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电视新闻评论也逐渐走向成熟。在这一过程当中,电视评论也显示出了自身的优势所在,受到电视观众的认可。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阶段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当中,往往会过分强调叙述的内容,而忽视了议论和评论的部分,这使得电视新闻评论缺乏理性的思考。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结合我国电视事业的现状展开深入分析,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电视新闻评论的质量。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节目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已厌倦了那种居高临下、充斥说教、不符合现实生活逻辑和情感逻辑的电视节目,有权利看到真正现实生活中的图景,有权利分享被拍摄对象的真情实感,有权利在这些基础上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八点纪实》摒弃了“主题先行”“主观判断”“粉饰现实”的拍摄手法,而是采取调查分析、追踪采访、访谈述评等形式,依托人们耳闻目睹的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真实人物和事件,提炼出大众所关心的问题,借助电视现代化手段聚焦社会热点,作出思考和判断。
一、强化电视新闻的理性思考
过去,人们议论电视新闻有即时、快捷的特点,能迅速将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新闻报道给观众。但总觉得这种传统的串珠子式的电视新闻报道方式,相当于报纸的“标题新闻”。也就是,人们通过这种电视新闻只了解到“发生了什么?”然而读报纸却能了解到“为什么会发生”。近几年来,国内电视台为适应改革的需要,纷纷加大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份量,尝试从更深层次上,从更广阔的空间里直接、鲜明、及时实施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电视台自身的权威性和在观众心目中的可信赖程度。为了弥补电视新闻的这种缺憾,吉林电視台大胆改革,从1994年5月3日起推出了新闻评论性栏目《八点纪实》,强化了新闻的阐述能力和更改思考,使新闻节目上了一个档次。短短半年时间,播发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等新闻近千条,激发了人们关心时政的热情,街头巷尾津津乐道。有很多听众在电视机前等待着这个节目的到来,收视率不低于那些有轰动效应的电视剧。
《八点纪实》从一开始就不同凡响,它具有浓郁的新闻性,节目的主题采访、画面编辑、后期合成都充分遵循了电视新闻的既定规律。在采访上则更加纪实性和现场感,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报道方式上采取调查分析式、追踪采访式、快速反映式和访谈述评式四种类型。依托人们耳闻目睹的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真实人物和事件,提炼出大众所关注的问题,借助电视现代声像的科学手段作出新的思考、新颖的判断,从而聚焦社会热点。他们以改革中政府与群众共同关心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为报道契机,把镜头对准基层,对准平民百姓,对准最基本的生活,真实地反映和纪录现实生活中最典型的、最富有普遍意蕴的世事与民情。他们依靠各级政府和部门揭露、抨击社会丑恶现象,颂扬友爱和温情。正是这种思辨性和哲理性的深层报道,使得人们通过电视找到了全方位信息交流与审美交流的契合点。
《八点纪实》选题广泛、立意独特、角度新颖,反映改革中的新观念、新做法和新经验,挖掘普通人中的不寻常事,剖析社会中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如:我省产品不畅销现象的透视、期货诈骗引发的思考、个体和国营书店两种经营体制的对比、商品大潮中新的消费观、一个含辛茹苦抚养5个大学生的农村老妈妈、为了3个痴呆儿女辛劳一生的母亲、狗年说“狗”、一位军人在“北国之春”吃饭因饭菜俭朴遭到几个年轻人的嘲讽、一位军人勇于告发他杀害父亲的母亲、关于街头流浪儿因父母离异无家可归的连续报道等,都是以“时政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为宗旨,形成了独特的集时政报道和新闻评述于一体、政策性和导向性极强的电视文化景观。由于《八点纪实》锐意营造了平凡而生动、意近而旨远的主体氛围,产生了良好的新闻效应,许多节目还被中央电视台在《焦点时刻》《焦点访谈》中选播。
