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路走来,陈达达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沿踟蹰,在喀喇汗王朝旧址四顾,历经帕米尔高原风的洗涤,尘世显得如此澄透,这些文字就是他的思考轨迹。
西域,以帕米尔高原为界,以西,行至地中海;以东,迄止玉门关。1897年,32岁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九死一生地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好不容易从藏北可可西里走出来后,沿着柴达木荒漠,经漠北来到北京,并受到了清末老政治家李鸿章的亲切接见和宴请。这场宴请是一个老政治家和一位年轻冒险家的对话,老者的沧桑睿智和年轻人的机灵与无畏,令人身临其境,难以忘怀。
陈达达怀着对古代西域丝绸之路的向往,在大量的阅读准备后,沿着探险家斯文·赫定的西域探险路线,踏着玄奘的足迹,独自一人,搭车穿越了柴达木荒漠无人区和塔里木盆地沙漠南沿绿洲,最后登上帕米尔高原。旅行,尤其是有目的的长途旅行都来自一种召唤。
在这条路上,有过无数先贤,既有向西而去的人,也有向东而来的人。向西而行的人有汉代的张骞,唐代的玄奘法师,向东而来的有鸠摩罗什,斯文·赫定……陈达达从重庆出发,经广元到西安,基本循着当年丝绸之路的路线,经过兰州、德令哈、花土沟、若羌、且末、民丰、和田、喀什到红其拉甫山口,穿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这一片西北地区最为广袤的土地。这是一条充满历史尘埃的路,有大漠冷月、烽燧古堡、驼铃车马——历史上这条路曾沟通了东西方,将东方的丝绸、瓷器、茶叶源源不断地运到欧洲,同样西域的皮裘、葡萄酒、音乐也传到了中原地区。某种意义上说,行走在这条路上,就是与历史擦肩而过。
陈达达试图以今日的旅途感受,用故事散文的结构,述说西域丝绸之路南道的沧桑悠远和历史变迁,并感慨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抗,于是成就了现在的《一个人的西域》。这是一本先锋旅行图书,从“出发”到“没有终点的结束”, 全书共分为三十七章,以陈达达自己的旅行线路为线索串联全书。其中,有对历史考古现场通俗故事的讲述,有传奇探险的趣味知识,有神秘丝路的地理地貌探险,有自助旅游的攻略,也有沙漠绿洲的严肃思考和人文境界。这本独特的行走笔记,集旅行、探险、人文、地理为一体,用游记勾勒历史,用散文描述考古,用脚步丈量地理,用心情串连丝路。
陈达达在出发之前阅读了大量书籍,以至于在出门之前犹豫不决。书中他提到“……我最终把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塞进背包,可临到出门,我又返身将斯文赫定的《亚洲腹地旅行记》也揣在了手中,并毅然决然地快速下了楼”。
第一站是青海湖。朝圣之路并不像想象中那样一帆风顺,陈达达在刚到青海时就遭遇折磨。眼前的青海湖美不胜收,自己的身体却陡感不适,“脑袋似爆裂般疼痛难忍”。他心里清楚,“如果今夜不能挺住,明天的旅程,乃至我整个穿越柴达木盆地以及横跨西域的计划,就会彻底泡汤”。好在深睡一夜之后,他的身体恢复,只是回忆起来,他自己描述“那一夜,甚是悲壮”。搭车旅行的好处在于,你不知道你会遇到什么,你也不知道你会遇见谁。陈达达搭上第二辆车时,距离青海湖边的江西沟镇已经有好几公里了。那是一辆蓝色的校车,孩子们淳朴的笑容让陈达达动容。昆仑山脚的“黑山村”,徒步的天堂——喀拉古塔格。喀拉古塔格村,目前应该是中国版图内最值得“驴行”,最值得书写,最值得摄影,最值得呵护和最值得歌唱的美丽村落之一。旅途的终点是红其拉甫边防哨所,在此期间陈达达目睹了帕米尔高原 “晨曦”“旭日”和“朝阳”的现场演绎。“晨曦,就是天蒙蒙亮时,从大山背后冒出的鱼肚白微光;旭日,则是微光已经被染得通红,慢慢地从雪山背后爬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时刻;而朝阳,那是一轮红日已经升到了山头,好像被一股巨大的热浪浮起,悬在天边”。
