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轮危机或将是延续时间最长的一次
自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们都在猜测它将在什么时候结束,是2009年?还是2010年?还是需要更长的时间?经济学家给出走出危机的三种形态:一种是“V”字型,第二种“U”字型,第三种“L”型。但世行资深经济学家汉斯•蒂莫的预测是,“世界或将步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长的经济衰退周期,而且发展中国家将在2007年~2009年间遭受的经济增速减缓也是二战以来最明显的。”他进一步解释到,经济衰退继续席卷全球,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世界经济将面临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首次全球性衰退。这也就是说,走出衰退没有时间表。
据最新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的增长率为2.2%;而世界银行的报告称,全球GDP增长率将从2008年的2.5%下降到2009年的0.9%,同时,世界银行还预测,世界贸易在2009年将收缩2.1%,这是自1982年以来的第一次收缩。报告还指出,过去5年推动价格上涨130%的农矿产品繁荣时代宣告终结。这一切都在注解——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传导到发展中国家,并由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对能源的高需求全面大幅减少。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出口型经济受到严重抑制。以石油为例,国际能源机构表示,全球能源需求2008年已出现自1983年以来的第一次减少。该机构将2008年全球每天能源需求的预测减少35万桶,降至每天8580万桶,比2007年下降0.2%。此外,它还降低了2009年的全球能源需求预测,估计每天需求仅增长约0.5%,达到8630万桶。
“已经持续了12个月的经济衰退至少会拖延到2009年年中。如果超过2009年4月,这将是二战后时间最长的衰退。”这是多数经济学家的共识。因为上世纪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的两次衰退分别持续了16个月。
亚洲经济徘徊“艰难”边缘
“亚洲经济可能弥补全球经济活力丧失”的观点被“发展中国家带动的‘长期强劲增长’转变为‘严重的捉摸不定’”的声音淹没。
在金融危机刚刚开始时,“全球脱钩理论”的观点似乎很具有说服力——发展中国家已经变得不太依赖美国经济状况因而不受美国经济危机影响。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入,世界性的通缩全面肆虐,2009年消费紧缩在各个国家都已显现,脱钩理论已失去基础。如今,世界各国都在忙着出台刺激经济政策,反通缩成为2009年的政策主调。
目前在亚洲最为严峻的问题是,如何扩大贸易顺差。这些年来,亚洲国家对外需求的依赖度太高。据相关数字显示,从1997年到2007年,美国贸易逆差和亚洲国家贸易顺差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持续上升。这种增长势头为更大的危机埋下隐患。迄今为止,危机主要使过度消费的大国——美国、西班牙、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澳大利亚——做出调整。在这些国家,信贷危机几乎彻底消灭了靠举债维持的消费狂热,正是这股狂热造成了它们的巨额贸易逆差。但事态演变到今天,急刹车踩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也就是说危机还将继续。如非要幻想能够短时间内挽救危机,理论上必须满足国际收支必须实现平衡的条件:一方的消费减少必须有另一方做出相应调整。从现实来看,只剩下一种调整办法——全球大幅度减产,让大批工厂倒闭,从而终结生产能力过剩。调整的重担落在贸易顺差国家的肩上,除非贸易逆差国家甘愿承担一大部分。但鉴于政治现实,最有可能下降的是亚洲国家的产量,这无疑将加大2009年经济危机向纵身发展,经济的大幅动荡在所难免。
解决上述问题面临两难选择,要么亚洲国家增加消费,要么就减少生产。但现实是,亚洲国家都在积极出台刺激出口贸易的措施。例如,出口补贴、融资补贴、货币贬值、进口关税等,强行将生产能力过剩带来的调整转移给贸易伙伴,从而避免自身的需求量萎缩。因为如不这样做,失业将进一步加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降低1个百分点意味着大约2000万人口将失去脱贫的机会。”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指出,对发展中国家的人们而言,虽然金融危机降低了商品市场价格上涨的压力,但由此带来的对银行体系的考验和失业增加的现实,是他们面临的两大难题。“各国政府应该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和贫困群体的影响”。
经济的恶性循环困扰着亚洲,社会稳定问题又成为这次金融危机潜在的焦点,这些都加大了2009年亚洲各国解脱危机的难度。
中国或将率先走出危机
