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是语文学科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重在教师的引导。“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讲读课文时,教师应抓住文章的“文眼”,引导学生阅读感悟,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抓住“文眼”;阅读感悟1抓住文题的“文眼”,引导学生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教一篇课文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题目的结构,内容确定所读课文的文本特征,掌握每篇课文的阅读要领,从而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如:教《将相和》一文时,我围绕课题从以下三方面提出问题:1、题目中的“将”是谁?“相”又是谁?2、“和”是什么意思?3、将相之间过去有什么矛盾?又是怎样和好的?这三个问题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学生读有其法,思有其序。抓住文章题中的“文眼”,正如我们常说的“擒贼先擒王”的道理一样,能够快速而有效的完成阅读任务。
2抓住文题的“文眼”,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文章最精彩的部分,往往是文章的重点内容。教学时,引导学生熟读重点段落,由此及彼,由点到面地扩展开来,这样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匆匆》一文,学生在粗读的基础上,抓住课题“匆匆”,从题入手,看看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带着这个问题,通过读、找出二、三自然段中有关片段句子,指导有感情朗读,在读中理解,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扬柳枯了,有再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唯有时光不再,去了,就一去无回。”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的留恋。在文中,作者运用了比喻手法,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叠词;“匆匆”“默默”“茫茫然”“赤裸裸”——而且太多数句子是短句。简朴,轻灵,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品读,在读中体味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再如,第九册《西风扬柳》一文,作者描述了胡扬的可贵品格,抒发了对胡扬深厚的爱。对胡杨命运的深切的同情,以及对胡扬品格的赞美,表达了他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我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胡扬的印象之后,着重指导学生精读课文,理解:“胡扬既耐炙热,有耐寒,不怕盐碱,不怕风沙,是生命力极强的树;胡扬能阻挡风沙,保护环境,是无私的树;胡扬保卫热土,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是悲壮的树。”进而体会胡扬的坚韧、无私、悲壮。
3突出文中的“文眼”,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体会写法
每篇课文耐人寻味之处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教学就会宽泛而不精深,粗糙而不细腻;犹如蜻蜓点水。教师应根据教学的要点披沙拣金。在每一堂课中,把难点集中在一个问题上,以点带面,以段带面,课堂上集中精力,研究讨论,明确目标,精要内容。长此以往,学生语文能力自然会提高。如《桂林山水》一文,文章景物描写充满着桂林风景的气息,令人回味无穷。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时,重点应抓住“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总起句,引导学生细读分述部分。即桂林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揣摩文章的技法,体味优美的语句,领悟语言的魅力。体会作者抓住桂林山水与众不同的特点,运用比喻、联想、想象、排比等手法,准确传神的词句,把桂林山水的秀丽景物描写得有形有影,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虚实结合。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真可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阅读,对关键字眼情节咀嚼回味,培养学生对课文的艺术欣赏。并掌握本文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总之,培养学生阅读感悟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粗读、精读、细读外,还可以采用速读、赛读、跳读等方法,但无论采用那种方法,都应遵循语文知识规律结构,教材特点,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陶行知.《教学合一》.
【关键词】抓住“文眼”;阅读感悟1抓住文题的“文眼”,引导学生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教一篇课文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题目的结构,内容确定所读课文的文本特征,掌握每篇课文的阅读要领,从而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如:教《将相和》一文时,我围绕课题从以下三方面提出问题:1、题目中的“将”是谁?“相”又是谁?2、“和”是什么意思?3、将相之间过去有什么矛盾?又是怎样和好的?这三个问题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学生读有其法,思有其序。抓住文章题中的“文眼”,正如我们常说的“擒贼先擒王”的道理一样,能够快速而有效的完成阅读任务。
2抓住文题的“文眼”,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文章最精彩的部分,往往是文章的重点内容。教学时,引导学生熟读重点段落,由此及彼,由点到面地扩展开来,这样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匆匆》一文,学生在粗读的基础上,抓住课题“匆匆”,从题入手,看看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带着这个问题,通过读、找出二、三自然段中有关片段句子,指导有感情朗读,在读中理解,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扬柳枯了,有再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唯有时光不再,去了,就一去无回。”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的留恋。在文中,作者运用了比喻手法,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叠词;“匆匆”“默默”“茫茫然”“赤裸裸”——而且太多数句子是短句。简朴,轻灵,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品读,在读中体味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再如,第九册《西风扬柳》一文,作者描述了胡扬的可贵品格,抒发了对胡扬深厚的爱。对胡杨命运的深切的同情,以及对胡扬品格的赞美,表达了他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我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胡扬的印象之后,着重指导学生精读课文,理解:“胡扬既耐炙热,有耐寒,不怕盐碱,不怕风沙,是生命力极强的树;胡扬能阻挡风沙,保护环境,是无私的树;胡扬保卫热土,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是悲壮的树。”进而体会胡扬的坚韧、无私、悲壮。
3突出文中的“文眼”,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体会写法
每篇课文耐人寻味之处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教学就会宽泛而不精深,粗糙而不细腻;犹如蜻蜓点水。教师应根据教学的要点披沙拣金。在每一堂课中,把难点集中在一个问题上,以点带面,以段带面,课堂上集中精力,研究讨论,明确目标,精要内容。长此以往,学生语文能力自然会提高。如《桂林山水》一文,文章景物描写充满着桂林风景的气息,令人回味无穷。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时,重点应抓住“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总起句,引导学生细读分述部分。即桂林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揣摩文章的技法,体味优美的语句,领悟语言的魅力。体会作者抓住桂林山水与众不同的特点,运用比喻、联想、想象、排比等手法,准确传神的词句,把桂林山水的秀丽景物描写得有形有影,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虚实结合。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真可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阅读,对关键字眼情节咀嚼回味,培养学生对课文的艺术欣赏。并掌握本文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总之,培养学生阅读感悟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粗读、精读、细读外,还可以采用速读、赛读、跳读等方法,但无论采用那种方法,都应遵循语文知识规律结构,教材特点,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陶行知.《教学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