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们面对的每一个病人,都是艾滋病感染者;她们每天都处在艾滋病职业暴露的最前沿;她们没有最好的待遇、最好的防护措施、最耀眼的荣誉。她们是10名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护士,她们是给艾滋病感染者打针、喂饭、翻身的亲人。
当人们还“谈艾色变”的时候,正是这十位新疆疾病控制中心附属传染病医院传染科的护士轻声说:“我们没有理由拒绝任何一个艾滋病感染者”。
有一种护理,没有理由拒绝
“门诊转来一个重病人,赶紧把21床铺好,准备接病人”。放下的手中的电话,护士长李对梅立即戴好口罩、手套一边安排护士准备病房,一边往一楼门诊走。
担架上,静静躺着的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皮肤黑黑的,第一眼看上去身体状况还不错。李对梅松了口气,问抬担架的病人亲属:“患者叫什么名字?生活能自理吗?有哪些要注意的并发症?”
“这是个三无病人(无身份证、无口户、无家庭住址),他的个人情况什么记录都没有,名字赵玉祥是我们福利院起的、年龄25岁是大夫估计出来的。”
李对梅就伏下身病人轻声说:“赵玉祥?一会儿护士来给你测体温。”“赵玉祥?你能动吗?”又问了几个问题后,护士和李对梅都觉得不对劲儿。“护士长,赵玉祥从来不说话,他在福利院除了‘嗯’,什么也没说过。”送赵玉祥入院的工作人员说。
赵玉祥入院两天后,比抽风更难解决的问题,再次摆在护士们面前——赵玉祥开始出现艾滋病发病症状——腹泻。一个大男人,一句话说不出来,随时都会腹泻在床上,“21床换床单”、“21床热水擦身”、“21床现在怎样了?”……整整5天,每天五、六次的腹泻让,科里十个护士轮番像对待婴儿一样看护赵玉祥。
“护士长,我把我儿子的婴儿爽身粉带来了,赵玉祥再擦身给他用上吧,老是擦身得防止他皮肤溃烂”、“护士长,给赵玉祥用产垫(产妇生产时,垫在身体下的一次床垫)吧,软和些,也不刺激皮肤。”
4月16日,赵玉祥的腹泻终于减轻到一天两次,但他又进入了昏迷,他如何进食成了棘手的问题。“插胃管,给赵玉祥调营养糊糊喂吧”根据以往照顾三无病人的经验,科里的护士立即分工,从医院申请200元买牛奶;每天的值班的护士从自己家里带来小米,一上班就开始熬小米粥;再拜托科里的一名医生到附近小饭馆“化缘”一些椒麻鸡店大锅里的鸡汤,大家群策群力保证赵玉祥的营养。
4月22日夜里,赵玉祥停止了呼吸,经过医生抢救无效死亡后,当班护士给赵玉祥最后擦了一次身。
有一种恐惧,没有方式消灭
赵玉祥死了,李对梅心里有些难过,也有一些欣慰。难过的是尽管大家尽全力护理,却只能延长这位艾滋病发病病人十一天的生命,欣慰的是科里的这十个护士一个个成熟起来。
刚来的新护士,几乎都会问老护士们一个同样的问题:“你们真的就不会怕了吗?”
“傻丫头,说一点不怕,那是假话。其实那不叫怕,就是自己心里一定要绷上一根‘高压线’,知道自己干的这份工作,必须面临暴露在疾病传播的危险下。”老护士们总是这样说。
对李对梅来说,这根“高压线”绷的更是刻骨铭心——那是2005年,李对梅最好的朋友晓霞(化名)发生了职业暴露。
晓霞在给一个艾滋病人打完针后,拔针头时,针头后的软管反弹到了她的手背上,针头扎进了她的皮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只有三种,既母婴传播、性传播和血液传播,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基本都是给病人打针时,被沾有病人血液的针头刺破皮肤后导致的。眼睁睁看着晓霞冲到水龙头下不停的冲洗被扎伤的创口、挤出伤口内的血液,晓霞还没有掉眼泪的时候,李对梅先哭了:“你儿子才五岁,要是有个什么闪失,孩子怎么办?”
