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法描述】
所谓课堂教学实践引入法,指的是教师以组织学生实践的形式引入本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实践目标和过程的精心设计,把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以及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有机地糅合在课堂引入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实践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从而在课堂中专注于教学目标,并能从学习的开始就将实践放在理论之前,树立实践是一切理论的最终目的的正确观点。这一意图行动广泛地应用于上课之始,或应用于开设新学科、进入新单元、新段落的教学过程。
【教法由来】
实践引入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古老的教学方法。最早起源于师傅带徒弟。
【理论依据】
实践引入法的主要依据是:物质是意识的基础,实践出真知。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知识的出发点。
在我们的教育哲学里,都希望学生能知行合一,目前“知”的部份,教师都很重视,“行”的部份很少教。因此强调“实践”的教学是“知”的延伸,希望学生“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思是希望学生先去实践自己要说的话,做到以后再说出来。这就是实践教学法的目标。
美国的教育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即生活。生活是经验继续不断的重组和改造。”经验是“做”出来的,我们要教学生游泳,不能只在课堂讲,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游泳池里“做”。伦理道德教育也是如此,期望学生做到“孝”,除了教室里讲解外,在家中实际的“做”才能将这样的美德内化为人格的一部份。所以杜威博士特别强调的另一句话是:“从做中学”。实践教学法的教育精神就在这里。
期望学生“从做中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可以放在“行为改变技术”的研究上,也就是对行为科学、行为学派的理论与技巧,能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才能在设计或带领实践教学活动时得心应手。
【一般要求】
学生学习之始的心理活动特征是好奇、好看,要求解惑的心情急迫。在学习某些章节的开始,教师可通过布置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在对实践任务的理解、完成过程中,实现对过往知识的回忆、提炼,同时对实践中可能的疑惑提出自己的思考,并据此激发出对后续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采用实践引入的教学法需要符合以下一般要求:
1.实践应该符合教学的需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的实际情况,起到指引注意,并通过明示、暗示的方式告知教学目标。
2.激发学生回忆先前的知识和相关体验。
3.提供恰当的示范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观察和指导。
4.运用适时的干预,引出期望的行为,消除消极的行为。
5.结合后面课堂教学,使得实践活动能实现价值迁移,达到完美的教学目的。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导入方法要依据教学的任务和内容,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灵活运用。
新课的导入虽仅占几分钟或几句话,但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阶段,它正如戏曲的引子,影剧的“序幕”一样,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拨动学生的心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起到新旧课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践导入法有利有弊,均衡利弊,合理使用,才能最大限度地用好实践导入法。
1.实践导入法的优势
(1)有利于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刺激和引导学生思维发展。
通过切实可行的教学实践的安排,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最终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让学生用以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一方面复习巩固了先前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后有成功的喜悦,并由此对所学内容充满激情。
(2)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学习习惯。
平时教学大部分是从理论到理论,从课堂到课堂,老师讲,学生听、练的形式比较常见。学生在这样长期不变的教学形式中已经渐渐迷失了学习的目的。为学习而学习,为做题而做题,几乎已经忘了我们学习的目的是要最终服务于社会,应用于实践的。通过实践导入法有助于消除学生读书的困惑,更加明确学习的目的。
(3)可利用学生个性的培养。
在学生完成实践任务的过程中,由于各人的知识基础不同,思维习惯、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尽相同,所以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有利于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完成任务。同时,各人实践的过程中也能发现各自知识、技能上的弱点,有利于今后的学习更有针对性。
2.课堂实践导入法的局限
(1)实践时间相对较长,有时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益。
由于实践活动的过程通常时间较长,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会导致课堂的教学时间相对变小,影响课堂容量。同时还会显得教学的导入过程太长、拖沓。
(2)实践任务如果设置的难度不恰当,会降低学生的兴奋点,造成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对实践难度较大或者没有难度的同学,完成任务过于简单和无法完成都可能会造成没有兴趣或者没有信心完成任务,从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3.课堂实践导入法局限性的对策
鉴于以上两点的局限性,在导入阶段的实践可以把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任务设计成连续的一贯的任务,使得课堂的连续性和延展性都得到提高,从而不把导入割裂于课堂教学,也可以通过连续性的不同层次的实践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有事能做。从而解决时间过长和难度不适应全体学生的问题。
【教学案例】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
教学思路
《信息及其特征》作为“高中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第一章第一节,具有开启整章乃至整个必修课程的意义。该节基本上是知识与概念的介绍,没有技能方面的可操作内容,而纯粹靠讲授进行教学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容易让学生在第一节课就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兴趣打折扣;另外,初看教学内容,也很难渗透过程、方法、情感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如何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既充分理解“信息”这一抽象的概念,又能感受到信息技术课的趣味性,并初步形成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相适应的信息技术学习方法和态度,这是打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关键的第一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结合生活当中的信息实例,从信息的表现形式、传播过程等方面去理解信息的含义。能举例说明信息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能从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发现并准确把握有价值的信息。
