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大学生尤其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聋子英语”、“哑吧英语”现象普遍存在。所以在非专业英语课堂上进行英语口语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介绍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1影响口语交际能力的因素
1.1语境因素
交际教学思想的倡导者欧莱特认为语言学习的成功在于将学生放在一个需要用目的语交际的语境之中,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得体与否做出判断的能力和结合语境理解语言形式与意义的能力。但我们的学生接触真实英语交际情景的机会非常有限,他们的语言学习和习得的主要环境就是课堂,缺少创造使用目的语的氛围和场合。口语练习也往往是教师控制的、机械的操练,缺乏师生间和学生间思想上、信息上、情感上的有意义的交流。
1.2母语迁移
对于任何一个学外语的中国学生来说,母语都会对英语的口头表达具有一定的干扰作用。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养成一种汉语思维的习惯。大多数学生习惯把听到的东西译成自己的母语后再储存在记忆里。在用英语表达时,先把语义信息,即他想说的,在脑子里下意识地用母语表达出来,然后再把它译成英语。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母语的干扰。这样借助于母语表达出来的东西是不可能地道的。学习英语,意味着要改变原有的思维习惯,打破原有的心理定势。
1.3心理因素
有些学生性格较内向,导致他们羞于在别人面前说英語。不少学生对开口讲英语总有一种惧怕心理。怕出错,怕受老师责备,怕被同学耻笑。这种恐惧心理常导致学生在口语表达时显得焦虑和紧张,影响他们正常思维和顺利表达。“恐讲”心理阻碍了口语训练的顺利进行。
2加强大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
2.1明确目的
英语口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习者的英语口语水平,使之在涉外部门出色地完成任务。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离不开“说”。在Modern American English一书的“Introduction”中,作者指出了“Talk,Talk,Talk.Inside and outside the classroom,speak English with your teacher and fellow students.”,這很重要。但笔者认为,除学习者在课内、课外跟老师和同学交谈外,作者忽略了自己和自己交谈这一点。口语学习者随时随地就可以同自己交谈,这既方便又简单。如果口语学习者不开口说,学的只是“哑巴英语”或只是死搬书本,再聪明的学习者,也难以练好口语。
2.2提高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只有激发学生对口语表达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教师的教学与训练事半功倍。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可以改变的,也是可以培养的。学生刚接触英语时既好奇又兴奋,带有强烈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奇感慢慢消失,考试的压力让他们对英语爱恨交织。英语口语不可能一听就通,流利说话的能力同样不可能与生俱来,也很难在教学中立竿见影,它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输入、模仿、分析、记忆等各方面习得之后而自然形成。习得即无意中获得,是口语教学的核心,它不同于自觉的语法学习或认知学习。因此,口语教学中的每项活动、每个话题必须有意义、有兴趣,使学生的注意集中在活动的内容而不是形式上。教学中可采取创设情景、短剧表演、小组对话、讲故事、学唱歌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紧密结合,不断给学生以表达的机会,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培养他们对口语表达的浓厚兴趣。
2.3分级教学
英语口语教学应该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一级为初级阶段。在此阶段,教师首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语言的环境,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与运用目的语。最好是采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小故事与对话的内容,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又能熟悉外国人日常生活方式及应答方式。第二级为中级阶段。此阶段的训练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连贯说话的能力。教学内容可包括爱情、友谊、个性特点、生活习惯、趣味爱好、体育运动等。教学方式可采取复述短文、概述大意、描述图画、回答问题、观点讨论、角色扮演,把故事编成对话,把对话编成故事等。第三级为高级阶段,高级阶段的教学内容可扩展到对各种问题及现象的讨论与辩论,比如青年人的思想情绪、种族歧视、暴力、人口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辩论、演讲、小组讨论、总结发言等。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就能逐渐地做到运用英语清楚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及观点了,也就具备了比较强的英语口头交际能力。
2.4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语言和文化是统一的整体。语言是人类文化与知识的载体,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和生活方式。学习语言是理解一种文化的过程。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渗透文化意识教育,挖掘教材的文化因素。学习一种语言的词汇,绝不是简单地掌握词汇的拼写或词典的意义,还应掌握和语言词汇相关联的文化内涵。只有在词汇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理解的文化差异,才能更准确地运用语言。例如,“a white day”可译为“白色的日子”,但在英国,白色往往表示“纯真”“崇高”“吉祥”“幸福”之意。又如,“狗”一词在中国大多数情况下属于贬义词,如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等。而在美国"狗"被认为是忠诚的象征或亲密的朋友。
总之,教师应在实施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各种英语口语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教师“独角戏”的局面,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知识,最终共同达到提高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语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董亚钊.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口语交际策略教学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12.
[2]杨元元.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学习交际策略使用调查[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3):143-146.
[3]王水蓉.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口语输出“动机缺失”研究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06):141-144.
