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育是审美能力的教育,是通过审美实践有意识地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其作用在于使人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以美的方式感受认识世界并改造社会,从而促进鲜活个性的张扬与发展,达到净化心灵、开化情感的目的。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美育因素,而语文教育中美育的因素,又融化了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目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美育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语文教材大多数文质兼美,是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家的心血和独特的风格给我们留下的完整的精神财富,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生活的美都汇集到这里,因此,语文教学是实施美的重要阵地,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加强美育,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美,学会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
当前,有些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总习惯使用传统的方法,抽象地分析课文,支离破碎的知识讲解、干巴巴的道德说教、画蛇添足的联系实际,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机械地读、背、写,做大量练习,造成学生负担重,费事费力,收效小,无益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如果教师语文教学把美育贯穿课堂的始终,把学生带入艺术的境界,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触发其情思,一词一句能使学生感受其情趣,一章一篇能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学生就会心往神驰,兴趣盎然,把语文学习当作一种艺术享受。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只要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他们就会乐于读书,不仅乐于课堂内,也乐于课堂外,不仅乐于欣赏美,更渴望创造美,这样的渴望也会变成热爱写作的诱因,同时,在美的欣赏中,陶冶性灵,修养道德,培养高尚的情操,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我想这样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借助文本载体品味意境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本思想内容主要通过语言这种载体展示给读者。”在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品味作品语言,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语言丰富内涵的领会、理解,而且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和语感。在作者的笔下,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显得格外的美:“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辅以静的修饰,极其形象、贴切地写出了月光的特点——无声、幽静而富有动感,如流水一般倾泄,毫不保留。在月光的照耀下,曲折幽静的荷塘上,作者独自一人尽享这美好的月色,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一个“画”字,更显极致——月影之美如诗如画,跃然纸上,月色之美,令人惊异,这种意境,如果没有作家的细致入微的体察和感悟,是难以摹状的。
借助文本客体感知形象美。審美教育属美学范围,语文教学不能脱离审美。高中语文教材中,大量的文学作品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审美客体。这些审美客体既有美的特质,也有滑稽的事物及具有悲剧性特质的事物,甚至丑陋怪诞的事物。凡是种种,均可成为审美教育的对象,如:极富象征意义、敢于发挥极致的黄鹂,勇于面对现实、乐观向上、战胜自我的史铁生,受尽折磨、不畏强暴的窦娥,坚贞不渝、渴望从良的杜十娘,惩恶扬善、嫉恶如仇的钱塘君,爱慕虚荣、历经磨难的玛蒂尔德,多愁善感、娇柔心细的林妹妹;又如:臭不可闻、缺乏活力的死水,狡猾奸诈、乘人之危、为富不仁的孙富,令人啼笑皆非、诚惶诚恐、自我封闭的别里科夫,严守礼教、冷若冰霜的鲁四老爷,一毛不拔、吝啬贪婪的葛朗台,刁钻泼辣、口蜜腹剑的王熙凤,满脸横肉、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康大叔。这些栩栩如生的客体或美丑,作者或讴歌或鞭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这些美的或丑的客体,进行正反对比,实施有效的审美教育。
深入生活汲取美。美,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关心生活,热爱生活,深入生活,就能时时感受美,处处发现美,经常汲取美。美就像一颗种子,只要播进学生的心田里,学生将会受益无穷。那么,在生活中就要做个有心人,多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个性、爱好和生活方式。但作为社会的一员,绝大部分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生活美好快乐,社会稳定进步,人们和睦相处。可是生活并不像人们想像得那样简单,它要复杂得多,因而人们生活中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有的行善积德,有的丧尽天良;有的勤俭持家,有的好逸恶劳;有的积极向上,有的腐化堕落……作为一个中学生,教师在不回避丑恶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会观察、多了解、思考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听听他人怎样与人交谈,看看他人怎样待人接物,学一学他人的温文尔雅,做做他人助人为乐的事,在耳濡目染中,学会分辨真、善、美与假、丑、恶,为自身写作积累素材和审美奠定基础。同时要多深入自然、了解自然。自然界中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鸟语花香以及人文景观,或动或静,或大或小,或有生命或无生命,五彩缤纷层出不穷,其中蕴藏着无限的自然美。教师不仅要挖掘文本中的自然美,而且要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深入自然,关注自然,并在自然中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让学生在欣赏山川河流的壮丽气势、云霞暮霜的奇妙变化、花草虫鱼的美丽多姿中,领略大自然的奥妙与神奇,从而陶冶自己的性情,增强写作的灵性。
