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103
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TM)是由结核菌感染经血液播散侵入蛛网膜下腔而引起软脑膜、蛛网膜,进而累及脑实质和脑血管的病变,是一种最严重的结核病。在抗结核药物问世以前,其死亡率几乎高达100%。我国自普遍推广接种卡介苗和大力开展结核病防治以来,本病的发病率较过去明显下降,预后有很大改善,若早期诊断和早期合理治疗,大多数病例可获痊愈。但如诊断不及时、治疗不恰当,其死亡率及后遗症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因此,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2004年1月~2008年6月我院收治结脑125例,本文对其中24例出现病情反复的相关因素和护理体会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月~2008年6月我院收治结脑125例,其中24例出现病情反复。24例患者均符合彭氏[1]结脑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10个月~78岁;临床分期:早期(前驱期)6例,中期(脑膜刺激期)14例,晚期(昏迷期)3例,慢性期(迁延期)1例;临床分型:单纯型11例,脑膜脑炎型7例,并发缺血性脑血管病3例,脊髓型2例,结核性慢性蛛网膜炎1例。转归:19例好转出院,4例未好转(家属放弃治疗),1例死亡。
病情反复的相关因素:①不良心理状态:结脑病人病情危重、病程长,遭遇此类负性生活事件,加之不稳定的人格特征,容易出现各种不良心理状态。治疗费用高,思想压力大,疾病和治疗费用给患者带来双重痛苦。有些病人害怕自身病情反复,又怕长期住院治疗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因而焦虑恐惧;有些病人悲观失望,对医护人员不信任,缺乏治愈疾病的信心;有些病人擔心家人被传染,又怕家人嫌弃自己,从而产生自卑和孤独感,意志消沉,自暴自弃,感觉抑郁,拒绝与人沟通交流,不配合治疗。②类赫氏反应:类赫氏反应是指在结核病的正规化疗中,病情暂时加重,表现为原病灶增大或出现新的病灶。类赫氏反应多发生在抗结核治疗的前3个月,青壮年及初治菌阳患者多见,国内文献报道发生率在0.1%~3.4%[1]。由于体内活跃增殖的结核杆菌在化疗初期被异烟肼、利福平等强杀菌药急剧大量杀死,游离菌体成分磷酯和蛋白作为抗原,使处于高敏状态的肺淋巴、浆膜、脑膜等发生变态反应所致。中枢反应的发生亦可能系脑脊髓膜血管扩张、渗出增多引起[2]。本组有5例病人抗结核治疗后病情恶化,主要表现为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症状加重,出现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加重,脑脊液中白细胞和蛋白上升,CT或MRI提示脑水肿加剧等,经处理后好转,符合类赫氏反应。
不规则用药或过早停药:抗结核方案为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联合用药,疗程18~24个月。早期、规范治疗和足量足疗程用药,对预后的影响不可忽略。静滴异烟肼改口服后,病情在1~2周内出现反复者有4例,而改为静滴后症状又逐渐消失,这可能与血药浓度改变有关。另外,本病病程较长,恢复较慢,有些患者不等病情稳定就要求出院,院外的不规则治疗或过早停药致患者病情再度加重。
营养不良: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往往明显消瘦,结脑患者一般病情较重,恶心呕吐影响食欲,加上服用利福平、吡嗪酰胺等抗痨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食欲更加低下,导致营养不良,抵抗力低下,病情迁延不愈。
护理对策
加强心理宣教:医护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语言沟通技巧,使用角色互换思维,对患者应热情接待,取得患者的信任,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打下基础。既要给患者充分的同情与关心,又要让患者认识到最新的疾病治疗和预后的动态,也可以通过成功病例,纠正患者以往对本疾病的错误看法和悲观情绪,提高患者的心理应对能力,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并及时与家属联系,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良好作用,稳定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利疾病康复。应把心理康复作为机能康复的枢纽,以心理康复促进和推动机能康复[3]。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结脑患者一旦出现类赫氏反应,不需停用抗结核治疗,一般加大激素剂量并加强脱水治疗,数天即好转,但应及时处理。故护理人员应严密监测意识状态、瞳孔及生命体征,特别注意观察脑水肿、早期脑疝症状,发现情况及时向临床医师汇报,以保证患者得到合理恰当的处理。本组有1例类赫氏反应患者,因采取措施较迟而出现脑疝,治疗2周病情才得以改善。
督导规范用药:病人在接受抗结核治疗前,医护人员要向病人做必要的康复宣教,患者坚持规律、全程化疗是治疗关键,是保证患者获得最高治愈率的最有效方法,不规则用药或过早停药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患者在住院期间,应始终坚持督导化疗,异烟肼静脉给药次数要连续45~60次,一般是待脑膜刺激症状消失后,继续静脉用药1~2个月,后可改为口服,过早改变给药途径,由于血药浓度的改变,易使结核菌再活跃起来。因此在改用口服药的1~2周内,特别注意病情变化,防止病情反复。患者在出院后必须备有充足的药物,并将每日服药纳入日常生活中。同时,要掌握相关的药物知识,严密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并给予及时、妥善的处理,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积极改善营养状况:要提供高蛋白、高热量及高维生素饮食以满足机体的营养需求。昏迷者给予鼻饲,同时做好鼻饲的护理,可选择混合奶、鸡汤、水果汁等高营养流质饮食,鼻饲饮食温度要适宜,每次进食后,应注入少量温开水冲洗胃管,避免食物残渣积存管腔中变质,导致胃肠炎或堵塞管腔。也可以给予静脉营养,如脂肪乳、白蛋白、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等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力,促使疾病康复。
参考文献
1 彭卫生,王英年,肖成智.新编结核病学.第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234-247.
