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型骨锚在锁骨外端不稳定型骨折中的临床研究与应用。方法:2009年4月至2011年5月间对我科收治51例锁骨外端骨折患者实施螺旋型骨锚及锁骨钩钢板内固定。结果:与锁骨钩钢板固定相比,螺旋型骨锚固定具有明显的优势,并采用JOA评分。结论:螺旋型骨锚在治疗锁骨外端不稳定型骨折可达到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出血量少,安全有效。
关键词:锁骨外端不稳定型骨折;螺旋型骨锚
锁骨骨折为骨科常见的肩胛带骨折,而锁骨外端骨折占锁骨骨折的12﹪-15﹪。根据Neer分型[1],锁骨外端骨折NeerⅡ型为不稳定型骨折,常出现骨不愈合。为减少骨折不愈合发生率,设计了许多种治疗方法,包括经肩峰克氏针内固定,喙突螺钉内固定,骨折端钢丝环扎术,肩锁骨钩钢板固定术等,但同时也发现多种并发症,包括克氏针移位[2],骨折不愈合,骨髓炎,术后肩关节疼痛僵直等。本研究采用相对微创的手术技术,通过螺旋型骨锚重建喙锁韧带,附加不可吸收线进行骨折的环扎固定,手术不累计肩锁关节,可达到骨折端的稳定,最终获得骨折愈合。手术方法简便,而且无需二次手术。
我科室于2009年至2011年对锁骨外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即锁骨钩组与螺旋型骨锚组。经过临床观察比较,两组差异显著,螺旋型骨锚组明显优于锁骨钩钢板组。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为经影像学检查确诊的锁骨外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51例,男30例,女21例,年龄22-51岁(平均年龄39岁)。交通事故35例,摔伤14例,重物砸伤2例。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28例(缝合锚组)和对照组23例(锁骨钩组),手术适应症相同,受伤机理与骨折类型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均采用沙滩椅位、臂丛麻醉、心电监测。
1.2研究方法两组术前准备方法相同⑴ 术前禁食水12小时;⑵ 常规术区备皮;⑶ 术前输入预防性抗生素;⑷ 采用沙滩椅体位;⑸ 采用臂丛麻醉方式;⑹ 术中心电监测;⑺ 术后常规拍摄肩关节X光正位片;
手术操作方法:观察组:麻醉成功后,患者取沙滩椅位,常规消毒铺巾,在喙突与肩锁关节中央切口。暴露骨折端及喙突,探查喙锁韧带完整性,清理骨折端。于锁骨近折端远侧转取两个骨孔。将骨锚拧入喙突部,尾线(Ethibond线)两根分别穿过二骨孔,复位骨折端,尾线拉紧打结。骨折端使用剩余Ethibond线加强缝合,修补损伤喙锁韧带。活动肩关节检查固定可靠程度,如效果满意,冲洗术区,逐层缝合切口,留置引流条。术毕。术后平均3天开始肩关节“钟摆”练习,术后5-7天输入抗生素,术后10天切口拆线。术后2周练习肩关节外展、上举、内外旋转等活动。对照组:麻醉成功后,患者取沙滩椅位,常规消毒铺巾,在喙突与肩锁关节中央切口。暴露骨折端及喙突,探查喙锁韧带完整性,清理骨折端。探查肩峰锁骨间隙,安装锁骨钩钢板,修补损伤喙锁韧带。活动肩关节检查固定可靠程度,如效果满意,冲洗术区,逐层缝合切口,留置引流条。术毕。术后平均7天开始肩关节“钟摆”练习,术后5-7天输入抗生素,术后10-12天切口拆线。术后2周练习肩关节外展、上举、内外旋转等活动。
2结果
通过两组对比分析,差异显著。
两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与锁骨钩钢板固定相比,螺旋型骨锚固定具有明显的优势。
3结论
螺旋型骨锚治疗锁骨外端不稳定型骨折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可降低治疗费用、无需二次手术的新术式,更加符合生物力学特性,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
4讨论
目前骨外科手术技术朝着微创、简便有效的方向发展,要求外科医生不仅要有娴熟的手术操作技能,更要时刻思考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及降低医源性损害的方法,使手术技术不断发展提高。骨锚技术于20世纪末在国外开始应用,而在国内的应用开始于本世纪初,较多用于韧带止点重建固定。而将其应用在锁骨外端骨折治疗中只在近几年中开始出现,但其依靠损伤小,固定确实可靠、与传统钢板固定相比费用低而得到广泛认可。锁骨骨折为骨科常见的肩胛带骨折,目前有多种治疗方法,包括经肩峰克氏针内固定,喙突螺钉内固定,骨折端钢丝环扎术,肩锁骨钩钢板固定术等,但同时也发现多种并发症,包括克氏针移位,骨折不愈合,骨髓炎,术后肩关节疼痛僵直,肩关节外展活动受限等。而螺旋型骨锚在治疗锁骨外端不稳定型骨折中具有明显的优点:(1)手术时间短、出血少。(2)切口小,医源性损伤少。(3)治疗费用相对较低。(4)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5)术后较早开始功能练习,术后恢复效果好。(6)降低了肩关节疼痛等症状。患者在接受这种手术治疗后反应良好,尤其是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骨锚尾线强度与喙锁韧带相似[3],保障了不会断线导致手术失败。
