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课作为信息经济背景下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因其自身特有的优势在现代教育中备受认可和推崇,在弥足传统教学不足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进和创新,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工具,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解决教学中的疑难知识点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积极探究微课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从而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对创新数学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初中数学;微课;课前运用;课中运用;课后运用
伴随着对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探索进程的深入推进,以多媒体、电子白板等为主的高新技术装备纷纷涌入课堂中,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微课作为信息经济迅猛发展的产物,因而自身特有的时间精简、主题鲜明突出以及内容针对性强等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崭露头角。具体来说,它是利用5到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讲解教学中的碎片化的知识点,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力武器。基于此,本文就此为论题,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与微课融合的方法和策略进行阐述,以期为教师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课前运用,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感知
课前预习作为学生提前感知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然而单纯浏览课本式的预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学生在面对枯燥的数学教材时往往提不起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而借助微课进行课前预习,能够将枯燥的教学内容以生动、直观、明了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引导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投身于对知识的探究中。
例如,在进行“一元一次不等式”这课内容的教学前,我就制作了关于本课知识的微课,在微课中将本课的主要内容呈现了出来,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是什么,如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数轴上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等等,让学生在微课的指引下自主学习课本知识,针对不同的地方认真观看微课。微课的后面还设计了相关的习题,引导学生在预习完之后进行自主训练,自己将不等式的数量关系列出来。如此,便充分激活了学生的课前预习环节,增强了学生对新课内容的感知和理解,推动着后续课堂教学的顺利进展。
二、课中运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微课在课堂教学环节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初中数学本就是一门具有较强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习,其中不乏一些重难点知识,这些知识也是教师在课堂上反复讲解并强调的。而借助微课对这些知识进行讲解,能够将其以直观、明了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探究性学习,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为此,初中数学教师应注重微课在课堂探究环节的运用,从而达到化繁为简、节省时间的作用,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能力的培养。
例如,以“平面直角坐标系”这部分內容为例,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为了增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认识,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探讨。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设定问题,即如何在保持班级中所有学生位置不变的前提下,快速将学生转移到操场上。引导学生思考假设将每个学生的位置以坐标的形式呈现出来,那么每个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便是固定的,而将整体进行移动的话,学生整体的位置也可保持相对不变。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演示这一空间转移的过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生位置保持相对不变的原因在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性,从而化解这一知识难点。如此,便将抽象的知识点以清晰、明了的方式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增强了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和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
三、课后运用,优化学生课后复习方式
微课在课后复习环节的运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归纳、整理课堂中所学的核心概念、公式等相关知识点,还能有效促进课后练习的开展,提升学生的做题效果。以往的数学课后复习是通过反复、大量做题的形式进行的,而教师而在学生完成练习后对学生的习题训练结果进行批阅,复习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借助微课进行课后复习则能收到不错的效果。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将概念、公式等相关基础知识生动地呈现出来,之后给学生提供适量的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同时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解题过程和结果,让学生自主检验自己的做题效果,从而不断优化学生的课后复习方式,促进数学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改进和提升。
比如,完成“中位数和众数”这课内容的教学后,我就利用微课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在微课中,将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与平均数的意义和差别生动地展现了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回顾本课的理论知识。之后,微课还设计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习题,以及习题的详细讲解过程,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并检验做题效果。如此,便使学生领略并感受到了良好的复习过程,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课堂教学效果得以不断优化和完善。
总之,将微课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在结合自身实际的情况下,探究微课高效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在保障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同时,给数学教学注入全新的生命力和活力,为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以及数学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杜发明.浅谈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学周刊,2017.
[2]夏光敏.浅谈“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2015.
关键词:初中数学;微课;课前运用;课中运用;课后运用
伴随着对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探索进程的深入推进,以多媒体、电子白板等为主的高新技术装备纷纷涌入课堂中,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微课作为信息经济迅猛发展的产物,因而自身特有的时间精简、主题鲜明突出以及内容针对性强等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崭露头角。具体来说,它是利用5到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讲解教学中的碎片化的知识点,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力武器。基于此,本文就此为论题,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与微课融合的方法和策略进行阐述,以期为教师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课前运用,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感知
课前预习作为学生提前感知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然而单纯浏览课本式的预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学生在面对枯燥的数学教材时往往提不起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而借助微课进行课前预习,能够将枯燥的教学内容以生动、直观、明了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引导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投身于对知识的探究中。
例如,在进行“一元一次不等式”这课内容的教学前,我就制作了关于本课知识的微课,在微课中将本课的主要内容呈现了出来,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是什么,如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数轴上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等等,让学生在微课的指引下自主学习课本知识,针对不同的地方认真观看微课。微课的后面还设计了相关的习题,引导学生在预习完之后进行自主训练,自己将不等式的数量关系列出来。如此,便充分激活了学生的课前预习环节,增强了学生对新课内容的感知和理解,推动着后续课堂教学的顺利进展。
二、课中运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微课在课堂教学环节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初中数学本就是一门具有较强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习,其中不乏一些重难点知识,这些知识也是教师在课堂上反复讲解并强调的。而借助微课对这些知识进行讲解,能够将其以直观、明了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探究性学习,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为此,初中数学教师应注重微课在课堂探究环节的运用,从而达到化繁为简、节省时间的作用,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能力的培养。
例如,以“平面直角坐标系”这部分內容为例,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为了增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认识,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探讨。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设定问题,即如何在保持班级中所有学生位置不变的前提下,快速将学生转移到操场上。引导学生思考假设将每个学生的位置以坐标的形式呈现出来,那么每个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便是固定的,而将整体进行移动的话,学生整体的位置也可保持相对不变。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演示这一空间转移的过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生位置保持相对不变的原因在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性,从而化解这一知识难点。如此,便将抽象的知识点以清晰、明了的方式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增强了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和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
三、课后运用,优化学生课后复习方式
微课在课后复习环节的运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归纳、整理课堂中所学的核心概念、公式等相关知识点,还能有效促进课后练习的开展,提升学生的做题效果。以往的数学课后复习是通过反复、大量做题的形式进行的,而教师而在学生完成练习后对学生的习题训练结果进行批阅,复习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借助微课进行课后复习则能收到不错的效果。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将概念、公式等相关基础知识生动地呈现出来,之后给学生提供适量的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同时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解题过程和结果,让学生自主检验自己的做题效果,从而不断优化学生的课后复习方式,促进数学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改进和提升。
比如,完成“中位数和众数”这课内容的教学后,我就利用微课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在微课中,将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与平均数的意义和差别生动地展现了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回顾本课的理论知识。之后,微课还设计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习题,以及习题的详细讲解过程,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并检验做题效果。如此,便使学生领略并感受到了良好的复习过程,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课堂教学效果得以不断优化和完善。
总之,将微课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在结合自身实际的情况下,探究微课高效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在保障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同时,给数学教学注入全新的生命力和活力,为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以及数学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杜发明.浅谈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学周刊,2017.
[2]夏光敏.浅谈“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