陈达达以写信的形式结束自己的书,第一封书信,写给玄奘。第二封书信,写给奥里尔·斯坦因。这一路走来,陈达达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沿踟蹰,在喀喇汗王朝旧址四顾,历经帕米尔高原风的洗涤,尘世显得如此澄透,这些文字就是他的思考轨迹。然而,历史不会直接把答案交给思考者,答案只能依靠冷静的头脑和滚烫的心自己获得。对陈达达而言,他已经把这一条西域丝绸之路描绘成了另一个样子,他自己的样子。我们呢,是不是也欠自己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西域,以帕米尔高原为界,以西,行至地中海;以东,迄止玉门关。1897年,32岁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九死一生地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好不容易从藏北可可西里走出来后,沿着柴达木荒漠,经漠北来到北京,并受到了清末老政治家李鸿章的亲切接见和宴请。这场宴请是一个老政治家和一位年轻冒险家的对话,老者的沧桑睿智和年轻人的机灵与无畏,令人身临其境,难以忘怀。
陈达达怀着对古代西域丝绸之路的向往,在大量的阅读准备后,沿着探险家斯文·赫定的西域探险路线,踏着玄奘的足迹,独自一人,搭车穿越了柴达木荒漠无人区和塔里木盆地沙漠南沿绿洲,最后登上帕米尔高原。旅行,尤其是有目的的长途旅行都来自一种召唤。
在这条路上,有过无数先贤,既有向西而去的人,也有向东而来的人。向西而行的人有汉代的张骞,唐代的玄奘法师,向东而来的有鸠摩罗什,斯文·赫定……陈达达从重庆出发,经广元到西安,基本循着当年丝绸之路的路线,经过兰州、德令哈、花土沟、若羌、且末、民丰、和田、喀什到红其拉甫山口,穿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这一片西北地区最为广袤的土地。这是一条充满历史尘埃的路,有大漠冷月、烽燧古堡、驼铃车马——历史上这条路曾沟通了东西方,将东方的丝绸、瓷器、茶叶源源不断地运到欧洲,同样西域的皮裘、葡萄酒、音乐也传到了中原地区。某种意义上说,行走在这条路上,就是与历史擦肩而过。
陈达达试图以今日的旅途感受,用故事散文的结构,述说西域丝绸之路南道的沧桑悠远和历史变迁,并感慨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抗,于是成就了现在的《一个人的西域》。这是一本先锋旅行图书,从“出发”到“没有终点的结束”, 全书共分为三十七章,以陈达达自己的旅行线路为线索串联全书。其中,有对历史考古现场通俗故事的讲述,有传奇探险的趣味知识,有神秘丝路的地理地貌探险,有自助旅游的攻略,也有沙漠绿洲的严肃思考和人文境界。这本独特的行走笔记,集旅行、探险、人文、地理为一体,用游记勾勒历史,用散文描述考古,用脚步丈量地理,用心情串连丝路。
陈达达在出发之前阅读了大量书籍,以至于在出门之前犹豫不决。书中他提到“……我最终把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塞进背包,可临到出门,我又返身将斯文赫定的《亚洲腹地旅行记》也揣在了手中,并毅然决然地快速下了楼”。
第一站是青海湖。朝圣之路并不像想象中那样一帆风顺,陈达达在刚到青海时就遭遇折磨。眼前的青海湖美不胜收,自己的身体却陡感不适,“脑袋似爆裂般疼痛难忍”。他心里清楚,“如果今夜不能挺住,明天的旅程,乃至我整个穿越柴达木盆地以及横跨西域的计划,就会彻底泡汤”。好在深睡一夜之后,他的身体恢复,只是回忆起来,他自己描述“那一夜,甚是悲壮”。搭车旅行的好处在于,你不知道你会遇到什么,你也不知道你会遇见谁。陈达达搭上第二辆车时,距离青海湖边的江西沟镇已经有好几公里了。那是一辆蓝色的校车,孩子们淳朴的笑容让陈达达动容。昆仑山脚的“黑山村”,徒步的天堂——喀拉古塔格。喀拉古塔格村,目前应该是中国版图内最值得“驴行”,最值得书写,最值得摄影,最值得呵护和最值得歌唱的美丽村落之一。旅途的终点是红其拉甫边防哨所,在此期间陈达达目睹了帕米尔高原 “晨曦”“旭日”和“朝阳”的现场演绎。“晨曦,就是天蒙蒙亮时,从大山背后冒出的鱼肚白微光;旭日,则是微光已经被染得通红,慢慢地从雪山背后爬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时刻;而朝阳,那是一轮红日已经升到了山头,好像被一股巨大的热浪浮起,悬在天边”。
陈达达以写信的形式结束自己的书,第一封书信,写给玄奘。第二封书信,写给奥里尔·斯坦因。这一路走来,陈达达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沿踟蹰,在喀喇汗王朝旧址四顾,历经帕米尔高原风的洗涤,尘世显得如此澄透,这些文字就是他的思考轨迹。然而,历史不会直接把答案交给思考者,答案只能依靠冷静的头脑和滚烫的心自己获得。对陈达达而言,他已经把这一条西域丝绸之路描绘成了另一个样子,他自己的样子。我们呢,是不是也欠自己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