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连云港师专一附小 连云港 222006
【摘要】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教育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孩子们一生的命运。只有老师放开自己的手,相信孩子,把“权利”真正还给孩子,才能培养出一个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孩子。
【关键词】权利 回归 玩的权利 问为什么的权利 自主探究的权利
Return the “right” to the children really
Chen Chen
【Abstract】The teacher is the engineer of the human spirit, so whether teachers’ education is proper or not will have a direct influence on children’ whole life. Therefore, if we want to cultivate out the students who can win the Nobel prize, we must let them go, believe them and return the “right” to them really.
【Keywords】Right Regression Right of enjoyment Right of asking why Right of independent research
前段时间,我看到了《人民教育》2007年22期中的一篇文章《嘟嘟的故事》,感触颇多。嘟嘟刚入学时是个至真至纯、充满童真的孩子,她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她总是说真话诉真情,真实地表达自己,特别爱问“为什么”。可是因她和大家太不一样,常被人捉弄。在一次次的打击后,在老师的“教育纠正”后,她“终于”被改变了,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整个人都木然了,眼睛里再也找不到以前的光芒了,失去了她本有的童真!老师的种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逐步扼杀了嘟嘟这个孩子的天性。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教育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孩子们一生的命运。
你知道吗?中国至今还无人获得过诺贝尔奖,可中国的中学生却能早早地在国际奥林匹克的比赛中击败对手获得各种奖项。这是为什么呢?这是“起点赢终点输的问题”吗?肯定不是,究其原因就是诺贝尔奖需要原创性,需要人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恰恰是中国人首先是中小学生最为缺少的。
我们常常惊叹: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总走在世界前列!然而许多人却不知道美国的《公民权法》中规定幼儿在学校拥有两项权利:“玩的权利”和“问为什么的权利”。
1.还学生“玩的权利”。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玩能使孩子的身心得到调节。其实很多成绩好的孩子大多都不是死读书的。
每个孩子的个性是不同的,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对孩子们更有益呢?课堂上每个学生只有坐得板板正正的,学习效果才好吗?
我们也都曾经历过学生时代,记得小时候,上课时腰都不敢弯一下,但是实际上人虽然在课堂上坐着,似乎是在听课,却常会走神,脑子不知想哪去了。我曾带过很多这样的孩子:他们课堂上听课的时间最多就是五分钟,其他的时间就是在玩,总是坐不住,他们上课时这样不听课,是不是成绩就差呢?反而很多成绩都很好。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他的特点,如果我硬逼迫这样的孩子听课,或许也能扭转他,但是孩子就失去了他的个性,或许将来的一个牛顿、爱因斯坦就扼杀在你我的手中了。
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对个别就是坐不住的孩子,还是给他点保留自己个性的权利吧!
2.还学生“问为什么的权利”。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的确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知识(特别是学校要求的知识)。不否认这是传统中国教育中好的一面。可同样的方法让我们丢掉了自己的棱角,我们不太会去主动地挑战自己、挑战生活。我们在接受知识时从没想过“为什么”,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没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原因。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该在课堂上多给孩子空间,给孩子“问为什么的权利”。实际上,孩子“问为什么”就代表他认真思考了。
孩子们一年级刚入学时,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永远都有那么多“为什么”,课堂上能突然站起来,到讲台前转一圈。他们和小闰土一样天真烂漫,这时的他们心中没有世俗成见的污染,没有条条框框的禁锢。可是,慢慢地你会发现问“为什么”的孩子越来越少了。我们老师会因为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没有耐心去回答孩子们的“为什么”。有时就敷衍了事,有时还会把他们批评一顿,甚至不让他们问问题。这样,无形中我们就扼杀了孩子的天资、个性及其创造力。
记得那年当一年级的班主任,课堂上很多孩子围绕一个问题总爱刨根问底,问清“为什么”才罢休,刚开始时我总是很耐心地回答孩子,终于有一天我觉得烦了,不管课内课外,我再也没耐心回答。后来逐渐地孩子们再也不问了。现在想来,当时的处理真是太不恰当了。
3.还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所以,当我们讲授新知识时,应该尊重孩子们的探究本能和个性,把思维空间留给他们,不把问题限制得过死,不轻易给学生答案,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归纳总结,在实践中自己去寻找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我们学生的创造能力。
