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想一个十年如此轻轻掠过,春秋代序,心亦摇焉,于是脑海里呼啦啦跳出一句话来:“一向年光有限身。”年光易逝,人生有限,种种心愿是否已经达成了呢?每思至此,不免心生惕惧。
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晏殊,顶有名的太平宰相、富贵闲人。北宋初年,澶渊之盟也订了,咸平之治也来了,政通人和,似乎没什么可操心的。晏殊以神童之美誉名满天下,一步步迈入权力中心之时,更是赶上了仁宗盛治,并没有遇到太大的波澜。欧阳修评价他“富贵优游五十年”,甚为允当,然而,下一句又说他“始终明哲保身全”,批评还是赞许?这就有点含糊了。
“明哲保身”四个字,在今天貌似已经沦为一个偏于贬义的词语了,有一点精致而利己的意思。但你是否还记得?这个成语其实原本是褒义的,来自《诗经》:“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它赞颂仲山甫心系大局,遇事又有办法,能够“既明且哲”地保护自己,从而更好地效劳国家。
晏殊正是如此。《神道碑》上记载他“辅道圣德,忧勤国家,有旧有劳,自始至卒五十余年”,他又以知人善任而著称,“士之显于朝者,多公所荐达”,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才学之士尽受他的提携。若不是他“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又怎能维系如此大局?其实晏殊曾用朝笏打折了侍从的门牙,足见其性格之刚毅,而他身居高位则锋芒尽敛,密勿从事,信奉的正是“事缓则圆”的道理。在其位,方能谋其政,才有真正的担当。范仲淹曾埋怨他不肯直言强谏,恐怕是错怪他了。
顾随先生说晏殊“明快、理智、有办法”,我以为很对。批判现实谁不会?满腹牢骚又能如何?顺境也好,逆境也罢,总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才是真本事。五十余年的优游太平,何尝不是他一点一滴挣来的呢?晏殊许多诗词写得也很痛切,却总能鹞子翻身一般抛开烦恼,找一根树枝暂且栖息,落在实处,以谋求起身之机会。这种洒脱的能力,不得不使人赞赏。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年光也容易消逝,离别也使人销魂,他却不愿陷在其中,徒然伤感,而是“酒筵歌席莫辞频”,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这不是逃避,而是通达手段的一种。不满三十的他曾写下诗句:“一曲清歌满樽酒,人生何处不相逢?”年纪轻轻,便有如此见识,这就是他“明快、理智”的地方。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你以为他就此沉沦了,浸没了,可他偏不,翻出一句“不如怜取眼前人”,一转便投身到现实世界中。
“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这本是《会真记》里崔莺莺写给张生的绝笔诗,原句是哀伤而决绝的,晏殊化用了它,改出世为入世,又加上了“不如”二字,便有了振奋的意味。
一定有一些人看不上这种“不如”的心绪,嫌它疲软,不够响亮。其实,这才是真实的人生经验:生活中处处都是使人沉沦的泥潭,要想从里面爬出来,绝不是凭借一个念头、一句口号就可以轻松愉快地办到。谁都想要奋进,一路呐喊着冲向人生的高地,可事情哪里会有那么简单?若是能够摸索到一个着力点,挣扎着起身,就很了不起了,你在和命运的角力中已经赢了一小局。
当然,谁也无法每一次都品嘗胜利,晏殊也往往有“酒醒人散得愁多”的感喟,有时他也会含混地说:“不向尊前同一醉,可奈光阴似水声。”晏殊对于年光的流逝总会有特别的触动。曹丕有言:“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对于晏殊这样性情刚毅却行事缓圆的人来讲,眼睁睁看着光阴荏苒,怕也是心乱如织。
然而一切都不如从眼前做起,“不如怜取眼前人”。筵席中,眼前人就是世界,不如合而欢之,期待重整山河;明镜前,眼前人便是自己,何不收拾一切,一步一步,重新上路?
