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的禁区

来源 :启迪·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_ling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少时,狂热喜欢某一位偶像,会想尽办法收集有关他的一切。在视线所及的范围内,贴满他大大小小的海报照片,还要特别在钱包、挂坠、钥匙扣及一些小饰物上,费心思地制作一些别致的卡片,以此彰显对偶像的挚爱和身为粉丝的骄傲。每当拿到他的一张新唱片或是在《当代歌坛》里看到有关他的大幅报道,心里藏着的那点单纯而神秘的小美好,就已经足够撑起一个小世界的满足感。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课前演讲,一位同学把Idol(偶像)这个单词分解为Imagine do love,意为“想象着去爱”,虽然在语法上不通,但我却觉得恰到好处。偶像,本来就存在于我们意想外的世界。我们看到他在舞台上卖力的演唱,看到他接受访问时的面面俱到,或是在综艺节目里的活跃表现,就真的以为我们了解了他的全部。
  蔡康永说,电视一直给人制造出一种假象,它总是透过屏幕,让人们死去活来地爱上一个和自己毫不相干的人。真的毫不相干吗?我并不确定。但是大家显然已经不再满足于看看电视、听听唱片这样的老土方式了。各种各样的签售会、演唱会让我们有机会亲临现场,一睹偶像风采,然而不满足的我们,开始想尽各种办法,无限接近——机场接机、后台围堵、酒店死等,这都是屡见不鲜的招数。合影一照再照,签名一签再签,我们抓住一切机会闯进他公众视野之外的私人境地,为这个特殊时刻的亲密接触兴奋不已,而一旦对方拒绝、不配合,或是因为疲惫而表情冷漠,我们心里就顿时有落差,为什么他的脸上不再挂着亲切微笑?悲伤、抱怨,难过的程度不亚于失恋,觉得自己为他做过那么多,一点小小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我们一厢情愿地付出咄咄逼人的热情,无论他需不需要,都倾其所有地支持,给对方一种“你不回应就会摧毁一颗年轻而炙热的心”的压力。
  我曾经认识一个女孩,家世显赫,放弃了一份很好的外企工作,只为了天南海北地追随F4大大小小各种活动。国内就不用多说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美国等F4所到之处,都有她的踪影,她自己也坦白说,这些年的花费,早就够在北京买一套房子了。当然,她的家庭还尚且有能力为她的付出买单,有些人却连自己的简单生活都维持不了,仍花费大笔钱财去追随偶像。2005年超女非常火爆时,就有粉丝四处借钱买LV的鞋送李宇春。我身边也有一位“玉米”,父母双双下岗,她月平均收入1300多元,李宇春的演唱会却每场不落;平日未给家里买过一滴柴米油盐,偶像的新唱片却要预售、EP、正版、精装都买全;父母整日省吃俭用地攒钱,她一场演唱会的门票加往返路费就要花掉半个多月的工资;30岁不谈婚论嫁,一心相信只有李宇春能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她父母知道后伤心痛哭,几次与她对坐而谈,她却找来闺蜜发泄满腹委屈,抱怨父母为何从来都不愿理解她。
  不可否认,偶像在我们的成长岁月里扮演着与众不同的角色,他是如此特别,可以轻而易举给我们带来快乐和美好。现在,各种明星官网、论坛和贴吧,让粉丝分门别类找到归属感,在那里可以一呼百应,寄托爱恋,找到共鸣。但是,偶像是不能承载太多东西的,偶像永远会在我们期望之外给我们以惊奇,当他走下舞台,我们又开始新一天的学习和工作,我们都要担当起原来的角色。
其他文献
脸红我记得这种持续脸红的情况是从一次平面几何课开始的,我碰巧往走廊上瞅,看到了一位迷人的姑娘正盯着我的双眼。就在那一刻,我感到面颊发烫,而且等我转过头往前看时还越来越烫。我想,天哪,就因为我们俩目光对视我就脸红,要是我盯着别人的双眼该是何种反应?不夸张地说,从那件事以后,四五年了,每当有人,不管男的女的,盯着我双眼看的时候,我都会不可避免地脸红。——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脸红
期刊
【瓦拉赫效应】  瓦拉赫是一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给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字上发挥出来。”此后,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调色,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的学生,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
