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加油

来源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2744587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挫折;自信;高一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0-0062-03
  【作者简介】宋文娟,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三中学(天津,300450)教师,高级教师。
  设计意图:
  高一新生入学时,学习积极性很高,他们对未来三年的学习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想象。但时间不长,他们的学习热情减弱,具体表现为:情绪上的波动、精神状态的低迷和学习上的懈怠应付,少数学生甚至产生放弃的念头。主要原因是对高中学习可能遇到的困难心理准备不足,同时缺乏应对困难挫折的有效方法。而由此引发的焦虑情绪,又使他们无意识放大了眼前的困难和挫折,导致内心的恐惧和不安。一些学生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开始自我否定和排斥,自信心受到重创。
  确定“为自己加油”这个主题,希望通过活动体验和相互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困难和挫折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成长路上既有平坦的大路,也有深陡的凹沟,还会有陡峭的岩峰。学会为自己加油,重拾自信,振奋精神,以平和的心态迎接挑战。
  教学形式:
  体验、交流与探讨结合。(全体学生靠墙围坐成圆圈)
  教学准备:
  标编号的A4题板纸,A4坐标纸,心理情景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开学一个多月了,同学们在学习上都表现得很积极、很努力。今天利用心理辅导课的时间,老师要“犒劳”一下你们,大家愿不愿意?
  学生:太好了!老师,您怎么犒劳我们呢?
  教师:玩游戏、自由交谈,可以吗?
  学生:举双手赞成!
  教师:游戏的名称叫“松鼠和松树”,请问谁愿意参加?
  设计意图:用唠家常的语气,询问学生是否喜欢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和热情,自然过渡到游戏体验环节。
  二、游戏体验
  教师:请举手的同学(3的倍数 2)到圆圈中间。
  游戏规则:自由组成3人小组,每组由2人(简称“松树”)双手对掌搭成一个“小木屋”,另1人扮成“松鼠”,蹲在“小木屋”里。多出的2人扮成无家可归的“流浪鼠”,站在小组外的任意位置。(见图1)
  学生听教师口令做出相应的行动。
  如:当教师喊“刮大风了”,“松鼠”要逃出自己的“小木屋”,去寻找新的“小木屋”。这时无家可归的“流浪鼠”可乘机抢占“小木屋”。
  当教师喊“着火了”,搭建“小木屋”的2个人(松树)要分别逃离,寻找新的伙伴重新搭建新的“小木屋”。这时,“松鼠”和“流浪鼠”分别寻找机会,抢占属于自己的“小木屋”。
  当教师喊“地震了”,“松鼠”可以变成“松树”,“松树”可以变成“松鼠”,“流浪鼠”可以变成“松树”或“松鼠”,大家重新组合。
  (教师逐渐加快发口令的频率,学生迅速做出相应的变化,课堂气氛逐渐活跃。)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游戏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情绪;同时使学生体验到,每个人都可能会遭遇失败,也可以获得成功,成败不能完全代表能力,关键是不能放弃。
  三、自由畅谈
  各組自由畅谈,全班交流。
  学生1:体验者1好像当了好几次“流浪鼠”,你当时是什么心情?
  体验者1:挺失落的,感觉自己好笨。
  学生2:我发现体验者2一次“流浪鼠”都没当过,你是怎么做到的?
