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许多高职高专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目前, 人们工作、生活发生了变化,节奏加快,各种心理压力增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显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对体育的心理健康效应进行了研究,体育锻炼促進心理健康的功能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 体育教育 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R151.4+1 文献标识码:R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32- 0535-01
1、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国内资料表明,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004年7月《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报告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学生出现焦虑症状,12%的学生存在敌对情绪。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心理协会2009年联合调查的结果表明,有高达28.13%的学生有心理障碍,其中中等程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16.51%,心理健康问题达到严重程度的学生占3.81%。在高职高专学生中,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退学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其中因精神疾病休学的占因病休学总人数的39.7%,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占因病退学总人数的64.4%。此外,据心理专家估计,中国近年来每年至少有100名大学生轻生,而且这个数字呈上升趋势。以上数据显示我国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在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健康第一”思想已成为肩负培养高素质人才重任的各级学校的指导思想。作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应该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发挥体育锻炼特有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2、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意义
体育在个体发展中对身体、心理、社会适应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采取体育教育的相应策略,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实践性优势和特征,以增强体育教育的实效性。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来实施体育教育,既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又不断提高自身对体育的认识,并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的解答学生关心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方法、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
2.1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个性心理倾向对个性人际交往倾向有比较直接的影响,通过认识大学生的需要和个性特点,对于组织好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引导学生体育行为,充分发挥体育的集体性特征,有助于体现体育活动的人际交往促进作用。体育教师要善于通过学生的外部行为来认识学生的个性心理倾向,揭示学生的内部动机和需要,并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加以利用,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体育动机,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以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体育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积极体育行为和主动交往意识。
2.2 体育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
体育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方法,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情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建立终身体育意识,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打下健康的身体基础。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以理想作为心理活动的方向,引领学生的行为实践。体育教师要把学生远大理想与体育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和建立对自己、对未来的自信心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与健康体魄的关系、健康体魄与实现远大理想的关系,从而以顽强的意志在生活中勇往直前。
2.3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在意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鲜明的心理特征,其内涵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等。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体育活动是由一系列随意动作构成的,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因此,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
2.4体育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自控力
由于每个人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等不同,性格特征差异也比较大,在生活中体会到的人生价值和生活乐趣也不一样。体育活动中要求个人弱化和控制自己性格因素,以集体大局为重,有些体育项目活动要求坚强的意志才能坚持完成,体育活动的这些特征都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从而增强在生活实践其他方面的自控力,并表现出积极的情绪。体育教师通过一系列的体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改变自己的体育行为,从主体性和主动性上自觉克服外界环境的消极影响和不利因素。体育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性格气质类型的学生的采取的体育促进策略应有所不同,以增强体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发挥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需要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激发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情感,抑制和转化消极性情感,培养学生顽强克服困难的意志。
3.1.2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已逐渐得到教育界的共识,如何发挥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既是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教育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
3.2建议
3.2.1在今后的体育教育实践中,如何将学校体育理论、阳光体育运动、学生体质健康、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校体育管理与保障制度、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课余训练与运动竞赛、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等方面与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相结合,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3.2.2现在我国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没有比较科学的标准,应该根据标准制定比较符合中国国情的心理测量量表。
3.2.3高职高专院校应对学生从事的课余体育活动给予规范,如举行正规的单项体育比赛,或让学生自发组织,老师给予指导,让学生能在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中从事自己喜好的运动,避免意外发生。
参考文献:
[1] 曹国民.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
[2] 沈辉.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验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7)
[3] 邱新宇.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30)
[4] 刘萍,王振宏.大学生体育态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
作者简介:
1、李 超,男,1984生,陕西眉县人,本科,助教,教学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2、施吉良,1980年生,男,云南大理人,本科,助教,教学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 体育教育 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R151.4+1 文献标识码:R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32- 0535-01
1、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国内资料表明,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004年7月《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报告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学生出现焦虑症状,12%的学生存在敌对情绪。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心理协会2009年联合调查的结果表明,有高达28.13%的学生有心理障碍,其中中等程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16.51%,心理健康问题达到严重程度的学生占3.81%。在高职高专学生中,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退学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其中因精神疾病休学的占因病休学总人数的39.7%,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占因病退学总人数的64.4%。此外,据心理专家估计,中国近年来每年至少有100名大学生轻生,而且这个数字呈上升趋势。以上数据显示我国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在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健康第一”思想已成为肩负培养高素质人才重任的各级学校的指导思想。作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应该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发挥体育锻炼特有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2、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意义
体育在个体发展中对身体、心理、社会适应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采取体育教育的相应策略,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实践性优势和特征,以增强体育教育的实效性。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来实施体育教育,既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又不断提高自身对体育的认识,并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的解答学生关心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方法、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
2.1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个性心理倾向对个性人际交往倾向有比较直接的影响,通过认识大学生的需要和个性特点,对于组织好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引导学生体育行为,充分发挥体育的集体性特征,有助于体现体育活动的人际交往促进作用。体育教师要善于通过学生的外部行为来认识学生的个性心理倾向,揭示学生的内部动机和需要,并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加以利用,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体育动机,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以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体育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积极体育行为和主动交往意识。
2.2 体育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
体育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方法,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情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建立终身体育意识,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打下健康的身体基础。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以理想作为心理活动的方向,引领学生的行为实践。体育教师要把学生远大理想与体育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和建立对自己、对未来的自信心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与健康体魄的关系、健康体魄与实现远大理想的关系,从而以顽强的意志在生活中勇往直前。
2.3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在意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鲜明的心理特征,其内涵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等。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体育活动是由一系列随意动作构成的,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因此,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
2.4体育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自控力
由于每个人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等不同,性格特征差异也比较大,在生活中体会到的人生价值和生活乐趣也不一样。体育活动中要求个人弱化和控制自己性格因素,以集体大局为重,有些体育项目活动要求坚强的意志才能坚持完成,体育活动的这些特征都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从而增强在生活实践其他方面的自控力,并表现出积极的情绪。体育教师通过一系列的体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改变自己的体育行为,从主体性和主动性上自觉克服外界环境的消极影响和不利因素。体育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性格气质类型的学生的采取的体育促进策略应有所不同,以增强体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发挥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需要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激发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情感,抑制和转化消极性情感,培养学生顽强克服困难的意志。
3.1.2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已逐渐得到教育界的共识,如何发挥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既是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教育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
3.2建议
3.2.1在今后的体育教育实践中,如何将学校体育理论、阳光体育运动、学生体质健康、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校体育管理与保障制度、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课余训练与运动竞赛、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等方面与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相结合,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3.2.2现在我国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没有比较科学的标准,应该根据标准制定比较符合中国国情的心理测量量表。
3.2.3高职高专院校应对学生从事的课余体育活动给予规范,如举行正规的单项体育比赛,或让学生自发组织,老师给予指导,让学生能在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中从事自己喜好的运动,避免意外发生。
参考文献:
[1] 曹国民.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
[2] 沈辉.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验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7)
[3] 邱新宇.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30)
[4] 刘萍,王振宏.大学生体育态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
作者简介:
1、李 超,男,1984生,陕西眉县人,本科,助教,教学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2、施吉良,1980年生,男,云南大理人,本科,助教,教学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