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散文 微型话题 创新意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012-02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也变得多样化,大家都在追求一种简单、高效的快节奏生活。随着“微博”的出现,全社会开始掀起一场“微”热浪,随之而来的就是“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一系列风靡网络的传播媒介。早些年在教育领域中,教师就进行过将影视资源引入语文教学中的尝试,例如在教学中引入“百家讲坛”“科学与探索”“感动中国”及一些经典名著的影视作品等,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但是这些影视资源一般来说时间过长,教师在引入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时间,这也给教师造成了困扰。近几年“微”时代的到来,“微课程”“微视频”也逐渐地影响着学习方式、课堂结构及师生交流模式。它们具有简短、高效的特点,解决了很多老师的困扰,也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支持。
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教学本着“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理念,打破了传统教师一味讲授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开始以“问题式教学”“话题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然而近几年,语文教师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为了创设“师生互动”的热闹氛围,课堂却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有些问题甚至毫无质量和启发性。针对这些问题,特级教师余映潮提出“主问题”的教学方式,倡导问题不求多但求精的理念。而散文阅读教学中“微型话题”的设置,实际上是对“主问题”教学方法的创新。余映潮老师认为,“利用微型话题,各抒己见”的教学手法,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表达自己真实的学习感受,师生之间形成活泼开放的多向交流教学结构。
一、“微型话题”的界定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学习效率,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因而“话题”式教学也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话题”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以一个话题为中心,以文本为基础,引发学生阅读、探讨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活动,自主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而“微型话题”则是由不同的小话题来组成的“话题群”,一个小话题就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几个“微型话题”,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主学习,这样的小话题内容简要明确,可操作性强,而且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
二、用“微型话题”组织散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意义
散文是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散文阅读教学占据着语文教学的大部分课时。阅读散文的关键点不在于了解所记叙、描述的客体,而在于领会记叙、描述中所灌注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例如阅读《散步》的关键点,不在于了解一家四口之间散步的过程,而在于体会其字里行间体现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学习理解《老王》的关键点,不在于“老王如何的善良”,而在于作者发现善良的那双眼睛。因此,学习散文的最终目的不是学习文章里所讲的内容,而是要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是学生要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用“微型话题”来组织散文阅读教学,提炼富有启发性的微型话题,创设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的空间,让学生真实自信地说话,成为知识的创造者,打破语文课堂“满堂问”“教师只说不听”“学生只听不说”等沉闷无聊的局面,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它其实是“问题教学”的一种延伸,是基于“问题教学”下更微观、细腻的实践教学。相比之下,“微型话题”式教学具有开放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一)开放性
课堂讨论是师生围绕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而解决问题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为什么学生总说对语文学科提不起兴趣?最重要的是因为老师的引导不到位。我们都说要立体教学,要从多方面对文本进行揣摩和探究,而“微型话题”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文本,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角度来阅读和赏析,而不再是由教师确定一个话题,学生再围绕这个话题进行讨论,相对而言,“微型话题”的设置更开放自由,更容易激发学生细读文本的兴趣。余映潮老师在执教《老王》一课时,通过四个微型话题来展开:1.课文第一段表达作用欣赏;2.课文铺垫手法欣赏;3.课文详写部分欣赏;4.课文最后一段的意蕴欣赏。这几个话题的设计既巧妙又有深度,学生不仅可以赏析“第一段表达作用”,还可以更进一步探讨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学生了解课文的铺垫手法有助于理清段落之间的联系;通过详写部分的语言赏析,学生可以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这几个话题都具有开放性,有深入探讨的价值。
(二)有效性
赞可夫说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旦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近年来,一些新鲜的学习模式让一些教师趋之若鹜,比如“小组合作”,有的学校总是让学生相对而坐,回答问题也总是让小组代表来发言,久而久之,喜欢发言的学生继续发言,不喜欢发言的学生保持沉默,这样的“小组合作”实际上取代了面向全班同学进行的有序、有效的训练。“微型话题”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自由探究话题内容,或自主学习,或合作交流。余映潮老师在出示“微型话题”后,他的要求是:每名同学自选一个话题;每名同学有八分钟的思考时间;把你的看法形成文字。这样的“微话题”,教师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收获到学生不同的对文本的解读,这样的阅读是富有学生个性的解读,打破了传统教师“一言堂”的教学,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三)可操作性
在“话题式”教学中,如果师生只是围绕“单一的话题”展开讨论,一般来说需要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去讨论和探究,有时候教师需要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讨论,有时候讨论着讨论着,学生离主题就越来越远,一些经验不足的教师反而收不回来,甚至一节课都讨论不出结果。如果把大的话题细微化,分成几个小话题,每个小话题都有自己的方向和主题,教师能够针对小话题来提出一些要求,并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控,利于操作。课堂讨论是一个生成知识的过程,话题越精炼,教师越能更好地把控。余映潮老师在“第一段表达作用”的讨论中,特别提醒学生“‘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这八个字总是联系在一起”,适度引导学生,不让学生偏离主题,在话题的原有知识层面上更进一层,成功利用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在此期间接受了合理的观点,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微型话题”的提出,确实对“话题式教学”起到了更进一步的细化作用,但同时也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备课期间应该反复、多角度地研读文本,不要被教学参考书所束缚,而要提炼、整合自己在钻研过程中的所感所得,借助相关的文献资料,从中发现有探讨价值,有利于启发学生、训练学生文本品读能力的“微型话题”,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责编 秦越霞)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012-02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也变得多样化,大家都在追求一种简单、高效的快节奏生活。随着“微博”的出现,全社会开始掀起一场“微”热浪,随之而来的就是“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一系列风靡网络的传播媒介。早些年在教育领域中,教师就进行过将影视资源引入语文教学中的尝试,例如在教学中引入“百家讲坛”“科学与探索”“感动中国”及一些经典名著的影视作品等,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但是这些影视资源一般来说时间过长,教师在引入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时间,这也给教师造成了困扰。近几年“微”时代的到来,“微课程”“微视频”也逐渐地影响着学习方式、课堂结构及师生交流模式。它们具有简短、高效的特点,解决了很多老师的困扰,也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支持。
