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资助工作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学业与发展,更体现高校管理水平、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关乎高校美誉度。提升高校资助工作精准化科学化水平,不仅可以进一步发挥高校资助工作的能动性,切实解决学生亟需解决的问题及克服的困难,帮助促进学生成长,还可以侧面帮助高校发现管理问题,提升高校管理水平。本文主要探讨了提升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化及科学化的策略、高校资助应秉持的原则、高校资助的基础补给,希望可以从理论上促进高校资助工作的完善与提升。
关键词:高校资助;精准化;科学化;
高校资助工作一直存在两大难点,一是真假贫困辨别难;二是资助有效性的测评难。国内的大多数高校虽然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包括让贫困生所属生源地的民政部门开具贫困证明、班级同学互评认定等,但是收效甚微,甚至部分方法严重僭越了学生的隐私权与自尊。高校需进一步恰当地践行精准化、科学化的资助方针,才能达成资助的目的——暖人心、扶人志、教育人。
一、提升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化及科学化的策略
(一)根据学生困难种属及层次确定资助名目及资助金额
挖掘事实,适应事实,根据预资助学生的生源地收入水平与学生家庭收入之间的差距,学生消费水平与非困难学生平均消费水平之间的差距,学生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学生对资助金的使用计划,学生的个性特征及特长、就业及创业计划,学生在某阶段某一方面的表现情况,学生的可塑性分析等确定资助名目及资助金额。一方面,确认学生是需要被资助的,保障教育公平;另一方面,确保资助的有效性,真正达到扶人志的目的。
(二)设置严苛的资助条件
区别化资助,根据资助初衷设置具体资助名目的具体资助条件,一方面,使资助更为客观、理性、有理可据;另一方面,侧面促进资助对象成长,达成资助目标。资助条件的设置应秉持一定范围内的相对公平原则及有效促进原则,坚决不资助无成长的学生。
(三)将常态资助与动态资助相结合
尊重、遵从变化,依据社会与高校经济、学生个人成长等的发展态势在进行常规性资助的基础上,对需要资助的学生进行动态资助。一方面,保障资助的适时性,激发学生潜力,促进学生成长;另一方面,保障资助的公平性,不冷落每一位需要受资助的学生。
(四)将物质资助与技术资助、精神资助相结合
双效合力,物质资助可以满足学生的物质需求,技术资助可以满足学生的技术需求,精神资助可以激发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求的正能量,三者缺一不可。一方面,现时的校园不缺乏创新型学生,人才发展壁垒多为技术壁垒,技术资助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突破,获得心理及物质满足;另一方面,个性化、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学生的主张相对多变,理想的恒定性差,需要就其某一方面进行精神鼓励;碎片化时代,安全感、存在感相对缺乏,精神资助可以激发学生的自我安全感与自我存在感。
(五)将学生自荐与高校发现相结合
送暖到心,在保障学生公平自荐的同时,主动发现学生优势,提醒学生相关方面的注意,助力学生成长。将自知自觉与他知他觉相结合,鼓励教师主动发现可塑之才,鼓励学生举荐可塑之才,对发生困难的可塑之才进行资助。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培养真正的人才;另一方面,践行开放式大学的核心理念,多元化培养人才。
(六)活化资助形式
借力发力,将企业、个人充分吸收到高校资助体系中来,使资金来源、技术支持来源多元化。一是,或由政府牵线,主动联系企业,与之建立纯粹的物质资助或技术互助关系,或校企合作,共同资助培养人才;二是,或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助,鼓励家庭条件或自身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主动资助需要资助的同学,或鼓励家庭条件或自身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以贷款形式将盈余资金借贷给学校,由学校发放给可以确认归还本息的学生。
