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水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12 — 0045 — 03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通知》要求淘汰“水课”、打造“金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高校必修课程,如今这门课程被大学生打入“冷宫”沦为“水课”,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所有思政课老师的高度重视。如何改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水课”现状,是值得我们去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所谓“水课”就是课程内容乏味、学生收获小、作业少、课程管理松、课程绩点高,有利于学生顺利获取学分的课程。当前所有的高校思政课均面临着这种问题,其中必然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下统称“马原”)。
“马原”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构成。这三个部分各自理论难度就大,更何况是对三个部分的整合,因此,同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马原”课是一门有综合性、抽象性较强的课程。因为内容多,理论性强,想要学生完全理解相关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高校呼吁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学改革,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采用陈旧保守的教学方法,如机械灌输式、封闭式和单向传授式的教学方法,这些陈旧的教学方法都是以教师为主导,以书本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规律,学生完全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点,不用思考,最终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接触知识的渠道越来越来,获取的知识内容越来越新,如果教师依旧采用陈旧的教学方式,只向学生传授书本中的理论,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点,渐渐地学生就会对这门课失去耐性,最终排斥课程,令“马原”课变成了学生心中的“水课”。
“马原”课是高校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是每位大学生都要学习的基础理论课,而当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资力量不够,师生配比严重不足,因此很多高校在教学管理上采用了合班制的大班教学,少则80人,多则150人。大班教学虽然短时间内解决了思政课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但也引发了其他问题。首先,课堂组织工作难度大。因为大班教学涉及到的人数较多,所以教师无法逐一点名确认学生的出勤情况,这就给一部分学生可乘之机,养成了逃课的习惯;而在教室中听课的学生太多,老师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并注意到每一位学生的上课状态,因此很多同学利用这一特点,枉顾课堂纪律,在课堂上偷偷打游戏、看小说、看电影、逛淘宝,刷微博……;坐在后排的学生因教室大的原因存在看不到、听不清的情况,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就不愿听讲了。所以,无论是检查学生出勤,还是维持课堂纪律,大班教学的情况下,教师都很难兼顾到。其次,大班教学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大班教学因涉及学生人数众多,老师很难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因此,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大降低,长此以往,势必影响教学效果。而“马原”课中又是一门及其深奥的课程,有很多的抽象理论,是需要学生充分理解后才能运用于实际生活,而大班教学,老师只能象征性地提问“听懂了吗”,而学生回答“听懂了”,也只是个别同学,根本达不到所有人的标准,这也直接导致了最后的教学效果不容乐观。最后,大班教学只能照顾整体性,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由于一次授课涉及的班级、专业众多,每次授课的人数少则一百,多则将近两百,教师很可能授课一学期,都无法完全记住每一位同学,更不要说因人施教,为每一份学生定制一份专属的教学方式。综上,大班教学根本无法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教师反而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维持课堂秩序,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影响“马原”课的实效性。
“马原”课被学生稱为“水课”的另一大重要原因就是轻松、简单,容易通过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让学生没有任何学习压力,从而形成对本门课不重视的态度,放松了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目前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是“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综合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虽然解决了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弊端,但同时助长了平时作秀、期末突击的不良学风。“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课堂发言、参与讨论、作业成绩等,但因班级人数众多,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执行到位。而“期末考核”目前高校普遍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三种,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和论文写作。对于闭卷考试,很多同学都会采取考试前突击背诵的方式来应付,而开卷考试、论文写作的考核方式更是让学生毫无压力,从而更加轻视这门课程。因此,无论是哪一种期末考核方式,学生都不会花费时间在平时学习研究,只会集中在考试前突击背诵或是准备材料,这些考核方式都无法检验出学生真实地水平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综上,现有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综合考核方式无法真正地检验学生的真实能力,反而助长了学生重期末、轻平时,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良风气,导致了学生平时不出勤,不认真学习,考前突击、考后忘记的恶性行为,最终淡化“马原”课的功能,影响了认真学习的学生的积极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马原”课不仅仅是理论课,更是一门社会实践课,只有开展实践环节,才能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也只有通过实践环节,才能让学生明白任何一种理论只有反复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才是真理,从而让学生从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转化为认同,从认同提升为真正的信仰。因此,如何开展实践环节、处理好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关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面临的重大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理论性最强、最抽象性的“马原”课则更需要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虽然“马原”课的社会实践环节一直存在,但几乎都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并没有真正地落到实处。事实上,绝大部分高校都是采用布置课题的方式让学生课后自行完成实践环节,初衷是好的,但结果不容乐观,因为在实践的过程中缺少教师的指导和监督,学生根本就不会重视实践环节,加上对实践选题的认识不够,意识到困难后,学生就会消极怠工,很多学生根本没有认真地选题、调研,大部分都是在网上搜索一些相关数据,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数据,直接在百度上复制粘贴敷衍了事地完成实践报告。如此一来,就形成恶性循环,不仅没有实现设置实践环节的目的与意义,反而令学生加剧对“马原”课的反感,使“马原”课逐渐沦为“水课”。
