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震撼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就会情动辞发,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本文在“情感教育”定义的基础上,通过对情感教育和新课标的细致分析,阐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一系列策略。
【关键词】情感教育;小学语文
情感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情感教学的关键在于从激发学生的情感入手,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当前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将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在愉悦的、审美的满足中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
一、 注重自身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若想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情绪,则自己应先具有饱满的精神,激情四溢,让整个课堂充满活力与生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自己特有的感触、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打动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应深入了解课文,掌握作品的背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然后以自己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教师还可将自己的个性特点与作品相结合,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尽情挥洒。教学《母亲的恩情》一文时,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独特体会,然后结合教材,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古诗《游子吟》,并介绍其有关的背景知识,分析诗歌的具体情境,向学生生动而富有情感地分析与讲解《游子吟》,让学生在教师积极饱满的语言与情感中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之情,使他们形成体贴、孝敬父母以及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情感意识。语文教材是情感引发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将语文课作为情感表达的载体,充分发掘课本中蕴涵的情感,找出其结合点,以情促教、以情促学,从而激发与调动学生潜藏的情感因素,把师生的情感融于课本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课堂教学激情荡漾,并产生更多、更丰富的情感。
二、创设教学情境,以情境感染学生情感
通常而言,通过一定的情境可以产生一定的情感。同时,在情境之中,各类要素对情感的形成起着综合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课堂氛围的渲染,创设浓郁多彩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进入学习意境,因景生情,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习语文的强烈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手段设置一定的情境,调动课堂情感氛围。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如投影仪、多媒体等,向学生展示优美生动的画面,配以动听、悦耳的声音,再加上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渲染,学生就会如临其境,深受感染。
教学《七颗钻石》一文时,教师应充分发掘文章的主旨――“爱”是一种神奇的力量。那么,怎样使学生理解“爱”,进而理解课文的内涵,实现人本共鸣呢?教师可通过图文结合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凸显其个性发展。教师在课前应精心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展示课件,设置如下的情境:情境一:久旱的自然情景图。这样可以使学生联系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产生探究“水”与“爱”两者之间的关系的浓厚兴趣。当教师展示画面时,学生们议论纷纷,同时讲述他们的观后感。这样,有利于发挥与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自主学习与探究活动达到完美的统一。情境二:多景关联图。画面显示一个小女孩端水、送水,同时,配上文章中的相应片段。在图文结合中,让学生认真品读文章,并找出表现“爱的神奇”的语句,有利于学生领会文章内容。同时,也对文章进行了补充与延伸,给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而多彩的学习情境。情景三:钻石图片。教师可把七颗钻石变为心形,配上音乐《爱的奉献》。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走入作者所描绘的人物的心灵世界,引起情感共鸣,还可以使学生在感悟中渐渐体验课文中的意境,使心灵得到震撼,情感得到升华。
三、注重课文的阅读与朗读,促进学生情感领悟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的阅读是其个性化行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与讲解来替代学生的语文阅读实践,而应使他们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与情感,加深对语文阅读的理解与体验,并有所思考与领悟,以情感熏陶而得到思想启迪,同时体验到审美的乐趣。教学《沉香救母》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看看沉香是如何救母亲的;然后利用拼音轻读文章,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语句应多读几遍。通过让个别学生读第1~3三自然段后,教师展示句子:沉香的孝心感动了仙人。随后引入相关问题:你从何处体会到了沉香的“孝心”?然后让学生自由轻读第一、二自然段,找出体现沉香“有孝心”的词与句子。再分小组交流与讨论,讲讲自己的感受。最后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一路上,沉香不知翻过了多少座高山,也不知跨过了多少道深涧。饿了就采几只野果充饥,渴了就捧几口泉水喝喝。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画面与语句领悟到沉香救母的艰辛,充分表现他的“孝心”。当进入第四自然段的学习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出沉香当时的心情,同时展示课文插图,让学生发挥想象:当沉香见到母亲时,他们分别会说什么呢?教师可让两位学生看图尝试着配音,并适时作出提示。通过这样的阅读与朗读,能够更好地展示学生的理解、感受与体验,同时在画面的展示中,渲染情感,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他们与文本产生共鸣,使情感得到升华。
综上所述,情感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其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情感教育并善加运用,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文本的情感因素得以发掘并服务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之中,势必对小学语文教学起到推动的作用,而且也符合了《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应让情感成为教育教学的催化剂,从而实现对教学的增效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雁.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情感教育;小学语文
