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差生”提高数学成绩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iuyun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差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任何一个班不论怎样择优录取,教学一段时间后总会出现"差生",只不过班与班之间差生的水平不同罢了。那么如何帮助这些学生,使他们都能成为合格的毕业小学生,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寻找产生"差生"的原因
  经过多年的教学和分析,我认为"差生"之所以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生理缺陷的原因。因生病、外伤造成大脑损伤,或因遗传造成智力低下,对这样的学生不能要求太高,能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就可以。不能花费大量时间在他们身上,否则教师费力效果不理想,反而还会影响这些孩子的身体健康。
  2、环境因素造成的原因。如父母离异、缺爹少娘,或父母长期不和,他们在家庭中的不到温暖,没有一个安定的学习环境,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
  3、心理因素造成的原因。如生性好动,想象力丰富,自制力极差,不但自己不能安心听课还影响别的同学学习的学生。
  针对这些学生我们要根据不同情况对症下药进行辅导。
  二、做好转化工作,提高数学成绩
  我在教学中经常观察每个"差生"的学习活动,分析他们的学习过程,琢磨他们的心理特点。发现他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他们对具体有趣的活动乐于思考,容易兴奋,但转移得也快。(二)他们注意力易受新鲜刺激所牵制,有注意力差、自制力弱的特点。(三)学习情绪不稳定,变化大。(四)不愿意思考,满足于懂不追求对,而且懒得练。总之,他們"精力旺盛,好动多变,不求甚解"。针对他们的这一特点,我们应该根据情况做好转化工作,提高数学成绩。
  1、 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心
  这些学生中有的是父母离异,自小得不到家庭温暖和教育,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作为我们教师,要有目的的主动亲近他们,关心他们,给他们以满腔的爱,使他们觉得教师可亲,是他们的知心人。例如王晓丽同学因父母离异思想情绪低落,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在四年级期末考试中,成绩不及格。五年级我接班后,与其父母多次交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其父母也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改变的态度。由于老师的亲切关怀、引导,以及家庭环境的改变,为学生的情感、意志的自我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她以95分(数学)的优异成绩升入六年级,为此家长十分感谢老师,不久后他们也"破镜重圆"。但是也有个别家长,不听老师的劝告。这对这种个别情况,我就在班上发动同学伸出友谊之手,我也主动向他们问寒问暖,使这些同学感到学校和社会的温暖,从而提高了这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由差生转变为中等生甚至优等生。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绝大部分"差生"是由于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造成的。叶圣陶老人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可见习惯的重要性,培养好习惯就是培养人,好习惯对学生来说终身受益。对于自制力差的学生来说,要使其数学学习成绩得到提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次教学分数的认识,我用直观图形让学生认识"单位1",我发现这类同学甚至比有些优等生接受的快,可见他们的智力并不低。针对他们的特点,我就从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入手,经常在课余时间找些趣味数学题让他们动手动脑。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以后,我让同学每人找一块橡皮泥弄成一个正方体,并把六面都涂上颜色,再把它平均切成大小相等的27块小正方体,问:三面涂色的有几块,两面涂色的有几块,还有几块没有涂色?让学生把实际操作中得到的用数学语言概括出来,逐步形成理性认识。这样,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处在主体地位,摆摆、看看、想想、议议,尝到自己发现知识的乐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练习,他们比较能认真学习了,数学成绩逐渐提高了。但是这类同学的反复性较大,情绪不稳定,成绩时高时低,这就要坚持不懈地观察他们平时的活动,对那些不正当的活动及游戏及时制止。
  三、多练习,多实践。
  数学学科实践性很强,只有多多练习,多多实践,才能学好,对于"差生"更是如此。所以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成功感。在实践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差生"创造更多的练习机会。课堂提问时,估计他们能答对的问题,就先让他们回答,稍有困难的问题在别的学生答对之后让他们重复。在课堂上,只要他们举手,总是让他们上,做对了是对他们的鼓励;做错了也可以让他们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得到提高。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把基点、进度、训练量定在差生身上,注意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而且特别注意给差生多一些"跳一跳"的好机会,让他们自己多摘到果子。配合教学组织"差生"开展了课外练习活动,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师的教学要做到低起点,为"差生"铺好台阶
  针对"差生"差生认识能力差思维能力弱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讲解知识的发生过程和形成过程,以降低教学起点。要采用象放电影、电视中的慢镜头,小步子甚至倒退的手段,给"差生"搭起思维的小台阶使他们拾级而上。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对过难、坡度过大的内容要进行分步讲解,对重点、难点和学生不足之处应进行必要的循环,甚至多次反复的分析和讲解,把所将的内容按分析的思路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写下来,认真分析,直到理解掌握为止;要尽量增加演示实验、幻灯、电视机、图表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增加他们感性认识,提高"差生"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
  总之,补差的方法多种多样,课前补差、个别辅导等等多种多样,只要我们教师在有责任心和爱心,我相信"差生"总会有一天会得到转化,有所提高。
其他文献
【关键词】 生物实验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精神 创新操作能力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江泽民主席在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朱鎔基总理也提出:"教育和科技事业要走改革创新之路,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    初中的生物实验由"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动动手"、"实践活动"等组成,其中观察
物理教学要适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要求,必须从单纯的"学科教育"转向"科学的教育",即不但应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还要为他们的素质发展奠定必需的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观念和科学品质的基础。我认为,加强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物理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开阔视野、推动
期刊
有效的探究学习,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更是贯彻整个探究活动的主线。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只有产生了问题才会去试图解决问题,为解决问题而建立假设进而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收集有关证据用来检验假设。因此,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产生问题并提出问题。具体策略如下:  一、在观察中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问题的产生源于对自然现象、生活现象的观察,在观察中才能获得对认知现
期刊
【摘要】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物理實验需要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顽强的毅力等良好的品质。但是,在我们的物理实验课堂上,却很多时候没能体现这一点,反而成就了许多"造假高手"。本文着重研究如何通过学生合作——学生之间的相互督促、互助,从而实现共赢——完成实验目标,掌握实验技能,提高实验素养。  【关键词】 合作 共赢 学生实验   一、物理实验教学
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物理新教材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猜想和假设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处理数据,并通过同学之间的评估、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材总是通过更换课堂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勤动脑、爱动手、多开口,
期刊
【摘要】 本文介绍了问题链教学法的概念、理论依据和实例说明。  【关键词】 高中生物 问题链教学法   一、问题链教学法的概念  问题链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问题,把这些问题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组成一条或几条问题链,课堂教学过程紧紧围绕解决这些问题而展开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链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一条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特点的问题链是实施问题链教学法的重要基础。  
一、引言  "问题情境"是最古老也是当今最普遍应用的教学手段,因此在教学实际中极具其必要性和研究价值。因此,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有效性的策略至关重要,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应答,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互动等方面将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1.小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