“不如怜取”,所谓“怜取”,就是以身相投的勇气,小小一个“不如”,就是出发前鼓励自己的一杯壮行酒。若是总能拿出一些办法,我们便不再惧怕这个世界。
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晏殊,顶有名的太平宰相、富贵闲人。北宋初年,澶渊之盟也订了,咸平之治也来了,政通人和,似乎没什么可操心的。晏殊以神童之美誉名满天下,一步步迈入权力中心之时,更是赶上了仁宗盛治,并没有遇到太大的波澜。欧阳修评价他“富贵优游五十年”,甚为允当,然而,下一句又说他“始终明哲保身全”,批评还是赞许?这就有点含糊了。
“明哲保身”四个字,在今天貌似已经沦为一个偏于贬义的词语了,有一点精致而利己的意思。但你是否还记得?这个成语其实原本是褒义的,来自《诗经》:“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它赞颂仲山甫心系大局,遇事又有办法,能够“既明且哲”地保护自己,从而更好地效劳国家。
晏殊正是如此。《神道碑》上记载他“辅道圣德,忧勤国家,有旧有劳,自始至卒五十余年”,他又以知人善任而著称,“士之显于朝者,多公所荐达”,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才学之士尽受他的提携。若不是他“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又怎能维系如此大局?其实晏殊曾用朝笏打折了侍从的门牙,足见其性格之刚毅,而他身居高位则锋芒尽敛,密勿从事,信奉的正是“事缓则圆”的道理。在其位,方能谋其政,才有真正的担当。范仲淹曾埋怨他不肯直言强谏,恐怕是错怪他了。
顾随先生说晏殊“明快、理智、有办法”,我以为很对。批判现实谁不会?满腹牢骚又能如何?顺境也好,逆境也罢,总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才是真本事。五十余年的优游太平,何尝不是他一点一滴挣来的呢?晏殊许多诗词写得也很痛切,却总能鹞子翻身一般抛开烦恼,找一根树枝暂且栖息,落在实处,以谋求起身之机会。这种洒脱的能力,不得不使人赞赏。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年光也容易消逝,离别也使人销魂,他却不愿陷在其中,徒然伤感,而是“酒筵歌席莫辞频”,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这不是逃避,而是通达手段的一种。不满三十的他曾写下诗句:“一曲清歌满樽酒,人生何处不相逢?”年纪轻轻,便有如此见识,这就是他“明快、理智”的地方。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你以为他就此沉沦了,浸没了,可他偏不,翻出一句“不如怜取眼前人”,一转便投身到现实世界中。
“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这本是《会真记》里崔莺莺写给张生的绝笔诗,原句是哀伤而决绝的,晏殊化用了它,改出世为入世,又加上了“不如”二字,便有了振奋的意味。
一定有一些人看不上这种“不如”的心绪,嫌它疲软,不够响亮。其实,这才是真实的人生经验:生活中处处都是使人沉沦的泥潭,要想从里面爬出来,绝不是凭借一个念头、一句口号就可以轻松愉快地办到。谁都想要奋进,一路呐喊着冲向人生的高地,可事情哪里会有那么简单?若是能够摸索到一个着力点,挣扎着起身,就很了不起了,你在和命运的角力中已经赢了一小局。
当然,谁也无法每一次都品嘗胜利,晏殊也往往有“酒醒人散得愁多”的感喟,有时他也会含混地说:“不向尊前同一醉,可奈光阴似水声。”晏殊对于年光的流逝总会有特别的触动。曹丕有言:“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对于晏殊这样性情刚毅却行事缓圆的人来讲,眼睁睁看着光阴荏苒,怕也是心乱如织。
然而一切都不如从眼前做起,“不如怜取眼前人”。筵席中,眼前人就是世界,不如合而欢之,期待重整山河;明镜前,眼前人便是自己,何不收拾一切,一步一步,重新上路?
“不如怜取”,所谓“怜取”,就是以身相投的勇气,小小一个“不如”,就是出发前鼓励自己的一杯壮行酒。若是总能拿出一些办法,我们便不再惧怕这个世界。