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情感对人的智力与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听障学生的情感由于受听觉障碍、语言发展的限制,以及各种经验的缺乏,使他们多具有不可回避的情感缺陷。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听障儿童的情感缺陷,培养其良好的情感尤为重要。
【关键词】 听障儿童 情感 贫乏 肤浅 易变 偏激
前段时间,大河报上报道了一则新闻:“河南某聋哑学校两名十几岁的学生,私自从学校外出,至今未归……”我从事特教工作十几年,这类聋童出走事件我也经历过好几次。为什么这些年龄不算小的听障孩子,可以轻易地舍弃含辛茹苦的父母,以及对他们谆谆教导的老师,草率地就决定出走呢?冷静地分析一下,不难发现,这和他们情感上的缺陷有着必然联系。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什么是情感。情感是以需要为中介的,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态度的体验。比如,得到了表扬,会觉得轻松,愉快;失去亲人,就会感到痛苦,悲伤;面对危机的场面,产生不由自主地紧张,恐惧;听到悦耳的音乐就觉得心旷神怡,等等。它是与人的认识过程紧密相连的一种心理过程。既依赖于认识活动,又反作用于认识活动,常走在理智的前面,是非理性的。
从事人类情感研究的学者普遍认为,人类童年时代的情感控制能力较弱,如果不能正确的培养和引导,也会造成情感障碍,表现出紧张、胆小怕事、怕出头露面、恐惧、焦虑或沮丧、有自卑感等。由此可见,情感障碍并非听障儿童所特有的,只是这些孩子除了具有这些情感障碍外,情感方面的问题较普通儿童更多一些。
言语是促进情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高级情感没有扎实的语言基础,是很难体验和形成的。一个平均听力损失55dB以上的听障儿童,在语言交流中会错失绝大部分的语言信息。因此,听障儿童语言信号系统的“自我提醒”和“自我告诫”的调节作用相对较弱。第二信号系统对皮层下中枢的控制与调节一旦减弱,听障儿童的情感会较多的受生理需要的满足程度左右。一般来讲,正常儿童两三岁时已具备利用语言与人交流的能力,通过一些事情的处理,会使得他们的情感日益丰富。但听障儿童因缺乏语言功能,造成了沟通障碍,制约了情感的发展。所以说,听障儿童由于听觉障碍、语言发展的限制等多种不利因素,导致在情感上具有更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情感体验相对贫乏
1.1 听障儿童从小就生活在无声世界里,丧失了获取丰富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各种声音的刺激。悠扬的歌声,和谐的旋律,不能引起他们愉悦的情绪体验;柔顺的言语,鼓励的语气,无法让他们信心倍增。同样,噪音和嘈杂的音效也不会使听障儿童感到烦躁和厌恶,由于听觉上的障碍而无法体验不同的情感。
1.2 各方面的经验缺乏,也是造成他们情感单调、贫乏的重要原因。听障儿童大多数来自农村,生活圈子比较狭窄,且过多地受到父母的呵护,少有机会与外界接触,见识、听闻都要比同龄的正常儿童少。正常孩子可以参加夏令营、各种兴趣班等,他们却做不到。例如,每当我与学生谈起“过生日”,他们会非常平静用手语告诉我日期,几乎没有一点儿兴奋的情绪。因为大多数孩子过生日时不过就是多吃个鸡蛋、吃碗长寿面而已。祝福的话语、表达心意的小礼物、生日聚会对他们来说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其他人生日时,他们会显得比较麻木,不知道要做些什么。
另外,多数听障儿童的家长往往对孩子的生活悉心照顾,忽视了情感方面的培养。很少有家长能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和孩子平等沟通,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简单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好就行了。由于缺少交流,许多听障儿童有了烦恼,也不愿和家长倾诉。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方面越来越明显。因此,有不少家长向老师抱怨“这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在家说什么都不听,甚至还处处抵触”。我们班有个学生,父亲去杭州打工,母亲专门留在家里照顾他,对他宠爱有加。由于父母忽视了和他的情感交流,他认为母亲留在家里就是为了偷懒,丝毫体会不到父母的良苦用心。专家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较高的情商,和童年时期的情感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儿童早期情感体验的健康与否,将给其性格打上深深的烙印。
2 情感体验肤浅
