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到阅读,人们立刻想到那种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书呆子形象,或者想起那种拖着长腔长调的小学生的形象。现在更多的人把阅读定位在课堂上的讲读结合,实际上,阅读是一个包含着理解、感悟、积淀和升华的过程,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一个安静的氛围和独立思考的空间。特别是高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意识和思维,如果再一味地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化的阅读,是很不切合实际的。正如古人所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阅读也是如此,要想搞好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功夫要下在课外。
但是,高中课外阅读却是“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一种说不出的痛。教师一方面清楚地知道,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意义,但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违心地让学生把大量的时间撒到题海中去,学生在题海中挣扎,教师的心灵也在受着煎熬。
筆者认为,造成课外阅读如此不景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必要的社会文化氛围
文化的繁荣昌盛,必然会带来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每一个文学大家都是苦于读书、勤于积累的典型。现在的人们虽然走出了“读书无用论”的泥淖,但仍然对课外阅读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误解。学校为了升学率不让学生读,家长怕耽误孩子的前途不让孩子读,学生也怕影响成绩,或者说是在学校的严格管理下不敢读,而老师也害怕承担教不出成绩、效果不理想的责任而不敢放手让学生读。凡此种种,造成了一个大学毕业生读不了几本名著的局面。
2.时间的紧迫性和经济条件不允许
作为一个高中学生,最缺少的就是时间。不管是家庭还是社会,都把学生的时间算到分秒必争,所以,让他们拿出大量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以此作为忘记课外阅读的理由。只要我们愿意,我们是可以利用课堂上的一定时间来指导学生阅读的。另外,课外的阅读也是紧张生活的一种调剂,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高效。
还有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是经济原因,有的学生家庭不是很富裕,让他们拿出大量的钱来买书也不可行,这就需要学校作出一定的努力。现在很多学校出台了诸如“读书角”之类的措施,但收效甚微。主要的原因也是和时间有关,因此不解决时间问题,课外阅读只能是流于形式。读书习惯的形成,还是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
3.课外阅读缺少必要的指导
课外阅读是学生的自主活动,但也离不开必要的引导。现在的课外阅读不被人接受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它的盲目性。可以说,学生的阅读完全是无序无目的的,课外阅读就像是疯长的野草,到处蔓延,根本就是泥沙俱下、良莠不分。
清溪需要有不竭的泉源,参天的大树需要有肥沃的土壤,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离不开课外阅读的保障。遗憾的是,笔者也曾做过那种不问是非曲直把学生的课外书收缴的事,现在认清了课外阅读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再发生在笔者的身上了。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保障,是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陶冶学生美好情操的重要手段。为了让课外阅读和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下面几种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1.延伸性阅读
这种阅读和课堂教学密切相关,主要是通过读本、网络等,选择与学习课文有关的知识,通过印刷阅读材料等方式让学生阅读。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这种阅读方式的主要工作应该由教师来做,教师要对阅读材料准确把握和选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分析,提高自己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针对性较强,也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2.专题性阅读
这种阅读方式适合在较长的假期进行,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教师来确定阅读的方向。可以为学生开设古典名著、现代散文、唐诗宋词、当代小说等等专题,并为学生设定相应的思考题目,让学生在阅读后完成相关的作业。这种阅读是对学生理解分析、概括把握能力的一种考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且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对学生意志品质的一种锻炼。当然,这种种阅读也需要老师做大量的工作来进行引导,并且因为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在学生中推行这种阅读方式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3.兴趣性阅读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随意地选择阅读的方向。既可以是各种刊物报纸,也可以是各种流派的文学作品。这种阅读方式的最大好处是比较自由,不受时间限制,学生乐于接受。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阅读量,还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利,为学生在自己喜爱的领域里成才打基础。当然这种阅读也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阅读的计划,要对学生阅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作出指导,并让学生做大量的读书笔记和思考心得。