  体验者2:眼睛机灵点,发现机会动作快点呗。
  体验者3:我当了几次“流浪鼠”后,就提醒自己不能被动,要主动出击,后来就挺好的。
  学生3:体验者3说得挺对的,我也发现凡是积极主动、动作快的,基本很少当“流浪鼠”。
  体验者4:就算当了“流浪鼠”,也不能说是笨,最多只能说是努力不够或不太积极。
  体验者2:我觉得不全是,我感觉自己很努力,可还是当了2次“流浪鼠”。
  学生3:我同意,偶尔失败不等于没努力,可能是方法问题。
  设计意图:为强化上一环节中的情感体验,同时避免问题认知上的肤浅,“自由畅谈”把学生引向了冷静思考,通过分析学习成败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增强自信心。
  四、互相帮助
  1.诉说困惑。
  教师:同学们自行取一个题板,并填写自己的困难或烦恼、想法、心情。(教师将交上来的题板顺序打乱放在一起。)
  2.相互帮助。
  各小组派代表任意抽几张题板,拿回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交流题板问题及解决方法。
  教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感到他是世界上唯一的不幸者时,他的痛苦会加深;当他发现其他人也有与他类似的问题时,他会有一种释然感,痛苦程度会大大降低。(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倾听、观察和引导,不做任何评价。)
  3.开发资源。
  鼓励成员互相帮助,为他人题板上的问题“献计献策”,分享自己的资源。
  设计意图:考虑到少数学生可能不愿袒露心灵,本环节采用无记名题板和抽签的方式让大家献计献策,一能避免学生受到伤害,二能使问题找到满意答案,三能使学生感到别人和我一样都有困惑,从而消除自我的“不幸感”。
  五、自我成长
  考虑到由于认知方面的原因,可能有些学生在某些问题上还有解不开的“扣”,陷入某个问题中“跳”不出来,运用以下方法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达到自我激励、自我振奋和自我成长的目的。
  画成长曲线:每位同学在坐标纸上标出对自己影响最大、最难忘的几个事件及当时的心情。(见图2、图3)
  学生分享交流纵坐标上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事件、当时的想法和心情,最后是怎么走过来的。   学生1:中考前我的考试成绩时好时坏,当时心情特别不好,好几次都想不上学了。没想到后来居然考上了,拿到高中录取通知书时,我非常高兴。
  学生2:那后来你是怎么考出这么高的分数呢?
  学生1:当时就想拼一拼吧。
  学生3:我现在的成绩跟中考前夕差不多,甚至更糟糕,但我还是有信心的。我就想,既然当时自己都挺过来,现在也一定能行,无非是多花点时间,多下点功夫,我就不信“翻不了身”。
  学生4:上高中后,我的成绩在班里基本上就是倒数,我真的对自己没有信心了。
  学生5:没事的,你看谁的成长曲线不是起起落落的呀,低谷后面就会出现高峰的。
  设计意图:通过二维坐标呈现出的个人成长曲线图直观明了,帮助学生在心里建立一个信念:成败是人生常态,成败是可以转变的;我过去能从低谷中走出来,现在一定也能,从而达到强化自信、鼓舞士气、努力行动的目的。
  六、小结与延伸
  教师请学生根据编号取回自己的题板纸,提醒学生回过头来看自己的题板,并将已经解决的问题用红笔划掉。
  学生谈收获:
  学生1:困难都是有的,谁都说不上是最倒霉。(消除不幸感)
  学生2:过去曾遇到过在当时看来无法跨过的坎,后来也都跨过了,这次也一定能过去。(重拾自信)
  学生3:每个人的成长曲线都是起伏不平的,说明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没什么了不起。(消除恐懼感)
  学生4:过去都能从跌倒中爬起来,现在长大了、有力量了,肯定也能。(自我激励与振奋)
  教师小结:面临困难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要学会给自己加油,任何问题都会有解决的方法,要学会寻求支持和帮助,要坚信自己能渡过难关。
  课堂演练:一个邮差要把信件送到河对岸的村庄,可是通往村庄的小桥被雨水冲垮了。如果你是那位邮差,你会选择:A.绕道送到村庄;B.等桥修好了再送;C.蹚水送过去;D.等到有人过河带过去。
  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
  播放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结束本课。
  设计意图:“将已经解决的问题用红笔划掉”的寓意是告别过去,忘记烦恼;“学生谈收获”是向学生传递一种观点:是你们自己帮助了自己,你们是很棒的;“课堂演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检验自己本次课的收获,即形成面对困难的正确态度。
  教学反思:
  1.课堂效果。本节心理活动课总体上来说是成功的,通过活动体验和相互交流,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获得了领悟和成长。譬如,在“松鼠和松树”游戏和“自由交谈”环节中,学生低迷压抑的情绪得到了释放,同时领悟到只要主动积极地行动,就可以改变眼下被动困难的处境,增强自己的自信。又譬如,在“相互帮助”和“自我成长”环节中,当学生发现其实大家都面临着相似的困难和挫折时,极大减轻了自我的“不幸感”,心态逐渐变得积极乐观;而且,由于增强了彼此间的信任和理解,大家都学会了相互鼓励、相互支持,一起面对挑战。
  2.过程过渡。5个环节及小结与延伸,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有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整个课堂流程比较顺畅。
  3.主体地位。整堂课突出了学生的参与性(氛围)、互动性(交流)、体验性(触碰)和领悟性(成长),学生的个体资源得到了充分开发,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
  4.时间把控。考虑到活动课可能出现“意外”情况,导致“拖堂”或“空堂”影响学生情绪和课堂效果,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准备了预案,即课堂的延伸部分,这样就避免了课堂上出现“时间空白”或“时间不足”的尴尬局面。
  5.不足。在画“成长曲线”环节,由于对学生理解力的差别估计不足,对坐标平面的介绍过于简洁,导致个别学生不知所措,迟迟不能动笔。
其他文献
1959年9月26日,位于我国松辽平原大同镇高台子的松基3井喷出了工业流油,大庆油田被发现。为了解决全国燃油需求,早日摘掉“贫油”的帽子,石油部从各地石油系统调集力量,组织石油大会战。1960年3月,全国各地多个钻井队赶赴大庆,在这些精兵强将中,有一支特殊的队伍,就是由“钻井闯将”王进喜带领的“钢铁钻井队”——甘肃玉门油矿贝乌5队。在石油大会战中,王进喜和广大石油工人为会战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也因此