最初,听障儿童和正常孩子一样,具有原始的情感体验,饿了会哭,高兴了会笑。后来,正常孩子逐渐发展出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高级复合情感,而听障儿童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这方面的情感发展迟缓停滞。在特殊教育学校,你经常见到耳聋学生竖起大拇指或小指,“好”和“坏”大概就是他们唯一的评判标准了。有一个学生拾到钱,交给了我,我问大家:“他做得好不好?”没想到,有几个学生竟然说:“不好。”我问:“为什么不好?”其中一个学生说:“不知道钱是谁的。我拾到的,就应该自己用。把钱交出来很傻。”他们在道德情感上,就没有拾金不昧是一种高尚品质的概念。不知道什么样的品德是高尚的品德,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应当受到别人的尊敬。
没有经过特校扎实的情感教育的听障儿童,审美能力较低,他们一般只知自然美,不知人性美;只知外表美,不知内在美。不少学生盲目地模仿影视明星妆扮,给他们讲自然淳朴才是最美的,他们一开始很难理解。譬如,在报道汶川大地震的一则新闻中,有一位教师张开臂膀,保护学生的动作让无数国人流下了热泪。当我给学生讲到:“他此时是最美的人”,学生吃惊地问我:“他的身上那么脏,为什么是最美的?”通过慢慢讲解,他们才体会到,说这位教师最美,是因为判断他美的标准不在外表,而在于他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能够进入聋校学习的听障儿童会随着知识的增多,情感日益丰富,情感体验的深度也有一定的发展,在某些事情的对待上会有自己的见解,但仍有很大的局限性。
3 容易产生错误情感
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听障儿童对真善美,假恶丑等是非评判标准比较模糊,甚至错误的理解。在他们心里,有一种“公平情感”。在特校工作时间长的老师肯定都知道,“公平”两个字对听障儿童来说,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解决问题时,只要能让他体会到公平,那么,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有时,甚至对老师,长辈也毫不留情地讲究公平,正是这种“公平情感”,会使他们做出一些错误的行为。我班的孙某很聪明、活泼,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有一次,生活辅导老师反映,他把低年级同学的小食品偷吃了。起初,我不大相信,因为,他家里的条件不错,平时也不缺吃的,以往也没发现过有小偷小摸的行为。于是,我私下找他了解情况,弄清了他的想法。原来,他的方便面曾经不知被谁拿走吃了。他认为丢了东西就应该补偿回来,是不是那个孩子拿了他的方便面并不重要,现在,他吃别人的东西,完全是公平合理的。只有这样做,才能让他达到心理平衡。 另外,听障儿童只能靠眼睛捕捉信息,他们的眼睛非常敏感,但这也会给他们带来不利的影响。比如:你和某个人聊天,无意中看了他一眼,他就会误以为你们是在议论他。如果你在看他的同时又笑了笑,那么,很可能你就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4 情感粗略
汉语具有丰富的词汇,同一种心理体验可以用不同的词描述。正常儿童的情感体验,因为在日常生活的语言中得到了强化,所以,当我们一说某种情感时,他们立刻可以联系到自己以往的情感体验,从而在脑海中现出该情感是一种怎样的心理体验。而耳聋学生由于听力障碍,很多时候,并不能真正理解那些表示情感的词所表达的准确意思,体会不到它们的细微差别。所以,在运用时,也经常用得不恰当。比如:开心,喜悦,兴致勃勃,是表示不同程度的高兴,听障儿童依据手语简单的把它们都理解为“高兴”。在描述这种心情时,常用“高兴”一词,其中细微的差别他们就不能准确的区别了。
5 情感易变
儿童阶段的情感不稳定,听障儿童的情感就更是反复无常了。喜、怒、哀、惧常形露于色。在学校里,我们常可以看到听障儿童破涕为笑,转怒为喜的情况。比如,我们班的李某和唐某两个同学,今天好得不分你我,像一个人似的,明天就会因为一件小事吵得不可开交,像仇人一般。
6 情感偏激
由于在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感上有一些困难,常会感到不被理解,不被周围所接纳。在对其他人或某一件事的理解上明显得不够敏感,甚至有些困难。如果这些困难长时间没有被周围环境所理解,甚至受到一些指责,逐渐地会出现情感的偏激反应,从而做出一些偏激的行为。据调查,在听障儿童中,自伤行为要比普通儿童的比例高得多。
以往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但现在,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时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因此,听障孩子首先要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学做一个情商高的人,然后再论其他。这些孩子虽然有这样那样的情感缺陷,但也有直言不讳的坦诚,认准了就不回头的执着等优势,只有正视缺陷,因势利导,才能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使他们拥有丰富细腻的情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从而加强其认识事物的内驱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聋生心理健康教育
