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教学既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方向,也是职业院校寻求自身发展空间和服务区域经济途径的必然要求。 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通过企业调研,以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使行业企业参与到人才需求的分析,职业岗位群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中来,构建出专业课程体系。最后形成与企业要求相适应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行业企业参与;工学结合;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教学过程,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深入进行,学和用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直接,学生和企业对学校的课程体系也提出很多切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因此有必要鼓励企业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更好地适应我国的国情。
1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市场需求情况
中共烟台市委发布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高端高质高效为主攻方向,紧跟科技进步新趋势,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三次产业结构合理、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模具是所有机械类企业发展的基础工业,需要优先发展。
本专业所在的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位于烟台的福山区,北临开发区,东接芝罘区,周边聚集了众多的制造类企业,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烟台富士康科技集团、烟台斗山工程机械(中国)有限公司、浪潮乐金数字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等都形成了产业集群。这些企业都需要大量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
2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改革的基础。人才培养方案既要符合教学规律,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要根据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职业院校只有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办学,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克服办学模式中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的现象。
现实中,一方面,企业急需大量动手能力强的模具设计专业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大批毕业生到了企业不能直接上岗,必须经过企业的短期培训,才能适应企业的技术要求。而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不够,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标准以及教学方法与企业需求脱节。
3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3.1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职业岗位针对性强,培养目标明确,属于针对某一岗位及岗位群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选择必须进行创新,突出其职业性。因此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职业分析入手,以培养满足职业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岗位技能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目标和要求,探索并构建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统筹建设实施该模式所需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课程体系、教学团队。
3.2行业企业参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本专业采用进一步深化与企业的紧密合作的方针,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主要成果包括:
3.2.1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行业企业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我们在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岗位的任职要求,确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把原来的专业课程体系解构,重构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使教学内容对目标能力的培养具有更直接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实用性。
(1)课程体系构建:按照企业调研、职业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学习领域确定的设计思路,通过召开专业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确定本专业学习领域和各学习领域学习难度范围,从而构建本专业基于职业活动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2)课程重组: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以科目课程改革为基础,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整合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①加大实践教学时数,缩短理论教学时数,加强实用性基础知识,削弱过深理论内容。包括: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Master CAM基础教程、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技术等课程。
②内容相近课程合并(专业课+专业课)。机械制图与Auto CAD整合为机械制图与CAD。
③一体化教学(专业课+实训课)。《数控加工技术》的教学与实训合并,集中时间在实训中心进行。
3.2.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1)工程项目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对于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教师授课时针对不同的内容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或实训室进行现场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法,选择实用性、具有典型特征的实例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强化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为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积极运用到教学课堂的各个角落。
(2)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应用——仿真一体化教学:运用真实的实训设备和条件,进行仿真的一体化教学。学院建有CAD/CAM实训室,模具加工实训车间,在实训时,教师扮演工程师,技师,师傅等角色,将学生按岗位分成若干小组,实行轮岗实训,学生在车间扮演徒弟,员工等角色,结合现场进行零件的加工、模具设计和模具加工等工作。
3.2.3实现工学无缝对接:为使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与社会相适应,与模具专业人才需求市场保持同步,我们从一开始就注重与模具行业协会及模具相关企业等单位保持密切联系,成立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及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与多家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目前已与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了“通用班”,与山东永弘机械有限公司成立“永弘班”。在实习期间采用工学结合的形式,通过自学、企业员工指导、学校教师辅导、完成企业项目等多种形式完成学校课程和企业相关知识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与实际工作经验,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与岗位零距离,在毕业时即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毕业后企业全部接收。
校企之间的合作不仅有利于解决校企之间的人才供需矛盾,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质量规格,而且对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形成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共享教育与培训资源等有着重要作用。
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工业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参与办学的程度。要办好职业教育,职业学校就应该积极探索校企全方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改、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的实施和教师的选拔培养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指导作用。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校企合作之路,努力壮大校企合作队伍,寻求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更多有效途径,加快培养高端技能人才,为职业教育长期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戴翠丽.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科教新时代》,2012(6)
[2]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 ,2006(12)