课外阅读虽然是课外的功夫,但时时处处都有教师的影子,教师一定要作好指导,让学生既享受了阅读的乐趣,又提高了语文水平,这才是我们的课外阅读最需要的。无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登攀。只有经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再加上学生的自主体验,将课外知识变成自己个性化的东西,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水平。
但是,高中课外阅读却是“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一种说不出的痛。教师一方面清楚地知道,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意义,但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违心地让学生把大量的时间撒到题海中去,学生在题海中挣扎,教师的心灵也在受着煎熬。
筆者认为,造成课外阅读如此不景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必要的社会文化氛围
文化的繁荣昌盛,必然会带来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每一个文学大家都是苦于读书、勤于积累的典型。现在的人们虽然走出了“读书无用论”的泥淖,但仍然对课外阅读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误解。学校为了升学率不让学生读,家长怕耽误孩子的前途不让孩子读,学生也怕影响成绩,或者说是在学校的严格管理下不敢读,而老师也害怕承担教不出成绩、效果不理想的责任而不敢放手让学生读。凡此种种,造成了一个大学毕业生读不了几本名著的局面。
2.时间的紧迫性和经济条件不允许
作为一个高中学生,最缺少的就是时间。不管是家庭还是社会,都把学生的时间算到分秒必争,所以,让他们拿出大量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以此作为忘记课外阅读的理由。只要我们愿意,我们是可以利用课堂上的一定时间来指导学生阅读的。另外,课外的阅读也是紧张生活的一种调剂,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高效。
还有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是经济原因,有的学生家庭不是很富裕,让他们拿出大量的钱来买书也不可行,这就需要学校作出一定的努力。现在很多学校出台了诸如“读书角”之类的措施,但收效甚微。主要的原因也是和时间有关,因此不解决时间问题,课外阅读只能是流于形式。读书习惯的形成,还是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
3.课外阅读缺少必要的指导
课外阅读是学生的自主活动,但也离不开必要的引导。现在的课外阅读不被人接受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它的盲目性。可以说,学生的阅读完全是无序无目的的,课外阅读就像是疯长的野草,到处蔓延,根本就是泥沙俱下、良莠不分。
清溪需要有不竭的泉源,参天的大树需要有肥沃的土壤,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离不开课外阅读的保障。遗憾的是,笔者也曾做过那种不问是非曲直把学生的课外书收缴的事,现在认清了课外阅读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再发生在笔者的身上了。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保障,是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陶冶学生美好情操的重要手段。为了让课外阅读和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下面几种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1.延伸性阅读
这种阅读和课堂教学密切相关,主要是通过读本、网络等,选择与学习课文有关的知识,通过印刷阅读材料等方式让学生阅读。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这种阅读方式的主要工作应该由教师来做,教师要对阅读材料准确把握和选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分析,提高自己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针对性较强,也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2.专题性阅读
这种阅读方式适合在较长的假期进行,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教师来确定阅读的方向。可以为学生开设古典名著、现代散文、唐诗宋词、当代小说等等专题,并为学生设定相应的思考题目,让学生在阅读后完成相关的作业。这种阅读是对学生理解分析、概括把握能力的一种考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且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对学生意志品质的一种锻炼。当然,这种种阅读也需要老师做大量的工作来进行引导,并且因为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在学生中推行这种阅读方式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3.兴趣性阅读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随意地选择阅读的方向。既可以是各种刊物报纸,也可以是各种流派的文学作品。这种阅读方式的最大好处是比较自由,不受时间限制,学生乐于接受。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阅读量,还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利,为学生在自己喜爱的领域里成才打基础。当然这种阅读也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阅读的计划,要对学生阅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作出指导,并让学生做大量的读书笔记和思考心得。
课外阅读虽然是课外的功夫,但时时处处都有教师的影子,教师一定要作好指导,让学生既享受了阅读的乐趣,又提高了语文水平,这才是我们的课外阅读最需要的。无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登攀。只有经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再加上学生的自主体验,将课外知识变成自己个性化的东西,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