作者简介:
王水蓉,女,汉族,山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语语言学。
(本论文为江西省规划项目结题系列论文之一,项目编号:11WX314)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1影响口语交际能力的因素
1.1语境因素
交际教学思想的倡导者欧莱特认为语言学习的成功在于将学生放在一个需要用目的语交际的语境之中,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得体与否做出判断的能力和结合语境理解语言形式与意义的能力。但我们的学生接触真实英语交际情景的机会非常有限,他们的语言学习和习得的主要环境就是课堂,缺少创造使用目的语的氛围和场合。口语练习也往往是教师控制的、机械的操练,缺乏师生间和学生间思想上、信息上、情感上的有意义的交流。
1.2母语迁移
对于任何一个学外语的中国学生来说,母语都会对英语的口头表达具有一定的干扰作用。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养成一种汉语思维的习惯。大多数学生习惯把听到的东西译成自己的母语后再储存在记忆里。在用英语表达时,先把语义信息,即他想说的,在脑子里下意识地用母语表达出来,然后再把它译成英语。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母语的干扰。这样借助于母语表达出来的东西是不可能地道的。学习英语,意味着要改变原有的思维习惯,打破原有的心理定势。
1.3心理因素
有些学生性格较内向,导致他们羞于在别人面前说英語。不少学生对开口讲英语总有一种惧怕心理。怕出错,怕受老师责备,怕被同学耻笑。这种恐惧心理常导致学生在口语表达时显得焦虑和紧张,影响他们正常思维和顺利表达。“恐讲”心理阻碍了口语训练的顺利进行。
2加强大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
2.1明确目的
英语口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习者的英语口语水平,使之在涉外部门出色地完成任务。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离不开“说”。在Modern American English一书的“Introduction”中,作者指出了“Talk,Talk,Talk.Inside and outside the classroom,speak English with your teacher and fellow students.”,這很重要。但笔者认为,除学习者在课内、课外跟老师和同学交谈外,作者忽略了自己和自己交谈这一点。口语学习者随时随地就可以同自己交谈,这既方便又简单。如果口语学习者不开口说,学的只是“哑巴英语”或只是死搬书本,再聪明的学习者,也难以练好口语。
2.2提高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只有激发学生对口语表达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教师的教学与训练事半功倍。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可以改变的,也是可以培养的。学生刚接触英语时既好奇又兴奋,带有强烈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奇感慢慢消失,考试的压力让他们对英语爱恨交织。英语口语不可能一听就通,流利说话的能力同样不可能与生俱来,也很难在教学中立竿见影,它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输入、模仿、分析、记忆等各方面习得之后而自然形成。习得即无意中获得,是口语教学的核心,它不同于自觉的语法学习或认知学习。因此,口语教学中的每项活动、每个话题必须有意义、有兴趣,使学生的注意集中在活动的内容而不是形式上。教学中可采取创设情景、短剧表演、小组对话、讲故事、学唱歌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紧密结合,不断给学生以表达的机会,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培养他们对口语表达的浓厚兴趣。
2.3分级教学
英语口语教学应该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一级为初级阶段。在此阶段,教师首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语言的环境,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与运用目的语。最好是采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小故事与对话的内容,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又能熟悉外国人日常生活方式及应答方式。第二级为中级阶段。此阶段的训练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连贯说话的能力。教学内容可包括爱情、友谊、个性特点、生活习惯、趣味爱好、体育运动等。教学方式可采取复述短文、概述大意、描述图画、回答问题、观点讨论、角色扮演,把故事编成对话,把对话编成故事等。第三级为高级阶段,高级阶段的教学内容可扩展到对各种问题及现象的讨论与辩论,比如青年人的思想情绪、种族歧视、暴力、人口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辩论、演讲、小组讨论、总结发言等。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就能逐渐地做到运用英语清楚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及观点了,也就具备了比较强的英语口头交际能力。
2.4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语言和文化是统一的整体。语言是人类文化与知识的载体,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和生活方式。学习语言是理解一种文化的过程。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渗透文化意识教育,挖掘教材的文化因素。学习一种语言的词汇,绝不是简单地掌握词汇的拼写或词典的意义,还应掌握和语言词汇相关联的文化内涵。只有在词汇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理解的文化差异,才能更准确地运用语言。例如,“a white day”可译为“白色的日子”,但在英国,白色往往表示“纯真”“崇高”“吉祥”“幸福”之意。又如,“狗”一词在中国大多数情况下属于贬义词,如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等。而在美国"狗"被认为是忠诚的象征或亲密的朋友。
总之,教师应在实施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各种英语口语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教师“独角戏”的局面,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知识,最终共同达到提高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语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董亚钊.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口语交际策略教学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12.
[2]杨元元.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学习交际策略使用调查[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3):143-146.
[3]王水蓉.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口语输出“动机缺失”研究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06):141-144.
作者简介:
王水蓉,女,汉族,山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语语言学。
(本论文为江西省规划项目结题系列论文之一,项目编号:11WX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