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唯一能走出低谷的是中国

来源 :中国经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qian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看,唯一存在的巨大结构扭曲就是城市化过于滞后,它带来了服务产业比重过低、由于农村人口比重过大消费就上不来、金融服务无法与农村工业相结合、交通产业发展缺乏城市化指向,以及遍及农村的工业化污染难以集中治理等严重问题。这些矛盾只有推动中国的城市化才能解决,而解决这个矛盾不仅意味着释放出一个经济增长的巨大空间,也能够吸纳至几十万亿元的巨大投资额。所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投资于城市化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2007年二季度是本轮中国经济增长的高峰,到2008年三季度已经连续5个季度走低,四季度估计增长率将会落到8%以下,而且在7%左右的时间最长可能会持续到2009年三季度,但是到年底应该出现上升势头,而且应该是在全球经济严重萧条中唯一能出现复苏势头的国家。
  中国经济会在连续9个季度中从高点滑落继之在低谷徘徊的原因,是中国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遇到了最为不利的情况,即“内外需紧缩双碰头”。
  从外需看,由美国次债危机所导致的全球性经济衰退自2007年7月以来开始暴露,到2008年7月则开始进入加速轨道,而且到目前为止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危机已经过去,或者是已经过去了多一半,而是正在酝酿着更大的危机,在这篇短文中我只讲一个观点来佐证我的这个判断。美国次债危机的第一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崩溃,第二阶段是由于金融市场崩溃导致房贷与消费信贷等没有了债券化的出口从而使居民消费增长停滞乃至萎缩,由此形成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据美国供应管理学会12月1日发布的ISM指数显示,11月份制造业活动指数已降到36.2。所以美国次债危机的第三阶段,就应该是发生美国生产性企业的大规模破产倒闭风潮,然后是形成从实体经济向金融市场的反向传导,从而使美国的金融市场发生再次崩溃。
  从内需看,拉动本轮经济经济增长的投资高峰,自2007年起就开始从高峰向低谷滑落,这首先不是经济不景气的原因,而是投资周期的原因。我已经多次说过,本轮投资主要是投向重工业,而重工业的平均投资周期是5年,因此始于2003年投资周期,应是到2007年结束,这将表现为新上项目投资增长率的显著下滑。实际情况也是如此,2007年的新上项目投资增长率就已经下降到15%,扣除物价只有10%,2008年前10个月则猛降到3.2%,扣除物价已经接近负10%。投资从高峰回落是因为大批建设项目已经完工,而我们所讲的投资,都是投资完成额,新上项目投资增长率下降,则是由于大批新完工项目开始投产,市场上形成了供过于求格局,因此没有能够诱发新投资短线产业与产品。
  还必须指出的是,2008年以来的经济下滑到8月份以后出现了加速势头,这从钢铁和电力这两个主要产业可以看得特别明显。但投资和出口的下滑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实际是很平稳的,那么既然需求的回落是曲线,为何经济增长率的回落会出现下折线呢?我看主要是原因是我们的宏观调控出了问题,是在经济增长已经发生内生性紧缩的时候,仍然没有认识清楚中国现阶段物价上涨的特殊形成原因,因而把反通胀放在了首位,进而实施力度极大的宏观紧缩,特别是货币紧缩,这样就从宏观层面形成了经济下滑的助推力,在这种政策下,导致一大批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而停产甚至倒闭。
  但对中国经济走出低谷我是有信心的。首先,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是物质产品供给过剩的问题,而上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在对付这个矛盾中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就是通过财政所主导的扩张型政策来解决。财政与货币政策都是从价值这一端想办法,而创造价值要远比创造使用价值要容易得多,只要中国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的力量足够,中国经济增长就能被再拉起来。从这点看,美国所面临的问题国内供给的25%和消费品的40%要依靠进口,如果没有人买他们的金融商品,他们的进口支付能力就消失了,这才是大麻烦。
  其次,引起经济加速下滑的主要因素是宏观调控的失误,所以只要对经济增长的国内外大趋势有了重新清醒认识,进行及时的转向与调整,问题就会消失。必须指出,目前中国和世界所发生的问题,都是几十乃至上百年没有遇到过的问题,人们的认识不可能超越实践的发展,关键在于要及时调整,而且中国政府也正在作出正确的调整。
  第三,经济刺激计划的总量要够,方向要正确,只要做到了这两点,中国经济就一定会在2009年全球经济严重衰退中最先复苏,甚至在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在未来数年内的持续经济下滑中,出现世界唯一的高速增长。从总量看,我认为4万亿元的投资总规模是不够的,因为经济的自主性收缩仍在发展过程中,外部需求的收缩2009年会更猛烈表现出来,民间实际投资和出口2009年都不排除下降10%的前景,所以一年5万亿元,两年10万亿元的刺激计划应该是比较合理的方案。
