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代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人类的生活日新月异,然而许多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在这样的趋势下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云南“甲马”是由中原地区传入的一种汉文化现象,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云南民间宗教艺术。目前,云南“甲马”文化正面临着消亡的危机。
【关键词】 云南甲马;现状;文化流失
随着现代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的生活方式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的事物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然而许多先人留下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在这样的时代趋势下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许多民间工艺和民俗文化因人们生活方式和需求的改变而面临着流失。
“甲马”是我国民间的一种木刻版画,是中国民间宗教祈福禳灾祭祀活动中用来焚烧的各种各样雕版印刷的总称[1]。在民间,“甲马”是往来于人间的神圣使者,祭祀时请神驱邪、祈求平安等一切祈福禳灾的活动中,就是靠这匹“马”把祈愿者的心愿传递给神灵。在云南地区,“甲马”一词指的是“乘骑之用”的意思,人们把“马”当成一种交通工具,是画于纸上的神佛们的乘骑用的,是人神相通的重要媒介,是人神感应的唯一精神载体[2]。云南“甲马”是早期由中原地区传入的一种汉文化现象,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本土文化的不断渗透融合,形成了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云南民间宗教艺术。如大理白族“甲马纸”、文山“纸马舞蹈”香格里拉藏族“风马旗”等。“甲马纸”,内容丰富多彩,其数量近千种,地方民族特点也很突出。然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有了改变,大理白族地区的青年已极少了解“甲马”为何物,一旦这些制作和使用“甲马”的老人们走进历史,大理白族“甲马”也将成为遗迹。
一、云南“甲马”文化的现状
1、大理白族“甲马纸”
云南“甲马”中,以大理白族地区的甲马最为丰富,就收集的资料来看,在大理的一些鄉镇至今仍然有“甲马”出售,剑川、祥云、弥渡、洱源、宾川、鹤庆等地的白族都普遍使用甲马(如图1-1)。白语称甲马为“甲马纸”或“纸符”,是大理白族民间常用的祭神用品。无论大小事情,凡有求于神的活动,都要焚烧有关的神像纸祭神,祈求神的赐福或消灾。在艺术形式上大理白族甲马最大的特点是它在结合了中原传统汉文化的基础上又参杂了特色的本土文化色彩。
2、文山纸马舞
纸马舞又名跳纸马,是流传于云南文山、马关、砚山等地的壮族祭祀性的丧葬舞蹈。每当有丧葬祭祀活动,都要请舞队跳纸马舞,用来超度亡灵、安祖和驱鬼。在文山县,纸马舞主要流行于攀枝花下寨、水车寨、新平坝、高末一带的壮族土支系居住区[3]。
纸马是用竹篾扎成马的形状,再用纸裱糊,绘制而成。纸马有头有眼有耳有嘴有身有尾却无脚。舞者从纸马的腹部空心处钻入,把纸马套在腰间,双手提着纸马的腰跳舞(如图1-2)。在舞蹈中,舞纸马者,还要依照步法、节奏,有节拍地左右摇动马头,让两匹“马”做出互相打斗的样子。纸马舞是壮族对祖先崇拜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壮族先民的丧葬祭祀习俗和传统舞蹈形式。其表现形式和发展过程反映了壮族社会生活的历史变迁。
3、香格里拉藏族“风马旗”
云南的香格里拉藏族地区有一种印有经文图案的“风马旗”成串系于绳索上的小旗,有“祭马”、“禄马”、“经幡”、“祈愿幡”等不同的称谓,但人们更习惯称它为“风马旗”,藏语称“隆达”。
风马信仰是源自汉地、融入藏族民间信仰的一种用于祭祀神灵、祈祥祛难的古老观念。据考证,风马图案的内涵在于反映汉藏一脉相承的民间信仰;香格里拉风马图案的版式沿袭由唐时佛经印刷激起的汉地雕版方式,最初由西藏传入,其风马雕版的形式始于北宋[4]。常见的“风马旗”多由布制成,也有用麻纱、丝绸的。样式有方形、角形、条形等,小的风马旗可以挂成一条条的风马旗缕,大的可用整匹整幅的棉布,或串挂于绳,或随意抛洒。风马旗在色彩的选择采用白、黄、红、绿、蓝五种(如图1-3)。常见风马旗的图像有:藏传八宝图、金翅大鹏鸟、佛像和佛经等。风马中的五种动物象征人类的五种组成部分,即马象征灵魂(或吉祥),鹏象征生命力,虎象征身体,龙象征繁荣,狮象征命运。一段或一句经咒散置其间,图与文相映成趣。
4、博物馆展出
在云南省博物馆及云南民族博物馆,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甲马”以木刻版画的形式被收集、保存、整理了出来,通过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作为存在于人类环境之中的物证,唤醒人们对传统民间工艺的保护意识。
5、“甲马”出版物