2 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关键词】 听障儿童 情感 贫乏 肤浅 易变 偏激
前段时间,大河报上报道了一则新闻:“河南某聋哑学校两名十几岁的学生,私自从学校外出,至今未归……”我从事特教工作十几年,这类聋童出走事件我也经历过好几次。为什么这些年龄不算小的听障孩子,可以轻易地舍弃含辛茹苦的父母,以及对他们谆谆教导的老师,草率地就决定出走呢?冷静地分析一下,不难发现,这和他们情感上的缺陷有着必然联系。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什么是情感。情感是以需要为中介的,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态度的体验。比如,得到了表扬,会觉得轻松,愉快;失去亲人,就会感到痛苦,悲伤;面对危机的场面,产生不由自主地紧张,恐惧;听到悦耳的音乐就觉得心旷神怡,等等。它是与人的认识过程紧密相连的一种心理过程。既依赖于认识活动,又反作用于认识活动,常走在理智的前面,是非理性的。
从事人类情感研究的学者普遍认为,人类童年时代的情感控制能力较弱,如果不能正确的培养和引导,也会造成情感障碍,表现出紧张、胆小怕事、怕出头露面、恐惧、焦虑或沮丧、有自卑感等。由此可见,情感障碍并非听障儿童所特有的,只是这些孩子除了具有这些情感障碍外,情感方面的问题较普通儿童更多一些。
言语是促进情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高级情感没有扎实的语言基础,是很难体验和形成的。一个平均听力损失55dB以上的听障儿童,在语言交流中会错失绝大部分的语言信息。因此,听障儿童语言信号系统的“自我提醒”和“自我告诫”的调节作用相对较弱。第二信号系统对皮层下中枢的控制与调节一旦减弱,听障儿童的情感会较多的受生理需要的满足程度左右。一般来讲,正常儿童两三岁时已具备利用语言与人交流的能力,通过一些事情的处理,会使得他们的情感日益丰富。但听障儿童因缺乏语言功能,造成了沟通障碍,制约了情感的发展。所以说,听障儿童由于听觉障碍、语言发展的限制等多种不利因素,导致在情感上具有更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情感体验相对贫乏
1.1 听障儿童从小就生活在无声世界里,丧失了获取丰富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各种声音的刺激。悠扬的歌声,和谐的旋律,不能引起他们愉悦的情绪体验;柔顺的言语,鼓励的语气,无法让他们信心倍增。同样,噪音和嘈杂的音效也不会使听障儿童感到烦躁和厌恶,由于听觉上的障碍而无法体验不同的情感。
1.2 各方面的经验缺乏,也是造成他们情感单调、贫乏的重要原因。听障儿童大多数来自农村,生活圈子比较狭窄,且过多地受到父母的呵护,少有机会与外界接触,见识、听闻都要比同龄的正常儿童少。正常孩子可以参加夏令营、各种兴趣班等,他们却做不到。例如,每当我与学生谈起“过生日”,他们会非常平静用手语告诉我日期,几乎没有一点儿兴奋的情绪。因为大多数孩子过生日时不过就是多吃个鸡蛋、吃碗长寿面而已。祝福的话语、表达心意的小礼物、生日聚会对他们来说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其他人生日时,他们会显得比较麻木,不知道要做些什么。
另外,多数听障儿童的家长往往对孩子的生活悉心照顾,忽视了情感方面的培养。很少有家长能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和孩子平等沟通,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简单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好就行了。由于缺少交流,许多听障儿童有了烦恼,也不愿和家长倾诉。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方面越来越明显。因此,有不少家长向老师抱怨“这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在家说什么都不听,甚至还处处抵触”。我们班有个学生,父亲去杭州打工,母亲专门留在家里照顾他,对他宠爱有加。由于父母忽视了和他的情感交流,他认为母亲留在家里就是为了偷懒,丝毫体会不到父母的良苦用心。专家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较高的情商,和童年时期的情感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儿童早期情感体验的健康与否,将给其性格打上深深的烙印。
2 情感体验肤浅
最初,听障儿童和正常孩子一样,具有原始的情感体验,饿了会哭,高兴了会笑。后来,正常孩子逐渐发展出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高级复合情感,而听障儿童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这方面的情感发展迟缓停滞。在特殊教育学校,你经常见到耳聋学生竖起大拇指或小指,“好”和“坏”大概就是他们唯一的评判标准了。有一个学生拾到钱,交给了我,我问大家:“他做得好不好?”没想到,有几个学生竟然说:“不好。”我问:“为什么不好?”其中一个学生说:“不知道钱是谁的。我拾到的,就应该自己用。把钱交出来很傻。”他们在道德情感上,就没有拾金不昧是一种高尚品质的概念。不知道什么样的品德是高尚的品德,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应当受到别人的尊敬。