如今所有高校课程的教学模式都是多媒体教学,因为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教学显然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马原”课实际教学中发现多媒体教学的魅力远不足手机带来的那么强烈。究其根本,是教师仍然采用陈旧保守的教学方法,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多年教学活动发现,打破陈规,运用新鲜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快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因为每一种授课方法都有其专有的特性,如采用看图举例教学法,将社会上的热点新闻结合学生喜欢的内容融入每一个章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将难懂的理论知识以简单的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思考逐渐领悟出答案;案例分析教学法,则是通过选择贴近教学实际需要的案例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生动地理解和掌握重难点理论。多种教学方式的使用,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集中精力听课,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点,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当下马原课采用的大班教学严重影响课程的实效性,因为学生人数多,授课教师无法花费大量时间去点名,导致学生的出勤率无法保障,更重要的是大班教学无法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感受,也就无法顾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改为小班教学势在必行。从大班教學改为小班教学,首先能让学生从思想上改变对“马原”课的认知。大学生普遍认为大班教学的课程都无需重视,只有小班教学的课程才要认真听讲、严肃对待。如果“马原”课转为了小班教学,学生就能改变固有的陈旧观念,从思想上重视起“马原”课,让“马原”课从“水课”变为“金课”;其次,小班教学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小班教学下,授课教师能够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感受,并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与学生展开互动,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帮助学生消化理论知识;最后,小班化教学能够增进师生情谊。大班教学下,因为班级人数太多,教师上完一学期课都无法认识所有的学生,师生之间的情谊自然淡漠。如果采用了小班化教学,教师就可以做到与学生充分互动,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让学生因为一位教师的教学艺术与感染力真正的喜欢上“马原”课,使“水课”变为“金课”。
学生不重视“马原”课的关键原因在于现有的考核制度,因此,需要对考核制度进行完善。首先,学校要把“考查”课改成“考试”课,让学生从思想上就转变对“水课”的固有看法。其次,学生们查询到的最终成绩应该由过程性学习与结果性成绩相结合,改变学生“一卷定乾坤”的看法。严格平时成绩的评定,对本学期旷课、代课超过三次以上的学生直接评定为无资格考试,对迟到超过三次以上及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给予重修及相应的扣分,让认真学习的学生感受到公平。再次,“马原”课的成绩应该由平时成绩+社会实践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包括是否遵守此课程的规章制度及上课回答问题的次数和质量;社会实践成绩评定要设立严格标准。第一,实践报告质量要合格;第二,实践报告的内容要真实可靠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实践报告的课件要新颖、完整,紧扣主题;第四,需要明确组员的工作内容;第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符合字数要求。最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要逐渐缩小。完善考核制度才能让学生们重视平时积累和实践环节,但调整并不是绝对弱化期末考试环节,毕竟期末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授课成果的有效方式,三部分有效结合才是目的,才是保障学生认真对待“马原”课,让“马原”课脱掉“水课”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虽然现有的“马原”课有社会实践环节,但社会实践环节没有真正落实,学生只是象征性地完成一项任务罢了,这就使得原本很重要的实践环节流于形式,无法发挥教育作用。成功的“马原”课不光是要解答学生的思想疑惑,更重要的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教学大纲的整合与利用,从而让思政课真正的“活起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实践环节细分为“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三种形式。首先,课堂实践的形式是多元化的,比如,社会热点辩论赛,理论专题谈论,情景模拟,邀请专家学者、杰出校友、退休的老领导走进课堂,也可以挑一些章节让学生自己选定主体授课等等,目的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认同。其次,校园实践活动的组织和设计要紧扣“马原”课的教学内容,成立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社团,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也可以利用图书馆、电视广播、校园网络、宣传橱窗等,把“马原”课实践教学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去。最后,校外实践也是“马原”实践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课外活动能力的重要渠道。校外实践可以与学校团委对接,与学生的寒、暑假社会实践联系起来,“马原”课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亲自带领、指导学生参与实践,从而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中来,让“马原”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马原”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1〕周丽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黑龙江教育,2017,(08).
〔2〕刘心畅.“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创新教育,2017,(10).
〔3〕邱光洪.“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学术交流,2017,(02).
