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摘 要: 以建立学习共同体为载体,以教师下达教学任务为驱动,学生在共同体中进行合作式学习,实现信息交流、情感沟通和资源共享是参与性学习的一种实践方式。本文以西方经济学为例,阐述了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参与式学习的构建过程,从学生角度探讨了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参与性学习的实践效果、问题和对策。研究表明,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参与式学习促进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对解决学生在学习中不想参与、不会参与问题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学习共同体 参与式 学习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学习方式是指以老师为中心,学生作为“容器”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和“安排”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模式下,教材成为知识的唯一来源,课堂成为学习的主要途径,其局限性不言而喻。一是学习的被动性。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做,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成为学习的常态。一旦离开教师的“指挥棒”,学生便无所适从,无法自觉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二是学习目标的单一性。在被动性学习模式下,目标单一,学习的唯一动力变成了应付考试。三是学习能力的欠缺性。在传统学习方式的长期束缚下,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严重匮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难以得到锻炼。
近年来,随着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改革传统课堂学习模式,通过提高学生教学参与度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受到很多老师的重视。参与式学习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政策推进的重点①。参与性学习坚持“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一基本理念,以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以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共同体成员互助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为基本条件。
2016年,在西方经济学的课堂上,这种“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参与性学习模式”得到了成果实践。这是一种“以建立学习共同体为载体,以教师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为驱动,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实现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建立知识体系、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学习模式”[1]。这种“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参与式学习模式”对改变传统的被动性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学习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批判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有很大帮助。本文基于在西方经济学的参与式学习中的体验,以学生视角对“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参与性学习”进行初步探讨。
二、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参与式学习模式的构建
学生有意愿参与、有能力参与是参与性学习模式的关键。但是,从小学到中学,在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塑造”下,一些学生已形成了被动式学习、依赖式学习的“角色惯性”,将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布置任务,学生按时完成这种“控制式”教学方式视为天经地义,参与意识淡薄,不想参与成为学习的主要障碍。此外,参与性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弱化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主学习能力严重不足。离开了教师的指挥棒,学生变得无所适从,不会参与成为学生学习的另一大障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以任务驱动为导向,构建参与性学习共同体。
一是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搭建学生参与平台,解决学生不想参与的问题。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中,任课教师以课程小组的形式构建“学习共同体”。每个学习共同体由若干名学生、指导教师、学习支持者(如学长、校外指导教师)等组成,他们彼此之间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例如,围绕西方经济学的某个专题的学习和研究,共同体成员有明确的任务和分工。有的同学负责资料收集,有的同学负责设计研究框架,有的同学负责联系校外资源,有的同学负责撰写研究报告,有的同学负责制造PPT,有的同学负责演讲。如果某同学的学习任务完不成,就会影响到整个学习共同体学习效果,进而影响整个团队的学习成绩。在这种方式下,学生不再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是利益息息相关的学习共同体。为了共同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小组成员要齐心协力,互相监督和激励,因此不想参与的现象大大减少。
二是通过指导老师布置学习任务,共同体成员协助完成学习任务的形式解决学生不会参与的问题。任务驱动是督促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方式。在西方经济学课堂上,指导老师提出若干个学习专题,如“近10年货币发行量、银行利率与房价关系问题”、“近10年CPI变动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变动相关行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就业的关系等”,每个学习共同体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一个专题,然后根据小组成员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进行任务分解。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那么共同体成员在学习方法指导、学习资源提供、校内外专家咨询等方面提供相互支持和帮助。通过共同体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式,解决个体学生不会参与的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集体学习的长处得以发挥,不同学生的學习兴趣得以照顾,学生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各行其职,学习任务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效果,最终完成知识的积累和拓展。
