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因为摔倒发生骨折的事并不少见。有人在家洗澡滑倒,造成髋关节骨折;有人在买菜路上跌一跤,肩膀着地,肱骨上端骨折;还有的人过马路时被自行车撞倒,手撑地,手腕骨折;甚至有的老年人打个喷嚏竟造成椎体压缩性骨折……这种骨折,医学上称之为脆性骨折。
脆性骨折是指无外伤或轻微外伤情况下引起的骨折。这类骨折通常发生在正常外力不会折断的非创伤部位,如椎体、髋部、前臂、腕部等部位。脆性骨折又称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最严重后果,能使人致残。尤其是髋部(骨盆)骨折后1年之内,死于各种并发症者高达20%,而存活者中约50%致残,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而且,骨质疏松症及骨折的医疗和护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造成沉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
骨质疏松症最易发生人群是老年人,即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人群。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第七届全球脆性骨折大会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召开,国际脆性骨折联盟(FFN)发布了《全球行动呼吁》,希望引起业界和公众对骨质疏松症及脆性骨折的重视。
早期筛查,识别高危人群,及早精准防控
体型比较瘦的人(体重指数BMl<18),或伴有糖尿病、甲亢、胃肠道疾病,或父母有过脆性骨折史,长期使用激素(糖皮质激素)的人,都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骨质疏松的定义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脆性骨折增加和易于骨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若以骨密度值表示:低于同性别、同种族正常成人的骨峰值不足1个标准差(也就是平常说的T值),属于正常(T值>-1.0SD);降低1~2.5个标准差之间为骨量减少(T值在-1.0SD~-2.5SD);降低程度等于和大于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T值≤-2.5SD)。
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我国50岁以上绝经期女性的患病率约为20%,男性为8%~10%。骨量减少的人群更多。
驼背、行走不便、容易跌倒、脆性骨折,这些都是骨质疏松症的典型表现。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骨骼及关节疼痛,多无关节红肿变形,常伴有腰腿乏力、双下肢抽筋,弯腰、翻身、下蹲、行走等活动困难或受限制。一些患者有身材变矮、弯腰驼背的变化,许多患者可反复发生骨折,甚至轻微外力作用,如用力咳嗽、下蹲和晾晒衣被等均能导致骨折。
如何早期发现骨质疏松?最好的方法就是做骨密度检查。目前各地医院测试若方法很多,有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一分钟测试、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和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等,还有单光子吸收测定法(SPA)、双能X线吸收法(DXA)、外周骨DXA、超声波检测、定量CT(QCT)、立体骨密度测定与X光等等。
双能X线吸收仪(DXA)测定的骨密度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对于老年人就诊主诉腰背疼痛或胸部疼痛,以及查体发现存在背驼或脊柱侧弯等,就应该进行胸、腰椎(T4-L6)正侧位X线摄片检查,以便及早发现骨折,及早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规范治疗,合理使用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编写并发布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版),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补充足量的钙、维生素D,在此基础上合理使用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如双膦酸盐等)治疗。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和使用骨健康基本补充剂(钙剂与维生素D)是防治骨质疏松的基础措施。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包括注意加强营养,均衡膳食;充足日照;规律运动;以及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避免过量饮用碳酸饮料、尽量避免或少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等。
钙剂和维生素D是骨健康基本补充剂,现有的所有抗骨质疏松药物,都要基于钙和维生素D的充足补给才能发挥疗效。在此基础上,方适宜使用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如双膦酸盐等)治疗。
2017年新版指南推荐,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的适应证主要包括三类人:经骨密度检查确诊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已经发生过椎体和髋部等部位脆性骨折者;骨量减少,具有高骨折风险的患者。
目前,临床应用最廣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是双膦酸盐类。双膦酸盐是人工合成的一类焦磷酸盐类似物,迄今临床用的双膦酸盐类已产出三代产品:第一代为羟乙基二膦酸盐(邦得林),作用较弱且抑制骨矿化,胃肠道不良反应大;第二代氯甲双膦酸盐(骨膦)和帕米膦酸盐(博宁),均能抑制骨吸收,而且不影响骨骼矿化;第三代包括阿仑膦酸盐、利塞膦酸盐、伊班膦酸盐和唑来膦酸盐等。其抑制骨吸收的作用较第一代羟乙基二膦酸盐强1000-10000倍,且治疗剂量不引起骨矿化障碍。其中阿仑膦酸钠(福善美)应用最多,被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为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一线药物。
对于有低度和中度骨折风险者,如较年轻的绝经后女性以及骨密度水平较低但无骨折史者,首选口服药物治疗。对口服不能耐受,或有禁忌,或依从性欠佳及高骨折风险者,如多发椎体骨折或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骨密度极低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注射制剂(如唑来膦酸、特立帕肽或迪诺塞麦等)。如仅椎体骨折高风险,而髋部和非椎体骨折风险不高的患者,可考虑选用雌激素或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新发骨折伴疼痛的患者可考虑短期使用降钙素。
很多骨质疏松症患者认为,就像治疗感冒和肺炎一样,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只要吃两三个月就行了。实际上,抗骨质疏松症治疗时间相对比较长,虽然不要终身吃药,根据指南的要求,需要服用1~3年,至少1年;有过脆性骨折的人需要服用3~5年,不超过5年;静脉用药需要达到3年。
冬天多活动 多晒太阳,把防跌倒放在首位
70%的高龄老年人死亡都是因为跌倒导致的并发症,导致死亡的不仅是骨折,也可能是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等,冬天多活动和多晒太阳可增加骨密度,预防跌倒。
首先是未病先防。老年人不宜到人多和车多的地方活动,下雨、下雪或地上积水、结冰时不要外出,以免跌倒而发生骨折。不要攀登梯子或爬高活动,不宜在陡坡上行走,因老年人下肢无力,反应迟钝而易跌倒。平时出门时,须缓步慢行,若有眼花、耳聋、头晕等症状时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要有帮助搀扶走路或手拄拐杖。夜间上厕所之前,应先在床沿坐上片刻,以使腿部肌肉力量处于兴奋状态,并可防止体位改变时的一时性低血压的发生。洗澡时,要准备好小凳子,坐着穿裤和鞋,防止跌倒。跌倒,是导致老年人骨折的直接原因。预防跌倒,其意义甚至大于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本身。预防跌倒应放在冬天老人防治工作首位。其次要练功强身。不要老是在家里,要经常到户外进行适度的锻炼,多呼吸新鲜空气,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保健操等项目。多活动能使血液中的钙质更多地在骨骼内存留,可增加骨密度,同时增加肌肉的力量,减少骨折的发生。此外要多晒太阳。晒太阳是一种很好的补钙方法,温暖的阳光可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它既可作为骨健康基本补充剂,也可作为抗骨质疏松症特异性的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