3.1 鼓励学生有“怪想法”。曾看过一个外国电视剧片断,一位幼儿园女教师教孩子们画想象画。其中一位女孩交上一张白纸。老师问:“你怎么没画?”“我画了。”教師又问:“画的什么?”她说:“我想到大海好大好大的,纸上放不下去。海里有一条鱼,好小好小的鱼,小到看不见了,所以……”那位老师大大地表扬了女孩的“怪想法”。
记得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时,当我问到“妈妈为什么赶紧从背包里拿出雨衣先递给了哥哥托利亚”时,班里有个学生直接跳起来说:“老师,我知道,因为他们家重男轻女。”顿时,惹得全班哈哈大笑。我灵机一动,止住孩子们,先表扬了那个学生的积极思考,然后把他的“怪想法”让孩子们讨论。于是,孩子们就围绕着这个论点开始讨论起来,在激烈的讨论声中,孩子们把这一课理解得更加透彻了。
孩子常常会有很多“怪想法”,之所以他们能见我们所不能见,想我们所不能想,是因为他们不受约束,能够借助幻想的翅膀,创造奇丽无比的世界。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给他们鼓励,把他们的想法和全班共同分享,让孩子们一起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开个小小的辩论会,让孩子们围绕这个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思维的扩展。
3.2 鼓励学生思“新知识”。曾经有位伟人说过:“每个孩子出生就是艺术家,就看他如何保持这艺术家的天性。”
我们的数学课堂上老师只是照课本讲公式、原理,学生听后背熟。比如说在数学中我们遇到的一些原理,如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等。我们数学老师在讲解时从没有问过学生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没有给学生问“为什么”的空间,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反复熟背,孩子们不用思考只要照着公式来做就好了。
记得以前某个三年级的学生转学去了美国读书,美国老师居然对他说六年级之前你的数学都不用学了。可见,我们的教学进度比美国快了很多,课程内讲授的知识点多,这其实就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必然比美国教育省略了很多东西,省略了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的全过程。因而我们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像美国学生那样尝试到成功,也很少有机会体验到失败。
相信,只要我们老师能放开自己的手,相信孩子们,把“权利”真正回归给孩子,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能培养出一个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孩子!
【摘要】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教育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孩子们一生的命运。只有老师放开自己的手,相信孩子,把“权利”真正还给孩子,才能培养出一个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孩子。
【关键词】权利 回归 玩的权利 问为什么的权利 自主探究的权利
Return the “right” to the children really
Chen Chen
【Abstract】The teacher is the engineer of the human spirit, so whether teachers’ education is proper or not will have a direct influence on children’ whole life. Therefore, if we want to cultivate out the students who can win the Nobel prize, we must let them go, believe them and return the “right” to them really.
【Keywords】Right Regression Right of enjoyment Right of asking why Right of independent research
前段时间,我看到了《人民教育》2007年22期中的一篇文章《嘟嘟的故事》,感触颇多。嘟嘟刚入学时是个至真至纯、充满童真的孩子,她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她总是说真话诉真情,真实地表达自己,特别爱问“为什么”。可是因她和大家太不一样,常被人捉弄。在一次次的打击后,在老师的“教育纠正”后,她“终于”被改变了,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整个人都木然了,眼睛里再也找不到以前的光芒了,失去了她本有的童真!老师的种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逐步扼杀了嘟嘟这个孩子的天性。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教育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孩子们一生的命运。
你知道吗?中国至今还无人获得过诺贝尔奖,可中国的中学生却能早早地在国际奥林匹克的比赛中击败对手获得各种奖项。这是为什么呢?这是“起点赢终点输的问题”吗?肯定不是,究其原因就是诺贝尔奖需要原创性,需要人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恰恰是中国人首先是中小学生最为缺少的。
我们常常惊叹: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总走在世界前列!然而许多人却不知道美国的《公民权法》中规定幼儿在学校拥有两项权利:“玩的权利”和“问为什么的权利”。
1.还学生“玩的权利”。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玩能使孩子的身心得到调节。其实很多成绩好的孩子大多都不是死读书的。
每个孩子的个性是不同的,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对孩子们更有益呢?课堂上每个学生只有坐得板板正正的,学习效果才好吗?
