感受及乐器、舞蹈的演出,会使他们觉得非常有趣,很有成就感,掌握更牢固。
2 以游戏为载体,创设愉快氛围
音乐是一种本能的需要,是享受快乐的过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教师不会要求孩子怎么做,更不会要求孩子跟着做,而只会不断地给一些语言暗示,在音乐的伴奏下,自己寻找感觉。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不用担心“学不会”而徒增心理负担,只会在活动中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满足感。如奥尔夫音乐中用得很多的一种活动,跟老师的节奏随意走动。刚开始只是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区别,也就是平步走和快步走的区别,但慢慢会加入二分(慢步),或刮胡(拐弯)的声音,孩子们很乐衷于这样听节奏随意的走动,他们会开心地跟着音乐的变化做一些自编自导的动作,甚至表情,他们会乐在其中,乐此不疲。让孩子们自由、自主地活动,不仅能解脱心理的紧张压力,促进个性的健康成长,真正获得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且能在很大程度地减少幼儿的习惯性模仿和从众。如游戏“布谷鸟”,老师不需要任何的语言,示范玩一次游戏,孩子们就能自己总结出游戏规则:听到布谷鸟叫的时候就从地上捡一个乒乓球。非常简单的规则,非常简单的准备过程,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们聚精会神地从背景音乐中区分着时高时低,时快时缓的布谷鸟的叫声,轻松快乐地游戏着。在发展听力的同时,也在欣赏理解着音乐。同样,在大学生中使用游戏的方法,使得基础较弱的幼师生业能很快理解抽象的音乐结构与知识。
3 以活动为重点,培养合作意识
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一直很受重视,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法中,这一点恰恰是非常欠缺的。奥尔夫的合作是多种多样、灵活变化的,是需要沟通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如两两合作“拍报纸”的游戏,两人面对面站着,一起听节奏或唱歌,一个幼儿双手拿报纸,并按节奏变换报纸的方位,另一个同学有节奏地“跟踪”敲打报纸;在表演古诗《江雪》的过程中,肢体语言表演比较擅长的就可以用舞蹈表现老爷爷钓鱼的姿势或表现雪花的漫天飞舞,有手工特长的同学可以制作必备的道具,对乐器感兴趣的可以为古诗伴奏,朗读比较好的可以为情境表演配上独白,唱歌好的也可以把古诗唱出来。这样,即使对音乐活动不是很感兴趣的孩子,也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乐趣,也能各司其职,真正学习合作,体会合作的快乐。从开始的两两合作,摆一些简单的造型,做一些简单的游戏,到后来非常多且越来越复杂的小组活动证明,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非常注重之间的相互合作。
未来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牢固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坚决摒弃一切落后的教学方法,改变不适于迅速提高教育水平的传统做法,对自己所教的内容予以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创造性地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让学生走上自主创新的学习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