“冲洗15分钟,快用碘酒消毒,然后医院的车送你到疾病控制中心服药。”晓霞连哭都来不及,就被送往设在自治区疾病控制中心的艾滋病职业暴露药物储备点,由专家首先确定暴露级别,确认HIV传染源的严重程度并给予服药。
对艾滋病职业暴露来说,“服药”代表的不是每天一杯开水、两个药片那么简单。而是几乎每个服药的人都面临极大的挑战——大部分人都会产生恶心、呕吐等严重的的副反应,药品还会对人的肝、肾功能造成损害。因为副反应对身体的折磨,不少服药者都会因无法忍受中途提出停药。“晓霞在家服药的28天,我俩几乎天天在通电话,她在电话那边哭着吐着、我在电话这边哭着劝着。从此以后,‘职业暴露’四个字就像用刀子刻在我心里一样,我再也不想看到任何一个姐妹受这样的苦、承担这样的压力”。
有一种感动,没有语言表达
“护士,这是我们南疆老家新下来的桑子,给你们留的,吃吧,不脏。”11床的病人捧着小小筐紫色、青色的桑子站在护士办公室的门口。“好,谢谢!”护士小丽接过11床病人手中的小筐,病人笑了。
在这个特殊的传染科,护士们明白,病人给她们送来一点水果,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这份勇气不是希望护士能怎样特殊的关照护理他们,而是希望感受到这里的护士不嫌弃他们、不歧视他们是艾滋病感染者的那份善良。
李对梅做护士14年,对她来说,一生中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挂件——一个小小的、翠绿的手掌上,放着一根颗洁白的明珠。
家里人都说她,这小挂件非金非玉的,不值什么钱,你怎么就那么宝贝,谁都不让动?
那是一个艾滋病晚期病人,临终前送给她的纪念。那个病人来自库尔勒,是个中年男人,平时话语不多,甚至不知道李对梅姓什么,看到穿白打卦、戴口罩的都叫“护士”。这个病人入院治疗了20几天后,李对梅值夜班给他挂吊针,他突然说:“护士,别打了,我不想治疗了。反正这病也是治不好的。”这样的情况,李对梅不是第一次遇见,就很自然的劝他说:“是不是吃的药有副反应,呕吐难受了?要坚持住。”
“不。我明天就回家去。回去三件事,一和我老婆离婚,不拖累她;二就说分了家产,不浪费家里的钱;三就是自杀。”病人轻声说。李对梅说“你千万别这样想,要好好活着,有的病人治疗的好,能过十几年挺好的生活呢。”
没想到第二天,这位病人说家中有急事,执意办了出院手续,临走前,找到李对梅,从口袋掏出一个小东西说:“护士,这个不脏,也不值什么钱,但我送给你,你收下吧。谢谢你昨晚鼓励我。”望着这个40多岁男人眼睛里的泪光,李对梅接过了这个小东西。“它叫掌上明珠。”说完,病人离开了医院。但让李对梅没有想到的是,20天后,这个病人的妻子从库尔勒来医院检查,告诉科里的护士,她丈夫自杀了,但死前还是很感谢护士对他真诚的关心。
做了14年护士,特别是这两年天天直面艾滋病病人的护士,李对梅也有疲惫到想放弃的时候,每到这个时候,她就会拿出珍藏的这件她珍藏的“掌上明珠”,她仿佛还能感受那位病人说“谢谢”,这小小的手掌似乎在告诉她,护士将病人视为掌上明珠的同时,病人也将护士的爱心、奉献视为最珍贵的礼物。
今年护士节,李对梅和科里的姐妹们,意外的收到了一份来自德国的礼物——50支安全留置针。这种针她们从没见过,针扎入病人血管时没有什么特殊,但一拔出针头,就会有两个小钢片自动弹出,将针头包住,避免针头会意外扎入护士的皮肤,能够有效的防治护士给病人打针时发生危险。
这种安全留置针的全球发明单位、也是专利拥有单位,是德国贝朗医疗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该公司驻新疆的医疗护理专员姚女士说:“我们听说新疆有两家医疗机构,因为在艾滋病防治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获得了‘贝利·马丁’奖,我们十分钦佩。我们希望把这50支安全留置针送给其中一家,就是新疆传染病医院,希望这所医院里可爱、可敬的护士们,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关爱。”
当人们还“谈艾色变”的时候,正是这十位新疆疾病控制中心附属传染病医院传染科的护士轻声说:“我们没有理由拒绝任何一个艾滋病感染者”。
有一种护理,没有理由拒绝
“门诊转来一个重病人,赶紧把21床铺好,准备接病人”。放下的手中的电话,护士长李对梅立即戴好口罩、手套一边安排护士准备病房,一边往一楼门诊走。
担架上,静静躺着的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皮肤黑黑的,第一眼看上去身体状况还不错。李对梅松了口气,问抬担架的病人亲属:“患者叫什么名字?生活能自理吗?有哪些要注意的并发症?”