但该种手术方式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早实际操作中提高注意:⑴ 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确定骨折类型;⑵ 术中保护骨折端软组织,减少医源性损伤,不利于骨折愈合;⑶ 骨锚拧入喙突位置要确实,避免血管神经损伤,尤其避免拧入位置不當而造成锚钉脱落。⑷ 骨折端复位要采用“矫枉过正”的方法,尾线打结时骨折端复位争取解剖复位,以避免骨折复位后不理想。⑸ Ethibond线打结时要多打几个线结,避免松脱使骨折复位丢失。⑹ 骨折端缝合可以在复位前先转孔预留,以备穿线时顺利。⑺ 手术中争取同期修复喙锁韧带。
总之,螺旋型骨锚治疗锁骨外端不稳定型骨折为锁骨外端骨折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及治疗思路,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可降低治疗费用、无需二次手术的新术式,更加符合生物力学特性,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但该种方法也有需要思考的地方,如骨折冠状面的稳定及对早期功能锻练的影响,仍需临床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Neer CS Ⅱ.Fractures of the distal of the clavicle.Clin Orthop.1968,58:43
[2]王宏川,庞桂根。两种内固定治疗锁骨外1/3不稳定骨折的疗效观察。中国骨伤。2002,15(10):618
[3]Harris RI,Wallace AL,Happer GD,et al.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the intact and the reconstructed coraooclavicular ligament complex.Am J Sports Med,2000,28:103
关键词:锁骨外端不稳定型骨折;螺旋型骨锚
锁骨骨折为骨科常见的肩胛带骨折,而锁骨外端骨折占锁骨骨折的12﹪-15﹪。根据Neer分型[1],锁骨外端骨折NeerⅡ型为不稳定型骨折,常出现骨不愈合。为减少骨折不愈合发生率,设计了许多种治疗方法,包括经肩峰克氏针内固定,喙突螺钉内固定,骨折端钢丝环扎术,肩锁骨钩钢板固定术等,但同时也发现多种并发症,包括克氏针移位[2],骨折不愈合,骨髓炎,术后肩关节疼痛僵直等。本研究采用相对微创的手术技术,通过螺旋型骨锚重建喙锁韧带,附加不可吸收线进行骨折的环扎固定,手术不累计肩锁关节,可达到骨折端的稳定,最终获得骨折愈合。手术方法简便,而且无需二次手术。
我科室于2009年至2011年对锁骨外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即锁骨钩组与螺旋型骨锚组。经过临床观察比较,两组差异显著,螺旋型骨锚组明显优于锁骨钩钢板组。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为经影像学检查确诊的锁骨外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51例,男30例,女21例,年龄22-51岁(平均年龄39岁)。交通事故35例,摔伤14例,重物砸伤2例。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28例(缝合锚组)和对照组23例(锁骨钩组),手术适应症相同,受伤机理与骨折类型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均采用沙滩椅位、臂丛麻醉、心电监测。
1.2研究方法两组术前准备方法相同⑴ 术前禁食水12小时;⑵ 常规术区备皮;⑶ 术前输入预防性抗生素;⑷ 采用沙滩椅体位;⑸ 采用臂丛麻醉方式;⑹ 术中心电监测;⑺ 术后常规拍摄肩关节X光正位片;
