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一项看似人人都会,实则需要坚定信念的伟大难事,如果人的信念还站立着的话,那么世界上便没有什么能让自己倒下。陶行知先生奉献给教育的一生验证着这个“信念永存”的道理。
一、信念不倒
陶行知先生出过国,留过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改变了作为一个中国平民百姓的本性,用他的话说就是“经过一番觉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向那中国的平民的路上奔流回来了”。因为陶行知先生坚持教育救国的信念,所以他放弃了国外丰厚的待遇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员。在此期间,他没有,也不可能甘于平庸,具有敏锐眼光的他在实践中发现了当时教育的弊端,主张将那一成不变的“教授法”改为新兴的“教学法”。当然,新的主张、新的做派不管在何时都会遭到保守派的反对。那时的他纵然遭到人身安全的威胁,也不妥协,最终经过抗争得以被世人认可。
二、唯爱之名
可以这么说,陶行知先生教育实践的支撑信念是用“爱满天下”,这一信念无论何时都屹立不倒。正因信念如此执着,陶行知先生才有了创办教育的希望,坚持之下才有了办学的契机,最终那在爱教育的光环之下的灵魂得以栖居在中国教育历史长河中,淡泊坚毅的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的一言一行是统一的,他的精神与灵魂是和谐的。
我知道陶行知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先生一生都在教育和受教育。但我认为,无论是实践他的生活教育,还是终身教育抑或是平民教育,都是不会离开教师与学生这两个载体的。其实,从上述的话语中不难发现陶行知先生就是想“教做人”,教出什么人——教出有道德的人,“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为什么如今不见了民国的铮铮铁骨与意气风发?为什么少有如陶行知先生那样执着追求梦想的人?为什么罕见“得天下英才教育之”的身影?相反的,眼中的景象大都是世人纸醉金迷于现实的诱惑、窒囿于现世的规范,不敢逾越雷池半步。没错,我们对教育现状很不满。没错,我们呼喊着想要改变。然而,教育改革举步维艰,可以说不管是谁都有半放弃的意味。看过《成人之美》的或许可以理解和明白:曾经满怀热情想象陶行知一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的“新教师”,当处在教育行政化愈演愈热的时代,他们看着别人朝着官位之路发展也会心动。“新教师”的教育梦想被遗弃了,“新教师”的教育信念迷惘后倒下了。
如果一次次阅读接近陶行知,那么就会明白,没有为什么,因为一切都因为爱得不够深。这不是一句玩笑话,因为“爱”一字可以解答种种疑惑。
上面说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之路是那么坎坷多难,一路的荆棘并没有阻断先生的前进步伐,他披荆斩棘,用睿智和坚毅,执着不言放弃,用实际行动讲述着“生命中最伟大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在于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
那段时光是黑暗的,但是也是黎明前的黑暗,陶行知先生用双眼远眺着光明。他提出“教学做合一”,是美国杜威先生理论的另一种呈现,是符合中国特色的实践理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我认为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理念至今仍然适用,只不过环境变化了,施行反而愈加困难。可惜,观点的提出和过程的实施往往是脱节的。我不认为我们的学生能有半数以上喜爱书本内容,没有兴趣的学不是真的学,但是学生喜爱书本以外的知识,知识无论是书里还是书外都是“有用的”。教学生学,是学习策略还是学习内容,恐怕我们当代的“先生们”有些糊涂了吧,但是我相信陶行知先生是清楚明白的。
三、生活教育
前面提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有所保留地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创造了一整套教育理论,先生用其一生的努力将教育理念付诸实践。除了“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也让我感触很深,是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是改变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
其实,我认为生活教育的本质就是呼吁人们重视生活对于教育的重要性,也就是教育更应该注重知识的运用。
当代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于每一个人,不仅仅体现在学生身上,家长身上的烙印尤为明显。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国这几年“山寨”会那么横行,比螃蟹还厉害,但我知道一个国家的产品如果永久烙上仿冒的印记,那是极度危险和悲惨的,如果连自己的国人都将其作为我们的特色,那将是多么愚蠢又崩溃的事情啊!