三是通过公开展示和汇报学习成果方式,解决每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效果评价问题。小组学习成果汇报是检验参与性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指导教师给每一个学习共同体一个自我展示学习效果的机会,同时对其“学习产品”进行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我们采取小组PPT汇报的形式展示学习结果。PPT具有图文并茂、逻辑清晰的特点,能够更生动、更直观地表达出学习共同体的观点和结论。
三、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参与性学习的初步成效
1.学生的参与意识有所强化。在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参与式学习模式中,学生自主组成学习共同体,各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并根据研究课题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和支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学习兴趣和特长都在小组协作中得到体现和发挥。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2.学习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在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参与式学习模式中,教师不再是学习资源的主要提供者,而是鼓励引导学生搜索、选择、整理、评价课题相关的信息与资源。学生通过课前准备、课堂汇报、课后总结等一系列活动,加深了对经济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从学习一个经济理论,认识一个经济现象,上升到了用经济理论阐述一个经济问题,对知识结构的掌握更加完整化。同时,在任务导向的参与式学习中,学生通过提问、领会、交流、讨论、反思、探究、成果汇报等活动,学会了如何查找资料、如何整合观点、如何写作经济专题报告,其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3.团队合作精神进一步增强。在任务导向的参与式学习模式中,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专长分工合作,比如对数据较为敏感的同学负责查找相关数据;计算机基础好的同学负责用EXCL分析数据,制作各种图表等;擅长总结整理的同学负责课前的汇总;熱爱演讲的同学则负责PPT的制作和课堂演讲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了知识的主动探究者。传统的依赖式学习模式渐渐转变为主动参与、互助合作、探索创新的新的学习方式。在《西方经济学》的课堂上,学习小组以PPT的方式汇报学习心得,师生共同分析和评价每个小组的学习效果,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及合作精神进一步增强。
四、关于进一步完善参与式学习模式的几点思考
1.团队合作问题。随着课堂氛围越来越好,学习共同体的形式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但是在共同体学习模式下,各种团队合作的矛盾层出不穷,特别是分工合作不明确、沟通不完善、“搭便车”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很多同学反映在小组合作完成专题任务时,由于没有及时沟通交流,小组成员找到的资料差异较大,无法完成信息上的链接,导致大量时间和精力浪费。更有同学反映,各别小组成员对小组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胡乱完成分配给自己的任务,对团队不负责,甚至经常性逃避分配的工作,一心只想坐享他人成功的果实。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共同体内部要加强统一协调,及时沟通信息。在总体框架下,梳理出课题的主线和逻辑顺序,确保每个成员都围绕一个中心和目标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小组长要切实负起责任,及时发现并纠正小组成员的行为偏差,确保共同体学习目标的实现。二是学习共同体内部要进行必要的考核。根据共同体成员的学习态度、各自贡献、能力大小给出相应的成绩评价,以打分核算排名的方式实现每位同学的绩效考核,防止“搭便车”行为的发生。
2.参与意识问题。经过中学时代“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部分同学自主学习意识缺失。仅仅将小组合作的专题研究当作一项勉强的任务,只注重任务完成与否,而不在意参与式学习过程,也不在意自己在这次专题学习中收获了什么。部分同学对小组学习缺乏兴趣,认为这些任务自己一个人也能完成,不是很乐意参与到小组学习中,从小形成的个体独立式学习观念根深蒂固。在这种情形下,往往是组长或某一两个同学承担了大部分小组任务,其他组员的参与度低,态度不积极。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方面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从“坐中学”到“做中学”、从个体学习到群体学习的必要性和意义。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指导教师要运用各种激励方法,如成绩激励(给参与多、贡献大的同学高分)、职责和权力激励(赋予积极参与的同学更多的职责和权力)、情感激励(对积极参与的同学公开表扬、给予相应的荣誉),等等。其目的是在参与中满足学生渴望得到归属、受到尊重、实现自我等方面的需求,以此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
3.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性问题。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中,一部分学生学习和领悟能力比较强,收集学习资料,链接学习资源的能力比较强,对专题研究工作上手较快,另一部分同学学习和领悟能力较差,知识储备不足,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差,因此跟不上学习共同体的工作节奏,发挥不了作用,拖了小组的后腿。
针对学生个体学习能力差异问题,要充分发挥共同体协作学习的功能,成员之间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分配任务时尽量做到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让每个同学都有成就感。对于那些能力较差的同学,指导教师和同学要注意示范和引导,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或者提供机会让他们观察和模仿他人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针对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问题,首先,指导老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等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把鲜活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经济学案例引入课堂。其次,指导老师要创设学习情境,让各小组之间或小组成员之间根据学习专题相互竞争,通过竞争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事实上,学习者通过了解、借鉴竞争者的学习过程,可以促进自身学习技能的提高[2]。最后老师要注重和小组成员经常性的交流,及时鼓励和表扬,帮助学生消除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挫折感,使其保持高涨的学习动力和良好的自我满足感,以便未来取得更好的成绩。
注释: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等教育专题规划》及《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教育建设30条意见》等文件强调:要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参与式教学。
参考文献:
[1]周莉,南旭光,陈宏.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教学,2011(8):159-160.
[2]孙启美.现代教育技术与学习模式——走向信息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61.
