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成为了潮流,但,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又没有深刻的理解,许多教师感觉自己让多媒体教学绑架了,不会进行更为有效的教学设计了。
通过学习和对自己的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我认为,应用多媒体教学目的在于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应关注学生应当接受什么,学到了什么方法,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解文本。多媒体不仅要满足适应教师教学的需要,更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使用多媒体,学会利用多媒体资源巧妙设计教学,让它为我们的教学助力,让它为我们的教学增添情趣,从而使语文教学更加高效。下面我就以《秋天》课例来浅谈一下如何利用多媒体助力文本理解。
北大附中程翔老师在他的《一个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中认为:阅读教学主要是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接阅读来完成的,过分依赖媒体中介,可能会破坏阅读中的语感,限制想象力。多媒体的运用要遵循因地制宜、因需而设的原则,而非为用而用,注意忌繁不忌简。多媒体的使用不是越多越好,能够较好达成对内容的理解即可。在教学设计里要考虑学生的活动占主要部分,能让学生在多媒体的启发下,积极地调动起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更好地参与思考与回答,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例如笔者在教人教版七上《秋天》一文时,对诗文内容理解环节只借助了三张PPT和一段视频朗诵。
第一张PPT出示一张农家瓜果满院的图片。
师:这幅图画让你想到了哪节诗文?一起来读读。
生:第一节诗文。
大家一起朗读该节。接着该张PPT上显示:“震落了露珠,伐木声飘出幽谷,放下镰刀,用背篓来装瓜果,秋天在农家里。”
师:上面是去掉了一些修饰词的诗文,大家读读,说说感觉如何。
生:去掉后读起来没有原诗感觉好,没有味道了。
师:去掉后诗索然无味了,下面我们一句句来探讨分析一下这些修饰词的作用。
师生一起进行探讨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品读这一节诗。
第二张PPT出示一幅清晨捕鱼画面。
师:清晨,江面上,月光在闪耀,渔民拉起了渔网。请同学们自读第二节,用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自己去解决第二节内容理解。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交流,一会儿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
生探讨后,师:我们来交流你对这一节诗的品味,你可以任选一词或一个句子来谈。
生回答积极,争论激烈,侧重于“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的理解和渔民到底有没有收获上。教师归结,出示第二节朗诵视频,学生跟读,体味朗读之美,感受那份似无实有的收获之情。
第三张PPT出示一幅只有小溪和羊群在草原上的画面,辅以《平湖秋月》箫独奏的音乐。
师:联系第三节诗,你觉得这画面上还需要增添什么内容吗?两者意境有什么不同?分小组讨论。
生讨论,有认为增加牧羊女和牧童,符合诗中描述;有反对者说不需增加内容,这样更给人一种想象的空间。有认为写了牧羊女的爱情,有人认为不是爱情。争论中,教师告诉学生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才二十岁,让学生探究一下诗人的当时心境,更好地体会到诗中其实充满了对青春和成长的希望。
王维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何其芳先生的《秋天》亦诗亦画。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笔者注意了文本特点和信息的搜集与筛选,融合设计教学,运用多媒体创造问题情境,一步一步导入,环环相扣。三节诗同样用画面导入,但方式各有不同。第一节看画面联想诗文,读诗文做比较,体会修饰词的重要作用,进而理解该节内容。对于第二节诗文,我只是出示了一幅清晨打渔图画面,让学生按学习第一节诗文方法体味第二节内容,小组交流,班级展示,然后让学生欣赏朗诵,加深体会那种悠然自得的心境。第三节诗的教学,就出示了一张只有草原上羊群和溪流的画面,让学生思考问题,辅以《平湖秋月》箫独奏的音乐,更好地把学生带入那种让人思绪飘飞的空旷辽远的境界里。课后,有个老师说,她曾费力在网上到处也搜不到适合第三节的图片,原来设计成这样,反而让学生打开思维,倒是更有利于教学了。这说明我们不能被媒体所局限,只要设计好,就能充分利用媒体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总之对于能够让学生涵泳的文章,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孔乙己》此类文章,我们要少用多媒体,要始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要限定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发表各自感受,既放开,又收拢,最终就能落实到阅读能力的提高上来。
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一定要注意给学生留出思考的余地,充分调动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温儒敏教授告诉我们,不能滥用多媒体。我们要遵循的原则就是要符合课程标准,遵循教学规律,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从优化教学过程出发,该简则简,该繁则繁,实现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最佳整合,让多媒体成为协助我们教学的有利武器。