其他文献
这轮危机或将是延续时间最长的一次    自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们都在猜测它将在什么时候结束,是2009年?还是2010年?还是需要更长的时间?经济学家给出走出危机的三种形态:一种是“V”字型,第二种“U”字型,第三种“L”型。但世行资深经济学家汉斯蒂莫的预测是,“世界或将步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长的经济衰退周期,而且发展中国家将在2007年~2009年间遭受的经济增速减缓也是二战以来最明显
期刊
世界    1、全球各国央行两度携手救市  杠杆玩过了头,华尔街投资银行的败亡掀起了一场金融风暴,从而发展成席卷全球的经济衰退。这场衰退会持续多久,是否会带来经济大萧条,现在无人能回答。  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经济,9月开始,美联储、欧洲央行联合世界各国央行进行史无前例紧急协同减息、注资,以遏制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但数万亿的注资仍如同水洒到沙漠里般踪影不见——金融业仍旧一败涂地,实体经济也坐困愁城
期刊
2009年的投资我们建议分上下半场,上半场关注国内经济刺激政策带来的投资机会,资产配置以债券和政策刺激性行业,如铁路、建筑、医药与消费类股票为主;下半场增加金融、地产和资源性股票。全年关注以新能源、新材料、通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股的投资机会。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导致了全球的经济危机,在反思危机的成因和根源时,全球众多领袖和有识之士纷纷对准了美国华尔街和全球不公平的金融格局。法德
期刊
尽管目前CPI和PPI依然相对较高,但我们认为,在表象之下,一场通货紧缩的风暴正在聚集能量,在2009年上半年将出现通缩的迹象,并可能在下半年及之后演变成持续通缩,这将导致更富刺激性的政策出台。    通货紧缩并不一定是坏事。由供给变化引发的通缩是“好”的通缩,由需求冲击引发的通缩则是“坏”的。在供给和需求的冲击共同作用下,中国在2009年上半年将出现通缩,其中好的成分多于坏的,但仍需要强有力的、
期刊
[业内人士表示,由地方政府以地方财政收入作为担保的市政债有望2009年推出。有关专家认为,发行市政债有利于清理、规范各种变相地方债。目前,加快相关市政债评级机构、信息披露制度等前期建设是当务之急。]    地方政府发债或为期不远。消息人士日前透露,由地方政府以地方财政收入作担保的市政债有望明年推出。  据了解,财政部已在预算司下新设立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处,专司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消息人士表示,此前
期刊
[房市将在2009年中期见底,春节前后还有一轮降价潮,预计将成交放量,资金来源增速将在2009年二季度见底回升,投资增速在2009年中期见底回升,2009年底存量与增量消化回复到比较合理的水平,2010年后供应增长将放缓。]    近几年房价的“高烧不退”,终于在2008年好好地降了降温。整个房地产市场首次出现了自1998年以来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时下降的情况。开发商促销花样翻新,银行下调房贷利率揽
期刊
[2008年下半年成立的次新基金部分面临6个月的建仓大限。据统计,2009年春节前将有8只股票型基金要完成建仓任务。不过,基于对近期市场的看好,一些次新基金一改以前拖延的态度,反而主动冲刺。 ]    8股基春节前要入市    截至2008年12月18日,还有32只偏股型基金处于建仓期,其中有8只股票型基金在2008年底或2009年初完成建仓任务。除去海富通中国海外精选1只QDII基金外,2008
期刊
[中国的零售业正在成为这场金融风暴中最好的避风港。尽管短期内消费增长面临不利因素,但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升级的持续,我国百货业销售2008-2010年复合增长率仍可望保持在9%以上。]    2009年国内外宏观经济仍处于调整期,但消费需求是三大需求中拉动经济增长最积极、最有效、最不易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也是结构调整和政策鼓励的着眼点,因此,2009年消费需求虽然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但仍将呈现稳
期刊
调查背景    2008年10月全球金融危机的风暴更是将液晶电视市场推向旷日持久的降价攻坚战,厂商和家电卖场都感觉到了“寒冬”的来临,整个2009年似乎都将会在寒冷中度过。为此,大中电器联合了海尔、夏普、三星、联想等近50家主流电器厂商,不惜大幅压缩利润刺激消费,他们希望用低价的商品赢得市场主动权。大中已经得到了各家电厂商18亿元的资源支持,平均折扣在7折左右。  国美电器也谋划实施前所未有的“零
期刊
知道刘婕,属于偶然:翻阅《中华珠宝界百位影响力人物记事》一书,发现书中居然有一位青岛人,而且还是位女士,不禁仔细看下去。就这样留下了最初却深刻的印象。  前几天,在青岛电视台《赢在青岛》栏目里,我又看到了刘婕。作为特邀嘉宾,她和善的神情,率真的言谈,大方的举止,对珠宝行业的如数家珍,对市场经营的独到理解,对企业人性化管理尺度的巧妙把握,透射出一个成功企业家的真诚与睿智。  经过多次联络,“元旦”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