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各行各业都在遭受疫情影响时,“西瓜小镇”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
2020年6月11日清早,庞各庄镇李家巷村李振超夫妇的瓜棚里就迎来了城里来摘瓜的第一批客人。“很多人选择早晨来,比较凉快。另外,因为昼夜温差的原因,早晨摘的瓜明顯要比中午摘的甜。”李振超的爱人毕瑞颖告诉记者。
庞各庄镇是北京市大兴区西瓜的主产地,产出的西瓜沙、甜、脆,早在明清时期,就被宫廷选为“贡瓜”,在京津一带颇负盛名。
在庞各庄镇,从事西瓜种植的瓜农有6000多户。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培育,2.5万亩的西瓜种植面积,100多个品种,1亿公斤的年产量,3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年产值,让庞各庄成为全国闻名的“西瓜小镇”。
在各行各业都在遭受疫情影响时,“西瓜小镇”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
超出预期
每年的春节期间,都是庞各庄大棚西瓜的育苗期。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身为村干部的毕瑞颖在村委会24小时值班,李振超也每天8小时在村口防疫卡点值守。“因为俩人都忙,我们错过了栽植西瓜幼苗的最佳时间,整整比别人晚了半个月。”毕瑞颖告诉记者,以往每年家里要种5个大棚,今年只种了两个。
李振超家种的吊秧瓜和大多数村民一样,属于冷棚瓜,5月中旬就开始大量上市。在原来的爬地瓜、大型瓜基础上改良的小型吊秧瓜,口感好,即便价格稍高,也很受市场欢迎。
毕瑞颖说,村里瓜农都有相对固定的销售渠道,今年的疫情给销售带来很多不便,但“通过电商、亲戚朋友的微信朋友圈和原有的销售渠道”,村民棚里的瓜都如期卖了出去。李振超说,今年西瓜的收购价,比往年普遍低了些,收入会受到一些影响。“往年靠种这茬儿西瓜,人均收入在一万多元人民币,今年可能会降到七八千元左右。”李振超说,“不过西瓜卖出去了,瓜农们就赚到了,这已经超出了大家的预期”。
多方努力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正赶上我们的育苗期,很多技术工人回家过年,滞留在外地没法回来。而如果错过了育苗期,就意味着瓜农全年会没有收入。”庞各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赵永和说,那段时间,镇村干部、西瓜种植合作社负责人一边要严把防疫抗疫关口,一边还要抓极为关键的西瓜育苗工作。
春节刚过,东义堂村西瓜育苗基地负责人孙建元就打电话到镇农业服务中心,称该基地嫁接工因疫情管控在外地不能返岗,棚里的100多万株幼苗无法按时完成嫁接,急需政府帮助。
“只能找本地嫁接工。”赵永和说,鉴于特殊时期用工成本的增高,当地政府决定“为每棵苗补助5分钱”,解了燃眉之急。就这样,在政府帮扶下,全镇14家育苗场不同程度地解决了“用工荒”问题,如期向瓜农们提供了总计1900多万株的西瓜幼苗。
“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做好服务。”赵永和介绍,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各西瓜种植合作社筹措防疫物资、农资,会同区里协调专家为西瓜管护提供技术支持,帮助瓜农联系销售等积极举措,在特殊时期给瓜农吃下了“定心丸”。
6月6日,大兴区区长王有国来到庞各庄的瓜棚内和瓜农们一起直播带货,推销大兴西瓜。目前,通过区、镇两级政府努力,庞各庄西瓜已与阿里巴巴、盒马鲜生、本来生活等销售平台成功对接,有力克服了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
多元销售
进入4月中旬,老宋瓜果专业合作社里的118亩大棚西瓜开始陆续上市。因为疫情管控,成熟的西瓜卖不出去。“这种情况,倒逼我们做线上销售。我们请‘第一带货主播’薇娅给我们直播带货,不到1秒钟,西瓜就卖出了1000箱。”老宋瓜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宋绍堂说,现在,瓜农们自己也在各平台开起了直播,一场直播下来,总能收到千八百箱订单。
宋绍堂一家三代人经历了从传统瓜农到新型职业瓜农的转变。他的父亲宋宝森,今年84岁,从小生活在庞各庄的瓜棚下,种出过很多罕见的大西瓜,从1997年第十届全国西甜瓜擂台赛开始,曾蝉联13届全国西瓜大赛冠军,因此获得了“瓜王”称号。
“我父亲那一代,种出西瓜后,只能蹲街,或套上马车装车后,走村串巷沿街叫卖;到我这一代,有了先进的育种场、育苗场,种的全是培育出的新品种,个性化强、品质好,迎合市场,种植和销售都走上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道路;我儿子这一代,电商经济迅猛发展,他们成为新型职业瓜农。”宋绍堂介绍,34岁的儿子宋志佳在京东、天猫等平台的电商销售,做得风声水起。“这是大势所趋。目前,电商途径销售的庞各庄西瓜已经占全年销量的30%左右。”
宋绍堂说,在庞各庄的一些村子,有很多新型职业瓜农都用快手、抖音等平台进行直播带货,这让全镇西瓜销售的渠道变得多元。“疫情催生出了更多新的销售模式,在传统销售渠道受阻的情况下,我们对接电商平台,积极开拓线上销售,线上销售较去年同期增加了200%。”宋绍堂说,为保证西瓜安全送达消费者手中,他们在长途运输包装上添加了“气柱”层,西瓜破损率控制在千分之一。