《八点纪实》的栏目宗旨决定着电视记者的使命不是让观众为新闻中的人和事而悲伤和欢欣,而是要在对于未渲染的纪录性场面的评判中,去寻找其中蕴含的价值——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意义。这就是该栏目对新闻评论的追求。这个栏目组的同志们有句口号:“记录普通老百姓的凡人小事,让老百姓自己看自己。”所以,《八点纪实》始终将镜头对准形形色色的人,即使是事件,也是将事件中的人作为访谈的主体,在纪实主义新闻手法基础上,既可以就重大事件、重大问题作一番深究,又可以对普通人、普通事作一番探源,表达出受众关心的不寻常的内容来。同时,《八点纪实》以追求新闻来源的真实为主要特征,力求将原始状态的信息提供给观众,这样就能真实、全面地再现新闻事件的性质和本来面目,可信度最高,说服力最大。大家从《八点纪实》中可以看到,为了力求将观众带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充分利用电视的长处,原汁原味地展现事件及其氛围,在观众心理上增加了对新闻事件耳闻目睹的参与感。
最后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新闻联播”这一类“标题性新闻”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不可能每条新闻都采用《八点纪实》这种新闻杂志型节目的处理方式,但所有追求深度报道的电视新闻都应从《八点纪实》中得到启迪,从而幻化出更加丰富多彩的电视新闻报道的文化手法来。
二、关注最新社会热点 展现真实生活情态
面对空中传媒大战,频道争夺激烈的局面,吉林电视台《八点纪实》以其立体化、深层化、不同凡响的纪实报道,深深地根植于千万吉林人心中,成为人们必看的名牌精品节目,显示了省级电视台的媒体魅力。可以说,《八点纪实》开播赢得了观众的掌声。
有位哲人说过:“把握和表现个性的东西是作品的真正生命。”《八点纪实》栏目组里虽然是一群平均年龄29岁的年轻人,但他们都凭借勤奋、热情和聪慧,努力追求个性的节目品格。首先,他们视野开阔,都能“沉下去”,注意从观察思考中发现与发扬适合报道对象特点和修改。“个性”找到后,画面的选择、提问的切入、拍摄技巧的运用、题目的确定等,都围绕“个性”来进行,同时无论是编导还是摄像,都力图通过现场捕捉信息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来实现片子的拍摄和结构,从而使节目跳出一般化的报道模式并生发出较强的感染力。如他们在拍摄世界冠军李佳军这一节目时,除了按照常规表现冠军凯旋的喜悦外,还特别选取跟拍冠军回家这一独特视角,通过摄取给母亲送礼物、回家没地方住、给父母放滑冰录像帶等细节,给观众摹画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世界冠军形象。 《八点纪实》栏目组有一个口号:“突出时政报道,把‘文章’作巧;稳定中性报道,把‘文章’作精;强化问题报道,把‘文章’作深。”在社会热点、问题报道这一块,《八点纪实》予以特别关注,下尽“深”功夫。他们有热线电话、热线传呼,有来访来信记录。只要发现好的新闻线索,就直接扎到农民家,坐马车、住炕头、啃面包,拍回的是好节目。在已播的300期节目中,这类节目占1/3。如为了拍《梅河口假化肥坑农》一片,记者三下梅河口,追踪至天津,直至法院最后判决赔偿农民12万元经济损失。正因为《八点纪实》能关注老百姓的酸甜苦辣,能坚持抑恶扬善,所以才赢得观众的信任、赞誉和喜爱。纪实片的情节、细节等都来自现场实地。因此,《八点纪实》在表现形式和结构内容上都锐意展现原始、真实的生活情态,通过无间歇跟踪拍摄,连续采访的同期声段落及连续、完整、翔实的细节纪录,把过程中散发出来的鲜活生活变成一个个故事。像《青年道班》《京剧迷》等片子都是通过编导对采访对象的认知和判断为线索,按生活自身发展流程的内在逻辑,把不同时空的事件或人物联结起来,剥笋式地层层突现情节,传达信息,从而使节目不仅是一種展示方式,还成为对人生的观照,体现出一种朴素的生活态度,表达出普通百姓对生活欲望和生活意义的尊重。
《八点纪实》在拍摄的过程中,强调记录性,突出现场感和真实性。尊重当地、当时、真人、真事的原则,做到真有其事,确有其人,准确地反映生活;在真实的基础上,缜密地进行选摄,力求反映党的政策和生活的本质;在采访的过程中,力求准确、朴素、生动,不加人为痕迹。因此,《八点纪实》在表现形式和结构内容上都锐意展现原始、真实生活的情态,通过无间歇跟踪拍摄,连续采访的同期声段落及连续、完整、翔实的细节纪录,把过程中散发出来的鲜活生活变成一个个故事。真正达到了新、快、真、广、深的要求。这就是:强调新就是要求时效性强,内容和报道手法新;强调快就是跟紧大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快速准确反映出来,起到解疑释惑、舆论监督的作用;强调真,就是真实、准确,反映事物本质;强调广和深,就是有广泛性和一定的深度。
所以,《八點纪实》也就能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万紫千红的电视荧屏中一朵绚丽的鲜花。
新闻评论类节目是传播界的新生代,对从业人员来说,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和研究,但正如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所说:“这是一项年轻的编辑记者值得付出一生的聪明才智去创造的事业。”愿以此语与评论界的同行们共勉。
