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偶之家》和《青春之歌》女主人公比较研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yongho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西方文学比较研究是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玩偶之家》和《青春之歌》女主人公比较分析是以悲剧为切入点的形象分析。娜拉和林道静两个艺术形象深入人心,通过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以点带面开开掘中西文学的异同之处。在分析典型意义的基础上,对娜拉与林道静进行全面分析,挖掘两者悲剧根源,分析悲剧创造的根源,总结娜拉与林道静对后世文学创造的影响。
  关键词:娜拉;林道静;悲剧形象;比较
  作者简介:季晗(1979.8-),男,黑龙江黑河市人,黑河学院人文传媒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理论、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01
  《玩偶之家》和《青春之歌》是西方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悲剧形象为主的文学作品。娜拉与林道静虽然代表了不同的女性,但是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她们是文学塑造的经典。尽管她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和国别不同,但都是成功的艺术典型。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地反响。我们把娜拉与林道静作为研究对象,挖掘悲剧背后的深层动因。这种作品之间的比较研究对于文学形象的塑造具有借鉴性的意义。
  一、娜拉的艺术典型意义
  娜拉是易卜生塑造出来的不朽的艺术典型,在文学史上,娜拉成为一代女性形象的集体代表。娜拉的形象被世界人民所接受,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根据娜拉的原形续写了《娜拉走后怎样》,天津大剧院2014年10月上演灵感来源于易卜生经典剧作《玩偶之家》、由挪威最具盛名的编剧乔恩·弗斯重新撰写的一部全新室内歌剧《娜拉》。由此可见娜拉的艺术形象具有典型的意义。
  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把娜拉置于家庭主妇的身份上,她美丽善良,深爱自己的丈夫,为了替丈夫治病,在没有任何办法的情况下,伪造父亲的签名向人借钱。本以为这一无奈的举动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八年后,刚当上银行经理的丈夫海尔茂决定解雇银行职员柯洛克斯泰,而柯洛克斯泰正是当年的债主,债主写信给海尔茂发出威胁。海尔茂知道后,生怕此事影响其前程和名誉,怒斥娜拉是“撒谎的下贱女人”,坏了他“一生的幸福”。当债主在娜拉的女友林丹太太(柯洛克斯泰的旧情人)的感化下主动退回借据后,海尔茂又对妻子装出一副笑脸,称她是自己的“小鸟儿”、“小宝贝”,宣称自己已经“宽恕”了妻子。但娜拉已看透了海尔茂的极端自私和虚伪,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他的玩偶,不再信任他,果断勇敢地离开了这个“玩偶之家”,啼笑皆非的情节让观众认识了海尔茂伪善的嘴脸,更深刻的是娜拉的形象,
  二、林道静的艺术典型意义
  林道静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杨沫塑造出来的典型的女性形象,她的出现代表了中国青年知识女青年追求理想和矛盾复杂的心理过程。林道静出身地主家庭,受的是封建阶级、资产阶级的教育,这样的出身和教育背景让她成为革命者的意志具有动摇性,但是林道静生母的悲惨身世和异母的非人虐待,使她有可能成长为革命者的信念无比又无比坚定。这种矛盾的出身、奋斗经历和内心世界,让林道静具有复杂的心理变化。这个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苦闷彷徨阶段。她为抗婚离家出走,幻想到社会上寻找个人出路,然而残酷的现实使她的希望破灭了,她走投无路,想以死来抵抗现实的残酷,这是绝望的抗争。透露出了林道静内心的软弱。第二阶段是追求探索阶段。在共产党员卢嘉川的启发教育下,通过对马列主义的学习和实际斗争的锻炼,她克服了软弱思想,和余永泽彻底决裂,走上了革命的人生里程。第三阶段是锻炼成长阶段。在近乎严酷的革命暴风雨中,她经历了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克服了小资产阶级思想,铸造了崭新的灵魂,成为一名自觉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在这三个阶段中,林道静实行了三次决裂。第一次是为求得个人解放,与封建家庭决裂;第二次是为争取民族解放,与小家庭决裂;第三次是为整个无产阶级的解放,与旧我决裂。林道静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说明了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才有真正的前途。
  三、两者异同之处