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教学本着“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理念,打破了传统教师一味讲授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开始以“问题式教学”“话题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然而近几年,语文教师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为了创设“师生互动”的热闹氛围,课堂却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有些问题甚至毫无质量和启发性。针对这些问题,特级教师余映潮提出“主问题”的教学方式,倡导问题不求多但求精的理念。而散文阅读教学中“微型话题”的设置,实际上是对“主问题”教学方法的创新。余映潮老师认为,“利用微型话题,各抒己见”的教学手法,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表达自己真实的学习感受,师生之间形成活泼开放的多向交流教学结构。
一、“微型话题”的界定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学习效率,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因而“话题”式教学也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话题”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以一个话题为中心,以文本为基础,引发学生阅读、探讨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活动,自主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而“微型话题”则是由不同的小话题来组成的“话题群”,一个小话题就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几个“微型话题”,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主学习,这样的小话题内容简要明确,可操作性强,而且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
二、用“微型话题”组织散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意义
散文是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散文阅读教学占据着语文教学的大部分课时。阅读散文的关键点不在于了解所记叙、描述的客体,而在于领会记叙、描述中所灌注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例如阅读《散步》的关键点,不在于了解一家四口之间散步的过程,而在于体会其字里行间体现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学习理解《老王》的关键点,不在于“老王如何的善良”,而在于作者发现善良的那双眼睛。因此,学习散文的最终目的不是学习文章里所讲的内容,而是要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是学生要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用“微型话题”来组织散文阅读教学,提炼富有启发性的微型话题,创设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的空间,让学生真实自信地说话,成为知识的创造者,打破语文课堂“满堂问”“教师只说不听”“学生只听不说”等沉闷无聊的局面,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它其实是“问题教学”的一种延伸,是基于“问题教学”下更微观、细腻的实践教学。相比之下,“微型话题”式教学具有开放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一)开放性
课堂讨论是师生围绕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而解决问题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为什么学生总说对语文学科提不起兴趣?最重要的是因为老师的引导不到位。我们都说要立体教学,要从多方面对文本进行揣摩和探究,而“微型话题”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文本,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角度来阅读和赏析,而不再是由教师确定一个话题,学生再围绕这个话题进行讨论,相对而言,“微型话题”的设置更开放自由,更容易激发学生细读文本的兴趣。余映潮老师在执教《老王》一课时,通过四个微型话题来展开:1.课文第一段表达作用欣赏;2.课文铺垫手法欣赏;3.课文详写部分欣赏;4.课文最后一段的意蕴欣赏。这几个话题的设计既巧妙又有深度,学生不仅可以赏析“第一段表达作用”,还可以更进一步探讨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学生了解课文的铺垫手法有助于理清段落之间的联系;通过详写部分的语言赏析,学生可以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这几个话题都具有开放性,有深入探讨的价值。
(二)有效性
赞可夫说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旦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近年来,一些新鲜的学习模式让一些教师趋之若鹜,比如“小组合作”,有的学校总是让学生相对而坐,回答问题也总是让小组代表来发言,久而久之,喜欢发言的学生继续发言,不喜欢发言的学生保持沉默,这样的“小组合作”实际上取代了面向全班同学进行的有序、有效的训练。“微型话题”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自由探究话题内容,或自主学习,或合作交流。余映潮老师在出示“微型话题”后,他的要求是:每名同学自选一个话题;每名同学有八分钟的思考时间;把你的看法形成文字。这样的“微话题”,教师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收获到学生不同的对文本的解读,这样的阅读是富有学生个性的解读,打破了传统教师“一言堂”的教学,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三)可操作性
在“话题式”教学中,如果师生只是围绕“单一的话题”展开讨论,一般来说需要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去讨论和探究,有时候教师需要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讨论,有时候讨论着讨论着,学生离主题就越来越远,一些经验不足的教师反而收不回来,甚至一节课都讨论不出结果。如果把大的话题细微化,分成几个小话题,每个小话题都有自己的方向和主题,教师能够针对小话题来提出一些要求,并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控,利于操作。课堂讨论是一个生成知识的过程,话题越精炼,教师越能更好地把控。余映潮老师在“第一段表达作用”的讨论中,特别提醒学生“‘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这八个字总是联系在一起”,适度引导学生,不让学生偏离主题,在话题的原有知识层面上更进一层,成功利用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在此期间接受了合理的观点,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微型话题”的提出,确实对“话题式教学”起到了更进一步的细化作用,但同时也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备课期间应该反复、多角度地研读文本,不要被教学参考书所束缚,而要提炼、整合自己在钻研过程中的所感所得,借助相关的文献资料,从中发现有探讨价值,有利于启发学生、训练学生文本品读能力的“微型话题”,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