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当我们把辛辛苦苦改好的作文本发下去的时候,学生都出现一样的动作一一看完等第后,随手就把作文本子塞进书包里。虽然老师改得很认真,有眉批、总评,还有修改用得不恰当的词、有语病的句子、有问题的段落等。可是老师花了许多功夫的回报几乎等于零。因为学生并不能真正领会教师批改的意图。因此,传统的习作评价方式是低效的。
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习作评价“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这就给语文教师非常宽松的手段,同时,也给语文教师“松了绑”“减了负”,变传统的学生习作老师主动评改、学生被动看,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互动评价。这样既没有放弃教师习作评价的指导权,又没有忽略学生的自评自改权,还使得学生乐于表达,敢于思考,真正实现把写作的灵魂还给学生。
一、教师评价——授以评价之道。
1.多欣赏,树信心。
心理学家威廉·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品质,是被人欣赏的渴望。”作文是学生的劳动成果。老师真诚的鼓励,是帮助学生树立写作信心的源泉,更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互动对话的根基。“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教师要善于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只是一句描写形象细腻的语句,一个表达生动贴切的词语,甚至是一个准确的标点符号,都应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来肯定他们的成绩,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
例如:在一次写作课上,我指导学生写习作《乒乓球跳“龙门”》,一个学生这样写道:“只见乒乓球略微动了一下,好像一个刚醒的小娃娃,伸了一下懒腰,转了一个身,又呼呼睡去了。同学们一看都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我顿时羞红了脸,急忙“选”下讲台……”这篇文章的最亮点就是这个比喻句的运用,我这样评价:在你的笔下,普普通通的乒乓球竟然变成了可爱的娃娃,这个比喻真是太贴切了!让我的眼睛为之突然一亮哦!
2.评到位,给启发。
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给学生的评语要写得具体明确,要抓住学生习作中的主要问题进行点评,又要给学生指明方向,使学生有所启发和收获。因此,教师的评语在无形中还肩负着评价和导向的作用。精妙的评语,有的放矢,既能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又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比作文前的指导更为有效。例如,我们常挂在嘴边的那些所谓的“逗号先生”,就是让人很大头的一个群体。这类学生大都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甚至整篇文章一直用逗号逗到底。对于这样的文章,我常常写上这样的评语:读你的文章,我得一口气读下来,感觉非常累哦!你总得让读你文章的人休息一下吧!如果你能在文中合适的地方,把几个逗号改成句号、感叹号等,我想一定会为你的文章增色不少的!
这样的评价使学生明白了作文中的不足,从评语中受到启发,懂得该如何修改自己的文章,也就可以真正学到作文的技能,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生生评价——营造赏识的氛围。
1.张贴展示,全体参与。
让每个学生的作品都张贴在墙上或展示在课桌上,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习作的阅读和评价。学生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在阅读同学的习作时,会与小伙伴一起,对各习作评头论足,津津乐道。
而每个小学生都有好胜心,他们都想争取伙伴们的赞许,非常在乎同学对自己习作的评价,渴望与别人无声的竞争。我也注意到,有几个开朗外向的学生,一看到同学阅读他们的文章,就马上跑过来,问长问短的;几个腼腆的,则缩短距离,侧耳细听之。因此,每一个人都在同学对自己习作的“评头品足”中,激励鞭策着自己“我要写好”。
在这个互动的环节中,每个学生都是小小评委,每一个学生又都是被评论者。
2.品悟发现,精品赏析。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阅历不同,接触事物的方式手段不同,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同,他们对事物的感观更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老师可以利用学生全体阅读时间,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己或他人习作中的闪光点,最为得意的语句可以用不同的符号勾画下来。学生可以欣赏自己的习作,也可以欣赏别人的习作;可以欣赏全文,也可以欣赏片段,甚至是一句话或几句话。随后让学生自己当众宣读自己习作的得意之处,或者把同学作文中的最亮点推荐给大家听。
学生在 “走街串巷”的评头论足中,表达能力渐渐提高,赏析能力也水涨船高。
3.试评试改,学以致用。
学生通过互评同学习作的题目、选材、构思、写作语言等内容,既学习别人习作中的长处,又审视文章中的不足。与此同时,又促使学生去反思、修改自己的习作,并在反思、修改的过程中领悟习作表达的规律、方法和写作技巧。从而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评析和修改有機地结合起来,逐步掌握习作的技能,实现“要我写好”到“我要写好”的习作观念转变,提高学生习作的主动性。
总之,让学生、教师共同参与到学生习作的评价中,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互动式习作评价,在教师、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多元互动的桥梁。更重要的是,改变习作评价方式,让学生体验习作的成功与快乐,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与热情,真正做到了把写作的灵魂还给了学生。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南沙小学)