由此可以推断,教育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形象与发展。我也知道,孩子的行为思想体现着一个家庭的素养,但愿我这个小老师也能通过我自己的言行去默默影响一些孩子,让他们看到“自己正,无愧于心”。孩子也会长大,孩子也会成家立业,一代人优于一代人才是建国守业的根本。事实上,我们人生旅途上肯定是沼泽遍布、荆棘丛生,同时,生命路途上的风景总有山重水复,难见柳暗花明,但是教育的方法已经由陶行知先生指明,道路已有探索,成功已在眼前。
陶行知先生写过《天将明之师范学校——江宁县立师范学校半日生活记》、《无锡小学之新生命——开原乡立第一小学一日生活记》,教学与耕种的苦乐冷暖世人不知,后世人只知陶行知先生被誉为是人民教育家,但我想说的是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和很高的理想的陶行知既然无法逃避现世的苦难,那他便用闪耀的精神光芒去照耀一方世事。我想我们也可以,安居乐业下不要忘了那稻田里的守望。
陶先生的教育精神如此坚韧,困苦中的栖居是为了用着独有的教育精神来指引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须得为教育真正地工作。
【作者单位: 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校 江苏】
一、信念不倒
陶行知先生出过国,留过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改变了作为一个中国平民百姓的本性,用他的话说就是“经过一番觉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向那中国的平民的路上奔流回来了”。因为陶行知先生坚持教育救国的信念,所以他放弃了国外丰厚的待遇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员。在此期间,他没有,也不可能甘于平庸,具有敏锐眼光的他在实践中发现了当时教育的弊端,主张将那一成不变的“教授法”改为新兴的“教学法”。当然,新的主张、新的做派不管在何时都会遭到保守派的反对。那时的他纵然遭到人身安全的威胁,也不妥协,最终经过抗争得以被世人认可。
二、唯爱之名
可以这么说,陶行知先生教育实践的支撑信念是用“爱满天下”,这一信念无论何时都屹立不倒。正因信念如此执着,陶行知先生才有了创办教育的希望,坚持之下才有了办学的契机,最终那在爱教育的光环之下的灵魂得以栖居在中国教育历史长河中,淡泊坚毅的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的一言一行是统一的,他的精神与灵魂是和谐的。
我知道陶行知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先生一生都在教育和受教育。但我认为,无论是实践他的生活教育,还是终身教育抑或是平民教育,都是不会离开教师与学生这两个载体的。其实,从上述的话语中不难发现陶行知先生就是想“教做人”,教出什么人——教出有道德的人,“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为什么如今不见了民国的铮铮铁骨与意气风发?为什么少有如陶行知先生那样执着追求梦想的人?为什么罕见“得天下英才教育之”的身影?相反的,眼中的景象大都是世人纸醉金迷于现实的诱惑、窒囿于现世的规范,不敢逾越雷池半步。没错,我们对教育现状很不满。没错,我们呼喊着想要改变。然而,教育改革举步维艰,可以说不管是谁都有半放弃的意味。看过《成人之美》的或许可以理解和明白:曾经满怀热情想象陶行知一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的“新教师”,当处在教育行政化愈演愈热的时代,他们看着别人朝着官位之路发展也会心动。“新教师”的教育梦想被遗弃了,“新教师”的教育信念迷惘后倒下了。
如果一次次阅读接近陶行知,那么就会明白,没有为什么,因为一切都因为爱得不够深。这不是一句玩笑话,因为“爱”一字可以解答种种疑惑。
上面说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之路是那么坎坷多难,一路的荆棘并没有阻断先生的前进步伐,他披荆斩棘,用睿智和坚毅,执着不言放弃,用实际行动讲述着“生命中最伟大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在于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
那段时光是黑暗的,但是也是黎明前的黑暗,陶行知先生用双眼远眺着光明。他提出“教学做合一”,是美国杜威先生理论的另一种呈现,是符合中国特色的实践理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我认为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理念至今仍然适用,只不过环境变化了,施行反而愈加困难。可惜,观点的提出和过程的实施往往是脱节的。我不认为我们的学生能有半数以上喜爱书本内容,没有兴趣的学不是真的学,但是学生喜爱书本以外的知识,知识无论是书里还是书外都是“有用的”。教学生学,是学习策略还是学习内容,恐怕我们当代的“先生们”有些糊涂了吧,但是我相信陶行知先生是清楚明白的。
三、生活教育
前面提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有所保留地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创造了一整套教育理论,先生用其一生的努力将教育理念付诸实践。除了“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也让我感触很深,是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是改变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
其实,我认为生活教育的本质就是呼吁人们重视生活对于教育的重要性,也就是教育更应该注重知识的运用。
当代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于每一个人,不仅仅体现在学生身上,家长身上的烙印尤为明显。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国这几年“山寨”会那么横行,比螃蟹还厉害,但我知道一个国家的产品如果永久烙上仿冒的印记,那是极度危险和悲惨的,如果连自己的国人都将其作为我们的特色,那将是多么愚蠢又崩溃的事情啊!
由此可以推断,教育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形象与发展。我也知道,孩子的行为思想体现着一个家庭的素养,但愿我这个小老师也能通过我自己的言行去默默影响一些孩子,让他们看到“自己正,无愧于心”。孩子也会长大,孩子也会成家立业,一代人优于一代人才是建国守业的根本。事实上,我们人生旅途上肯定是沼泽遍布、荆棘丛生,同时,生命路途上的风景总有山重水复,难见柳暗花明,但是教育的方法已经由陶行知先生指明,道路已有探索,成功已在眼前。
陶行知先生写过《天将明之师范学校——江宁县立师范学校半日生活记》、《无锡小学之新生命——开原乡立第一小学一日生活记》,教学与耕种的苦乐冷暖世人不知,后世人只知陶行知先生被誉为是人民教育家,但我想说的是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和很高的理想的陶行知既然无法逃避现世的苦难,那他便用闪耀的精神光芒去照耀一方世事。我想我们也可以,安居乐业下不要忘了那稻田里的守望。
陶先生的教育精神如此坚韧,困苦中的栖居是为了用着独有的教育精神来指引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须得为教育真正地工作。
【作者单位: 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