在信息活动中形成与他人协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生活学习当中体验信息存在的普遍性,感受信息的各种基本特征,意识到信息在生活学习当中的作用,激发利用信息和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愿望。
【课程标准】
通过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形成对信息的感性认识;能结合典型事例,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
【学生分析】
(1)高一新生对于信息及其特征应该有广义模糊的印象以及生活的感受,缺乏的是理性的清晰归纳,是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2)本校的高一学生有足够的基础知识和认知能力来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难度不在于任务的完成,而在于作为学科的第一课如何让学生既要完成任务也要从中体会到本学科的特点,特别是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信息技术(必修)》(教育科学出版社)。教材在充分考虑与尊重学生现实水平的基础上,贴合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度上的准确把握。对“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这一节教学内容,教材上的事例总体和学生实际生活贴近,少量事例过于“典型”、老套,教材的语言不够严谨,结构略显松散。
【教学过程】(导入部分)
1.创设情境,引入实践
(1)老师: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安坐在计算机教室里面,每个人都坐在自己相应的位置,认真地听课、思考。大家有没有想过你们是如何从平时上课的普通教室来到这里的?你们来的时候有什么难度吗?为什么知道这个时候来的?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学生:~~~~~~
(2)老师:请同学们来做一个实验,我们简化一下刚才的问题:请同学们和同桌互换位置。
学生:~~~~~~
很快完成,没问题。
(3)老师:下面,我们请单号同学把双号同学的眼睛和耳朵蒙起来,蒙好后,请双号同学走到教室的讲台前排队集合。
学生:~~~~~~
很难全部很好快速地完成。
(4)老师:下面我们请一个双号同学,把他蒙起来的耳朵放开,再请一个同学不停地给他提示,让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相关学生:~~~~~~
老师:好了,同学们从这几个实践中看到了我们同样的学生,完成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表现,大家想一想,这主要是因为什么因素使得他们产生了如此变化?
【其他教学过程】(略)
【教师反思】(导入部分)
从学生最熟悉的上课到机房的事例来创设情景,学生从莫名其妙中产生好奇,再在几个相同的简单的游戏实践中,进一步强化了“老师要干什么”的好奇,从而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调动了全体同学的激情。老师这种近乎无厘头的做法,在事后也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信息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特点。由于对比强烈,所以印象深刻。缺点是,这部分导入诱导性不够,导致部分学生兴趣不浓,因为过于迷惑,失去了探究的兴趣。另外,因为这个实践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以后的实践还要更好地组织,确保没有安全隐患。
所谓课堂教学实践引入法,指的是教师以组织学生实践的形式引入本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实践目标和过程的精心设计,把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以及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有机地糅合在课堂引入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实践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从而在课堂中专注于教学目标,并能从学习的开始就将实践放在理论之前,树立实践是一切理论的最终目的的正确观点。这一意图行动广泛地应用于上课之始,或应用于开设新学科、进入新单元、新段落的教学过程。
【教法由来】
实践引入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古老的教学方法。最早起源于师傅带徒弟。
【理论依据】
实践引入法的主要依据是:物质是意识的基础,实践出真知。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知识的出发点。
在我们的教育哲学里,都希望学生能知行合一,目前“知”的部份,教师都很重视,“行”的部份很少教。因此强调“实践”的教学是“知”的延伸,希望学生“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思是希望学生先去实践自己要说的话,做到以后再说出来。这就是实践教学法的目标。
美国的教育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即生活。生活是经验继续不断的重组和改造。”经验是“做”出来的,我们要教学生游泳,不能只在课堂讲,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游泳池里“做”。伦理道德教育也是如此,期望学生做到“孝”,除了教室里讲解外,在家中实际的“做”才能将这样的美德内化为人格的一部份。所以杜威博士特别强调的另一句话是:“从做中学”。实践教学法的教育精神就在这里。
期望学生“从做中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可以放在“行为改变技术”的研究上,也就是对行为科学、行为学派的理论与技巧,能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才能在设计或带领实践教学活动时得心应手。
【一般要求】
学生学习之始的心理活动特征是好奇、好看,要求解惑的心情急迫。在学习某些章节的开始,教师可通过布置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在对实践任务的理解、完成过程中,实现对过往知识的回忆、提炼,同时对实践中可能的疑惑提出自己的思考,并据此激发出对后续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采用实践引入的教学法需要符合以下一般要求:
1.实践应该符合教学的需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的实际情况,起到指引注意,并通过明示、暗示的方式告知教学目标。
2.激发学生回忆先前的知识和相关体验。
3.提供恰当的示范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观察和指导。
4.运用适时的干预,引出期望的行为,消除消极的行为。
5.结合后面课堂教学,使得实践活动能实现价值迁移,达到完美的教学目的。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导入方法要依据教学的任务和内容,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灵活运用。
新课的导入虽仅占几分钟或几句话,但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阶段,它正如戏曲的引子,影剧的“序幕”一样,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拨动学生的心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起到新旧课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践导入法有利有弊,均衡利弊,合理使用,才能最大限度地用好实践导入法。
