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每所学校都有一群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那一双双失望而有无奈的眼神无不让人为之心疼、焦虑。无论是从他们的言行举止或是心理,都与正常的孩子有很大的差别,一般都是把不满透露在性格上,孤僻、冷漠、自卑,少与人交往,甚至采用暴力,上网等不良的行为来发泄。我们学校除存在社会单亲家庭子女就学,还有服刑人员子女在我校就读,他们也是单亲的孩子。对于这些孩子如何进行心理疏导是我们心育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的一大问题。笔者把接触到的单亲家庭的问题行为分为几种情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及做法。
关键词:农村;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
随着现在家庭离婚率的递增,单亲家庭已经是一个社会现象。由于单亲家庭的孩子得到的总是残缺的爱,其中“问题少年”的比例在不断攀升,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心智没有发展完全,是从幼儿期向少年期的过渡,这个时期的孩子更是需要父母“爱的浇灌”,单亲孩子的心理状况值得我们重视。每所学校都有一群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那一双双失望而有无奈的眼神无不让人为之心疼、焦虑。在我授课年级中,这样单亲家庭的孩子就有七、八个,无论是从他们的言行举止或是心理,都与正常的孩子有很大的差别,一般都是把不满透露在性格上,孤僻、冷漠、自卑,少与人交往,甚至采用暴力,上網等不良的行为来发泄。为此,这群孩子煞是让人头疼。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相亲相爱的父母,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学生,尤其是学生的正常、健康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可替代的良好教育因素。反之,无一个完整稳固的家庭的学生,其心理的发展容易产生偏差,思想行为上也就会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对于这些孩子如何进行心理疏导是我们心育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的一大问题。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几年来,我现在把接触到的单亲家庭的问题行为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并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及做法。
单亲家庭孩子常见的心理偏差有如下一些:
(一)自私狭隘
家庭的不健全,使得这些孩子做事情更多地从自身出发来考虑,因为缺少关爱和保护,他们首要的任务就是保护好自己,别人和集体的利益则往往不怎么关心。
(二)抵触叛逆
由于家庭的不健全,有些孩子不能正确对待,他们会认为这是他人或社会造成的,因此对他人和社会有抵触叛逆的心理,在学校里往往是老师让其往东,他却往西,让人伤透脑筋。有时即使是他人的好意帮助也得不到他们的理解,甚至被他们误解或曲解。
(三)抑郁冷漠
家庭的残缺使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失了应有的爱和保护。这些孩子有时候受到伤害也无处诉说,有了心事找不到倾诉的对象。这些矛盾逐渐在心里积压起来,是他们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因此常常人为地将自己封闭起来,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
(四)胆小孤僻
由于缺乏安全感,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胆小,不敢或不想与人交往。他们常常认为,如果少些与外界的接触就会少一些矛盾的产生,而矛盾少了自己就安全一些,这样时间久了,逐渐就会养成孤僻的性格。
(五)自卑敏感
家庭的不完整,使得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幸运,心理上的劣势会使他们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同时,他们对于其他人的交流也会很在意,生怕别人议论自己家庭的不幸,当别人议论他们自己比较敏感的话题时就会躲开。
(六)“早熟”霸道
单亲家庭的孩子有时会显得很早熟,表现在他们处理问题的时候比其他孩子“有心计”、与别人情感的交往上很“霸道”,这些都源自他们想赢得更多的友爱和关怀,不愿意被别人抛弃的心理。
(七)愤世嫉俗
这种心理往往是离异的父母们的憎恨所引发的,或者是由于单亲家庭的孩子受到了外界不公正的待遇所产生的,并且这种仇恨和憎恨会逐渐扩大范围,由对一个人或某种环境的憎恨扩展到对他人的不满、对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不满。他们往往会小题大做,引发和其他同学的矛盾,甚至有时会“主动”制造矛盾,掀起风波。
单亲家庭的学生有的问题行为不是仅仅是他们身上存在,正常家庭的学生也会出现这或那的问题行为,只是单亲家庭的学生容易出现,较为典型的存在种种问题行为。
针对这样一种现状,作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我们又该如何对待呢?我采用了下面的一些方法,还是挺有效果的。
(一)帮孩子清理心灵垃圾
单亲家庭的孩子内心常常淤积了很多负面情绪,但又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这就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同他们交流时要注意,倾听比言说更重要,他们的沉默寡言源于无人可诉、无处倾诉。因而要真心、耐心、细心地帮助他们释怀,消融他们的心灵伤痛,帮助他们清理心灵的垃圾,使他们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认识上的偏差,学会宽容他人,走出心理误区。
(二)教会学生自我调节