2020年6月11日清早,庞各庄镇李家巷村李振超夫妇的瓜棚里就迎来了城里来摘瓜的第一批客人。“很多人选择早晨来,比较凉快。另外,因为昼夜温差的原因,早晨摘的瓜明顯要比中午摘的甜。”李振超的爱人毕瑞颖告诉记者。
庞各庄镇是北京市大兴区西瓜的主产地,产出的西瓜沙、甜、脆,早在明清时期,就被宫廷选为“贡瓜”,在京津一带颇负盛名。
在庞各庄镇,从事西瓜种植的瓜农有6000多户。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培育,2.5万亩的西瓜种植面积,100多个品种,1亿公斤的年产量,3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年产值,让庞各庄成为全国闻名的“西瓜小镇”。
在各行各业都在遭受疫情影响时,“西瓜小镇”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
超出预期
每年的春节期间,都是庞各庄大棚西瓜的育苗期。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身为村干部的毕瑞颖在村委会24小时值班,李振超也每天8小时在村口防疫卡点值守。“因为俩人都忙,我们错过了栽植西瓜幼苗的最佳时间,整整比别人晚了半个月。”毕瑞颖告诉记者,以往每年家里要种5个大棚,今年只种了两个。
李振超家种的吊秧瓜和大多数村民一样,属于冷棚瓜,5月中旬就开始大量上市。在原来的爬地瓜、大型瓜基础上改良的小型吊秧瓜,口感好,即便价格稍高,也很受市场欢迎。
毕瑞颖说,村里瓜农都有相对固定的销售渠道,今年的疫情给销售带来很多不便,但“通过电商、亲戚朋友的微信朋友圈和原有的销售渠道”,村民棚里的瓜都如期卖了出去。李振超说,今年西瓜的收购价,比往年普遍低了些,收入会受到一些影响。“往年靠种这茬儿西瓜,人均收入在一万多元人民币,今年可能会降到七八千元左右。”李振超说,“不过西瓜卖出去了,瓜农们就赚到了,这已经超出了大家的预期”。
多方努力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正赶上我们的育苗期,很多技术工人回家过年,滞留在外地没法回来。而如果错过了育苗期,就意味着瓜农全年会没有收入。”庞各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赵永和说,那段时间,镇村干部、西瓜种植合作社负责人一边要严把防疫抗疫关口,一边还要抓极为关键的西瓜育苗工作。
春节刚过,东义堂村西瓜育苗基地负责人孙建元就打电话到镇农业服务中心,称该基地嫁接工因疫情管控在外地不能返岗,棚里的100多万株幼苗无法按时完成嫁接,急需政府帮助。
“只能找本地嫁接工。”赵永和说,鉴于特殊时期用工成本的增高,当地政府决定“为每棵苗补助5分钱”,解了燃眉之急。就这样,在政府帮扶下,全镇14家育苗场不同程度地解决了“用工荒”问题,如期向瓜农们提供了总计1900多万株的西瓜幼苗。
“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做好服务。”赵永和介绍,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各西瓜种植合作社筹措防疫物资、农资,会同区里协调专家为西瓜管护提供技术支持,帮助瓜农联系销售等积极举措,在特殊时期给瓜农吃下了“定心丸”。
6月6日,大兴区区长王有国来到庞各庄的瓜棚内和瓜农们一起直播带货,推销大兴西瓜。目前,通过区、镇两级政府努力,庞各庄西瓜已与阿里巴巴、盒马鲜生、本来生活等销售平台成功对接,有力克服了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
多元销售
进入4月中旬,老宋瓜果专业合作社里的118亩大棚西瓜开始陆续上市。因为疫情管控,成熟的西瓜卖不出去。“这种情况,倒逼我们做线上销售。我们请‘第一带货主播’薇娅给我们直播带货,不到1秒钟,西瓜就卖出了1000箱。”老宋瓜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宋绍堂说,现在,瓜农们自己也在各平台开起了直播,一场直播下来,总能收到千八百箱订单。
宋绍堂一家三代人经历了从传统瓜农到新型职业瓜农的转变。他的父亲宋宝森,今年84岁,从小生活在庞各庄的瓜棚下,种出过很多罕见的大西瓜,从1997年第十届全国西甜瓜擂台赛开始,曾蝉联13届全国西瓜大赛冠军,因此获得了“瓜王”称号。
“我父亲那一代,种出西瓜后,只能蹲街,或套上马车装车后,走村串巷沿街叫卖;到我这一代,有了先进的育种场、育苗场,种的全是培育出的新品种,个性化强、品质好,迎合市场,种植和销售都走上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道路;我儿子这一代,电商经济迅猛发展,他们成为新型职业瓜农。”宋绍堂介绍,34岁的儿子宋志佳在京东、天猫等平台的电商销售,做得风声水起。“这是大势所趋。目前,电商途径销售的庞各庄西瓜已经占全年销量的30%左右。”
宋绍堂说,在庞各庄的一些村子,有很多新型职业瓜农都用快手、抖音等平台进行直播带货,这让全镇西瓜销售的渠道变得多元。“疫情催生出了更多新的销售模式,在传统销售渠道受阻的情况下,我们对接电商平台,积极开拓线上销售,线上销售较去年同期增加了200%。”宋绍堂说,为保证西瓜安全送达消费者手中,他们在长途运输包装上添加了“气柱”层,西瓜破损率控制在千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