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萨滞布病是藏医对中风病的称谓,藏医治疗该病历史悠久,治疗手段独特,疗效显著。传统上藏医将该病归为邪魔病章节中,认为是五种邪魔中的凶恶星曜作祟侵害所为。近来部分藏医认为是由于三因学说中隆的功能失调引起,但其论述过于笼统,缺乏深入诠释。本文以传统藏医理论及历算理论探讨萨滞布病的命名内涵,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对萨滞布病的病因病机进行探讨,希望揭示藏医学对该病认识蕴含的实用价值意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萨滞布病是藏医对中风病的称谓,藏医治疗该病历史悠久,治疗手段独特,疗效显著。传统上藏医将该病归为邪魔病章节中,认为是五种邪魔中的凶恶星曜作祟侵害所为。近来部分藏医认为是由于三因学说中隆的功能失调引起,但其论述过于笼统,缺乏深入诠释。本文以传统藏医理论及历算理论探讨萨滞布病的命名内涵,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对萨滞布病的病因病机进行探讨,希望揭示藏医学对该病认识蕴含的实用价值意义。[
其他文献
西藏的儿童福利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及大,不断完善深化的发展进程。本文对西藏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进程进行了梳理,对西藏未来构建普及的、整合的、可持续的儿童福利事业体系提出了几点思考。
苏毗氏是我国西藏高原上的—支先民。由于历史资料的散失以及后人的讹传,以致对苏毗及其政权多有混淆和误解。本文认为,西藏历史上的“苏毗王国”、“西女国”、“东女国”各有其政治、经济体系,地理位置分别在藏中、藏西和藏东。7世纪初,吐蕃松赞干布把它们各个击破,统一西藏,建立“吐蕃王朝”。此后,苏毗人的政权才绝迹,逐渐融为藏族。在此之前,却独立于吐蕃王朝之外,为创造西藏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探讨周代吴越民族原始宗教的主要内涵、祭祀形式及主要特点等。认为吴越民族存在自然崇拜、鸟及蛇图腾崇拜、祖先鬼神崇拜及占卜前兆迷信等现象。祭祀形式有郊祭、室祭、葬祭等,其祭仪有包括燔燎、瘗埋在内的物祭、人殉、人祭、歌舞祭及巫术等。其原始宗教既具有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普通特征,又具有某些明显的地域文化特点。较之吴国,于越的原始宗教保留了更多的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这和二者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大小有密切关系。
帕·丹巴桑杰为印度著名高僧,藏传佛教息解派祖师,曾五度进藏传教弘法,其间,去中土汉地,驻足12年,摄收徒众,传教布道,毕生致力于佛教的传播事业,为佛教在藏、汉两地的弘扬光大做出了贡献,深受藏、汉徒众的拥戴和敬仰。本文主要依据藏文资料并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就帕·丹巴桑杰生平及其在藏、汉两地的弘法事迹略做论述,以展他在藏、汉佛教发展历史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及其地位。
吐蕃从公元8世纪中叶就开始了大量的梵文佛经翻译,由此,不仅影响了藏民族的信仰,也影响了藏文化尤其是藏文的很多词汇。千百年来,西藏文化的传承中就有学习梵文的传统。古印度的十大梵文文法书,藏族就翻译了其中的四本,从而在藏区的寺院中留下了学习和研究梵文的传统。本文以拉卜楞寺为例,就该寺中的梵文文法的传承、学习和研究以及现阶段的学习状况作一介绍。[
本文从地理环境、传统文化、经济政策和教育等方面简单分析了藏族市场竞争力不足的原因。文章强调只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尊重藏区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当地人参与市场的积极性,就能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藏区特点的可持续发展。
“普尔芒”为藏医常用草药之一,具有消炎、杀虫、止血等功效,临床用来治疗各种咽炎、头痛、鼻窦炎、疮疡、虫病等有显著治疗效果,是藏医用来治疗各种以炎性表现为主的重要药物。藏医本草学中将普尔芒分为黑、白、紫三种,其中临床多以黑种也叫“普尔纳”入药。但在实际使用中又因为传承或地域等的不同,常见使用两个不同的普尔纳品种。本文以文献和实际使用经验对普尔纳的识别和临床使用略作论述。为规范藏药品种,指导临床用药,加强藏药管理,提高藏药质量,促进藏药发展提供参考。[
为了评价藏医大师措如·次朗教授的经验方“十味肝宁散”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本人在2013年7-9月,连续观察应用该药治疗脂肪肝患者,采集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和影像学指标,并用慢性肝病量表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显示“十味肝宁散”对部分脂肪肝患者有明显的效果,对脂肪肝患者的症状具有改善作用,对降低肝脏脂肪变性程度也有一定作用,鉴于本研究可能出现的偏倚,最后提出了今后还应完善的方案。[
本文通过全面检索各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收录的以英文、德文、芬兰文或西班牙文发表的临床研究文献,对西方国家近40年来开展的医临床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结果显示这些研究在类型和规模、试验条件、治疗措施、结局测量指标和研究质量方面具有很大的异质性。本检索分析后认为,目前西方开展的藏医临床研究数量少,研究的方法和结果各异,今后还需要开展高质量、大样本的临床试验,进一步探索藏医药的疗效。[
著名藏学家康噶·崔臣格桑(KhangkarTsultrimKelsang)教授作为藏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于2014年3月第二次莅临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术讲座。白管戒云教授被日本学术界称为“日本藏学之父”,自1974年至今,他为日本的藏学发展和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主要著作有《日本佛教源流史文集》《藏族历史文集》《藏族哲学理论学习方法双语对照》《弥勒佛研究“未了义了义论”之宝饰》《佛教思想之新青史》(上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