另一方面,云南甲马被一些人类学、民俗学、美术学的专家学者研究成著作,有的解释“甲马”的由来、历史及文化内涵;有的作为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的普查的成果;有的分析其艺术风格及审美情趣。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国木板年画集成》,其中《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云南甲马卷》就是其中的一集,收录了云南各地区的甲马珍品、绝品资料。另外还有《中国民间纸马艺术史话》、《纸人纸马——中国民艺采风录》、《云南甲马》等。
二、“甲马”文化即将消失的原因
(一)“甲马”自身的使用方式
从“甲马”的使用方式来看,有在宗教祈福禳灾、祭祀活动时用来焚烧、张贴、飘撒等方式。用作张贴的,以内邱纸马为代表;用来焚烧的,以云南甲马为代表;用作飘撒的,以藏族的风马旗为代表。云南“甲马的使用方式决定了其唯一性。云南“甲马”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使用时必须焚毁,而其雕版都是不同的人手工雕刻而成,具有唯一性,一旦雕版被毁,这张“甲马”也就随之消亡,它不可复制。
(二)“甲马的功能和内容不合时宜
“甲马”的主要内容是神、鬼,这些带有迷信色彩的内容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是不会被大多数世人所接受的。审美观念的陈旧单一也是导致纸马艺术衰落萧条的原因之一,千百年来纸马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构成方法及用色习惯,没有突破与变化。即便有少许变化也难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不断进步。 (三)“甲马”文化的退化
各地的甲马,在文革时期为破除封建迷信被明令禁止印制和销售。大量的甲马和雕版被付之一炬,一些极为珍贵的雕版就此绝迹,为现代纸马艺术研究和考证增加了难度。如今,由于环境、时代的改变,精神文化需求也发生了变化。现在很多关于甲马的民俗活动也在退化当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知道“甲马”为何物,对自己身边的本土文化现象缺乏认同感,就导致了甲马文化失传的现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甲马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四)科技的进步
早期的人类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知识的贫乏,对周围的自然现象无法解释,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的原始自然观。随着科技和医学的进步,许多具有特殊含义的迷信“甲马”已经不再使用了,例如:“祛病甲马”、“追魂甲马”等等。再加上现代科技的发展,印刷技术发展迅速,电脑技术、摄影、摄像技术、制版分色等技术的运用,从印刷质量、视觉效果、成本和速度上都远远超过了木刻的甲马,因此只能被新技术淘汰。
(五)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冲突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另一個影响就是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已经没有更多时间用来享受传统文化了。
甲马无论从印刷方式、还是内容和实用方式,都是一种与古代生活传统相适应的艺术形式,在处于农耕时代的生活状态下,固有的审美观念、传统习俗、相对缓慢的生活节奏,决定了其形式能够被大众接受,并且有其生存空间。然而现代化大潮的兴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甲马作为一种旧有的传统文化形式,不可避免的面临淘汰的局面。
众所周知,市场的丢失对于艺术品来说是最致命的打击。宋代甲马艺术的繁荣和畅销,是因为当时家家都要使用甲马,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会带动甲马艺术的大发展。而今只有少数偏远地区还有使用甲马的习俗。其余的购买者大都是用于收藏、研究和装饰家居,这类需求就极少了。而这无疑给甲马艺术的传承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六)“甲马”的传承方式缺乏创新
信息技术在飞快地发展,“甲马”还在沿用传统的传承方式,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内容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是不为人所接受的。审美观念的陈旧单一也是导致“甲马”艺术衰落萧条的原因,“甲马”一直保持着自己单调的构成方法及用色习惯,没有突破与变化。缺乏必要的完善与创新,没有与时俱进的发展,对于“甲马”文化在新时期的传承也缺乏后劲。除此之外,国内外对“甲马”的研究还仅仅处于保护和收藏的阶段。
“甲马”文化即将消逝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鉴一些成功案例。把“甲马”的造型图案化和数字化,并应用到广告设计、动画设计、服装设计、饰品设计中来,借助信息化互联网络传播和创新“甲马”的文化附加值。一方面“甲马”可以成为丰富文化市场发展的民族文化资源之一,另一方面“甲马”文化也可以借助现代设计和互联网络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杨郁生著.云南甲马(全一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8~173
[2]冯骥才著.民间灵气:癸末甲申田野考察档案[M].作家出版社,2005.4