新华社播发的《胡绳同志生平》中使用了“少年早慧”四个字,这是很少见的。  这四个字用在胡绳同志身上十分贴切。今年春节,我到他家去。他的秘书、也是儿媳的黎钢在座,说到她陪胡绳去看望夏衍时,一进门,夏衍就说:“神童来了。”黎钢说:我这才知道夏衍同志他们把胡老称作“神童”。夏衍和胡绳30年代中期都在上海从事左翼文化活动,但两人年龄相差18岁,所以夏衍完全有资格把胡绳称作“神童”。“神童”,我想也是“少年
在九一八事变国民党南京政府出卖东北,从东北沦陷在日寇铁蹄下开始,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人民武装抗日,发动了包括大半部地域和千百万群众的游击战争,反抗强暴的日本法西斯,坚持了14年之久的残酷斗争。不管国民党反动派如何厚颜无耻,否认和抹煞东北人民的光荣斗争与牺牲,但东北人民为祖国独立,为人民解放,曾经写下一篇可歌可泣的历史,而东北妇女在这篇历史上,是有其光辉地位的。  随着抗日游击运动发
【摘要】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是南京市本土化实践的重要中介。本研究从区域工作模式和内容模式上建构了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的整体架构,在基于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重构发展指导和心理辅导并重的学生发展指导模式。  【关键词】高中学生发展指导;模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2-0022-04
缪伯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党员,是中共早期妇女运动的先驱和领袖,先后在北京、武汉、上海等地领导革命斗争,在领导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中作出了贡献。辗转求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  缪伯英1899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世纪末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危难之际。她的父亲缪芸可是晚清秀才,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经常同缪伯英讲文天祥、岳飞、秋瑾的故事,他广泛地接触东西方文化,曾到日本考察职业教育,回国后致力
翦伯赞(1898—1968),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名象时,字伯赞,笔名有商辛、农畴、林零、太史简、陈思遗等,历史学家,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  翦伯赞幼读私塾,后入小学,再升中学。1916年起,翦伯赞先后入读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和武昌商业专门学校。1924年,翦伯赞远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一年半,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学说。1926年,翦伯赞参加北伐战争,
【摘 要】将电影作为主题班会的题材,可以增强班会的趣味性以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根据班会的主题,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电影,并将这些问题放到班会中讨论,能增强学生参与班会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组织班会的能力,增强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电影;主题班会;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作者简介】费振东,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高级中学(江苏江阴,邮编214421)教师,
博古  纵观博古的一生,短暂、丰富而富有争议。除了政治方面的功过外,在社会活动方面,他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创办《解放日报》的同时,发表了大量有关党报编辑、新闻出版的真知灼见。翻译方面,他是出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翻译家,在致力于革命工作的同时,笔耕不辍,翻译、校阅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提高了党内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水平,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大众化。身居窑洞的翻译家  博古(1907—1
我前后差不多经历了党的十六大的全过程,时间已经过去十多年,许多事情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前期课题研究  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的前期准备工作着手比较早。  2001年5月11日上午,我参加胡锦涛同志主持召开的关于党建问题的讨论会,就两份研究报告所涉及的关于现代化建设现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关于党的性质的新表述,以及关于“中产阶级”的问题,作了20分钟的发言。这是我最早接触的关于十六大前期准备工作的讨论,更早些
【关键词】时间管理;高中;心理健康课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72-0027-03  【作者简介】王溢涵,江苏省镇江崇实女子中学(江苏镇江,212004)心理健康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知识量的大幅增加、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新环境的适应等问题导致很多学生在高一开始都会有“撞墙”的感觉,出现陡坡效应。所谓陡坡效应,是指因知识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