期刊
他们往往不会站在前台锋芒毕露,不会成为媒体的宠儿谈论自己的理念或成为社会名流。他们大多像外星人,沉默内敛,不爱出风头,甚至有点害羞,谦逊为怀的个人特质和不屈不挠的专业精神齐集于一身。他们深藏在团队后面,协调着团队的交响乐。——吉姆·柯林斯    几年前,高盛公司前总裁在清华大学开了一门关于领导力的课程,专门邀请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全球CEO去讲课。有一次,我也被邀请去讲百度的成功故事。当我给学生们讲
期刊
一本杂志诞生之初,资金来源之外,摆在面前的另两个问题是:为什么人办杂志,什么人来办杂志。  读者。《启迪》的核心读者是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大、中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老师。后来发现,一些白领女性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一些家有小学生的父母也很喜欢,一些公司老总和职业培训师,也觉得《启迪》有趣而实用。比如,我们创刊后第三期杂志的卷首即和北京市2008年高考作文材料重合,《启迪》被一些学校老师指定为学生作文材料辅
期刊
1.你知道朋友的家就在这条街的某一段上,可是门牌号记不清了,这时你:  A.按响一家门铃打听清楚,说不定就碰对了。  B.找电话亭给朋友打电话询问一下。  C.在街口慢慢地一家家地找。  2.如果你的朋友给你起了昵称,你会感到:  A.很高兴。  B.无关紧要。  C.很不习惯。  3.进入一个全是陌生人的房间时,你会:  A.犹豫半天才跨进去。  B.一直等到有其他人,才随着一起进去。  C.毫
期刊
PK源起  世界互联网40年,中国互联网15年,“比特之城”已渐成现实,分布、开放、互动、共享,从互联网特质变成了人类生活和价值观的特质。现实中的“第一人生”与网络中的“第二人生”藕断丝连般难以辨认,在现实与网络之间,我们应该顺其发展,还是掌控应有的界限,也许到了该思考的时刻。    【PK进行时】  论点一  网络,开放的实验室    网络将人的社会生活延伸至虚拟世界,从而重构了人际关系和社会层
期刊
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有些国家以某种产品驰名全球,而有些國家则以“没有”著称于世。    没有理发店的国家  梵蒂冈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国中国”,占地仅0.44平方公里,人口约1000,它与87个国家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向106个国家和地区派出了教皇代表。  梵蒂冈国家虽小,却有自己的法院、卫队、报刊、广播电台和邮电局,国内有许多规模巨大的建筑物,如宫殿、教堂、科学院等,但却没有一处理发店。人
期刊
这个标题模仿的是雷蒙德·卡佛的小说名,这位美国作家发表过如下感言:“我平日里是个害羞的人,可写起东西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他也曾写自己在小学三年级时搭老师的车回家,因为害羞,就谎报了自己的地址,还没到家就下了车。另一个美国人也曾经把“害羞”当成自己的事业,自我实践并发扬光大,他的名字叫梭罗,人家在瓦尔登湖边上也生活得挺好。  至于我小时候的记忆,害羞与不害羞都是有过的。害羞的记忆就是过年时逃避拜年
期刊
韩寒,1982年生,职业赛车手、作家。2000年出版第一部小说《三重门》,引发“韩寒现象”讨论;2006年,网络上韩寒与文学评论家白烨的“韩白之争”,引发现代诗等文化讨论;他关注、跟进公共维权事件,被《亚洲周刊》评选为2009年风云人物;2010年,他入选《时代周刊》“年度最具影响力100人”,排名第二,超过美国总统奥巴马。“80后”韩寒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他本人对自己的影响力又是如何评价的
期刊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统计结果表明,97%的学生认为做公开演说是世界上两件最可怕的事情之一,另一件是核武器。      亲爱的女儿:  记得我第一次在学校发言的时候,不敢抬头看。从讲台上下来后,我同学说:“你干吗在台上翻白眼呀?”我这才知道,其实害羞的表情是挺难看的。你姥姥就曾经和我说过:“如果你大大方方地上台,大大方方地说话,所有的人都会赞赏你。反之,如果你扭扭捏捏,想抬头又不敢,想看人又目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