手术操作方法:观察组:麻醉成功后,患者取沙滩椅位,常规消毒铺巾,在喙突与肩锁关节中央切口。暴露骨折端及喙突,探查喙锁韧带完整性,清理骨折端。于锁骨近折端远侧转取两个骨孔。将骨锚拧入喙突部,尾线(Ethibond线)两根分别穿过二骨孔,复位骨折端,尾线拉紧打结。骨折端使用剩余Ethibond线加强缝合,修补损伤喙锁韧带。活动肩关节检查固定可靠程度,如效果满意,冲洗术区,逐层缝合切口,留置引流条。术毕。术后平均3天开始肩关节“钟摆”练习,术后5-7天输入抗生素,术后10天切口拆线。术后2周练习肩关节外展、上举、内外旋转等活动。对照组:麻醉成功后,患者取沙滩椅位,常规消毒铺巾,在喙突与肩锁关节中央切口。暴露骨折端及喙突,探查喙锁韧带完整性,清理骨折端。探查肩峰锁骨间隙,安装锁骨钩钢板,修补损伤喙锁韧带。活动肩关节检查固定可靠程度,如效果满意,冲洗术区,逐层缝合切口,留置引流条。术毕。术后平均7天开始肩关节“钟摆”练习,术后5-7天输入抗生素,术后10-12天切口拆线。术后2周练习肩关节外展、上举、内外旋转等活动。
2结果
通过两组对比分析,差异显著。
两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与锁骨钩钢板固定相比,螺旋型骨锚固定具有明显的优势。
3结论
螺旋型骨锚治疗锁骨外端不稳定型骨折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可降低治疗费用、无需二次手术的新术式,更加符合生物力学特性,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
4讨论
目前骨外科手术技术朝着微创、简便有效的方向发展,要求外科医生不仅要有娴熟的手术操作技能,更要时刻思考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及降低医源性损害的方法,使手术技术不断发展提高。骨锚技术于20世纪末在国外开始应用,而在国内的应用开始于本世纪初,较多用于韧带止点重建固定。而将其应用在锁骨外端骨折治疗中只在近几年中开始出现,但其依靠损伤小,固定确实可靠、与传统钢板固定相比费用低而得到广泛认可。锁骨骨折为骨科常见的肩胛带骨折,目前有多种治疗方法,包括经肩峰克氏针内固定,喙突螺钉内固定,骨折端钢丝环扎术,肩锁骨钩钢板固定术等,但同时也发现多种并发症,包括克氏针移位,骨折不愈合,骨髓炎,术后肩关节疼痛僵直,肩关节外展活动受限等。而螺旋型骨锚在治疗锁骨外端不稳定型骨折中具有明显的优点:(1)手术时间短、出血少。(2)切口小,医源性损伤少。(3)治疗费用相对较低。(4)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5)术后较早开始功能练习,术后恢复效果好。(6)降低了肩关节疼痛等症状。患者在接受这种手术治疗后反应良好,尤其是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骨锚尾线强度与喙锁韧带相似[3],保障了不会断线导致手术失败。
但该种手术方式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早实际操作中提高注意:⑴ 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确定骨折类型;⑵ 术中保护骨折端软组织,减少医源性损伤,不利于骨折愈合;⑶ 骨锚拧入喙突位置要确实,避免血管神经损伤,尤其避免拧入位置不當而造成锚钉脱落。⑷ 骨折端复位要采用“矫枉过正”的方法,尾线打结时骨折端复位争取解剖复位,以避免骨折复位后不理想。⑸ Ethibond线打结时要多打几个线结,避免松脱使骨折复位丢失。⑹ 骨折端缝合可以在复位前先转孔预留,以备穿线时顺利。⑺ 手术中争取同期修复喙锁韧带。
总之,螺旋型骨锚治疗锁骨外端不稳定型骨折为锁骨外端骨折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及治疗思路,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可降低治疗费用、无需二次手术的新术式,更加符合生物力学特性,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但该种方法也有需要思考的地方,如骨折冠状面的稳定及对早期功能锻练的影响,仍需临床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Neer CS Ⅱ.Fractures of the distal of the clavicle.Clin Orthop.1968,58:43
[2]王宏川,庞桂根。两种内固定治疗锁骨外1/3不稳定骨折的疗效观察。中国骨伤。2002,15(10):618
[3]Harris RI,Wallace AL,Happer GD,et al.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the intact and the reconstructed coraooclavicular ligament complex.Am J Sports Med,2000,2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