[3]壮族纸马舞.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zzfq08/2008-12/08/content_16915319.htm
[4]风马再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2628b4010009zu.html
【关键词】 云南甲马;现状;文化流失
随着现代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的生活方式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的事物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然而许多先人留下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在这样的时代趋势下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许多民间工艺和民俗文化因人们生活方式和需求的改变而面临着流失。
“甲马”是我国民间的一种木刻版画,是中国民间宗教祈福禳灾祭祀活动中用来焚烧的各种各样雕版印刷的总称[1]。在民间,“甲马”是往来于人间的神圣使者,祭祀时请神驱邪、祈求平安等一切祈福禳灾的活动中,就是靠这匹“马”把祈愿者的心愿传递给神灵。在云南地区,“甲马”一词指的是“乘骑之用”的意思,人们把“马”当成一种交通工具,是画于纸上的神佛们的乘骑用的,是人神相通的重要媒介,是人神感应的唯一精神载体[2]。云南“甲马”是早期由中原地区传入的一种汉文化现象,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本土文化的不断渗透融合,形成了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云南民间宗教艺术。如大理白族“甲马纸”、文山“纸马舞蹈”香格里拉藏族“风马旗”等。“甲马纸”,内容丰富多彩,其数量近千种,地方民族特点也很突出。然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有了改变,大理白族地区的青年已极少了解“甲马”为何物,一旦这些制作和使用“甲马”的老人们走进历史,大理白族“甲马”也将成为遗迹。
一、云南“甲马”文化的现状
1、大理白族“甲马纸”
云南“甲马”中,以大理白族地区的甲马最为丰富,就收集的资料来看,在大理的一些鄉镇至今仍然有“甲马”出售,剑川、祥云、弥渡、洱源、宾川、鹤庆等地的白族都普遍使用甲马(如图1-1)。白语称甲马为“甲马纸”或“纸符”,是大理白族民间常用的祭神用品。无论大小事情,凡有求于神的活动,都要焚烧有关的神像纸祭神,祈求神的赐福或消灾。在艺术形式上大理白族甲马最大的特点是它在结合了中原传统汉文化的基础上又参杂了特色的本土文化色彩。
2、文山纸马舞
纸马舞又名跳纸马,是流传于云南文山、马关、砚山等地的壮族祭祀性的丧葬舞蹈。每当有丧葬祭祀活动,都要请舞队跳纸马舞,用来超度亡灵、安祖和驱鬼。在文山县,纸马舞主要流行于攀枝花下寨、水车寨、新平坝、高末一带的壮族土支系居住区[3]。
纸马是用竹篾扎成马的形状,再用纸裱糊,绘制而成。纸马有头有眼有耳有嘴有身有尾却无脚。舞者从纸马的腹部空心处钻入,把纸马套在腰间,双手提着纸马的腰跳舞(如图1-2)。在舞蹈中,舞纸马者,还要依照步法、节奏,有节拍地左右摇动马头,让两匹“马”做出互相打斗的样子。纸马舞是壮族对祖先崇拜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壮族先民的丧葬祭祀习俗和传统舞蹈形式。其表现形式和发展过程反映了壮族社会生活的历史变迁。
3、香格里拉藏族“风马旗”
云南的香格里拉藏族地区有一种印有经文图案的“风马旗”成串系于绳索上的小旗,有“祭马”、“禄马”、“经幡”、“祈愿幡”等不同的称谓,但人们更习惯称它为“风马旗”,藏语称“隆达”。
风马信仰是源自汉地、融入藏族民间信仰的一种用于祭祀神灵、祈祥祛难的古老观念。据考证,风马图案的内涵在于反映汉藏一脉相承的民间信仰;香格里拉风马图案的版式沿袭由唐时佛经印刷激起的汉地雕版方式,最初由西藏传入,其风马雕版的形式始于北宋[4]。常见的“风马旗”多由布制成,也有用麻纱、丝绸的。样式有方形、角形、条形等,小的风马旗可以挂成一条条的风马旗缕,大的可用整匹整幅的棉布,或串挂于绳,或随意抛洒。风马旗在色彩的选择采用白、黄、红、绿、蓝五种(如图1-3)。常见风马旗的图像有:藏传八宝图、金翅大鹏鸟、佛像和佛经等。风马中的五种动物象征人类的五种组成部分,即马象征灵魂(或吉祥),鹏象征生命力,虎象征身体,龙象征繁荣,狮象征命运。一段或一句经咒散置其间,图与文相映成趣。
4、博物馆展出
在云南省博物馆及云南民族博物馆,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甲马”以木刻版画的形式被收集、保存、整理了出来,通过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作为存在于人类环境之中的物证,唤醒人们对传统民间工艺的保护意识。
5、“甲马”出版物
另一方面,云南甲马被一些人类学、民俗学、美术学的专家学者研究成著作,有的解释“甲马”的由来、历史及文化内涵;有的作为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的普查的成果;有的分析其艺术风格及审美情趣。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国木板年画集成》,其中《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云南甲马卷》就是其中的一集,收录了云南各地区的甲马珍品、绝品资料。另外还有《中国民间纸马艺术史话》、《纸人纸马——中国民艺采风录》、《云南甲马》等。
二、“甲马”文化即将消失的原因
(一)“甲马”自身的使用方式