没有经过特校扎实的情感教育的听障儿童,审美能力较低,他们一般只知自然美,不知人性美;只知外表美,不知内在美。不少学生盲目地模仿影视明星妆扮,给他们讲自然淳朴才是最美的,他们一开始很难理解。譬如,在报道汶川大地震的一则新闻中,有一位教师张开臂膀,保护学生的动作让无数国人流下了热泪。当我给学生讲到:“他此时是最美的人”,学生吃惊地问我:“他的身上那么脏,为什么是最美的?”通过慢慢讲解,他们才体会到,说这位教师最美,是因为判断他美的标准不在外表,而在于他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能够进入聋校学习的听障儿童会随着知识的增多,情感日益丰富,情感体验的深度也有一定的发展,在某些事情的对待上会有自己的见解,但仍有很大的局限性。
3 容易产生错误情感
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听障儿童对真善美,假恶丑等是非评判标准比较模糊,甚至错误的理解。在他们心里,有一种“公平情感”。在特校工作时间长的老师肯定都知道,“公平”两个字对听障儿童来说,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解决问题时,只要能让他体会到公平,那么,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有时,甚至对老师,长辈也毫不留情地讲究公平,正是这种“公平情感”,会使他们做出一些错误的行为。我班的孙某很聪明、活泼,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有一次,生活辅导老师反映,他把低年级同学的小食品偷吃了。起初,我不大相信,因为,他家里的条件不错,平时也不缺吃的,以往也没发现过有小偷小摸的行为。于是,我私下找他了解情况,弄清了他的想法。原来,他的方便面曾经不知被谁拿走吃了。他认为丢了东西就应该补偿回来,是不是那个孩子拿了他的方便面并不重要,现在,他吃别人的东西,完全是公平合理的。只有这样做,才能让他达到心理平衡。 另外,听障儿童只能靠眼睛捕捉信息,他们的眼睛非常敏感,但这也会给他们带来不利的影响。比如:你和某个人聊天,无意中看了他一眼,他就会误以为你们是在议论他。如果你在看他的同时又笑了笑,那么,很可能你就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4 情感粗略
汉语具有丰富的词汇,同一种心理体验可以用不同的词描述。正常儿童的情感体验,因为在日常生活的语言中得到了强化,所以,当我们一说某种情感时,他们立刻可以联系到自己以往的情感体验,从而在脑海中现出该情感是一种怎样的心理体验。而耳聋学生由于听力障碍,很多时候,并不能真正理解那些表示情感的词所表达的准确意思,体会不到它们的细微差别。所以,在运用时,也经常用得不恰当。比如:开心,喜悦,兴致勃勃,是表示不同程度的高兴,听障儿童依据手语简单的把它们都理解为“高兴”。在描述这种心情时,常用“高兴”一词,其中细微的差别他们就不能准确的区别了。
5 情感易变
儿童阶段的情感不稳定,听障儿童的情感就更是反复无常了。喜、怒、哀、惧常形露于色。在学校里,我们常可以看到听障儿童破涕为笑,转怒为喜的情况。比如,我们班的李某和唐某两个同学,今天好得不分你我,像一个人似的,明天就会因为一件小事吵得不可开交,像仇人一般。
6 情感偏激
由于在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感上有一些困难,常会感到不被理解,不被周围所接纳。在对其他人或某一件事的理解上明显得不够敏感,甚至有些困难。如果这些困难长时间没有被周围环境所理解,甚至受到一些指责,逐渐地会出现情感的偏激反应,从而做出一些偏激的行为。据调查,在听障儿童中,自伤行为要比普通儿童的比例高得多。
以往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但现在,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时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因此,听障孩子首先要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学做一个情商高的人,然后再论其他。这些孩子虽然有这样那样的情感缺陷,但也有直言不讳的坦诚,认准了就不回头的执着等优势,只有正视缺陷,因势利导,才能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使他们拥有丰富细腻的情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从而加强其认识事物的内驱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聋生心理健康教育
2 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