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20年来,在太平天国史研究的过程中,史学界提出了一些贬斥、否定太平天国的观点和不适当评价的见解,因此太平天国史研究有几个问题需要重新认识。
洪秀全早期思想的政治性问题洪秀全早期思想是指1837年至1848年这一时期的思想。1837年洪秀全第三次科举考试失败梦游天堂后萌发了反清革命思想,1843年开始确立,并走上反清革命道路。几年中他所写的宗教宣传品“三原”和所作的拜上帝宣传具有为起义而宣传、发动、组织群众的政治意义和伪装自己、待机而发的策略价值。洪秀全的第三次考试又揭榜不售,“心中忧愤”,大病一场,昏迷数日,梦游天堂,醒来后,萌发了“打江山”的夺权思想,这是他“中心评必密思想”和“心中大愿”;1843年最后一次考试失败,洪秀全开始与传统的儒教信仰决裂,确立了反清思想;“三原”的宣传内容明显表露出他的含蓄的鼓动反抗统治压迫的思想;宗教伪装对洪秀全起了自我保护作用,并服务于他的“政治目的”。
农民领袖从平均、公有制理想到仿行资本主义思想的转变《天朝田亩制度》体现农民领袖平均、公有制理想,《资政新篇》体现农民领袖仿行资本主义的设想。这是体现在太平天国不同时段的两种重要政治经济思想。
平均思想、公有制思想是对封建剥削制度的否定和反思,反映了农民的愿望和追求。太平天国时代,以地主土地占有制为核心的封建剥削制度已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虽然绝对平分土地和平分产品是不切合实际的空想,作为一种理想,一种鼓动占人口80%的农民奋起斗争的目标却是无可厚非的。在当时,实行公有制为时过早,大大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民们的思想觉悟程度,所以说是脱离实际的,是超历史而动,而不是反历史而动。
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从主张公有制、消灭剥削、转到允许私有制、允许剥削、仿行资本主义,说明洪秀全等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洪秀全等所实施的现行政策与公有制理解是有距离的,太平天国领袖是注意到实际效果的。他们面对现实,已注意到切合实际问题,所采取的实际政策是灵活的。由平均、公有思想转到仿行资本主义思想是一种进步,这种转变不是“脱离实际”的,而是有客观因素,具有现实性。
拜上帝信仰与天国的兴亡太平天国把拜上帝作为惟一信仰,倡导并强制遵守。宗教信仰与太平天国政权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太平天国政治宗教化、神秘化。拜上帝教信仰与太平天国相始终,对太平天国兴亡产生直接影响。它使太平天国兴,又使太平天国亡。太平天国领袖用拜上帝的形式宣传取得起义的成功,对拜上帝教的信仰也带来了太平天国的一时兴盛,这是不能不看到的。但是前期太平天国的发展起作用的还有切身利益上对参与起义的农民群众的感召,他们希望通过反抗斗争,能够得到土地,不再受压迫、欺凌,过上太平的好日子。因此,过高估量宗教信仰在太平天国起义中的作用也失偏颇。应该看到,宗教信仰也给太平天国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使太平天国走向衰亡。中国的民间信仰多种多样,建立清一色的拜上帝教不能得到各族、各阶层人们的赞同:饱读四书五经的知识分子接受不了拜上帝信仰,倒向清政府一边;宗教迷信成为太平天国领导人聪明才智发挥、主动性发挥的麻醉剂;当革命形势不利时,宗教信仰的号召力随之减弱,影响信仰者必胜的信念和勇敢斗志。
太平天国起义的性质和历史作用问题能不能将太平天国起义称为革命,如能称之为革命,又是什么性质的革命,史学界对此认识至今有分歧。太平天国起义具有革命性质,是一场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某些特点或色彩的农民革命,并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已发生变化,推翻清朝统治、反抗外国侵略成为起义者的两大斗争任务;《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把起义者的理想、追求写成纲领性文件颁布,特别是《资政新篇》,提出了仿行资本主义的施政主张,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色彩。由此可见,不能把太平天国起义与“单纯的农民革命”划等号。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反封建反侵略的作用;对后人革命斗争的影响;对清政府兴办洋务起了启蒙和推动作用。