二、高校资助应秉持的原则
(一)不僭越学生隐私与自尊
无论是学生的个人消费状况,还是其家庭的收入支出情况、成员健康状况等均属于学生的隐私,所以,高校在进行相关调研取证时,需要有限地调研取证,尽可能地保护学生的隐私,维护学生的自尊,防止加重被调查、被公示学生的不安全感与自卑感,杜绝激发非受资助生的排他心理。时下,可借助大数据论证的方式,确定需要资助的对象。
(二)有限的责任
现阶段,高校资助基本无力达成暖人心、扶人志、教育人的目标,一是部分贫困学生将受资助理解为理所当然的行为,不知感恩与报答;二是学生消费的方向方式不同,资助资金用处各异,资助不能准确到位地扶人志。基于以上两点,建议高校为受资助者制定有限的责任,当责任不能完成时,受资助者需接受一定程度的惩罚,例如无法继续享受资助、返还部分资助金等。
(三)相对公平
高校资助的目的有二:一是保障教育公平;二是激励人才发展,所以,资助对象不应局限于家庭困难学生。以鼓励人才发展为目的,高校应扩大资助范围,关注并不吝惜对可塑之才的资助。
三、高校资助的基础补给
(一)制定相对完善的资助制度
按章办事,按需办事,高校需制定相对完善的资助制度,形成体系。一方面,使资助有章可循,降低感性资助发生的可能;另一方面,使具体工作量化、细化、可操作化,真正使高校工作“精”“准”“科学”。
(二)建立资助机构
建立专门的资助机构,由资助机构专门负责资助事宜,具体包括制定宣传资助制度、识别家庭經济困难学生、建立运转有偿资助平台、联系第三方资助机构或个人等。资助机构的组成成员应尽可能的包括具有一定资助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与学生交往最为密切、能够与学生进行深度交流、相对更为了解学生的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此外,为保障资助的合理性,还需要招纳兼职人员,例如学生生源地基层民政部门资助中心工作人员、基层部门群众工作宣传联络员等。高校资助工作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学业与发展,更体现高校管理水平、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关乎高校美誉度。提升高校资助工作精准化科学化水平,不仅可以进一步发挥高校资助工作的能动性,切实解决学生亟需解决的问题及克服的困难,帮助促进学生成长,还可以侧面帮助高校发现管理问题,提升高校管理水平。提升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化及科学化的策略、高校资助应秉持的原则、高校资助的基础补给,进一步从理论上促进高校资助工作的完善与提升。
关键词:高校资助;精准化;科学化;
高校资助工作一直存在两大难点,一是真假贫困辨别难;二是资助有效性的测评难。国内的大多数高校虽然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包括让贫困生所属生源地的民政部门开具贫困证明、班级同学互评认定等,但是收效甚微,甚至部分方法严重僭越了学生的隐私权与自尊。高校需进一步恰当地践行精准化、科学化的资助方针,才能达成资助的目的——暖人心、扶人志、教育人。
一、提升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化及科学化的策略
(一)根据学生困难种属及层次确定资助名目及资助金额
挖掘事实,适应事实,根据预资助学生的生源地收入水平与学生家庭收入之间的差距,学生消费水平与非困难学生平均消费水平之间的差距,学生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学生对资助金的使用计划,学生的个性特征及特长、就业及创业计划,学生在某阶段某一方面的表现情况,学生的可塑性分析等确定资助名目及资助金额。一方面,确认学生是需要被资助的,保障教育公平;另一方面,确保资助的有效性,真正达到扶人志的目的。
(二)设置严苛的资助条件
区别化资助,根据资助初衷设置具体资助名目的具体资助条件,一方面,使资助更为客观、理性、有理可据;另一方面,侧面促进资助对象成长,达成资助目标。资助条件的设置应秉持一定范围内的相对公平原则及有效促进原则,坚决不资助无成长的学生。
(三)将常态资助与动态资助相结合
尊重、遵从变化,依据社会与高校经济、学生个人成长等的发展态势在进行常规性资助的基础上,对需要资助的学生进行动态资助。一方面,保障资助的适时性,激发学生潜力,促进学生成长;另一方面,保障资助的公平性,不冷落每一位需要受资助的学生。
(四)将物质资助与技术资助、精神资助相结合