〔责任编辑:侯庆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12 — 0045 — 03
一、引言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通知》要求淘汰“水课”、打造“金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高校必修课程,如今这门课程被大学生打入“冷宫”沦为“水课”,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所有思政课老师的高度重视。如何改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水课”现状,是值得我们去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二、马原“水课”问题存在的根源
所谓“水课”就是课程内容乏味、学生收获小、作业少、课程管理松、课程绩点高,有利于学生顺利获取学分的课程。当前所有的高校思政课均面临着这种问题,其中必然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下统称“马原”)。
1.陈旧保守的教学方法
“马原”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构成。这三个部分各自理论难度就大,更何况是对三个部分的整合,因此,同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马原”课是一门有综合性、抽象性较强的课程。因为内容多,理论性强,想要学生完全理解相关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高校呼吁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学改革,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采用陈旧保守的教学方法,如机械灌输式、封闭式和单向传授式的教学方法,这些陈旧的教学方法都是以教师为主导,以书本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规律,学生完全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点,不用思考,最终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接触知识的渠道越来越来,获取的知识内容越来越新,如果教师依旧采用陈旧的教学方式,只向学生传授书本中的理论,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点,渐渐地学生就会对这门课失去耐性,最终排斥课程,令“马原”课变成了学生心中的“水课”。
2.劣势凸显的大班教学
“马原”课是高校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是每位大学生都要学习的基础理论课,而当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资力量不够,师生配比严重不足,因此很多高校在教学管理上采用了合班制的大班教学,少则80人,多则150人。大班教学虽然短时间内解决了思政课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但也引发了其他问题。首先,课堂组织工作难度大。因为大班教学涉及到的人数较多,所以教师无法逐一点名确认学生的出勤情况,这就给一部分学生可乘之机,养成了逃课的习惯;而在教室中听课的学生太多,老师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并注意到每一位学生的上课状态,因此很多同学利用这一特点,枉顾课堂纪律,在课堂上偷偷打游戏、看小说、看电影、逛淘宝,刷微博……;坐在后排的学生因教室大的原因存在看不到、听不清的情况,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就不愿听讲了。所以,无论是检查学生出勤,还是维持课堂纪律,大班教学的情况下,教师都很难兼顾到。其次,大班教学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大班教学因涉及学生人数众多,老师很难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因此,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大降低,长此以往,势必影响教学效果。而“马原”课中又是一门及其深奥的课程,有很多的抽象理论,是需要学生充分理解后才能运用于实际生活,而大班教学,老师只能象征性地提问“听懂了吗”,而学生回答“听懂了”,也只是个别同学,根本达不到所有人的标准,这也直接导致了最后的教学效果不容乐观。最后,大班教学只能照顾整体性,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由于一次授课涉及的班级、专业众多,每次授课的人数少则一百,多则将近两百,教师很可能授课一学期,都无法完全记住每一位同学,更不要说因人施教,为每一份学生定制一份专属的教学方式。综上,大班教学根本无法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教师反而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维持课堂秩序,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影响“马原”课的实效性。
3.不够健全的考核制度
“马原”课被学生稱为“水课”的另一大重要原因就是轻松、简单,容易通过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让学生没有任何学习压力,从而形成对本门课不重视的态度,放松了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目前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是“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综合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虽然解决了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弊端,但同时助长了平时作秀、期末突击的不良学风。“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课堂发言、参与讨论、作业成绩等,但因班级人数众多,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执行到位。而“期末考核”目前高校普遍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三种,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和论文写作。对于闭卷考试,很多同学都会采取考试前突击背诵的方式来应付,而开卷考试、论文写作的考核方式更是让学生毫无压力,从而更加轻视这门课程。因此,无论是哪一种期末考核方式,学生都不会花费时间在平时学习研究,只会集中在考试前突击背诵或是准备材料,这些考核方式都无法检验出学生真实地水平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综上,现有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综合考核方式无法真正地检验学生的真实能力,反而助长了学生重期末、轻平时,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良风气,导致了学生平时不出勤,不认真学习,考前突击、考后忘记的恶性行为,最终淡化“马原”课的功能,影响了认真学习的学生的积极性。
4.流于形式的实践环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马原”课不仅仅是理论课,更是一门社会实践课,只有开展实践环节,才能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也只有通过实践环节,才能让学生明白任何一种理论只有反复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才是真理,从而让学生从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转化为认同,从认同提升为真正的信仰。因此,如何开展实践环节、处理好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关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面临的重大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理论性最强、最抽象性的“马原”课则更需要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虽然“马原”课的社会实践环节一直存在,但几乎都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并没有真正地落到实处。事实上,绝大部分高校都是采用布置课题的方式让学生课后自行完成实践环节,初衷是好的,但结果不容乐观,因为在实践的过程中缺少教师的指导和监督,学生根本就不会重视实践环节,加上对实践选题的认识不够,意识到困难后,学生就会消极怠工,很多学生根本没有认真地选题、调研,大部分都是在网上搜索一些相关数据,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数据,直接在百度上复制粘贴敷衍了事地完成实践报告。如此一来,就形成恶性循环,不仅没有实现设置实践环节的目的与意义,反而令学生加剧对“马原”课的反感,使“马原”课逐渐沦为“水课”。