“这是个三无病人(无身份证、无口户、无家庭住址),他的个人情况什么记录都没有,名字赵玉祥是我们福利院起的、年龄25岁是大夫估计出来的。”
李对梅就伏下身病人轻声说:“赵玉祥?一会儿护士来给你测体温。”“赵玉祥?你能动吗?”又问了几个问题后,护士和李对梅都觉得不对劲儿。“护士长,赵玉祥从来不说话,他在福利院除了‘嗯’,什么也没说过。”送赵玉祥入院的工作人员说。
赵玉祥入院两天后,比抽风更难解决的问题,再次摆在护士们面前——赵玉祥开始出现艾滋病发病症状——腹泻。一个大男人,一句话说不出来,随时都会腹泻在床上,“21床换床单”、“21床热水擦身”、“21床现在怎样了?”……整整5天,每天五、六次的腹泻让,科里十个护士轮番像对待婴儿一样看护赵玉祥。
“护士长,我把我儿子的婴儿爽身粉带来了,赵玉祥再擦身给他用上吧,老是擦身得防止他皮肤溃烂”、“护士长,给赵玉祥用产垫(产妇生产时,垫在身体下的一次床垫)吧,软和些,也不刺激皮肤。”
4月16日,赵玉祥的腹泻终于减轻到一天两次,但他又进入了昏迷,他如何进食成了棘手的问题。“插胃管,给赵玉祥调营养糊糊喂吧”根据以往照顾三无病人的经验,科里的护士立即分工,从医院申请200元买牛奶;每天的值班的护士从自己家里带来小米,一上班就开始熬小米粥;再拜托科里的一名医生到附近小饭馆“化缘”一些椒麻鸡店大锅里的鸡汤,大家群策群力保证赵玉祥的营养。
4月22日夜里,赵玉祥停止了呼吸,经过医生抢救无效死亡后,当班护士给赵玉祥最后擦了一次身。
有一种恐惧,没有方式消灭
赵玉祥死了,李对梅心里有些难过,也有一些欣慰。难过的是尽管大家尽全力护理,却只能延长这位艾滋病发病病人十一天的生命,欣慰的是科里的这十个护士一个个成熟起来。
刚来的新护士,几乎都会问老护士们一个同样的问题:“你们真的就不会怕了吗?”
“傻丫头,说一点不怕,那是假话。其实那不叫怕,就是自己心里一定要绷上一根‘高压线’,知道自己干的这份工作,必须面临暴露在疾病传播的危险下。”老护士们总是这样说。
对李对梅来说,这根“高压线”绷的更是刻骨铭心——那是2005年,李对梅最好的朋友晓霞(化名)发生了职业暴露。
晓霞在给一个艾滋病人打完针后,拔针头时,针头后的软管反弹到了她的手背上,针头扎进了她的皮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只有三种,既母婴传播、性传播和血液传播,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基本都是给病人打针时,被沾有病人血液的针头刺破皮肤后导致的。眼睁睁看着晓霞冲到水龙头下不停的冲洗被扎伤的创口、挤出伤口内的血液,晓霞还没有掉眼泪的时候,李对梅先哭了:“你儿子才五岁,要是有个什么闪失,孩子怎么办?”