作者简介:石鹤(1980-),女,汉,研究生,白城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研究方向:新闻采编。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节目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已厌倦了那种居高临下、充斥说教、不符合现实生活逻辑和情感逻辑的电视节目,有权利看到真正现实生活中的图景,有权利分享被拍摄对象的真情实感,有权利在这些基础上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八点纪实》摒弃了“主题先行”“主观判断”“粉饰现实”的拍摄手法,而是采取调查分析、追踪采访、访谈述评等形式,依托人们耳闻目睹的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真实人物和事件,提炼出大众所关心的问题,借助电视现代化手段聚焦社会热点,作出思考和判断。
一、强化电视新闻的理性思考
过去,人们议论电视新闻有即时、快捷的特点,能迅速将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新闻报道给观众。但总觉得这种传统的串珠子式的电视新闻报道方式,相当于报纸的“标题新闻”。也就是,人们通过这种电视新闻只了解到“发生了什么?”然而读报纸却能了解到“为什么会发生”。近几年来,国内电视台为适应改革的需要,纷纷加大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份量,尝试从更深层次上,从更广阔的空间里直接、鲜明、及时实施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电视台自身的权威性和在观众心目中的可信赖程度。为了弥补电视新闻的这种缺憾,吉林电視台大胆改革,从1994年5月3日起推出了新闻评论性栏目《八点纪实》,强化了新闻的阐述能力和更改思考,使新闻节目上了一个档次。短短半年时间,播发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等新闻近千条,激发了人们关心时政的热情,街头巷尾津津乐道。有很多听众在电视机前等待着这个节目的到来,收视率不低于那些有轰动效应的电视剧。
《八点纪实》从一开始就不同凡响,它具有浓郁的新闻性,节目的主题采访、画面编辑、后期合成都充分遵循了电视新闻的既定规律。在采访上则更加纪实性和现场感,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报道方式上采取调查分析式、追踪采访式、快速反映式和访谈述评式四种类型。依托人们耳闻目睹的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真实人物和事件,提炼出大众所关注的问题,借助电视现代声像的科学手段作出新的思考、新颖的判断,从而聚焦社会热点。他们以改革中政府与群众共同关心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为报道契机,把镜头对准基层,对准平民百姓,对准最基本的生活,真实地反映和纪录现实生活中最典型的、最富有普遍意蕴的世事与民情。他们依靠各级政府和部门揭露、抨击社会丑恶现象,颂扬友爱和温情。正是这种思辨性和哲理性的深层报道,使得人们通过电视找到了全方位信息交流与审美交流的契合点。
《八点纪实》选题广泛、立意独特、角度新颖,反映改革中的新观念、新做法和新经验,挖掘普通人中的不寻常事,剖析社会中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如:我省产品不畅销现象的透视、期货诈骗引发的思考、个体和国营书店两种经营体制的对比、商品大潮中新的消费观、一个含辛茹苦抚养5个大学生的农村老妈妈、为了3个痴呆儿女辛劳一生的母亲、狗年说“狗”、一位军人在“北国之春”吃饭因饭菜俭朴遭到几个年轻人的嘲讽、一位军人勇于告发他杀害父亲的母亲、关于街头流浪儿因父母离异无家可归的连续报道等,都是以“时政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为宗旨,形成了独特的集时政报道和新闻评述于一体、政策性和导向性极强的电视文化景观。由于《八点纪实》锐意营造了平凡而生动、意近而旨远的主体氛围,产生了良好的新闻效应,许多节目还被中央电视台在《焦点时刻》《焦点访谈》中选播。
《八点纪实》的栏目宗旨决定着电视记者的使命不是让观众为新闻中的人和事而悲伤和欢欣,而是要在对于未渲染的纪录性场面的评判中,去寻找其中蕴含的价值——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意义。这就是该栏目对新闻评论的追求。这个栏目组的同志们有句口号:“记录普通老百姓的凡人小事,让老百姓自己看自己。”所以,《八点纪实》始终将镜头对准形形色色的人,即使是事件,也是将事件中的人作为访谈的主体,在纪实主义新闻手法基础上,既可以就重大事件、重大问题作一番深究,又可以对普通人、普通事作一番探源,表达出受众关心的不寻常的内容来。同时,《八点纪实》以追求新闻来源的真实为主要特征,力求将原始状态的信息提供给观众,这样就能真实、全面地再现新闻事件的性质和本来面目,可信度最高,说服力最大。大家从《八点纪实》中可以看到,为了力求将观众带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充分利用电视的长处,原汁原味地展现事件及其氛围,在观众心理上增加了对新闻事件耳闻目睹的参与感。
