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中的公平

来源 :班主任之友·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00638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三年级的学生在劳动。劳动的任务是拔草。
  植物园里,砖缝里,随着春天的到来,长出了绿绿的野草,需要把它们清除掉。这个任务就交给了三年级的学生。
  根据情况,班主任把学生分成两组,任务也分成两块,一组拔植物园,一组拔砖缝里。然后每个组再把劳动任务细化,具体分配到每个学生头上。
  这样一布置,看起来是很好。每个学生都有明确而具体的任务了:谁干啥?谁干得咋样?都能清楚明了。班主任的任务只是监督落实。或者说,只是等着验收了。
  然而,我觉得问题来了。
  先说这个任务的划分吧。
  每份任务是不是一样多呢?这种拔草的任务,不可能像工业生产中的任务分配那样具体绝对,所以很难做到平均。当然,这个可以忽略。作为任务的分配者,我们可以尽量把它做到更好。
  关键是任务实施者,也就是劳动者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我们分配任务时,能否考虑到劳动者的实际情况呢?有的学生,从小在家受到的劳动锻炼比较多,因此劳动能力很强;有的学生娇生惯养,根本不会劳动;有的由于体质问题,劳动能力也比较欠缺;还有的则是那种好溜尖耍滑的学生,就会投机取巧。面对这几种学生,该如何给他们分配任务呢?
  我们班主任的一贯做法就是,平均分配任务,谁劳动完了,谁休息去。
  那么,对于那些先天体质较弱的学生,我们该不该照顾,少分配些任务给他们呢?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当然应该照顾。
  但是,从公平的角度来说,似乎有些不妥。凭啥我能干我就该多干,你不能干就可以少干?又不存在多劳多得的报酬问题,难免会打击能干者的积极性,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也许老师想从关爱学生、友好互助等角度,以劳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无私助人、不斤斤计较的好品质。但从另个角度来说,被照顾者是否会因此产生依赖心理:我体质差,别人就该照顾我。从而心安理得,甚至没了感恩心理。就算这个被照顾者心地善良,不会这么想,但是,从长远角度来说,他会不会因此而缺乏斗志,在将来的社会中缺乏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了呢?
  那种溜尖耍滑的学生,往往在规定的时间里无法完成劳动任务。此时,该怎么办呢?让他加班干完?时间从哪儿来?这又涉及到安全问题。可能到放学时间了,还让他一个人留在校园继续劳动吗?或者是要上课了,不让他上课继续劳动吗?
  我们经常性的做法是,批评这个学生一顿,然后让他抽时间把劳动任务干完(当然这几乎是空话,因为这样的学生往往是老油条了,他要真是乖巧听话的话,就不会出现这种状况了),或者就让那些勤劳踏实先干完的学生把他的任务干了。再不,就是牺牲个人时间,专门盯着他让他干完。但往往下次劳动他亦是如此。较真的班主任会和他继续斗下去,如此一来,我们班主任又要增加多少看不见的工作量啊。要不,怎么说教书育人是个良心活呢!那些缺乏耐性的班主任则会妥协,下次劳动就对他睁只眼闭只眼吧!如此,在这种劳动中还有公平可言吗?
  所以我们班主任可以这样做:跟过去在集体一样,大家干多干少一个样儿,全凭个人自觉。关键在于我们班主任本人,在于我们班主任怎么看待学生,看待校园劳动。要是我们把学生看成社会上的人,自然应采取对待社会劳动者的方法来对待学生。要是我们把学生看成受教育者,看成不懂事的孩子,自然在劳动的过程中对于“公平”二字就不那么在意。可问题是,现在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劳动者,现在的校园应该是学生踏入社会的实习地,是社会前站,此处的游戏规则应该和社会的一样啊。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很惭愧地认为教育不是万能的,或者说我们的教育者不是万能的,我们无法把每一个学生都教成勤勤恳恳的社会劳动者。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我们不否认教育的作用,但是对那种从一开始就在校园劳动中表现出偷懒耍滑的学生来说,我以为单凭思想教育,意义已是不大了。最好的办法是,让现实教育,让劳动教育。班主任从公平的角度出发,力争让每次劳动都公平,都像社会成人劳动那样公平,让学生在亲力亲为中身体得到锻炼,思想得到启迪,心灵得到净化。就如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湖北宜城环翠小学 龚生艳)
其他文献
儿子语录  儿子读二年级,时常有一些有意思的话从他嘴里蹦出来,下面记录一二:  儿子完成作业后整理书包。我看见他把几枝铅笔放在书包的侧袋里。我说:“那是铅笔的家吗,铅笔的家不是文具盒吗?”儿子说:“妈妈,我忘了告诉你了,它搬新家了。”  儿子准备做“读卡片”的作业。首先得找到卡片。卡片就在书架上,但凡长了眼睛的人都能看见。结果这小家伙怎么也找不到。眼睛在书架上来回搜寻也没发现目标。最终,在我的暗示