双效合力,物质资助可以满足学生的物质需求,技术资助可以满足学生的技术需求,精神资助可以激发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求的正能量,三者缺一不可。一方面,现时的校园不缺乏创新型学生,人才发展壁垒多为技术壁垒,技术资助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突破,获得心理及物质满足;另一方面,个性化、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学生的主张相对多变,理想的恒定性差,需要就其某一方面进行精神鼓励;碎片化时代,安全感、存在感相对缺乏,精神资助可以激发学生的自我安全感与自我存在感。
(五)将学生自荐与高校发现相结合
送暖到心,在保障学生公平自荐的同时,主动发现学生优势,提醒学生相关方面的注意,助力学生成长。将自知自觉与他知他觉相结合,鼓励教师主动发现可塑之才,鼓励学生举荐可塑之才,对发生困难的可塑之才进行资助。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培养真正的人才;另一方面,践行开放式大学的核心理念,多元化培养人才。
(六)活化资助形式
借力发力,将企业、个人充分吸收到高校资助体系中来,使资金来源、技术支持来源多元化。一是,或由政府牵线,主动联系企业,与之建立纯粹的物质资助或技术互助关系,或校企合作,共同资助培养人才;二是,或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助,鼓励家庭条件或自身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主动资助需要资助的同学,或鼓励家庭条件或自身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以贷款形式将盈余资金借贷给学校,由学校发放给可以确认归还本息的学生。
二、高校资助应秉持的原则
(一)不僭越学生隐私与自尊
无论是学生的个人消费状况,还是其家庭的收入支出情况、成员健康状况等均属于学生的隐私,所以,高校在进行相关调研取证时,需要有限地调研取证,尽可能地保护学生的隐私,维护学生的自尊,防止加重被调查、被公示学生的不安全感与自卑感,杜绝激发非受资助生的排他心理。时下,可借助大数据论证的方式,确定需要资助的对象。
(二)有限的责任
现阶段,高校资助基本无力达成暖人心、扶人志、教育人的目标,一是部分贫困学生将受资助理解为理所当然的行为,不知感恩与报答;二是学生消费的方向方式不同,资助资金用处各异,资助不能准确到位地扶人志。基于以上两点,建议高校为受资助者制定有限的责任,当责任不能完成时,受资助者需接受一定程度的惩罚,例如无法继续享受资助、返还部分资助金等。
(三)相对公平
高校资助的目的有二:一是保障教育公平;二是激励人才发展,所以,资助对象不应局限于家庭困难学生。以鼓励人才发展为目的,高校应扩大资助范围,关注并不吝惜对可塑之才的资助。
三、高校资助的基础补给
(一)制定相对完善的资助制度
按章办事,按需办事,高校需制定相对完善的资助制度,形成体系。一方面,使资助有章可循,降低感性资助发生的可能;另一方面,使具体工作量化、细化、可操作化,真正使高校工作“精”“准”“科学”。
(二)建立资助机构
建立专门的资助机构,由资助机构专门负责资助事宜,具体包括制定宣传资助制度、识别家庭經济困难学生、建立运转有偿资助平台、联系第三方资助机构或个人等。资助机构的组成成员应尽可能的包括具有一定资助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与学生交往最为密切、能够与学生进行深度交流、相对更为了解学生的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此外,为保障资助的合理性,还需要招纳兼职人员,例如学生生源地基层民政部门资助中心工作人员、基层部门群众工作宣传联络员等。高校资助工作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学业与发展,更体现高校管理水平、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关乎高校美誉度。提升高校资助工作精准化科学化水平,不仅可以进一步发挥高校资助工作的能动性,切实解决学生亟需解决的问题及克服的困难,帮助促进学生成长,还可以侧面帮助高校发现管理问题,提升高校管理水平。提升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化及科学化的策略、高校资助应秉持的原则、高校资助的基础补给,进一步从理论上促进高校资助工作的完善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