★作者单位:河北沙河市第三中学。
通过学习和对自己的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我认为,应用多媒体教学目的在于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应关注学生应当接受什么,学到了什么方法,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解文本。多媒体不仅要满足适应教师教学的需要,更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使用多媒体,学会利用多媒体资源巧妙设计教学,让它为我们的教学助力,让它为我们的教学增添情趣,从而使语文教学更加高效。下面我就以《秋天》课例来浅谈一下如何利用多媒体助力文本理解。
北大附中程翔老师在他的《一个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中认为:阅读教学主要是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接阅读来完成的,过分依赖媒体中介,可能会破坏阅读中的语感,限制想象力。多媒体的运用要遵循因地制宜、因需而设的原则,而非为用而用,注意忌繁不忌简。多媒体的使用不是越多越好,能够较好达成对内容的理解即可。在教学设计里要考虑学生的活动占主要部分,能让学生在多媒体的启发下,积极地调动起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更好地参与思考与回答,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例如笔者在教人教版七上《秋天》一文时,对诗文内容理解环节只借助了三张PPT和一段视频朗诵。
第一张PPT出示一张农家瓜果满院的图片。
师:这幅图画让你想到了哪节诗文?一起来读读。
生:第一节诗文。
大家一起朗读该节。接着该张PPT上显示:“震落了露珠,伐木声飘出幽谷,放下镰刀,用背篓来装瓜果,秋天在农家里。”
师:上面是去掉了一些修饰词的诗文,大家读读,说说感觉如何。
生:去掉后读起来没有原诗感觉好,没有味道了。
师:去掉后诗索然无味了,下面我们一句句来探讨分析一下这些修饰词的作用。
师生一起进行探讨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品读这一节诗。
第二张PPT出示一幅清晨捕鱼画面。
师:清晨,江面上,月光在闪耀,渔民拉起了渔网。请同学们自读第二节,用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自己去解决第二节内容理解。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交流,一会儿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
生探讨后,师:我们来交流你对这一节诗的品味,你可以任选一词或一个句子来谈。
生回答积极,争论激烈,侧重于“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的理解和渔民到底有没有收获上。教师归结,出示第二节朗诵视频,学生跟读,体味朗读之美,感受那份似无实有的收获之情。
第三张PPT出示一幅只有小溪和羊群在草原上的画面,辅以《平湖秋月》箫独奏的音乐。
师:联系第三节诗,你觉得这画面上还需要增添什么内容吗?两者意境有什么不同?分小组讨论。
生讨论,有认为增加牧羊女和牧童,符合诗中描述;有反对者说不需增加内容,这样更给人一种想象的空间。有认为写了牧羊女的爱情,有人认为不是爱情。争论中,教师告诉学生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才二十岁,让学生探究一下诗人的当时心境,更好地体会到诗中其实充满了对青春和成长的希望。
王维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何其芳先生的《秋天》亦诗亦画。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笔者注意了文本特点和信息的搜集与筛选,融合设计教学,运用多媒体创造问题情境,一步一步导入,环环相扣。三节诗同样用画面导入,但方式各有不同。第一节看画面联想诗文,读诗文做比较,体会修饰词的重要作用,进而理解该节内容。对于第二节诗文,我只是出示了一幅清晨打渔图画面,让学生按学习第一节诗文方法体味第二节内容,小组交流,班级展示,然后让学生欣赏朗诵,加深体会那种悠然自得的心境。第三节诗的教学,就出示了一张只有草原上羊群和溪流的画面,让学生思考问题,辅以《平湖秋月》箫独奏的音乐,更好地把学生带入那种让人思绪飘飞的空旷辽远的境界里。课后,有个老师说,她曾费力在网上到处也搜不到适合第三节的图片,原来设计成这样,反而让学生打开思维,倒是更有利于教学了。这说明我们不能被媒体所局限,只要设计好,就能充分利用媒体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总之对于能够让学生涵泳的文章,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孔乙己》此类文章,我们要少用多媒体,要始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要限定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发表各自感受,既放开,又收拢,最终就能落实到阅读能力的提高上来。
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一定要注意给学生留出思考的余地,充分调动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温儒敏教授告诉我们,不能滥用多媒体。我们要遵循的原则就是要符合课程标准,遵循教学规律,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从优化教学过程出发,该简则简,该繁则繁,实现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最佳整合,让多媒体成为协助我们教学的有利武器。
★作者单位:河北沙河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