摘 要: 以建立学习共同体为载体,以教师下达教学任务为驱动,学生在共同体中进行合作式学习,实现信息交流、情感沟通和资源共享是参与性学习的一种实践方式。本文以西方经济学为例,阐述了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参与式学习的构建过程,从学生角度探讨了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参与性学习的实践效果、问题和对策。研究表明,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参与式学习促进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对解决学生在学习中不想参与、不会参与问题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学习共同体 参与式 学习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学习方式是指以老师为中心,学生作为“容器”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和“安排”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模式下,教材成为知识的唯一来源,课堂成为学习的主要途径,其局限性不言而喻。一是学习的被动性。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做,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成为学习的常态。一旦离开教师的“指挥棒”,学生便无所适从,无法自觉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二是学习目标的单一性。在被动性学习模式下,目标单一,学习的唯一动力变成了应付考试。三是学习能力的欠缺性。在传统学习方式的长期束缚下,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严重匮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难以得到锻炼。
近年来,随着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改革传统课堂学习模式,通过提高学生教学参与度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受到很多老师的重视。参与式学习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政策推进的重点①。参与性学习坚持“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一基本理念,以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以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共同体成员互助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为基本条件。
2016年,在西方经济学的课堂上,这种“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参与性学习模式”得到了成果实践。这是一种“以建立学习共同体为载体,以教师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为驱动,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实现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建立知识体系、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学习模式”[1]。这种“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参与式学习模式”对改变传统的被动性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学习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批判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有很大帮助。本文基于在西方经济学的参与式学习中的体验,以学生视角对“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参与性学习”进行初步探讨。
二、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参与式学习模式的构建
学生有意愿参与、有能力参与是参与性学习模式的关键。但是,从小学到中学,在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塑造”下,一些学生已形成了被动式学习、依赖式学习的“角色惯性”,将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布置任务,学生按时完成这种“控制式”教学方式视为天经地义,参与意识淡薄,不想参与成为学习的主要障碍。此外,参与性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弱化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主学习能力严重不足。离开了教师的指挥棒,学生变得无所适从,不会参与成为学生学习的另一大障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以任务驱动为导向,构建参与性学习共同体。
一是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搭建学生参与平台,解决学生不想参与的问题。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中,任课教师以课程小组的形式构建“学习共同体”。每个学习共同体由若干名学生、指导教师、学习支持者(如学长、校外指导教师)等组成,他们彼此之间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例如,围绕西方经济学的某个专题的学习和研究,共同体成员有明确的任务和分工。有的同学负责资料收集,有的同学负责设计研究框架,有的同学负责联系校外资源,有的同学负责撰写研究报告,有的同学负责制造PPT,有的同学负责演讲。如果某同学的学习任务完不成,就会影响到整个学习共同体学习效果,进而影响整个团队的学习成绩。在这种方式下,学生不再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是利益息息相关的学习共同体。为了共同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小组成员要齐心协力,互相监督和激励,因此不想参与的现象大大减少。
二是通过指导老师布置学习任务,共同体成员协助完成学习任务的形式解决学生不会参与的问题。任务驱动是督促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方式。在西方经济学课堂上,指导老师提出若干个学习专题,如“近10年货币发行量、银行利率与房价关系问题”、“近10年CPI变动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变动相关行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就业的关系等”,每个学习共同体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一个专题,然后根据小组成员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进行任务分解。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那么共同体成员在学习方法指导、学习资源提供、校内外专家咨询等方面提供相互支持和帮助。通过共同体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式,解决个体学生不会参与的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集体学习的长处得以发挥,不同学生的學习兴趣得以照顾,学生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各行其职,学习任务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效果,最终完成知识的积累和拓展。