“冲洗15分钟,快用碘酒消毒,然后医院的车送你到疾病控制中心服药。”晓霞连哭都来不及,就被送往设在自治区疾病控制中心的艾滋病职业暴露药物储备点,由专家首先确定暴露级别,确认HIV传染源的严重程度并给予服药。
对艾滋病职业暴露来说,“服药”代表的不是每天一杯开水、两个药片那么简单。而是几乎每个服药的人都面临极大的挑战——大部分人都会产生恶心、呕吐等严重的的副反应,药品还会对人的肝、肾功能造成损害。因为副反应对身体的折磨,不少服药者都会因无法忍受中途提出停药。“晓霞在家服药的28天,我俩几乎天天在通电话,她在电话那边哭着吐着、我在电话这边哭着劝着。从此以后,‘职业暴露’四个字就像用刀子刻在我心里一样,我再也不想看到任何一个姐妹受这样的苦、承担这样的压力”。
有一种感动,没有语言表达
“护士,这是我们南疆老家新下来的桑子,给你们留的,吃吧,不脏。”11床的病人捧着小小筐紫色、青色的桑子站在护士办公室的门口。“好,谢谢!”护士小丽接过11床病人手中的小筐,病人笑了。
在这个特殊的传染科,护士们明白,病人给她们送来一点水果,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这份勇气不是希望护士能怎样特殊的关照护理他们,而是希望感受到这里的护士不嫌弃他们、不歧视他们是艾滋病感染者的那份善良。
李对梅做护士14年,对她来说,一生中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挂件——一个小小的、翠绿的手掌上,放着一根颗洁白的明珠。
家里人都说她,这小挂件非金非玉的,不值什么钱,你怎么就那么宝贝,谁都不让动?
那是一个艾滋病晚期病人,临终前送给她的纪念。那个病人来自库尔勒,是个中年男人,平时话语不多,甚至不知道李对梅姓什么,看到穿白打卦、戴口罩的都叫“护士”。这个病人入院治疗了20几天后,李对梅值夜班给他挂吊针,他突然说:“护士,别打了,我不想治疗了。反正这病也是治不好的。”这样的情况,李对梅不是第一次遇见,就很自然的劝他说:“是不是吃的药有副反应,呕吐难受了?要坚持住。”
“不。我明天就回家去。回去三件事,一和我老婆离婚,不拖累她;二就说分了家产,不浪费家里的钱;三就是自杀。”病人轻声说。李对梅说“你千万别这样想,要好好活着,有的病人治疗的好,能过十几年挺好的生活呢。”
没想到第二天,这位病人说家中有急事,执意办了出院手续,临走前,找到李对梅,从口袋掏出一个小东西说:“护士,这个不脏,也不值什么钱,但我送给你,你收下吧。谢谢你昨晚鼓励我。”望着这个40多岁男人眼睛里的泪光,李对梅接过了这个小东西。“它叫掌上明珠。”说完,病人离开了医院。但让李对梅没有想到的是,20天后,这个病人的妻子从库尔勒来医院检查,告诉科里的护士,她丈夫自杀了,但死前还是很感谢护士对他真诚的关心。
做了14年护士,特别是这两年天天直面艾滋病病人的护士,李对梅也有疲惫到想放弃的时候,每到这个时候,她就会拿出珍藏的这件她珍藏的“掌上明珠”,她仿佛还能感受那位病人说“谢谢”,这小小的手掌似乎在告诉她,护士将病人视为掌上明珠的同时,病人也将护士的爱心、奉献视为最珍贵的礼物。
今年护士节,李对梅和科里的姐妹们,意外的收到了一份来自德国的礼物——50支安全留置针。这种针她们从没见过,针扎入病人血管时没有什么特殊,但一拔出针头,就会有两个小钢片自动弹出,将针头包住,避免针头会意外扎入护士的皮肤,能够有效的防治护士给病人打针时发生危险。
这种安全留置针的全球发明单位、也是专利拥有单位,是德国贝朗医疗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该公司驻新疆的医疗护理专员姚女士说:“我们听说新疆有两家医疗机构,因为在艾滋病防治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获得了‘贝利·马丁’奖,我们十分钦佩。我们希望把这50支安全留置针送给其中一家,就是新疆传染病医院,希望这所医院里可爱、可敬的护士们,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