从“甲马”的使用方式来看,有在宗教祈福禳灾、祭祀活动时用来焚烧、张贴、飘撒等方式。用作张贴的,以内邱纸马为代表;用来焚烧的,以云南甲马为代表;用作飘撒的,以藏族的风马旗为代表。云南“甲马的使用方式决定了其唯一性。云南“甲马”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使用时必须焚毁,而其雕版都是不同的人手工雕刻而成,具有唯一性,一旦雕版被毁,这张“甲马”也就随之消亡,它不可复制。
(二)“甲马的功能和内容不合时宜
“甲马”的主要内容是神、鬼,这些带有迷信色彩的内容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是不会被大多数世人所接受的。审美观念的陈旧单一也是导致纸马艺术衰落萧条的原因之一,千百年来纸马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构成方法及用色习惯,没有突破与变化。即便有少许变化也难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不断进步。 (三)“甲马”文化的退化
各地的甲马,在文革时期为破除封建迷信被明令禁止印制和销售。大量的甲马和雕版被付之一炬,一些极为珍贵的雕版就此绝迹,为现代纸马艺术研究和考证增加了难度。如今,由于环境、时代的改变,精神文化需求也发生了变化。现在很多关于甲马的民俗活动也在退化当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知道“甲马”为何物,对自己身边的本土文化现象缺乏认同感,就导致了甲马文化失传的现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甲马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四)科技的进步
早期的人类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知识的贫乏,对周围的自然现象无法解释,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的原始自然观。随着科技和医学的进步,许多具有特殊含义的迷信“甲马”已经不再使用了,例如:“祛病甲马”、“追魂甲马”等等。再加上现代科技的发展,印刷技术发展迅速,电脑技术、摄影、摄像技术、制版分色等技术的运用,从印刷质量、视觉效果、成本和速度上都远远超过了木刻的甲马,因此只能被新技术淘汰。
(五)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冲突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另一個影响就是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已经没有更多时间用来享受传统文化了。
甲马无论从印刷方式、还是内容和实用方式,都是一种与古代生活传统相适应的艺术形式,在处于农耕时代的生活状态下,固有的审美观念、传统习俗、相对缓慢的生活节奏,决定了其形式能够被大众接受,并且有其生存空间。然而现代化大潮的兴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甲马作为一种旧有的传统文化形式,不可避免的面临淘汰的局面。
众所周知,市场的丢失对于艺术品来说是最致命的打击。宋代甲马艺术的繁荣和畅销,是因为当时家家都要使用甲马,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会带动甲马艺术的大发展。而今只有少数偏远地区还有使用甲马的习俗。其余的购买者大都是用于收藏、研究和装饰家居,这类需求就极少了。而这无疑给甲马艺术的传承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六)“甲马”的传承方式缺乏创新
信息技术在飞快地发展,“甲马”还在沿用传统的传承方式,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内容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是不为人所接受的。审美观念的陈旧单一也是导致“甲马”艺术衰落萧条的原因,“甲马”一直保持着自己单调的构成方法及用色习惯,没有突破与变化。缺乏必要的完善与创新,没有与时俱进的发展,对于“甲马”文化在新时期的传承也缺乏后劲。除此之外,国内外对“甲马”的研究还仅仅处于保护和收藏的阶段。
“甲马”文化即将消逝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鉴一些成功案例。把“甲马”的造型图案化和数字化,并应用到广告设计、动画设计、服装设计、饰品设计中来,借助信息化互联网络传播和创新“甲马”的文化附加值。一方面“甲马”可以成为丰富文化市场发展的民族文化资源之一,另一方面“甲马”文化也可以借助现代设计和互联网络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杨郁生著.云南甲马(全一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8~173
[2]冯骥才著.民间灵气:癸末甲申田野考察档案[M].作家出版社,2005.4
[3]壮族纸马舞.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zzfq08/2008-12/08/content_16915319.htm
[4]风马再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2628b4010009z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