三、全面改革“水课”问题,给“马原”注入新的活力
1.多元化教学方式并存
如今所有高校课程的教学模式都是多媒体教学,因为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教学显然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马原”课实际教学中发现多媒体教学的魅力远不足手机带来的那么强烈。究其根本,是教师仍然采用陈旧保守的教学方法,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多年教学活动发现,打破陈规,运用新鲜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快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因为每一种授课方法都有其专有的特性,如采用看图举例教学法,将社会上的热点新闻结合学生喜欢的内容融入每一个章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将难懂的理论知识以简单的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思考逐渐领悟出答案;案例分析教学法,则是通过选择贴近教学实际需要的案例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生动地理解和掌握重难点理论。多种教学方式的使用,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集中精力听课,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点,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坚持小班化教学
当下马原课采用的大班教学严重影响课程的实效性,因为学生人数多,授课教师无法花费大量时间去点名,导致学生的出勤率无法保障,更重要的是大班教学无法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感受,也就无法顾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改为小班教学势在必行。从大班教學改为小班教学,首先能让学生从思想上改变对“马原”课的认知。大学生普遍认为大班教学的课程都无需重视,只有小班教学的课程才要认真听讲、严肃对待。如果“马原”课转为了小班教学,学生就能改变固有的陈旧观念,从思想上重视起“马原”课,让“马原”课从“水课”变为“金课”;其次,小班教学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小班教学下,授课教师能够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感受,并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与学生展开互动,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帮助学生消化理论知识;最后,小班化教学能够增进师生情谊。大班教学下,因为班级人数太多,教师上完一学期课都无法认识所有的学生,师生之间的情谊自然淡漠。如果采用了小班化教学,教师就可以做到与学生充分互动,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让学生因为一位教师的教学艺术与感染力真正的喜欢上“马原”课,使“水课”变为“金课”。
3.改革完善考核制度
学生不重视“马原”课的关键原因在于现有的考核制度,因此,需要对考核制度进行完善。首先,学校要把“考查”课改成“考试”课,让学生从思想上就转变对“水课”的固有看法。其次,学生们查询到的最终成绩应该由过程性学习与结果性成绩相结合,改变学生“一卷定乾坤”的看法。严格平时成绩的评定,对本学期旷课、代课超过三次以上的学生直接评定为无资格考试,对迟到超过三次以上及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给予重修及相应的扣分,让认真学习的学生感受到公平。再次,“马原”课的成绩应该由平时成绩+社会实践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包括是否遵守此课程的规章制度及上课回答问题的次数和质量;社会实践成绩评定要设立严格标准。第一,实践报告质量要合格;第二,实践报告的内容要真实可靠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实践报告的课件要新颖、完整,紧扣主题;第四,需要明确组员的工作内容;第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符合字数要求。最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要逐渐缩小。完善考核制度才能让学生们重视平时积累和实践环节,但调整并不是绝对弱化期末考试环节,毕竟期末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授课成果的有效方式,三部分有效结合才是目的,才是保障学生认真对待“马原”课,让“马原”课脱掉“水课”的有效途径。
4.重视社会实践课
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虽然现有的“马原”课有社会实践环节,但社会实践环节没有真正落实,学生只是象征性地完成一项任务罢了,这就使得原本很重要的实践环节流于形式,无法发挥教育作用。成功的“马原”课不光是要解答学生的思想疑惑,更重要的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教学大纲的整合与利用,从而让思政课真正的“活起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实践环节细分为“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三种形式。首先,课堂实践的形式是多元化的,比如,社会热点辩论赛,理论专题谈论,情景模拟,邀请专家学者、杰出校友、退休的老领导走进课堂,也可以挑一些章节让学生自己选定主体授课等等,目的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认同。其次,校园实践活动的组织和设计要紧扣“马原”课的教学内容,成立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社团,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也可以利用图书馆、电视广播、校园网络、宣传橱窗等,把“马原”课实践教学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去。最后,校外实践也是“马原”实践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课外活动能力的重要渠道。校外实践可以与学校团委对接,与学生的寒、暑假社会实践联系起来,“马原”课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亲自带领、指导学生参与实践,从而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中来,让“马原”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马原”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周丽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黑龙江教育,2017,(08).
〔2〕刘心畅.“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创新教育,2017,(10).
〔3〕邱光洪.“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学术交流,2017,(02).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