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习作评价“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这就给语文教师非常宽松的手段,同时,也给语文教师“松了绑”“减了负”,变传统的学生习作老师主动评改、学生被动看,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互动评价。这样既没有放弃教师习作评价的指导权,又没有忽略学生的自评自改权,还使得学生乐于表达,敢于思考,真正实现把写作的灵魂还给学生。
一、教师评价——授以评价之道。
1.多欣赏,树信心。
心理学家威廉·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品质,是被人欣赏的渴望。”作文是学生的劳动成果。老师真诚的鼓励,是帮助学生树立写作信心的源泉,更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互动对话的根基。“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教师要善于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只是一句描写形象细腻的语句,一个表达生动贴切的词语,甚至是一个准确的标点符号,都应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来肯定他们的成绩,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
例如:在一次写作课上,我指导学生写习作《乒乓球跳“龙门”》,一个学生这样写道:“只见乒乓球略微动了一下,好像一个刚醒的小娃娃,伸了一下懒腰,转了一个身,又呼呼睡去了。同学们一看都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我顿时羞红了脸,急忙“选”下讲台……”这篇文章的最亮点就是这个比喻句的运用,我这样评价:在你的笔下,普普通通的乒乓球竟然变成了可爱的娃娃,这个比喻真是太贴切了!让我的眼睛为之突然一亮哦!
2.评到位,给启发。
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给学生的评语要写得具体明确,要抓住学生习作中的主要问题进行点评,又要给学生指明方向,使学生有所启发和收获。因此,教师的评语在无形中还肩负着评价和导向的作用。精妙的评语,有的放矢,既能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又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比作文前的指导更为有效。例如,我们常挂在嘴边的那些所谓的“逗号先生”,就是让人很大头的一个群体。这类学生大都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甚至整篇文章一直用逗号逗到底。对于这样的文章,我常常写上这样的评语:读你的文章,我得一口气读下来,感觉非常累哦!你总得让读你文章的人休息一下吧!如果你能在文中合适的地方,把几个逗号改成句号、感叹号等,我想一定会为你的文章增色不少的!
这样的评价使学生明白了作文中的不足,从评语中受到启发,懂得该如何修改自己的文章,也就可以真正学到作文的技能,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生生评价——营造赏识的氛围。
1.张贴展示,全体参与。
让每个学生的作品都张贴在墙上或展示在课桌上,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习作的阅读和评价。学生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在阅读同学的习作时,会与小伙伴一起,对各习作评头论足,津津乐道。
而每个小学生都有好胜心,他们都想争取伙伴们的赞许,非常在乎同学对自己习作的评价,渴望与别人无声的竞争。我也注意到,有几个开朗外向的学生,一看到同学阅读他们的文章,就马上跑过来,问长问短的;几个腼腆的,则缩短距离,侧耳细听之。因此,每一个人都在同学对自己习作的“评头品足”中,激励鞭策着自己“我要写好”。
在这个互动的环节中,每个学生都是小小评委,每一个学生又都是被评论者。
2.品悟发现,精品赏析。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阅历不同,接触事物的方式手段不同,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同,他们对事物的感观更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老师可以利用学生全体阅读时间,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己或他人习作中的闪光点,最为得意的语句可以用不同的符号勾画下来。学生可以欣赏自己的习作,也可以欣赏别人的习作;可以欣赏全文,也可以欣赏片段,甚至是一句话或几句话。随后让学生自己当众宣读自己习作的得意之处,或者把同学作文中的最亮点推荐给大家听。
学生在 “走街串巷”的评头论足中,表达能力渐渐提高,赏析能力也水涨船高。
3.试评试改,学以致用。
学生通过互评同学习作的题目、选材、构思、写作语言等内容,既学习别人习作中的长处,又审视文章中的不足。与此同时,又促使学生去反思、修改自己的习作,并在反思、修改的过程中领悟习作表达的规律、方法和写作技巧。从而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评析和修改有機地结合起来,逐步掌握习作的技能,实现“要我写好”到“我要写好”的习作观念转变,提高学生习作的主动性。
总之,让学生、教师共同参与到学生习作的评价中,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互动式习作评价,在教师、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多元互动的桥梁。更重要的是,改变习作评价方式,让学生体验习作的成功与快乐,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与热情,真正做到了把写作的灵魂还给了学生。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南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