从以上可以看出,美育在素质教育中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是多方面的。为了培养德、智、体等多方面发展的人才,我们应该重视美育,应该更加深入细致地研究美育,把美育渗透到学校教育中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自觉进入素质教育的发展轨道,培养出真正的新时期的人才。
当前,有些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总习惯使用传统的方法,抽象地分析课文,支离破碎的知识讲解、干巴巴的道德说教、画蛇添足的联系实际,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机械地读、背、写,做大量练习,造成学生负担重,费事费力,收效小,无益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如果教师语文教学把美育贯穿课堂的始终,把学生带入艺术的境界,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触发其情思,一词一句能使学生感受其情趣,一章一篇能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学生就会心往神驰,兴趣盎然,把语文学习当作一种艺术享受。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只要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他们就会乐于读书,不仅乐于课堂内,也乐于课堂外,不仅乐于欣赏美,更渴望创造美,这样的渴望也会变成热爱写作的诱因,同时,在美的欣赏中,陶冶性灵,修养道德,培养高尚的情操,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我想这样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借助文本载体品味意境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本思想内容主要通过语言这种载体展示给读者。”在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品味作品语言,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语言丰富内涵的领会、理解,而且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和语感。在作者的笔下,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显得格外的美:“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辅以静的修饰,极其形象、贴切地写出了月光的特点——无声、幽静而富有动感,如流水一般倾泄,毫不保留。在月光的照耀下,曲折幽静的荷塘上,作者独自一人尽享这美好的月色,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一个“画”字,更显极致——月影之美如诗如画,跃然纸上,月色之美,令人惊异,这种意境,如果没有作家的细致入微的体察和感悟,是难以摹状的。
借助文本客体感知形象美。審美教育属美学范围,语文教学不能脱离审美。高中语文教材中,大量的文学作品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审美客体。这些审美客体既有美的特质,也有滑稽的事物及具有悲剧性特质的事物,甚至丑陋怪诞的事物。凡是种种,均可成为审美教育的对象,如:极富象征意义、敢于发挥极致的黄鹂,勇于面对现实、乐观向上、战胜自我的史铁生,受尽折磨、不畏强暴的窦娥,坚贞不渝、渴望从良的杜十娘,惩恶扬善、嫉恶如仇的钱塘君,爱慕虚荣、历经磨难的玛蒂尔德,多愁善感、娇柔心细的林妹妹;又如:臭不可闻、缺乏活力的死水,狡猾奸诈、乘人之危、为富不仁的孙富,令人啼笑皆非、诚惶诚恐、自我封闭的别里科夫,严守礼教、冷若冰霜的鲁四老爷,一毛不拔、吝啬贪婪的葛朗台,刁钻泼辣、口蜜腹剑的王熙凤,满脸横肉、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康大叔。这些栩栩如生的客体或美丑,作者或讴歌或鞭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这些美的或丑的客体,进行正反对比,实施有效的审美教育。
深入生活汲取美。美,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关心生活,热爱生活,深入生活,就能时时感受美,处处发现美,经常汲取美。美就像一颗种子,只要播进学生的心田里,学生将会受益无穷。那么,在生活中就要做个有心人,多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个性、爱好和生活方式。但作为社会的一员,绝大部分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生活美好快乐,社会稳定进步,人们和睦相处。可是生活并不像人们想像得那样简单,它要复杂得多,因而人们生活中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有的行善积德,有的丧尽天良;有的勤俭持家,有的好逸恶劳;有的积极向上,有的腐化堕落……作为一个中学生,教师在不回避丑恶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会观察、多了解、思考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听听他人怎样与人交谈,看看他人怎样待人接物,学一学他人的温文尔雅,做做他人助人为乐的事,在耳濡目染中,学会分辨真、善、美与假、丑、恶,为自身写作积累素材和审美奠定基础。同时要多深入自然、了解自然。自然界中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鸟语花香以及人文景观,或动或静,或大或小,或有生命或无生命,五彩缤纷层出不穷,其中蕴藏着无限的自然美。教师不仅要挖掘文本中的自然美,而且要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深入自然,关注自然,并在自然中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让学生在欣赏山川河流的壮丽气势、云霞暮霜的奇妙变化、花草虫鱼的美丽多姿中,领略大自然的奥妙与神奇,从而陶冶自己的性情,增强写作的灵性。
从以上可以看出,美育在素质教育中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是多方面的。为了培养德、智、体等多方面发展的人才,我们应该重视美育,应该更加深入细致地研究美育,把美育渗透到学校教育中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自觉进入素质教育的发展轨道,培养出真正的新时期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