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论下苏童小说的先锋叙事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ny_liz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童是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文学创作有着自己的鲜明的特色和风格。精神分析论下苏童小说先锋叙事的鲜明特色是无意识动机的呈现,具体表现为性与暴力的本能释放、“俄狄浦斯情结”催生的逃亡以及在施虐和受虐中走向死亡本能。
  关键词:精神分析;苏童;先锋文学;无意识动机
  作者简介:熊爽(1991-),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01
  精神分析批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现代心理学理论运用于文学研究的一种批评模式,这种批评模式的最基本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和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和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因此,精神分析说主要的目的就是揭露文学活动中潜伏的无意识动机。本文以《1934年的逃亡》、《南方的堕落》、《罂粟之家》、《桑园留念》、《舒家兄弟》等苏童前期先锋作品为考察对象,用精神分析论来探讨作品中无意识动机的呈现。
  一、性与暴力的本能释放
  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部分: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理想原则。[1]如果三种人格过分倾斜或不稳定,就会导致精神病症和人格异常。苏童的先锋小说中无节制的性欲泛滥和暴力复仇使得人物的人格向着本能欲望的释放不断倾斜,也就是遵循本我的快乐原则,最终导致人格异常。在小说《罂粟之家》中,陈茂在旧社会中是地主刘老侠家的长工,在旧社会以地主为中心的社会压力下,陈茂即使受尽凌辱,学狗爬、学狗叫也不敢反抗,他的本我被压抑了,他的超我控制住了他的暴力冲动。而解放后,翻身做主人的陈茂像捆狗一样将刘老侠一家捆住,开批斗大会,肆无忌惮的对刘老侠的女儿刘素子发泄他的情欲,即使刘素子在辈分上是属于陈茂的女儿辈的,可是陈茂却违背人伦道德,在本我的驱逐下去追求自己所谓的快乐和满足。
  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陈茂这个人从超我的压抑状态骤变到本我的释放状态,虽然这种本我的释放太过于极端,但是造成陈茂这种压抑背后的巨大狂欢是因为旧社会极度压抑的社会环境,家奴的身份让他自己也不把自己当人看,正常的情绪与情欲得不到表达与宣泄,而只能埋在心里,受理性控制。正如弗洛伊德认为的,人格的生命力是需要依赖感情、激情、欲望的解放的,压抑的社会文明是反人本的,超我的人格结构是没有活力的。因而,一旦陈茂翻身了,性和暴力就在本能无意识的力量下释放,它一团混沌、毫无理性,但它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本我状态的无限度倾斜也并不是作者所赞同的,他要揭示的是这种疯狂背后的问题所在,超我的压抑固然病态,本我要得到释放,但释放走入极端又会陷入另一种病态。
  二、“俄狄浦斯情结”催生的逃亡
  “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从人格学说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男孩对母亲产生爱恋,同时伴随着对父亲的嫉妒和敌意。[2]因此,俄狄浦斯情结的第一个威胁即是来自父亲,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父亲享受着社会文化赋予的特权,在家庭中占据绝对的权威,而这无疑给子辈带来了种种压抑。而子辈们反权威、反传统的冲动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虽然被压抑,但仍存在无意识中,并通过各种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在苏童的先锋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很多关于“弑父”主题的书写,也能看到在父权的压迫下,处于弱势的子辈在反叛中呈现宿命般逃亡的现象。
  小说《罂粟之家》中,父亲陈茂在成为农会主任后,借革命的名义行着禽兽的勾当,最终被自己的私生子沉草枪杀。苏童小说中的“俄狄浦斯情结”集中表现为对父亲这个既定文化秩序的挑战,“弑父”是一种对抗方式,但更多的是在与父权的抗争中走向逃亡。如在《南方的堕落》中,红菱被自己的父亲奸污,女儿为了生存不得不逃亡在外,虽然受到欺侮,但也绝不回去。在《舒家兄弟》中,老舒将自己的儿子绑起来,在儿子面前和邻居的女人苟合,这种变态的暴露癖严重刺激了儿子,儿子报复不成后自杀。苏童先锋小说中出现的“弑父”情节以及面对父亲的强权选择逃亡的结局,其根源来自于人们从孩童时代就有的“俄狄浦斯情结”。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但却是对传统不合理的父权秩序的控诉和反叛。
