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学科是小学阶段基础教育课程之一,课堂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阵地,对数学教学质量与学生的数学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近年来,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深化,也促使广大教师纷纷为落实高效课堂献计献策。为此,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策略是十分必要的。在此,本文从“利用情境创设”“合理利用小组模式”“注意课堂评价”几方面出发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期能推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评价
课堂教学是教师进行教育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需要教师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和资源,并且还要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各方面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说,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不小的挑战。接下来,本文就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讨了有效性提升策略。
一、利用情境创设,降低数学学习难度
数学教材中的知识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的,尤其是高年级的数学,对于学生而言是有一定的挑战的。再加上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过于单调枯燥、毫无新意,所以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也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考虑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创新数学课堂,而创设情境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在情境创设方面,教师可以利用一定的生活化元素、问题、图画视频甚至故事等多种资源,有效激发起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其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都集中到课堂上来。
例如,在教学“圆柱与圆锥”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一台起重机将沙土缓缓倒在地面上的视频,然后问学生:这堆沙土在地面上是什么形状?以此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再如,在学习“圆”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找出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体和球形物体,如乒乓球、硬币、玻璃球等,以便学生了解圆形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使其对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再扩展诸如半径和直径的理论概念,让学生结合以上的生活经验来学习,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和结合生活都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数学理解难度。当然,除此之外情境创设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来有选择性地运用。
二、合理利用小组模式,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是数学课堂的主体。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是新课改要求的教学必要条件,而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应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发挥学生们的学习潜能。而且很多数学问题都不是只有一种解决方法,通过合作学生可以产生思维方面的碰撞,发散自己的思维,找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多种角度与方法,有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合理利用小组模式。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这部分的知识点时,为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三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测量本组同学的身高并记录下来。然后,小组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平均数计算公式尝试计算本组同学的平均身高。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在学生们初步掌握了平均数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各小组展开交流,根据各自的数据来计算班级全体学生的身高。学生在操作、记录和计算的过程中,自然可以深入理解平均数的知识内容,使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联系起来,加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又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去搜集一些家庭的用水用电量,各小组整理数据,然后在课堂上共同绘制条形统计图。这样的形式可以使小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提高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和效果。
三、注意课堂评价,发挥评价的重要作用
小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还很不成熟,在课堂上,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表现吸引教师和同学的注意,希望获得他们的积极评价。然而,许多教师忽略了课堂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或做出一定的行为时,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一定的反馈。从长远来看,这十分不利于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造成师生之间的情感隔閡。为此,教师要改进课堂评价,注意发挥课堂评价的作用。
例如,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也许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稍微有些偏差,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不要直接打断学生的表达,而是等学生表达完整后再对学生进行纠正。在纠正时,教师也要先肯定学生的思考,比如说:“你的思路总体是对的,但是稍微有一点的偏差,我们尝试来这样分析……”如此,既不会影响学生的自尊心,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此外,教师也可以在每节课快结束的时候,让同桌对彼此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往往同桌是最了解彼此听没听课的。而且同伴的评价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学科中教师要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作为重中之重,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小学生,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合理设计课堂教学,以此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宋妮.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120-121.
[2]郑势佳.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7,31(06):137-139.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评价
课堂教学是教师进行教育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需要教师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和资源,并且还要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各方面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说,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不小的挑战。接下来,本文就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讨了有效性提升策略。
一、利用情境创设,降低数学学习难度
数学教材中的知识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的,尤其是高年级的数学,对于学生而言是有一定的挑战的。再加上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过于单调枯燥、毫无新意,所以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也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考虑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创新数学课堂,而创设情境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在情境创设方面,教师可以利用一定的生活化元素、问题、图画视频甚至故事等多种资源,有效激发起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其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都集中到课堂上来。
例如,在教学“圆柱与圆锥”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一台起重机将沙土缓缓倒在地面上的视频,然后问学生:这堆沙土在地面上是什么形状?以此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再如,在学习“圆”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找出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体和球形物体,如乒乓球、硬币、玻璃球等,以便学生了解圆形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使其对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再扩展诸如半径和直径的理论概念,让学生结合以上的生活经验来学习,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和结合生活都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数学理解难度。当然,除此之外情境创设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来有选择性地运用。
二、合理利用小组模式,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是数学课堂的主体。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是新课改要求的教学必要条件,而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应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发挥学生们的学习潜能。而且很多数学问题都不是只有一种解决方法,通过合作学生可以产生思维方面的碰撞,发散自己的思维,找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多种角度与方法,有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合理利用小组模式。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这部分的知识点时,为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三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测量本组同学的身高并记录下来。然后,小组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平均数计算公式尝试计算本组同学的平均身高。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在学生们初步掌握了平均数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各小组展开交流,根据各自的数据来计算班级全体学生的身高。学生在操作、记录和计算的过程中,自然可以深入理解平均数的知识内容,使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联系起来,加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又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去搜集一些家庭的用水用电量,各小组整理数据,然后在课堂上共同绘制条形统计图。这样的形式可以使小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提高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和效果。
三、注意课堂评价,发挥评价的重要作用
小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还很不成熟,在课堂上,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表现吸引教师和同学的注意,希望获得他们的积极评价。然而,许多教师忽略了课堂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或做出一定的行为时,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一定的反馈。从长远来看,这十分不利于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造成师生之间的情感隔閡。为此,教师要改进课堂评价,注意发挥课堂评价的作用。
例如,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也许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稍微有些偏差,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不要直接打断学生的表达,而是等学生表达完整后再对学生进行纠正。在纠正时,教师也要先肯定学生的思考,比如说:“你的思路总体是对的,但是稍微有一点的偏差,我们尝试来这样分析……”如此,既不会影响学生的自尊心,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此外,教师也可以在每节课快结束的时候,让同桌对彼此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往往同桌是最了解彼此听没听课的。而且同伴的评价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学科中教师要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作为重中之重,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小学生,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合理设计课堂教学,以此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宋妮.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120-121.
[2]郑势佳.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7,31(06):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