情感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情感教学的关键在于从激发学生的情感入手,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当前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将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在愉悦的、审美的满足中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
一、 注重自身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若想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情绪,则自己应先具有饱满的精神,激情四溢,让整个课堂充满活力与生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自己特有的感触、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打动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应深入了解课文,掌握作品的背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然后以自己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教师还可将自己的个性特点与作品相结合,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尽情挥洒。教学《母亲的恩情》一文时,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独特体会,然后结合教材,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古诗《游子吟》,并介绍其有关的背景知识,分析诗歌的具体情境,向学生生动而富有情感地分析与讲解《游子吟》,让学生在教师积极饱满的语言与情感中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之情,使他们形成体贴、孝敬父母以及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情感意识。语文教材是情感引发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将语文课作为情感表达的载体,充分发掘课本中蕴涵的情感,找出其结合点,以情促教、以情促学,从而激发与调动学生潜藏的情感因素,把师生的情感融于课本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课堂教学激情荡漾,并产生更多、更丰富的情感。
二、创设教学情境,以情境感染学生情感
通常而言,通过一定的情境可以产生一定的情感。同时,在情境之中,各类要素对情感的形成起着综合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课堂氛围的渲染,创设浓郁多彩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进入学习意境,因景生情,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习语文的强烈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手段设置一定的情境,调动课堂情感氛围。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如投影仪、多媒体等,向学生展示优美生动的画面,配以动听、悦耳的声音,再加上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渲染,学生就会如临其境,深受感染。
教学《七颗钻石》一文时,教师应充分发掘文章的主旨――“爱”是一种神奇的力量。那么,怎样使学生理解“爱”,进而理解课文的内涵,实现人本共鸣呢?教师可通过图文结合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凸显其个性发展。教师在课前应精心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展示课件,设置如下的情境:情境一:久旱的自然情景图。这样可以使学生联系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产生探究“水”与“爱”两者之间的关系的浓厚兴趣。当教师展示画面时,学生们议论纷纷,同时讲述他们的观后感。这样,有利于发挥与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自主学习与探究活动达到完美的统一。情境二:多景关联图。画面显示一个小女孩端水、送水,同时,配上文章中的相应片段。在图文结合中,让学生认真品读文章,并找出表现“爱的神奇”的语句,有利于学生领会文章内容。同时,也对文章进行了补充与延伸,给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而多彩的学习情境。情景三:钻石图片。教师可把七颗钻石变为心形,配上音乐《爱的奉献》。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走入作者所描绘的人物的心灵世界,引起情感共鸣,还可以使学生在感悟中渐渐体验课文中的意境,使心灵得到震撼,情感得到升华。
三、注重课文的阅读与朗读,促进学生情感领悟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的阅读是其个性化行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与讲解来替代学生的语文阅读实践,而应使他们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与情感,加深对语文阅读的理解与体验,并有所思考与领悟,以情感熏陶而得到思想启迪,同时体验到审美的乐趣。教学《沉香救母》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看看沉香是如何救母亲的;然后利用拼音轻读文章,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语句应多读几遍。通过让个别学生读第1~3三自然段后,教师展示句子:沉香的孝心感动了仙人。随后引入相关问题:你从何处体会到了沉香的“孝心”?然后让学生自由轻读第一、二自然段,找出体现沉香“有孝心”的词与句子。再分小组交流与讨论,讲讲自己的感受。最后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一路上,沉香不知翻过了多少座高山,也不知跨过了多少道深涧。饿了就采几只野果充饥,渴了就捧几口泉水喝喝。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画面与语句领悟到沉香救母的艰辛,充分表现他的“孝心”。当进入第四自然段的学习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出沉香当时的心情,同时展示课文插图,让学生发挥想象:当沉香见到母亲时,他们分别会说什么呢?教师可让两位学生看图尝试着配音,并适时作出提示。通过这样的阅读与朗读,能够更好地展示学生的理解、感受与体验,同时在画面的展示中,渲染情感,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他们与文本产生共鸣,使情感得到升华。
综上所述,情感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其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情感教育并善加运用,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文本的情感因素得以发掘并服务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之中,势必对小学语文教学起到推动的作用,而且也符合了《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应让情感成为教育教学的催化剂,从而实现对教学的增效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雁.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