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TM)是由结核菌感染经血液播散侵入蛛网膜下腔而引起软脑膜、蛛网膜,进而累及脑实质和脑血管的病变,是一种最严重的结核病。在抗结核药物问世以前,其死亡率几乎高达100%。我国自普遍推广接种卡介苗和大力开展结核病防治以来,本病的发病率较过去明显下降,预后有很大改善,若早期诊断和早期合理治疗,大多数病例可获痊愈。但如诊断不及时、治疗不恰当,其死亡率及后遗症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因此,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2004年1月~2008年6月我院收治结脑125例,本文对其中24例出现病情反复的相关因素和护理体会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月~2008年6月我院收治结脑125例,其中24例出现病情反复。24例患者均符合彭氏[1]结脑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10个月~78岁;临床分期:早期(前驱期)6例,中期(脑膜刺激期)14例,晚期(昏迷期)3例,慢性期(迁延期)1例;临床分型:单纯型11例,脑膜脑炎型7例,并发缺血性脑血管病3例,脊髓型2例,结核性慢性蛛网膜炎1例。转归:19例好转出院,4例未好转(家属放弃治疗),1例死亡。
病情反复的相关因素:①不良心理状态:结脑病人病情危重、病程长,遭遇此类负性生活事件,加之不稳定的人格特征,容易出现各种不良心理状态。治疗费用高,思想压力大,疾病和治疗费用给患者带来双重痛苦。有些病人害怕自身病情反复,又怕长期住院治疗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因而焦虑恐惧;有些病人悲观失望,对医护人员不信任,缺乏治愈疾病的信心;有些病人擔心家人被传染,又怕家人嫌弃自己,从而产生自卑和孤独感,意志消沉,自暴自弃,感觉抑郁,拒绝与人沟通交流,不配合治疗。②类赫氏反应:类赫氏反应是指在结核病的正规化疗中,病情暂时加重,表现为原病灶增大或出现新的病灶。类赫氏反应多发生在抗结核治疗的前3个月,青壮年及初治菌阳患者多见,国内文献报道发生率在0.1%~3.4%[1]。由于体内活跃增殖的结核杆菌在化疗初期被异烟肼、利福平等强杀菌药急剧大量杀死,游离菌体成分磷酯和蛋白作为抗原,使处于高敏状态的肺淋巴、浆膜、脑膜等发生变态反应所致。中枢反应的发生亦可能系脑脊髓膜血管扩张、渗出增多引起[2]。本组有5例病人抗结核治疗后病情恶化,主要表现为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症状加重,出现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加重,脑脊液中白细胞和蛋白上升,CT或MRI提示脑水肿加剧等,经处理后好转,符合类赫氏反应。
不规则用药或过早停药:抗结核方案为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联合用药,疗程18~24个月。早期、规范治疗和足量足疗程用药,对预后的影响不可忽略。静滴异烟肼改口服后,病情在1~2周内出现反复者有4例,而改为静滴后症状又逐渐消失,这可能与血药浓度改变有关。另外,本病病程较长,恢复较慢,有些患者不等病情稳定就要求出院,院外的不规则治疗或过早停药致患者病情再度加重。
营养不良: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往往明显消瘦,结脑患者一般病情较重,恶心呕吐影响食欲,加上服用利福平、吡嗪酰胺等抗痨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食欲更加低下,导致营养不良,抵抗力低下,病情迁延不愈。
护理对策
加强心理宣教:医护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语言沟通技巧,使用角色互换思维,对患者应热情接待,取得患者的信任,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打下基础。既要给患者充分的同情与关心,又要让患者认识到最新的疾病治疗和预后的动态,也可以通过成功病例,纠正患者以往对本疾病的错误看法和悲观情绪,提高患者的心理应对能力,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并及时与家属联系,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良好作用,稳定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利疾病康复。应把心理康复作为机能康复的枢纽,以心理康复促进和推动机能康复[3]。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结脑患者一旦出现类赫氏反应,不需停用抗结核治疗,一般加大激素剂量并加强脱水治疗,数天即好转,但应及时处理。故护理人员应严密监测意识状态、瞳孔及生命体征,特别注意观察脑水肿、早期脑疝症状,发现情况及时向临床医师汇报,以保证患者得到合理恰当的处理。本组有1例类赫氏反应患者,因采取措施较迟而出现脑疝,治疗2周病情才得以改善。
督导规范用药:病人在接受抗结核治疗前,医护人员要向病人做必要的康复宣教,患者坚持规律、全程化疗是治疗关键,是保证患者获得最高治愈率的最有效方法,不规则用药或过早停药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患者在住院期间,应始终坚持督导化疗,异烟肼静脉给药次数要连续45~60次,一般是待脑膜刺激症状消失后,继续静脉用药1~2个月,后可改为口服,过早改变给药途径,由于血药浓度的改变,易使结核菌再活跃起来。因此在改用口服药的1~2周内,特别注意病情变化,防止病情反复。患者在出院后必须备有充足的药物,并将每日服药纳入日常生活中。同时,要掌握相关的药物知识,严密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并给予及时、妥善的处理,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积极改善营养状况:要提供高蛋白、高热量及高维生素饮食以满足机体的营养需求。昏迷者给予鼻饲,同时做好鼻饲的护理,可选择混合奶、鸡汤、水果汁等高营养流质饮食,鼻饲饮食温度要适宜,每次进食后,应注入少量温开水冲洗胃管,避免食物残渣积存管腔中变质,导致胃肠炎或堵塞管腔。也可以给予静脉营养,如脂肪乳、白蛋白、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等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力,促使疾病康复。
参考文献
1 彭卫生,王英年,肖成智.新编结核病学.第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23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