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教师以满腔的热情和真诚的爱心与学生交往,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融洽师生关系 授课艺术
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当前语文教改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众所周知,课堂教学必须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学习兴趣就更无从谈起。《中学心理学》中对兴趣是这样定义的,兴趣是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项活动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也是推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内在力量。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古今中外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语文学科的广大教师就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与努力。但是,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教育实践仍然停留在抓“双基”上。使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与发展的机会,正所谓“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很显然现代基础教育培养的人才迟早要被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所淘汰。《新课标》致力于改变这种状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的学习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并使之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呢?
一、融洽师生关系,增强学习兴趣
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教师以满腔的热情和真诚的爱心与学生交往,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时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善于启发、诱导、点拨,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亢奋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因为得到老师的理解、信赖、关心和人格上的尊重,在学习中就会无拘无束,自然而然就会“爱屋及乌”,对语文学习产生一种兴趣。可见,沟通师生感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即看其讲授艺术,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关键。较高水准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学的原因分析,其中有教师方面的因素,如讲授语言枯燥乏味,讲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长此以往,不但使本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也会使“乐之者”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是一个值得语文教育者引起注意的问题。
语文教学切忌照本宣科或满堂灌。这种单一的程式化教学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往往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充分利用启发式、讨论式等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满堂灌的弊端在于“灌”,教师唱独角戏,苦口婆心的讲解,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收效甚微。启发式贵在“启而发”,师生双向活动,学生积极思维,学得主动,对问题理解深刻,而且能举一反三。如笔者在讲授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文时,先让学生听了一段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十里相送”的音乐,而后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感受。最后由我小结,在讲解中自然导人课文内容,学生顿时对该课产生了一种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的新颖性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1)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应用知识形成技能;(5)巩固知识技能;(6)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要根据教材实际,精心灵活地安排教学活动过程,使各个环节达到有机组合,给人清新之感。
举一反三。在教学几个写法大致相同段落的教学时就可重点讲读一段,其它段让学生仿照自学、议论。这样模仿、练习和检查三者结合,使学生在自我投入中产生兴趣。
重点突破。有些课文“高潮”明显,讲读可直入此重点。
牵线理脉。抓住课文线索可简化阅读步骤,即抓住内容这一条主线来讲读,把其余内容都串起来。
直奔中心。有的课文中心思想显露,可先由学生自己概括中心思想,然后一起研究课文是怎样表现这一中心思想的。
四、在质疑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
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例如教学《詹天佑》一文中,作者先通过交流信息,激发兴趣。上课伊始,学生通过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詹天佑所处的时代、生平、求学事迹等方面的资料,初步了解詹天佑,激起学生对了解詹天佑一生伟大业绩的兴趣,学生的注意自然就引向了全文的重点部分,即介绍詹天佑如何成功主持京张铁路的内容。
五、创设教学情景,诱发学习兴趣
孔子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很高的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教学情景,在活跃气氛、增强兴趣方面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不等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为学生的“思”和“言”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从而达到诱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如:我在讲授《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一句中的“既”字的时候就将“既”与“即”的字形构造、原本意义,以及两个字的最初的写法法一一讲解,学生听得饶有情趣,在情趣中,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愉快地掌握了“既”字的意义和用法。
总之,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生动有趣,丰富多彩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新颖,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有赖于兴趣。”确实如此,兴趣是一种动力,它是鼓舞人从事某种活动的重要力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感知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关键词]融洽师生关系 授课艺术
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当前语文教改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众所周知,课堂教学必须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学习兴趣就更无从谈起。《中学心理学》中对兴趣是这样定义的,兴趣是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项活动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也是推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内在力量。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古今中外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语文学科的广大教师就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与努力。但是,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教育实践仍然停留在抓“双基”上。使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与发展的机会,正所谓“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很显然现代基础教育培养的人才迟早要被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所淘汰。《新课标》致力于改变这种状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的学习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并使之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呢?
一、融洽师生关系,增强学习兴趣
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教师以满腔的热情和真诚的爱心与学生交往,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时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善于启发、诱导、点拨,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亢奋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因为得到老师的理解、信赖、关心和人格上的尊重,在学习中就会无拘无束,自然而然就会“爱屋及乌”,对语文学习产生一种兴趣。可见,沟通师生感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即看其讲授艺术,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关键。较高水准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学的原因分析,其中有教师方面的因素,如讲授语言枯燥乏味,讲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长此以往,不但使本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也会使“乐之者”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是一个值得语文教育者引起注意的问题。
语文教学切忌照本宣科或满堂灌。这种单一的程式化教学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往往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充分利用启发式、讨论式等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满堂灌的弊端在于“灌”,教师唱独角戏,苦口婆心的讲解,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收效甚微。启发式贵在“启而发”,师生双向活动,学生积极思维,学得主动,对问题理解深刻,而且能举一反三。如笔者在讲授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文时,先让学生听了一段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十里相送”的音乐,而后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感受。最后由我小结,在讲解中自然导人课文内容,学生顿时对该课产生了一种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的新颖性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1)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应用知识形成技能;(5)巩固知识技能;(6)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要根据教材实际,精心灵活地安排教学活动过程,使各个环节达到有机组合,给人清新之感。
举一反三。在教学几个写法大致相同段落的教学时就可重点讲读一段,其它段让学生仿照自学、议论。这样模仿、练习和检查三者结合,使学生在自我投入中产生兴趣。
重点突破。有些课文“高潮”明显,讲读可直入此重点。
牵线理脉。抓住课文线索可简化阅读步骤,即抓住内容这一条主线来讲读,把其余内容都串起来。
直奔中心。有的课文中心思想显露,可先由学生自己概括中心思想,然后一起研究课文是怎样表现这一中心思想的。
四、在质疑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
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例如教学《詹天佑》一文中,作者先通过交流信息,激发兴趣。上课伊始,学生通过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詹天佑所处的时代、生平、求学事迹等方面的资料,初步了解詹天佑,激起学生对了解詹天佑一生伟大业绩的兴趣,学生的注意自然就引向了全文的重点部分,即介绍詹天佑如何成功主持京张铁路的内容。
五、创设教学情景,诱发学习兴趣
孔子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很高的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教学情景,在活跃气氛、增强兴趣方面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不等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为学生的“思”和“言”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从而达到诱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如:我在讲授《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一句中的“既”字的时候就将“既”与“即”的字形构造、原本意义,以及两个字的最初的写法法一一讲解,学生听得饶有情趣,在情趣中,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愉快地掌握了“既”字的意义和用法。
总之,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生动有趣,丰富多彩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新颖,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有赖于兴趣。”确实如此,兴趣是一种动力,它是鼓舞人从事某种活动的重要力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感知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