在世界经济前途一片渺茫之时,有人乐观的认为,中国能够独善其身,至少经济的恢复能力高于其他国家。“对亚洲来说,2009年将是衰退的一年,但中国除外,中国能够比较有效地利用政策支持增长。”法国兴业银行亚洲区首席经济师格伦•马圭尔这样对外表示道。
从已公布的11月份数字来看,似乎这种判断不足以让人信服——11月份,PPI上涨2%,CPI上涨2.4%,这两组数字反映出企业生产能力整体收缩,大众的消费急剧减少。此外,11月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大幅跌至38.8%,已连续第3个月位于50%之下。制造业PMI指数低于50%,通常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衰退。有关分析人士指出,最新的采购经理人指数显示国内制造业环境持续恶化。据此,摩根大通做出预测,2009年的PPI会降至-3%;华宝信托分析师聂文预计燃油税改革后,PPI增速在-3%到-5%之间。经济仍在下滑通道运行。
但近一段时间,中国政府展开了从未有过的“紧急救市行动”。近两个月宏观政策密集发布,先是4万个亿刺激经济,而后金融30条,紧接着很多具体的财税政策快速出台——减少企业的税收,疏通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大出口退税力度,扶助低收入群体等等,切实使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中国政策的制定者宣布将采取积极措施支持经济,但是这些措施的影响可能来得太晚,因而不能阻止至少是短期的衰退。”西蒙投资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达留什•科瓦尔奇克这样评价道,“但,由于大规模财政和货币刺激,增长应该在2009年第二季度恢复,并在第三季度加速。”实际上,科瓦尔奇克对2009年中国经济仍持谨慎乐观态度。
与他的判断相比,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对2009年的中国经济预测则更为乐观。“只要经济刺激计划的总量够,方向正确,中国经济就一定会在2009年全球经济严重衰退中最先复苏,甚至在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在未来数年内的持续经济下滑中,出现世界唯一的高速增长。”他认为,从总量看,我认为4万亿元的投资总规模是不够的,两年10万亿元的刺激计划应该是比较合理的方案。
对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们总在津津乐道,对于预测这波罕见的金融风暴何时过去,更是空前关注。风暴过去后,世界格局的走向及新的主宰力量诞生将在“悄悄慢慢”中演变。
自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们都在猜测它将在什么时候结束,是2009年?还是2010年?还是需要更长的时间?经济学家给出走出危机的三种形态:一种是“V”字型,第二种“U”字型,第三种“L”型。但世行资深经济学家汉斯•蒂莫的预测是,“世界或将步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长的经济衰退周期,而且发展中国家将在2007年~2009年间遭受的经济增速减缓也是二战以来最明显的。”他进一步解释到,经济衰退继续席卷全球,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世界经济将面临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首次全球性衰退。这也就是说,走出衰退没有时间表。
据最新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的增长率为2.2%;而世界银行的报告称,全球GDP增长率将从2008年的2.5%下降到2009年的0.9%,同时,世界银行还预测,世界贸易在2009年将收缩2.1%,这是自1982年以来的第一次收缩。报告还指出,过去5年推动价格上涨130%的农矿产品繁荣时代宣告终结。这一切都在注解——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传导到发展中国家,并由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对能源的高需求全面大幅减少。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出口型经济受到严重抑制。以石油为例,国际能源机构表示,全球能源需求2008年已出现自1983年以来的第一次减少。该机构将2008年全球每天能源需求的预测减少35万桶,降至每天8580万桶,比2007年下降0.2%。此外,它还降低了2009年的全球能源需求预测,估计每天需求仅增长约0.5%,达到8630万桶。
“已经持续了12个月的经济衰退至少会拖延到2009年年中。如果超过2009年4月,这将是二战后时间最长的衰退。”这是多数经济学家的共识。因为上世纪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的两次衰退分别持续了16个月。
亚洲经济徘徊“艰难”边缘
“亚洲经济可能弥补全球经济活力丧失”的观点被“发展中国家带动的‘长期强劲增长’转变为‘严重的捉摸不定’”的声音淹没。