我们也都曾经历过学生时代,记得小时候,上课时腰都不敢弯一下,但是实际上人虽然在课堂上坐着,似乎是在听课,却常会走神,脑子不知想哪去了。我曾带过很多这样的孩子:他们课堂上听课的时间最多就是五分钟,其他的时间就是在玩,总是坐不住,他们上课时这样不听课,是不是成绩就差呢?反而很多成绩都很好。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他的特点,如果我硬逼迫这样的孩子听课,或许也能扭转他,但是孩子就失去了他的个性,或许将来的一个牛顿、爱因斯坦就扼杀在你我的手中了。
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对个别就是坐不住的孩子,还是给他点保留自己个性的权利吧!
2.还学生“问为什么的权利”。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的确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知识(特别是学校要求的知识)。不否认这是传统中国教育中好的一面。可同样的方法让我们丢掉了自己的棱角,我们不太会去主动地挑战自己、挑战生活。我们在接受知识时从没想过“为什么”,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没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原因。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该在课堂上多给孩子空间,给孩子“问为什么的权利”。实际上,孩子“问为什么”就代表他认真思考了。
孩子们一年级刚入学时,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永远都有那么多“为什么”,课堂上能突然站起来,到讲台前转一圈。他们和小闰土一样天真烂漫,这时的他们心中没有世俗成见的污染,没有条条框框的禁锢。可是,慢慢地你会发现问“为什么”的孩子越来越少了。我们老师会因为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没有耐心去回答孩子们的“为什么”。有时就敷衍了事,有时还会把他们批评一顿,甚至不让他们问问题。这样,无形中我们就扼杀了孩子的天资、个性及其创造力。
记得那年当一年级的班主任,课堂上很多孩子围绕一个问题总爱刨根问底,问清“为什么”才罢休,刚开始时我总是很耐心地回答孩子,终于有一天我觉得烦了,不管课内课外,我再也没耐心回答。后来逐渐地孩子们再也不问了。现在想来,当时的处理真是太不恰当了。
3.还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所以,当我们讲授新知识时,应该尊重孩子们的探究本能和个性,把思维空间留给他们,不把问题限制得过死,不轻易给学生答案,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归纳总结,在实践中自己去寻找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我们学生的创造能力。
3.1 鼓励学生有“怪想法”。曾看过一个外国电视剧片断,一位幼儿园女教师教孩子们画想象画。其中一位女孩交上一张白纸。老师问:“你怎么没画?”“我画了。”教師又问:“画的什么?”她说:“我想到大海好大好大的,纸上放不下去。海里有一条鱼,好小好小的鱼,小到看不见了,所以……”那位老师大大地表扬了女孩的“怪想法”。
记得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时,当我问到“妈妈为什么赶紧从背包里拿出雨衣先递给了哥哥托利亚”时,班里有个学生直接跳起来说:“老师,我知道,因为他们家重男轻女。”顿时,惹得全班哈哈大笑。我灵机一动,止住孩子们,先表扬了那个学生的积极思考,然后把他的“怪想法”让孩子们讨论。于是,孩子们就围绕着这个论点开始讨论起来,在激烈的讨论声中,孩子们把这一课理解得更加透彻了。
孩子常常会有很多“怪想法”,之所以他们能见我们所不能见,想我们所不能想,是因为他们不受约束,能够借助幻想的翅膀,创造奇丽无比的世界。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给他们鼓励,把他们的想法和全班共同分享,让孩子们一起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开个小小的辩论会,让孩子们围绕这个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思维的扩展。
3.2 鼓励学生思“新知识”。曾经有位伟人说过:“每个孩子出生就是艺术家,就看他如何保持这艺术家的天性。”
我们的数学课堂上老师只是照课本讲公式、原理,学生听后背熟。比如说在数学中我们遇到的一些原理,如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等。我们数学老师在讲解时从没有问过学生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没有给学生问“为什么”的空间,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反复熟背,孩子们不用思考只要照着公式来做就好了。
记得以前某个三年级的学生转学去了美国读书,美国老师居然对他说六年级之前你的数学都不用学了。可见,我们的教学进度比美国快了很多,课程内讲授的知识点多,这其实就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必然比美国教育省略了很多东西,省略了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的全过程。因而我们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像美国学生那样尝试到成功,也很少有机会体验到失败。
相信,只要我们老师能放开自己的手,相信孩子们,把“权利”真正回归给孩子,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能培养出一个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