[3]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11)
[4]李忠华、姚和芳.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12)
[5]李学平.在校内实施工学结合的探索.机械职业教育,2012(5)
[6]张玉臣.“引厂入校”推进校企合作的技术探讨[J].江苏教育, 2011(1)
【关键词】行业企业参与;工学结合;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教学过程,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深入进行,学和用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直接,学生和企业对学校的课程体系也提出很多切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因此有必要鼓励企业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更好地适应我国的国情。
1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市场需求情况
中共烟台市委发布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高端高质高效为主攻方向,紧跟科技进步新趋势,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三次产业结构合理、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模具是所有机械类企业发展的基础工业,需要优先发展。
本专业所在的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位于烟台的福山区,北临开发区,东接芝罘区,周边聚集了众多的制造类企业,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烟台富士康科技集团、烟台斗山工程机械(中国)有限公司、浪潮乐金数字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等都形成了产业集群。这些企业都需要大量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
2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改革的基础。人才培养方案既要符合教学规律,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要根据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职业院校只有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办学,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克服办学模式中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的现象。
现实中,一方面,企业急需大量动手能力强的模具设计专业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大批毕业生到了企业不能直接上岗,必须经过企业的短期培训,才能适应企业的技术要求。而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不够,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标准以及教学方法与企业需求脱节。
3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3.1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职业岗位针对性强,培养目标明确,属于针对某一岗位及岗位群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选择必须进行创新,突出其职业性。因此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职业分析入手,以培养满足职业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岗位技能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目标和要求,探索并构建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统筹建设实施该模式所需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课程体系、教学团队。
3.2行业企业参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本专业采用进一步深化与企业的紧密合作的方针,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主要成果包括:
3.2.1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行业企业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我们在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岗位的任职要求,确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把原来的专业课程体系解构,重构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使教学内容对目标能力的培养具有更直接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实用性。
(1)课程体系构建:按照企业调研、职业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学习领域确定的设计思路,通过召开专业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确定本专业学习领域和各学习领域学习难度范围,从而构建本专业基于职业活动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2)课程重组: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以科目课程改革为基础,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整合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①加大实践教学时数,缩短理论教学时数,加强实用性基础知识,削弱过深理论内容。包括: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Master CAM基础教程、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技术等课程。
②内容相近课程合并(专业课+专业课)。机械制图与Auto CAD整合为机械制图与CAD。
③一体化教学(专业课+实训课)。《数控加工技术》的教学与实训合并,集中时间在实训中心进行。
3.2.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1)工程项目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对于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教师授课时针对不同的内容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或实训室进行现场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法,选择实用性、具有典型特征的实例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强化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为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积极运用到教学课堂的各个角落。
(2)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应用——仿真一体化教学:运用真实的实训设备和条件,进行仿真的一体化教学。学院建有CAD/CAM实训室,模具加工实训车间,在实训时,教师扮演工程师,技师,师傅等角色,将学生按岗位分成若干小组,实行轮岗实训,学生在车间扮演徒弟,员工等角色,结合现场进行零件的加工、模具设计和模具加工等工作。
3.2.3实现工学无缝对接:为使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与社会相适应,与模具专业人才需求市场保持同步,我们从一开始就注重与模具行业协会及模具相关企业等单位保持密切联系,成立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及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与多家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目前已与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了“通用班”,与山东永弘机械有限公司成立“永弘班”。在实习期间采用工学结合的形式,通过自学、企业员工指导、学校教师辅导、完成企业项目等多种形式完成学校课程和企业相关知识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与实际工作经验,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与岗位零距离,在毕业时即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毕业后企业全部接收。
校企之间的合作不仅有利于解决校企之间的人才供需矛盾,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质量规格,而且对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形成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共享教育与培训资源等有着重要作用。
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工业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参与办学的程度。要办好职业教育,职业学校就应该积极探索校企全方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改、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的实施和教师的选拔培养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指导作用。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校企合作之路,努力壮大校企合作队伍,寻求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更多有效途径,加快培养高端技能人才,为职业教育长期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戴翠丽.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科教新时代》,2012(6)
[2]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 ,2006(12)
[3]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11)
[4]李忠华、姚和芳.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12)
[5]李学平.在校内实施工学结合的探索.机械职业教育,2012(5)
[6]张玉臣.“引厂入校”推进校企合作的技术探讨[J].江苏教育, 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