我们要帮助单亲家庭的孩子学会应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以及心理上的不适,掌握自我调节的科学方法,如补偿、疏导、宣泄、升华、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激励等。这样,孩子就能有效应对由挫折引起的不良情绪,维持心理平衡,增强适应能力,使自我意识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三)性别教育不可缺失
性别教育的缺失,是单亲家庭孩子出现心理偏差十分突出的问题。没有父亲的男孩或没有母亲的女孩,在性别角色的学习中缺乏最直接的模仿榜样,会给他们带来性别、心理方面的困惑。因此,除了提醒家长要注意亲戚朋友的性别资源教育孩子之外,还要帮助他们扩大活动范围和社交面,让孩子多与同学、同伴交流、合作,指导孩子阅读有关的书籍、报刊,观看相关电视、广播节目,从中释疑解惑,获得必备的常识与技能。
(四)给孩子另一个“家”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和游戏的重要场所,班级心理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同学既是学习的伙伴,也是生活的伙伴,更是情感的伙伴,同学问建立的良好伙伴关系对于抚平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灵上的伤口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使得他们有了归属感,享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所以,我们要给单亲子女补充家的温暖。单亲家庭的孩子不是缺父就是少母,他们得到的关怀只是正常孩子的一部分,他们寄希望能得到更多的爱。常说“学校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家,老师是他们的再生父母”此话不假,作为执教者,不仅仅扮演的是老师的角色,还要扮演家长的角色,在学校不仅传授他们的知识,还要教他们学会做人,关注他们的身心和健康。对于这类孩子相对于其他正常的学生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就要多得多,老师要随时关注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醒他们帮助他们。老师应放下架子,和谐平等的对待他们,老师和同学应尊重他们的人格,在情感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家长要和学校沟通,学校应当注重良好班级心理环境的创建,引导教育学生不要歧视、嘲笑单亲家庭学生,努力让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平等、尊重、轻松、和谐的班集体里感受到“家”的温暖。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对于这部分比较特殊的孩子的转化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在尽量不伤害孩子自尊的基础上,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做好工作,使他们真正摆脱内心的阴影,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总之,无论是学校、社会、家庭,对待这类孩子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关爱他们。如果世界都充满爱,这些孩子就会快乐地成长,走向成功的彼岸!他们才会有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农村;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
随着现在家庭离婚率的递增,单亲家庭已经是一个社会现象。由于单亲家庭的孩子得到的总是残缺的爱,其中“问题少年”的比例在不断攀升,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心智没有发展完全,是从幼儿期向少年期的过渡,这个时期的孩子更是需要父母“爱的浇灌”,单亲孩子的心理状况值得我们重视。每所学校都有一群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那一双双失望而有无奈的眼神无不让人为之心疼、焦虑。在我授课年级中,这样单亲家庭的孩子就有七、八个,无论是从他们的言行举止或是心理,都与正常的孩子有很大的差别,一般都是把不满透露在性格上,孤僻、冷漠、自卑,少与人交往,甚至采用暴力,上網等不良的行为来发泄。为此,这群孩子煞是让人头疼。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相亲相爱的父母,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学生,尤其是学生的正常、健康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可替代的良好教育因素。反之,无一个完整稳固的家庭的学生,其心理的发展容易产生偏差,思想行为上也就会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对于这些孩子如何进行心理疏导是我们心育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的一大问题。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几年来,我现在把接触到的单亲家庭的问题行为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并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及做法。
单亲家庭孩子常见的心理偏差有如下一些:
(一)自私狭隘
家庭的不健全,使得这些孩子做事情更多地从自身出发来考虑,因为缺少关爱和保护,他们首要的任务就是保护好自己,别人和集体的利益则往往不怎么关心。
(二)抵触叛逆
由于家庭的不健全,有些孩子不能正确对待,他们会认为这是他人或社会造成的,因此对他人和社会有抵触叛逆的心理,在学校里往往是老师让其往东,他却往西,让人伤透脑筋。有时即使是他人的好意帮助也得不到他们的理解,甚至被他们误解或曲解。
(三)抑郁冷漠