  三、在施虐和受虐中走向死亡本能
  死亡问题在苏童的先锋书写中贯彻始终,施虐、自虐、受虐同属于死亡的心理类型,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本能,在苏童的先锋小说中都有所存在。在《1934年的逃亡》中,祖父陈宝年令祖母蒋氏八次怀孕,死了五个孩子,却将痛苦都丢给了蒋氏,抛弃蒋氏自己一个人去城里谋生,蒋氏挺个大肚子仍然给人做苦工,同时经历了丧子之痛。蒋氏的痛苦归根结底是陈宝年给的,而陈宝年这个施虐者在城里一点也不安分,在妓院花天酒地,娶了小妾环子,当发现自己的儿子狗崽对环子有不伦之情后,他从施虐者变为了自虐者和受虐者。看着儿子要死要活的念着要环子,内心是煎熬的,最终居然答应儿子只要儿子好过来,就把环子给儿子,面对儿子,他是心软的,或许连同对蒋氏也有些许愧疚,但这让他在道德与不伦中备受煎熬,儿子让他心甘情愿受虐。小说结尾陈宝年也受了小瞎子的虐,被小瞎子泼了三盆凉水后,落下病根不久就去世了,竹器店也给了小瞎子。可以说,陈宝年的一生,为了在城里生存下去,为了儿子长大后继承自己的技艺,为了让竹器店在陈家人手上传承下去的愿望都成了一场空,死亡本能让陈宝年在施虐、自虐、受虐中走向虚无。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著.林尘等译.本我与自我[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霍欣彤.弗洛伊德精神分析[M].南海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通俗文学应运而生。从晚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鸳鸯蝴蝶派”,大陆通俗文学在正统文学的夹缝中蓬勃发展着。20世纪50年代初起,国家以行政或半行政的方式对通俗文学的创作进行干预,使其发展陷入困境。一直到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台湾大量通俗小说的引进刺激了大陆读者被压抑许久的感情,也使原先被政治中断的大陆传统通俗文学再次走入人们的视野,同时改革开放的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对高校的办学特色进行了分析,认为特色发展是高校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体现;认为办学特色是指—所高校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
摘 要:朱自清在散文的创作之路中,表现出了其独有的艺术风格。他散文的语言清丽朴素,形象生动,意境优美,用词准确,善于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口语巧用,彰显出一个语言大家的语言品位、鲜明的个性以及独特精神气质。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02  翻开中国现代散文史,迎面扑来的是一阵阵清新
摘 要:五四伊始,乡土文学就成为我国文学的重要组成,且一直延续至今。然而,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乡土文学经历了两次重要的流变,第一次是发生在四十年代从乡土文学到农村题材小说的转变,第二次是发生在八十年代,从农村题材小说到新乡土文学的转变,而中国社会历史形态和价值取向的变迁也在乡土文学的两次流变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关键词:乡土文学;农村题材小说;新乡土文学;流变  作者简介:王静(1982.3-)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在扩大就业、稳定增长、繁荣市场、自主创新和满足个性化需求等方面,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其享受到的金融服务与其地位很不相配,极大地限制了我
摘 要:新时期以来,新历史主义小说于文坛上异军突起,并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及表现形式,再现日常的平民的历史。陈忠实的《白鹿原》以一种全新视角来审视历史,并以全新的话语演绎了历史。无论从主题到内容,还是从叙事方式到人物及语言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新历史主义。本文是从新历史主义视角下全面分析和解读《白鹿原》。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白鹿原》;全新视角  作者简介:秦赞(1991.5-),女,汉族,祖籍河北邢
摘 要:通过《黄雀记》,苏童再次用他充满氤氲气息的手笔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关于魂灵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绳索这一意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历了从捆人工具到束缚枷锁的转变,使得整个小说充满了探寻意味。捆人者变成了被捆者,绳索连接着小说人物的命运,成为苏童在小说中的说话者。  关键词:绳索;黄雀记;捆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