三是通过公开展示和汇报学习成果方式,解决每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效果评价问题。小组学习成果汇报是检验参与性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指导教师给每一个学习共同体一个自我展示学习效果的机会,同时对其“学习产品”进行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我们采取小组PPT汇报的形式展示学习结果。PPT具有图文并茂、逻辑清晰的特点,能够更生动、更直观地表达出学习共同体的观点和结论。
三、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参与性学习的初步成效
1.学生的参与意识有所强化。在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参与式学习模式中,学生自主组成学习共同体,各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并根据研究课题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和支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学习兴趣和特长都在小组协作中得到体现和发挥。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2.学习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在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参与式学习模式中,教师不再是学习资源的主要提供者,而是鼓励引导学生搜索、选择、整理、评价课题相关的信息与资源。学生通过课前准备、课堂汇报、课后总结等一系列活动,加深了对经济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从学习一个经济理论,认识一个经济现象,上升到了用经济理论阐述一个经济问题,对知识结构的掌握更加完整化。同时,在任务导向的参与式学习中,学生通过提问、领会、交流、讨论、反思、探究、成果汇报等活动,学会了如何查找资料、如何整合观点、如何写作经济专题报告,其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3.团队合作精神进一步增强。在任务导向的参与式学习模式中,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专长分工合作,比如对数据较为敏感的同学负责查找相关数据;计算机基础好的同学负责用EXCL分析数据,制作各种图表等;擅长总结整理的同学负责课前的汇总;熱爱演讲的同学则负责PPT的制作和课堂演讲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了知识的主动探究者。传统的依赖式学习模式渐渐转变为主动参与、互助合作、探索创新的新的学习方式。在《西方经济学》的课堂上,学习小组以PPT的方式汇报学习心得,师生共同分析和评价每个小组的学习效果,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及合作精神进一步增强。
四、关于进一步完善参与式学习模式的几点思考
1.团队合作问题。随着课堂氛围越来越好,学习共同体的形式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但是在共同体学习模式下,各种团队合作的矛盾层出不穷,特别是分工合作不明确、沟通不完善、“搭便车”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很多同学反映在小组合作完成专题任务时,由于没有及时沟通交流,小组成员找到的资料差异较大,无法完成信息上的链接,导致大量时间和精力浪费。更有同学反映,各别小组成员对小组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胡乱完成分配给自己的任务,对团队不负责,甚至经常性逃避分配的工作,一心只想坐享他人成功的果实。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共同体内部要加强统一协调,及时沟通信息。在总体框架下,梳理出课题的主线和逻辑顺序,确保每个成员都围绕一个中心和目标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小组长要切实负起责任,及时发现并纠正小组成员的行为偏差,确保共同体学习目标的实现。二是学习共同体内部要进行必要的考核。根据共同体成员的学习态度、各自贡献、能力大小给出相应的成绩评价,以打分核算排名的方式实现每位同学的绩效考核,防止“搭便车”行为的发生。
2.参与意识问题。经过中学时代“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部分同学自主学习意识缺失。仅仅将小组合作的专题研究当作一项勉强的任务,只注重任务完成与否,而不在意参与式学习过程,也不在意自己在这次专题学习中收获了什么。部分同学对小组学习缺乏兴趣,认为这些任务自己一个人也能完成,不是很乐意参与到小组学习中,从小形成的个体独立式学习观念根深蒂固。在这种情形下,往往是组长或某一两个同学承担了大部分小组任务,其他组员的参与度低,态度不积极。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方面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从“坐中学”到“做中学”、从个体学习到群体学习的必要性和意义。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指导教师要运用各种激励方法,如成绩激励(给参与多、贡献大的同学高分)、职责和权力激励(赋予积极参与的同学更多的职责和权力)、情感激励(对积极参与的同学公开表扬、给予相应的荣誉),等等。其目的是在参与中满足学生渴望得到归属、受到尊重、实现自我等方面的需求,以此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
3.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性问题。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中,一部分学生学习和领悟能力比较强,收集学习资料,链接学习资源的能力比较强,对专题研究工作上手较快,另一部分同学学习和领悟能力较差,知识储备不足,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差,因此跟不上学习共同体的工作节奏,发挥不了作用,拖了小组的后腿。
针对学生个体学习能力差异问题,要充分发挥共同体协作学习的功能,成员之间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分配任务时尽量做到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让每个同学都有成就感。对于那些能力较差的同学,指导教师和同学要注意示范和引导,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或者提供机会让他们观察和模仿他人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针对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问题,首先,指导老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等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把鲜活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经济学案例引入课堂。其次,指导老师要创设学习情境,让各小组之间或小组成员之间根据学习专题相互竞争,通过竞争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事实上,学习者通过了解、借鉴竞争者的学习过程,可以促进自身学习技能的提高[2]。最后老师要注重和小组成员经常性的交流,及时鼓励和表扬,帮助学生消除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挫折感,使其保持高涨的学习动力和良好的自我满足感,以便未来取得更好的成绩。
注释: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等教育专题规划》及《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教育建设30条意见》等文件强调:要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参与式教学。
参考文献:
[1]周莉,南旭光,陈宏.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教学,2011(8):159-160.
[2]孙启美.现代教育技术与学习模式——走向信息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