  林道静和娜拉两个文学形象差异也十分明显。她们分别是《玩偶之家》与《青春之歌》的女主人公,分别出自杨沫和易卜生,她们有各自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两者国籍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不同,也就是说她们所处的典型环境不同。首先,自然环境不同,娜拉是家庭主妇出身,深爱自己的丈夫,为丈夫治病,不惜一切,甚至犯法;林道静出自地主家庭,她深受地主家庭的迫害,生母惨死,又被后母虐待,她心里已经与封建地主家庭决裂。其次,社会环境不同。娜拉所面临的社会是极度私自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到处是人吃人的现象;林道静面临的是旧社会到新社会的变革,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期。林道静从犹豫、彷徨到抗争、奋斗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极其艰难的。她绝望过,她的新生是与新的国家、新的世界一起诞生的。
  林道静和娜拉的出走都是来自于女性意识的崛起和追求女性独立的反抗,但林道静更多的是对于中国旧的封建腐朽的传统礼教的压迫,反抗的是封建制度下的家长包办制度,娜拉的反抗则是追求女性地位反对资本主义伪善者在家庭中的掌控,是为自由而出走。
  四、女性文学的影响
  女性文学是十九世纪女权主义背景下产生的文学思潮,其创作原则是女性作家以女性形象文中心,反映女性生活的文学作品。易卜生笔下的娜拉是成功的女性形象,娜拉勇敢地与家庭决裂,这本身就是性别意识的觉醒。虽然娜拉没有经济基础,没有一技之长,走出家庭如何生存并没有得到肯定的答案,但是作为女性独立意识的先行者,娜拉的勇敢是值得肯定的。女性观众正是通过观看戏剧认识了娜拉,对照自己的生活状态开始反思,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评价总觉得生活,这就是易卜生对女性文学的启蒙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汉生. 论易卜生《玩偶之家》中出走的娜拉[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28(9):57-59.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对高校的办学特色进行了分析,认为特色发展是高校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体现;认为办学特色是指—所高校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
摘 要:朱自清在散文的创作之路中,表现出了其独有的艺术风格。他散文的语言清丽朴素,形象生动,意境优美,用词准确,善于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口语巧用,彰显出一个语言大家的语言品位、鲜明的个性以及独特精神气质。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02  翻开中国现代散文史,迎面扑来的是一阵阵清新
摘 要:五四伊始,乡土文学就成为我国文学的重要组成,且一直延续至今。然而,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乡土文学经历了两次重要的流变,第一次是发生在四十年代从乡土文学到农村题材小说的转变,第二次是发生在八十年代,从农村题材小说到新乡土文学的转变,而中国社会历史形态和价值取向的变迁也在乡土文学的两次流变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关键词:乡土文学;农村题材小说;新乡土文学;流变  作者简介:王静(1982.3-)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在扩大就业、稳定增长、繁荣市场、自主创新和满足个性化需求等方面,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其享受到的金融服务与其地位很不相配,极大地限制了我
摘 要:新时期以来,新历史主义小说于文坛上异军突起,并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及表现形式,再现日常的平民的历史。陈忠实的《白鹿原》以一种全新视角来审视历史,并以全新的话语演绎了历史。无论从主题到内容,还是从叙事方式到人物及语言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新历史主义。本文是从新历史主义视角下全面分析和解读《白鹿原》。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白鹿原》;全新视角  作者简介:秦赞(1991.5-),女,汉族,祖籍河北邢
摘 要:通过《黄雀记》,苏童再次用他充满氤氲气息的手笔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关于魂灵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绳索这一意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历了从捆人工具到束缚枷锁的转变,使得整个小说充满了探寻意味。捆人者变成了被捆者,绳索连接着小说人物的命运,成为苏童在小说中的说话者。  关键词:绳索;黄雀记;捆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
摘 要:苏童是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文学创作有着自己的鲜明的特色和风格。精神分析论下苏童小说先锋叙事的鲜明特色是无意识动机的呈现,具体表现为性与暴力的本能释放、“俄狄浦斯情结”催生的逃亡以及在施虐和受虐中走向死亡本能。  关键词:精神分析;苏童;先锋文学;无意识动机  作者简介:熊爽(1991-),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