最后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新闻联播”这一类“标题性新闻”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不可能每条新闻都采用《八点纪实》这种新闻杂志型节目的处理方式,但所有追求深度报道的电视新闻都应从《八点纪实》中得到启迪,从而幻化出更加丰富多彩的电视新闻报道的文化手法来。
二、关注最新社会热点 展现真实生活情态
面对空中传媒大战,频道争夺激烈的局面,吉林电视台《八点纪实》以其立体化、深层化、不同凡响的纪实报道,深深地根植于千万吉林人心中,成为人们必看的名牌精品节目,显示了省级电视台的媒体魅力。可以说,《八点纪实》开播赢得了观众的掌声。
有位哲人说过:“把握和表现个性的东西是作品的真正生命。”《八点纪实》栏目组里虽然是一群平均年龄29岁的年轻人,但他们都凭借勤奋、热情和聪慧,努力追求个性的节目品格。首先,他们视野开阔,都能“沉下去”,注意从观察思考中发现与发扬适合报道对象特点和修改。“个性”找到后,画面的选择、提问的切入、拍摄技巧的运用、题目的确定等,都围绕“个性”来进行,同时无论是编导还是摄像,都力图通过现场捕捉信息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来实现片子的拍摄和结构,从而使节目跳出一般化的报道模式并生发出较强的感染力。如他们在拍摄世界冠军李佳军这一节目时,除了按照常规表现冠军凯旋的喜悦外,还特别选取跟拍冠军回家这一独特视角,通过摄取给母亲送礼物、回家没地方住、给父母放滑冰录像帶等细节,给观众摹画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世界冠军形象。 《八点纪实》栏目组有一个口号:“突出时政报道,把‘文章’作巧;稳定中性报道,把‘文章’作精;强化问题报道,把‘文章’作深。”在社会热点、问题报道这一块,《八点纪实》予以特别关注,下尽“深”功夫。他们有热线电话、热线传呼,有来访来信记录。只要发现好的新闻线索,就直接扎到农民家,坐马车、住炕头、啃面包,拍回的是好节目。在已播的300期节目中,这类节目占1/3。如为了拍《梅河口假化肥坑农》一片,记者三下梅河口,追踪至天津,直至法院最后判决赔偿农民12万元经济损失。正因为《八点纪实》能关注老百姓的酸甜苦辣,能坚持抑恶扬善,所以才赢得观众的信任、赞誉和喜爱。纪实片的情节、细节等都来自现场实地。因此,《八点纪实》在表现形式和结构内容上都锐意展现原始、真实的生活情态,通过无间歇跟踪拍摄,连续采访的同期声段落及连续、完整、翔实的细节纪录,把过程中散发出来的鲜活生活变成一个个故事。像《青年道班》《京剧迷》等片子都是通过编导对采访对象的认知和判断为线索,按生活自身发展流程的内在逻辑,把不同时空的事件或人物联结起来,剥笋式地层层突现情节,传达信息,从而使节目不仅是一種展示方式,还成为对人生的观照,体现出一种朴素的生活态度,表达出普通百姓对生活欲望和生活意义的尊重。
《八点纪实》在拍摄的过程中,强调记录性,突出现场感和真实性。尊重当地、当时、真人、真事的原则,做到真有其事,确有其人,准确地反映生活;在真实的基础上,缜密地进行选摄,力求反映党的政策和生活的本质;在采访的过程中,力求准确、朴素、生动,不加人为痕迹。因此,《八点纪实》在表现形式和结构内容上都锐意展现原始、真实生活的情态,通过无间歇跟踪拍摄,连续采访的同期声段落及连续、完整、翔实的细节纪录,把过程中散发出来的鲜活生活变成一个个故事。真正达到了新、快、真、广、深的要求。这就是:强调新就是要求时效性强,内容和报道手法新;强调快就是跟紧大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快速准确反映出来,起到解疑释惑、舆论监督的作用;强调真,就是真实、准确,反映事物本质;强调广和深,就是有广泛性和一定的深度。
所以,《八點纪实》也就能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万紫千红的电视荧屏中一朵绚丽的鲜花。
新闻评论类节目是传播界的新生代,对从业人员来说,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和研究,但正如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所说:“这是一项年轻的编辑记者值得付出一生的聪明才智去创造的事业。”愿以此语与评论界的同行们共勉。
作者简介:石鹤(1980-),女,汉,研究生,白城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研究方向:新闻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