[摘自《史学月刊》2000年第6期,郑剑顺:《关于太平天国研究的几个问题》山西摘编]
洪秀全早期思想的政治性问题洪秀全早期思想是指1837年至1848年这一时期的思想。1837年洪秀全第三次科举考试失败梦游天堂后萌发了反清革命思想,1843年开始确立,并走上反清革命道路。几年中他所写的宗教宣传品“三原”和所作的拜上帝宣传具有为起义而宣传、发动、组织群众的政治意义和伪装自己、待机而发的策略价值。洪秀全的第三次考试又揭榜不售,“心中忧愤”,大病一场,昏迷数日,梦游天堂,醒来后,萌发了“打江山”的夺权思想,这是他“中心评必密思想”和“心中大愿”;1843年最后一次考试失败,洪秀全开始与传统的儒教信仰决裂,确立了反清思想;“三原”的宣传内容明显表露出他的含蓄的鼓动反抗统治压迫的思想;宗教伪装对洪秀全起了自我保护作用,并服务于他的“政治目的”。
农民领袖从平均、公有制理想到仿行资本主义思想的转变《天朝田亩制度》体现农民领袖平均、公有制理想,《资政新篇》体现农民领袖仿行资本主义的设想。这是体现在太平天国不同时段的两种重要政治经济思想。
平均思想、公有制思想是对封建剥削制度的否定和反思,反映了农民的愿望和追求。太平天国时代,以地主土地占有制为核心的封建剥削制度已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虽然绝对平分土地和平分产品是不切合实际的空想,作为一种理想,一种鼓动占人口80%的农民奋起斗争的目标却是无可厚非的。在当时,实行公有制为时过早,大大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民们的思想觉悟程度,所以说是脱离实际的,是超历史而动,而不是反历史而动。
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从主张公有制、消灭剥削、转到允许私有制、允许剥削、仿行资本主义,说明洪秀全等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洪秀全等所实施的现行政策与公有制理解是有距离的,太平天国领袖是注意到实际效果的。他们面对现实,已注意到切合实际问题,所采取的实际政策是灵活的。由平均、公有思想转到仿行资本主义思想是一种进步,这种转变不是“脱离实际”的,而是有客观因素,具有现实性。
拜上帝信仰与天国的兴亡太平天国把拜上帝作为惟一信仰,倡导并强制遵守。宗教信仰与太平天国政权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太平天国政治宗教化、神秘化。拜上帝教信仰与太平天国相始终,对太平天国兴亡产生直接影响。它使太平天国兴,又使太平天国亡。太平天国领袖用拜上帝的形式宣传取得起义的成功,对拜上帝教的信仰也带来了太平天国的一时兴盛,这是不能不看到的。但是前期太平天国的发展起作用的还有切身利益上对参与起义的农民群众的感召,他们希望通过反抗斗争,能够得到土地,不再受压迫、欺凌,过上太平的好日子。因此,过高估量宗教信仰在太平天国起义中的作用也失偏颇。应该看到,宗教信仰也给太平天国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使太平天国走向衰亡。中国的民间信仰多种多样,建立清一色的拜上帝教不能得到各族、各阶层人们的赞同:饱读四书五经的知识分子接受不了拜上帝信仰,倒向清政府一边;宗教迷信成为太平天国领导人聪明才智发挥、主动性发挥的麻醉剂;当革命形势不利时,宗教信仰的号召力随之减弱,影响信仰者必胜的信念和勇敢斗志。
太平天国起义的性质和历史作用问题能不能将太平天国起义称为革命,如能称之为革命,又是什么性质的革命,史学界对此认识至今有分歧。太平天国起义具有革命性质,是一场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某些特点或色彩的农民革命,并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已发生变化,推翻清朝统治、反抗外国侵略成为起义者的两大斗争任务;《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把起义者的理想、追求写成纲领性文件颁布,特别是《资政新篇》,提出了仿行资本主义的施政主张,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色彩。由此可见,不能把太平天国起义与“单纯的农民革命”划等号。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反封建反侵略的作用;对后人革命斗争的影响;对清政府兴办洋务起了启蒙和推动作用。
[摘自《史学月刊》2000年第6期,郑剑顺:《关于太平天国研究的几个问题》山西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