期刊
手记十五:匿名型表扬  匿名表扬自有它的好处:降低被表扬者的心理压力,每一个同学都有成为匿名者的可能,也能降低教师在统计、调查上的精力。有的匿名表扬,能激起学生讨论、追究的欲望,表扬的效能由此而放大。匿名表扬,分故意匿名、无意匿名。不管哪一种,只要心中有数,而不是稀里糊涂地表扬,匿名表扬的教育价值就会凸显出来。  统计粗略的匿名表扬  本学期要背的课文、片段,集中在一张表上,名为“背诵复习表”。回
期刊
1.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家庭是人成长的根本,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家庭不仅是孩子成长的根本,也是父母本人生活的根本。无论父母有多大的成就,孩子的教育一旦失败,整个人生就陷入悲剧。  2.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社会教育比家庭教育更重要。学校教育相对而言是最不重要的。  3.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将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
期刊
我们知道,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一旦养成了良好习惯,人生也就成功了一半。所以,如何培养刚从幼儿园走进小学的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就成了一大课题。但我们往往在教育过程中远离了儿童最本真的生命特征,过多地采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其结果导致教育的功效是短暂的,是不健康的,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  刚进入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乐于探索、缺乏耐心是他们最主要的特征,如果我们违背这些规律去实施教育,就有可能导
期刊
这个案例是比较常见的一个案例,如果我们把所谓的“帮助”两个字换成“控制”,就会很明白陈忆的感受。这样的控制,我看只能让陈忆有一种劳改犯的感觉——他被班上很多的同学押去生产一种自己不感兴趣的叫作“成绩”的产品。  陈忆的表现为什么反弹?我认为和陈忆在班级和小组里的重要性有很大的关系。老师认为陈忆如果被搞定,班上基本太平了,学生认为陈忆如果被搞定,小组就更上一层楼。我认为,老师要接受一个班级总有一些学
期刊
在班级管理方面,我从未停止过利用小组合作来提升管理实效的探索。从十多年前的“追梦组合”,到之后的“伙伴互助联盟”,直至如今的“成家立业行动”,一路摸索实践,走了诸多弯路,也得到了更多成长的收获。  当我尝试把班级管理的主力由班干部下移到小组之后,班级工作展现出来的条理性和有效性是超出我期待的。从学习到生活,从寝室到教室,无论是座位调整、卫生打扫,还是活动策划、成绩评定,都是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各小
期刊
我常常幻想着另外一种教育生活,能安静专注地教书育人,没有很多很多的“杂事”,没有很沉很沉的压力,不累得头晕目眩,中午可以小憩;有时间沉思,有时间阅读书写,有时间循着自己的意愿去实现自己的教育想法。  现实是没办法这样的。班主任,语文老师,品德与生活老师,一年级,80名学生,一个又一个通知,没完没了的检查,做了又做的假资料,领导不断强调的统考与名次,当这些成为教育生活的必有元素后,平凡的教育者就要如
期刊
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必修课。学校安排的劳动,无疑是让学生体会劳动价值、锻炼劳动技能的不可多得的机会。有的班主任和学生抓住了这机会,劳有所得,累并快乐;而有的班主任和学生跳不出劳动的任务性质,或应付差事,或叫苦不迭。《劳动中的公平》一文作者,有了对劳动教育和劳动价值的初步反思,可喜可贺。下面,笔者分享自己对待劳动的一些做法,与同侪探讨:  任务分配  劳动任务一来,绝对是班级大事,一经宣布,不是满堂叫好
期刊
关于班导师  湖北孝感刘佃英:在台湾有没有班主任这个职位?是兼职工作还是正式岗位?在师范学校里,有没有班主任这方面的培训?  Dr.Lin(台湾台南大学林进材教授,下同):台湾班主任叫班导师,有很系统的研究和培训。  湖北咸宁樊会武:在台湾如何考核导师?对学生的考核有哪些方面?如何操作?有哪些值得内地借鉴?  Dr.Lin:台湾的导师考核有相关的办法,简单来说,不能在一学期中发生任何有影响学生的事
期刊
《夏山学校》中,尼尔说:成长过程中,我们的身体不断衰老,这是显而易见的。也许你期待永葆童心,但心也随着岁月和经历,不断被叠印上各种各样的信息符号,增加负载,同样在沉重中衰老。原来,成年,沉重,陈旧,这就是成年人相比儿童的三大特征。我所说的“陈心”就是指成年人日趋陈旧的心。最近和小孩相处中,我的“陈心”有三次被小孩瞬间秒杀。那英的歌里有一句歌词——“就这样被你征服”,完全符合那一时刻我的灵魂体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