在金融危机刚刚开始时,“全球脱钩理论”的观点似乎很具有说服力——发展中国家已经变得不太依赖美国经济状况因而不受美国经济危机影响。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入,世界性的通缩全面肆虐,2009年消费紧缩在各个国家都已显现,脱钩理论已失去基础。如今,世界各国都在忙着出台刺激经济政策,反通缩成为2009年的政策主调。
目前在亚洲最为严峻的问题是,如何扩大贸易顺差。这些年来,亚洲国家对外需求的依赖度太高。据相关数字显示,从1997年到2007年,美国贸易逆差和亚洲国家贸易顺差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持续上升。这种增长势头为更大的危机埋下隐患。迄今为止,危机主要使过度消费的大国——美国、西班牙、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澳大利亚——做出调整。在这些国家,信贷危机几乎彻底消灭了靠举债维持的消费狂热,正是这股狂热造成了它们的巨额贸易逆差。但事态演变到今天,急刹车踩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也就是说危机还将继续。如非要幻想能够短时间内挽救危机,理论上必须满足国际收支必须实现平衡的条件:一方的消费减少必须有另一方做出相应调整。从现实来看,只剩下一种调整办法——全球大幅度减产,让大批工厂倒闭,从而终结生产能力过剩。调整的重担落在贸易顺差国家的肩上,除非贸易逆差国家甘愿承担一大部分。但鉴于政治现实,最有可能下降的是亚洲国家的产量,这无疑将加大2009年经济危机向纵身发展,经济的大幅动荡在所难免。
解决上述问题面临两难选择,要么亚洲国家增加消费,要么就减少生产。但现实是,亚洲国家都在积极出台刺激出口贸易的措施。例如,出口补贴、融资补贴、货币贬值、进口关税等,强行将生产能力过剩带来的调整转移给贸易伙伴,从而避免自身的需求量萎缩。因为如不这样做,失业将进一步加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降低1个百分点意味着大约2000万人口将失去脱贫的机会。”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指出,对发展中国家的人们而言,虽然金融危机降低了商品市场价格上涨的压力,但由此带来的对银行体系的考验和失业增加的现实,是他们面临的两大难题。“各国政府应该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和贫困群体的影响”。
经济的恶性循环困扰着亚洲,社会稳定问题又成为这次金融危机潜在的焦点,这些都加大了2009年亚洲各国解脱危机的难度。
中国或将率先走出危机
在世界经济前途一片渺茫之时,有人乐观的认为,中国能够独善其身,至少经济的恢复能力高于其他国家。“对亚洲来说,2009年将是衰退的一年,但中国除外,中国能够比较有效地利用政策支持增长。”法国兴业银行亚洲区首席经济师格伦•马圭尔这样对外表示道。
从已公布的11月份数字来看,似乎这种判断不足以让人信服——11月份,PPI上涨2%,CPI上涨2.4%,这两组数字反映出企业生产能力整体收缩,大众的消费急剧减少。此外,11月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大幅跌至38.8%,已连续第3个月位于50%之下。制造业PMI指数低于50%,通常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衰退。有关分析人士指出,最新的采购经理人指数显示国内制造业环境持续恶化。据此,摩根大通做出预测,2009年的PPI会降至-3%;华宝信托分析师聂文预计燃油税改革后,PPI增速在-3%到-5%之间。经济仍在下滑通道运行。
但近一段时间,中国政府展开了从未有过的“紧急救市行动”。近两个月宏观政策密集发布,先是4万个亿刺激经济,而后金融30条,紧接着很多具体的财税政策快速出台——减少企业的税收,疏通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大出口退税力度,扶助低收入群体等等,切实使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中国政策的制定者宣布将采取积极措施支持经济,但是这些措施的影响可能来得太晚,因而不能阻止至少是短期的衰退。”西蒙投资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达留什•科瓦尔奇克这样评价道,“但,由于大规模财政和货币刺激,增长应该在2009年第二季度恢复,并在第三季度加速。”实际上,科瓦尔奇克对2009年中国经济仍持谨慎乐观态度。
与他的判断相比,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对2009年的中国经济预测则更为乐观。“只要经济刺激计划的总量够,方向正确,中国经济就一定会在2009年全球经济严重衰退中最先复苏,甚至在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在未来数年内的持续经济下滑中,出现世界唯一的高速增长。”他认为,从总量看,我认为4万亿元的投资总规模是不够的,两年10万亿元的刺激计划应该是比较合理的方案。
对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们总在津津乐道,对于预测这波罕见的金融风暴何时过去,更是空前关注。风暴过去后,世界格局的走向及新的主宰力量诞生将在“悄悄慢慢”中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