家庭的残缺使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失了应有的爱和保护。这些孩子有时候受到伤害也无处诉说,有了心事找不到倾诉的对象。这些矛盾逐渐在心里积压起来,是他们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因此常常人为地将自己封闭起来,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
(四)胆小孤僻
由于缺乏安全感,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胆小,不敢或不想与人交往。他们常常认为,如果少些与外界的接触就会少一些矛盾的产生,而矛盾少了自己就安全一些,这样时间久了,逐渐就会养成孤僻的性格。
(五)自卑敏感
家庭的不完整,使得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幸运,心理上的劣势会使他们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同时,他们对于其他人的交流也会很在意,生怕别人议论自己家庭的不幸,当别人议论他们自己比较敏感的话题时就会躲开。
(六)“早熟”霸道
单亲家庭的孩子有时会显得很早熟,表现在他们处理问题的时候比其他孩子“有心计”、与别人情感的交往上很“霸道”,这些都源自他们想赢得更多的友爱和关怀,不愿意被别人抛弃的心理。
(七)愤世嫉俗
这种心理往往是离异的父母们的憎恨所引发的,或者是由于单亲家庭的孩子受到了外界不公正的待遇所产生的,并且这种仇恨和憎恨会逐渐扩大范围,由对一个人或某种环境的憎恨扩展到对他人的不满、对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不满。他们往往会小题大做,引发和其他同学的矛盾,甚至有时会“主动”制造矛盾,掀起风波。
单亲家庭的学生有的问题行为不是仅仅是他们身上存在,正常家庭的学生也会出现这或那的问题行为,只是单亲家庭的学生容易出现,较为典型的存在种种问题行为。
针对这样一种现状,作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我们又该如何对待呢?我采用了下面的一些方法,还是挺有效果的。
(一)帮孩子清理心灵垃圾
单亲家庭的孩子内心常常淤积了很多负面情绪,但又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这就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同他们交流时要注意,倾听比言说更重要,他们的沉默寡言源于无人可诉、无处倾诉。因而要真心、耐心、细心地帮助他们释怀,消融他们的心灵伤痛,帮助他们清理心灵的垃圾,使他们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认识上的偏差,学会宽容他人,走出心理误区。
(二)教会学生自我调节
我们要帮助单亲家庭的孩子学会应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以及心理上的不适,掌握自我调节的科学方法,如补偿、疏导、宣泄、升华、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激励等。这样,孩子就能有效应对由挫折引起的不良情绪,维持心理平衡,增强适应能力,使自我意识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三)性别教育不可缺失
性别教育的缺失,是单亲家庭孩子出现心理偏差十分突出的问题。没有父亲的男孩或没有母亲的女孩,在性别角色的学习中缺乏最直接的模仿榜样,会给他们带来性别、心理方面的困惑。因此,除了提醒家长要注意亲戚朋友的性别资源教育孩子之外,还要帮助他们扩大活动范围和社交面,让孩子多与同学、同伴交流、合作,指导孩子阅读有关的书籍、报刊,观看相关电视、广播节目,从中释疑解惑,获得必备的常识与技能。
(四)给孩子另一个“家”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和游戏的重要场所,班级心理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同学既是学习的伙伴,也是生活的伙伴,更是情感的伙伴,同学问建立的良好伙伴关系对于抚平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灵上的伤口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使得他们有了归属感,享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所以,我们要给单亲子女补充家的温暖。单亲家庭的孩子不是缺父就是少母,他们得到的关怀只是正常孩子的一部分,他们寄希望能得到更多的爱。常说“学校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家,老师是他们的再生父母”此话不假,作为执教者,不仅仅扮演的是老师的角色,还要扮演家长的角色,在学校不仅传授他们的知识,还要教他们学会做人,关注他们的身心和健康。对于这类孩子相对于其他正常的学生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就要多得多,老师要随时关注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醒他们帮助他们。老师应放下架子,和谐平等的对待他们,老师和同学应尊重他们的人格,在情感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家长要和学校沟通,学校应当注重良好班级心理环境的创建,引导教育学生不要歧视、嘲笑单亲家庭学生,努力让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平等、尊重、轻松、和谐的班集体里感受到“家”的温暖。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对于这部分比较特殊的孩子的转化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在尽量不伤害孩子自尊的基础上,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做好工作,使他们真正摆脱内心的阴影,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总之,无论是学校、社会、家庭,对待这类孩子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关爱他们。如果世界都充满爱,这些孩子就会快乐地成长,走向成功的彼岸!他们才会有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