1.实践导入法的优势
(1)有利于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刺激和引导学生思维发展。
通过切实可行的教学实践的安排,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最终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让学生用以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一方面复习巩固了先前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后有成功的喜悦,并由此对所学内容充满激情。
(2)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学习习惯。
平时教学大部分是从理论到理论,从课堂到课堂,老师讲,学生听、练的形式比较常见。学生在这样长期不变的教学形式中已经渐渐迷失了学习的目的。为学习而学习,为做题而做题,几乎已经忘了我们学习的目的是要最终服务于社会,应用于实践的。通过实践导入法有助于消除学生读书的困惑,更加明确学习的目的。
(3)可利用学生个性的培养。
在学生完成实践任务的过程中,由于各人的知识基础不同,思维习惯、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尽相同,所以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有利于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完成任务。同时,各人实践的过程中也能发现各自知识、技能上的弱点,有利于今后的学习更有针对性。
2.课堂实践导入法的局限
(1)实践时间相对较长,有时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益。
由于实践活动的过程通常时间较长,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会导致课堂的教学时间相对变小,影响课堂容量。同时还会显得教学的导入过程太长、拖沓。
(2)实践任务如果设置的难度不恰当,会降低学生的兴奋点,造成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对实践难度较大或者没有难度的同学,完成任务过于简单和无法完成都可能会造成没有兴趣或者没有信心完成任务,从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3.课堂实践导入法局限性的对策
鉴于以上两点的局限性,在导入阶段的实践可以把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任务设计成连续的一贯的任务,使得课堂的连续性和延展性都得到提高,从而不把导入割裂于课堂教学,也可以通过连续性的不同层次的实践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有事能做。从而解决时间过长和难度不适应全体学生的问题。
【教学案例】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
教学思路
《信息及其特征》作为“高中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第一章第一节,具有开启整章乃至整个必修课程的意义。该节基本上是知识与概念的介绍,没有技能方面的可操作内容,而纯粹靠讲授进行教学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容易让学生在第一节课就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兴趣打折扣;另外,初看教学内容,也很难渗透过程、方法、情感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如何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既充分理解“信息”这一抽象的概念,又能感受到信息技术课的趣味性,并初步形成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相适应的信息技术学习方法和态度,这是打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关键的第一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结合生活当中的信息实例,从信息的表现形式、传播过程等方面去理解信息的含义。能举例说明信息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能从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发现并准确把握有价值的信息。
在信息活动中形成与他人协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生活学习当中体验信息存在的普遍性,感受信息的各种基本特征,意识到信息在生活学习当中的作用,激发利用信息和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愿望。
【课程标准】
通过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形成对信息的感性认识;能结合典型事例,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
【学生分析】
(1)高一新生对于信息及其特征应该有广义模糊的印象以及生活的感受,缺乏的是理性的清晰归纳,是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2)本校的高一学生有足够的基础知识和认知能力来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难度不在于任务的完成,而在于作为学科的第一课如何让学生既要完成任务也要从中体会到本学科的特点,特别是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信息技术(必修)》(教育科学出版社)。教材在充分考虑与尊重学生现实水平的基础上,贴合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度上的准确把握。对“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这一节教学内容,教材上的事例总体和学生实际生活贴近,少量事例过于“典型”、老套,教材的语言不够严谨,结构略显松散。
【教学过程】(导入部分)
1.创设情境,引入实践
(1)老师: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安坐在计算机教室里面,每个人都坐在自己相应的位置,认真地听课、思考。大家有没有想过你们是如何从平时上课的普通教室来到这里的?你们来的时候有什么难度吗?为什么知道这个时候来的?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学生:~~~~~~
(2)老师:请同学们来做一个实验,我们简化一下刚才的问题:请同学们和同桌互换位置。
学生:~~~~~~
很快完成,没问题。
(3)老师:下面,我们请单号同学把双号同学的眼睛和耳朵蒙起来,蒙好后,请双号同学走到教室的讲台前排队集合。
学生:~~~~~~
很难全部很好快速地完成。
(4)老师:下面我们请一个双号同学,把他蒙起来的耳朵放开,再请一个同学不停地给他提示,让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相关学生:~~~~~~
老师:好了,同学们从这几个实践中看到了我们同样的学生,完成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表现,大家想一想,这主要是因为什么因素使得他们产生了如此变化?
【其他教学过程】(略)
【教师反思】(导入部分)
从学生最熟悉的上课到机房的事例来创设情景,学生从莫名其妙中产生好奇,再在几个相同的简单的游戏实践中,进一步强化了“老师要干什么”的好奇,从而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调动了全体同学的激情。老师这种近乎无厘头的做法,在事后也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信息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特点。由于对比强烈,所以印象深刻。缺点是,这部分导入诱导性不够,导致部分学生兴趣不浓,因为过于迷惑,失去了探究的兴趣。另外,因为这个实践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以后的实践还要更好地组织,确保没有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